根據佛法,提出大乘非佛說的日本學者是下地獄還是升天?
壞滅了大乘像法,援護了原始正法
注,作者是明治毀佛事情的滅佛人士,具體是誰我沒有查到
我認為結果應該是積極的,因為日本佛學實事求是,如是知,如是見,也符合佛法的精神。而不分所以然拿起來就信的,反而違背了「應作如是觀」。
大乘佛教即便是佛宣說,日本學者研究錯了,同樣也是值得讚揚的,因為這是一種求實的精神,也是佛教所提倡的處事方式,更何況日本學者研究的鐵證如山,我認為大乘佛法是佛宣說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在此轉貼上姚彬彬教授摘譯的村上專精《大乘佛說論批判·序》中的一段話,作為回答:
「(前略)要之,大乘非佛說之論,為純然之歷史學術問題,自非教理的信仰問題,正如從歷史的角度研究「須彌山」之傳說,並不會對教理的信仰問題給予絲毫之影響。然世間之愚僧太多,能明確認識此二問題之區隔者甚尠,余曾於《佛教統一論第一編大綱論》中從歷史的方面來闡述「大乘非佛說」之立說由來,然尚未及詳論。然頗有愚頑之士,未待詳論便以彼輩不學無識之愚頑態度來大加鼓噪,污余為受排佛教論者之指示者,然未能以堂堂正正之論,對維護大乘為真佛說之論進行嚴謹的考證,來駁斥余之論說,此為余所深以為憾者。余向來確信,大乘非佛說之論,為歷史問題,而非教理問題,為學術問題,而非信仰問題。故本編將此論作為歷史學術問題進行研究,於古今紛然雜陳之異說加以敘述,並間或斷以己意。(後略)」
般若性空思想,最早在佛祖時期就有萌芽。後部派佛教時期,般若性空思想有進一步發展。大乘佛學繼承了般若性空思想。所以我說大乘佛教基本是非佛說。但是般若性空思想,唯識法相思想,可是繼承了佛祖的原始思想,可以說是佛說的一部分。大乘佛教基本是非佛說,指的主要是菩薩思想,十方佛思想,凈土思想,等等。
大乘佛教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區剛興起,就有言論【大乘非佛說】
初期大乘經典《般舟三昧經》支婁迦讖翻譯,就是信行的經典,裡面有大眾【大乘非佛說】的記載,也有第一次阿彌陀佛的記載。
大眾【大乘非佛說】的記載
譬喻品第四
佛言:「其人從持是三昧者,所去兩兩三三,相與語云:『是語是何等說?是何從所得是語?是為自合會作是語耳!是經非佛所說!』」
可知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自大乘佛教初期興起,就有【大乘非佛說】爭議。
=======================================================
師兄,贊一個,勇敢。大乘佛法是佛宣說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大乘佛教就是在公元2世紀以後,佛教在部派佛教基礎上自然演變的結果,就如同漢地佛教是在大乘佛教基礎上衍化的結果一樣。
我認為,日本佛教徒近現代的研究,才是真正的延續佛陀的追求智慧的本意。
而東亞大陸的佛學研究使人更加失望而已。
===================================================================
性空思想出於原始佛學如相應部 部派時期發展如大毘婆沙論鞞婆沙論舍利弗阿毘曇論尊婆須蜜論 大乘大般若經
爵士貓1 小時前
佛祖圓寂之前成佛了嗎?或者說傳法49年的佛祖,在傳法的那些歲月里,是以佛的身份在傳法嗎?
爵士貓
遊民 哲學 佛學 歷史 考古 海德格爾
1 人贊同了該回答
佛就是覺悟者,是明白了【法】的真意。所以佛陀,耶穌,穆罕默穆德,孔子,莊子,摩西,都是覺悟者,都是【佛】。 你以為有一個實體的【佛】可證嗎?錯,佛,菩薩,皆是一種施設假名。漢族人因為在阿賴耶識中想成仙,所以一直編造【佛】【仙人】是實體。漢族人絕大多數人以為自己可以成仙成佛,從而永垂不朽! 漢族人絕大多數人以為自己可以成仙成…閱讀全文
佛就是覺悟者,是明白了【法】的真意。所以佛陀,耶穌,穆罕默穆德,孔子,莊子,摩西,都是覺悟者,都是【佛】。
你以為有一個實體的【佛】可證嗎?錯,佛,菩薩,皆是一種施設假名。漢族人因為在阿賴耶識中想成仙,所以一直編造【佛】【仙人】是實體。漢族人絕大多數人以為自己可以成仙成佛,從而永垂不朽!
漢族人絕大多數人以為自己可以成仙成佛,從而永垂不朽的思想,是構築了漢族文化的最底層的潛意識,也是在生活中處處顯現出來!
最偉大詞語的就是【大丈夫,當成家立業】!【修身。治家。平天下。】!
小十部 (提問者)17 小時前
所以說念佛者誰,傳法者誰啊。
爵士貓 (作者) 回復小十部 (提問者)17 小時前
念佛只是漢人的說法。
佛祖只是在宣講【正法】。後人說是【佛法】。
佛祖在世教導弟子,以【法】為洲,以自己為洲,不要以佛陀為洲。
所以,傳法之說,也是漢人的說法。
建議師兄,讀南傳佛教經典。否則,會一直混亂下去!
我現在很少讀北傳佛教的經典。北傳佛教經典,很容易誤導你的修行。因為大乘佛教經典基本就是非佛說。大乘佛教是原始佛教的發展與演化。
小十部 (提問者) 回復爵士貓 (作者)16 小時前
謝謝,那大般若經是不是佛說?
爵士貓 (作者) 回復小十部 (提問者)39 分鐘前
般若性空思想,最早在佛祖時期就有萌芽。後部派佛教時期,般若性空思想有進一步發展。大乘佛學繼承了般若性空思想。所以我說大乘佛教基本是非佛說。但是般若性空思想,唯識法相思想,可是繼承了佛祖的原始思想,可以說是佛說的一部分。大乘佛教基本是非佛說,指的主要是菩薩思想,十方佛思想,凈土思想,等等。
爵士貓 (作者) 回復小十部 (提問者)21 分鐘前
[P.54] 〔八五〕第二 空
[0072a06]
※二~三[0072a06]
爾時,尊者阿難……白世尊言:「大德!所稱『空世間、空世間者。』大德,於何之意義,以稱之為空世間耶?」[0072a08]
四[0072a08]
「阿難!於我、或於我所是空,是故稱之為空世間。阿難!何者於我、或於我所是空耶?
[0072a10]
五~一〇[0072a10]
阿難!眼於我、或於我所是空。色於我、或於我所是空。眼識於我、或於我所是空。眼觸於我、或於我所是空。……耳……鼻……舌……身……意……凡以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於我、或於我所亦是空。[0072a13]
一一[0072a13]
阿難!於我、或於我所是空故,是故,稱之為空世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6 冊 No. 0006 相應部經典(第35卷-第41卷)
爵士貓 (作者) 回復小十部 (提問者)19 分鐘前
[0288a07]
一六[0288a07]
阿難!『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樂。』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則不予認同。何 [P.227] 以故?阿難!有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阿難!何者為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耶?阿難!於此有比丘,超越一切色想,滅沒瞋恚想,不思惟種種想,逮達住於『虛空無邊』之空無邊處。阿難!此為比此樂更殊勝……[0288a11]
一七[0288a11]
阿難!『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樂。』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則不予認同。何以故?阿難!有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阿難!何者為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耶?阿難!於此有比丘,超越一切空無邊處,逮達住於識無邊之識無邊處。阿難!此為比此樂更殊勝……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6 冊 No. 0006 相應部經典(第35卷-第41卷)
爵士貓 (作者) 回復小十部 (提問者)18 分鐘前
第五 虛空
[0340a14]
※三[0340a14]
「……『空無邊處,稱空無邊處者,以何者為空無邊處耶?』[0341a01]
四[0341a01]
諸友!餘生是念:『此處有比丘,超越一切色想,瞋恚想之滅沒,因不思惟種種想,而為虛空無邊,則逮達住於空無邊處,此稱謂空無邊處。』
[0341a03]
五[0341a03]
諸友!余超越一切色想,瞋恚想之滅沒,因不思惟種種想而為虛空無邊,以逮達住於空無邊處,友等!余依住此法而住,想與色俱起、作意現行。[0341a05]
六[0341a05]
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宣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空無邊處,以心住立於空無邊處,心專一於空無邊處,心保持於空無邊處。』[0341a07]
七
[0341a07]
諸友!余其後,超越一切色想,瞋恚想之滅沒,因不思惟種種想而為虛空無邊,逮達住於空無邊處。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6 冊 No. 0006 相應部經典(第35卷-第41卷)
爵士貓 (作者) 回復小十部 (提問者)15 分鐘前
一 虛空無邊處
[0078a07]
二六五[0078a07]
云何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超越一切色想[1],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故,斷〔虛空無邊之〕虛空無邊處想俱行及樂故……乃至……捨俱行具足第四靜慮而住時,其時有觸……乃至……有不散亂……乃至……是等為善法。二 識無邊處
[0078a12]
二六六[0078a12]
云何為善法耶?即修無色生之道,超越[2]一切虛空無邊處故,斷〔識無邊 [P.56] 之〕識無邊處[3]想俱行及樂故……乃至……捨俱行具足第四靜慮而住時,其時有觸……乃至……有不散亂……乃至……是等為善法。三 無所有處
[0079a03]
二六七[0079a03]
云何為善法耶?即修無色生之道,超越一切識無邊處故,斷〔無所有之〕無所有處想俱行及樂故……乃至……捨俱行具足第四靜慮而住時,其時有觸……乃至……有不散亂……乃至……是等為善法。四 非想非非想處
[0079a08]
二六八[0079a08]
云何為善法耶?即修無色生之道,超越一切之無所有處故,斷非想非非想處俱行及樂故……乃至……捨俱行具足第四靜慮而住時,其時有觸……乃至……有不散亂……乃至……是等為善法。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8 冊 No. 0024 法集論
爵士貓 (作者) 回復小十部 (提問者)13 分鐘前
[0083a05]
此中,如何為空界耶?是二種空界。為內、外。[0083a06]
此中,如何為內之空界耶?即所有之內、各自者之空、空性、無礙、無礙性、間隙、間隙性、無肉血之觸、身內、已取。即是耳穴、鼻穴、口孔、又吞嚥所食所飲所噉所味者、又所食所飲所噉所味安住之處、又所食所飲所噉所味擠向下部者。所餘者更亦有內、各自者之空、空性、無礙、無礙性、間隙、間隙性、無肉血之觸、身內、已取。是言內之空界。[0083a11]
[P.85] 此中,如何為外之空界耶?是所有之外、空、空性、無礙、無礙性、間隙、間隙性、無四大種之觸、身外、不已取——是言外之空界。[0083a13]
括此所有之內空界與外空界於一聚,總說此為空界。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9 冊 No. 0025 分別論(第1卷-第15卷)
爵士貓 (作者) 回復小十部 (提問者)11 分鐘前
[0086a13]
十八界者,是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0087a01]
此中,如何為眼界耶?是所有之眼是四大種所造之淨色……乃至……亦是空村。是言眼界。[0087a07]
此中,如何為耳界耶?是所有之耳是四大種所造之淨色……乃至……亦是空村。是言耳界。[0088a11]
此中,如何為身界耶?是所有之身是四大種所造之淨色……乃至……亦是空村。是言身界。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9 冊 No. 0025 分別論(第1卷-第15卷)
爵士貓 (作者) 回復小十部 (提問者)10 分鐘前
[0308a07]
「無邊虛空」者,此中,如何為虛空耶?是所有之虛空、虛空性、無礙、無礙性、間隙、間隙性、無四大種之所觸,是言虛空。於此虛空心立、令等立、令徧滿於無邊,依此言「無邊虛空」。[0308a10]
「虛空無邊處」者,是以虛空無邊處或成就者、已生者、現法樂住者之心心所法。[0308a11]
「具足」者,是所有虛空無邊處之得、逮得、至、等至、獲得、作證、具足。[0308a12]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0308a13]
「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者,是此虛空無邊處之超越、出超、超過,依此言「超過一切虛空無邊處」。[0309a01]
「入於無邊識」者,此即虛空依於識而觸、作意,且徧滿於無邊,依此言「入於無邊識」。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9 冊 No. 0025 分別論(第1卷-第15卷)
爵士貓 (作者) 回復小十部 (提問者)9 分鐘前
[0012a06]
虛空無邊處是無為耶?(他)然。(自)涅槃、護住、歸依、所趣、無沒、無死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虛空無邊處是無為,涅槃亦是無為耶?(他)然。(自)是有二無為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是有二無為耶?(他)然。(自)有二護……乃至……中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0012a10]
[P.326] 二[0012a10]
(自)虛空無邊處是無為耶?(他)然。(自)虛空無邊處是有、趣、有情居、輪迴、生、識住、得自體耶?(他)然。(自)無為是有、趣、有情居、輪迴、生、識住、得自體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虛空無邊處有趣之業耶?(他)然。(自)於無為有趣之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虛空無邊有趣之有情耶?(他)然。(自)無為有趣之有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0013a01]
三[0013a01]
(自)於虛空無邊處之有情是生、老、死、沒、再生耶?(他)然。(自)有情於無為是生、老、死、沒、再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虛空無邊處有受、想、行、識耶?(他)然。(自)於無為有受、想、行、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虛空無邊處是四蘊有耶?(他)然。(自)無為是四蘊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2 冊 No. 0030 論事(第6卷-第23卷)
爵士貓 (作者) 回復小十部 (提問者)8 分鐘前
[0174a14]
彼〔比丘〕如斯見其〔第四禪之〕過患,而取去〔第四禪之〕欲求,作意寂靜、無邊之空無邊處至輪圍〔世界〕之周邊止,彼令擴大至所欲之遠徧止,其〔擴大徧之〕觸空間,作意「虛空、虛空」或「虛空是無邊」而除去徧。但除去〔徧〕者、非如捲簾,非如掬上燒鍋之菓子,單唯不顧念〔徧〕,不作意,不觀察而已。不顧念〔徧〕,不作意,不觀察而專其〔徧〕觸虛空要作意「虛空、虛空」謂除去徧。又所除去之徧不增亦不減。單是不作意此〔徧〕,而作意「虛空、虛空」,謂除去〔徧〕。〔於此〕除去徧唯認識虛空,又觸徧謂虛空,離徧謂虛空,此一切皆同一。彼除去其徧之虛空相作「虛空、虛空」而常常顧念、思擇思惟。如斯顧念思擇思惟〔虛空之相〕而令鎮伏彼〔五〕蓋,念住立,由近行〔定〕而心等持。彼數數習、修、多作其〔虛空之〕 [P.328] 相。如斯數數顧念作意〔虛空相〕之彼,地徧等為〔所緣〕而色界心如〔安止〕,虛空為〔所緣〕而空無邊處心安止。於〔空無邊處如於第四禪〕前分之三,又四速行欲界〔心〕必是捨受相應,第四又第五〔速行〕是無色界〔心〕也。其餘於地徧[6]所說同樣。[0175a13]
然,次有差異。〔即〕如斯無色界心之生起時,彼比丘譬以青布黃赤白等任何之布縛於駕籠、箱、甕等何者之口而觀望,疾風或為其他何等原因而除去布,如眺望虛空,以禪眼眺望以前徧之曼陀羅住已,〔次〕謂「虛空、虛空」,由此徧作〔準備〕作意,急速除去〔此徧曼羅之〕相,〔以無色之禪眼〕唯眺望虛空而住。[0176a03]
以上此〔修行〕者,言:「[7]普超色想,滅沒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故,〔作意〕『虛空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8 冊 No. 0035 清淨道論(第8卷-第13卷)
爵士貓 (作者) 回復小十部 (提問者)5 分鐘前
無色亦如是 四蘊離下地
並上三近分 總名除色想 無色謂無色 後色起從心 空無邊等三 名從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0145c05]
論曰。此與靜慮數自性同。謂四各二。生如前說。即世品說由生有四。定無色體總而言之。亦善性攝心一境性。依此故說亦如是言。然助伴中此除色蘊。無色無有隨轉色故。雖一境性體相無差。離下地生故分四種。謂若已離第四靜慮生立空無邊處。乃至已離無所有[5]處生。立非想非非想處。離名何義。謂由此道解脫下地惑。是離下染義。即此四根本並上三近分。總說名為除去色想。空處近分未得此名。大正藏第 29 冊 No. 1558 阿毘達磨俱舍論
爵士貓 (作者) 回復小十部 (提問者)5 分鐘前
[0149c08] 論曰。有尋有伺三摩地者。謂與尋伺相應等持。此初靜慮及未至攝。無尋唯伺三摩地者。謂唯與伺相應等持。此即靜慮中間地攝。無尋無伺三摩地者。謂非尋伺相應等持。此從第二靜慮近分乃至非想非非想攝。契經復說三種等持。一空二無願三無相。其相云何。頌曰。
空謂空非我 無相謂滅四
無願謂餘十 諦行相相應 此通淨無漏 無漏三脫門[0149c18] 論曰。空三摩地。謂空非我二種行相相應等持。無相三摩地。謂緣滅諦四種行相相應等持。涅槃離十相。故名無相。緣彼三摩地得無相名。十相者何。謂色等五男女二種三有為相。無願三摩地。謂緣餘諦十種行相相應等持。非常苦因可厭患故道如船筏。必應捨故。能緣彼定得無願名。皆為超過現所對故。空非我相非所厭捨。以與涅槃相相似故。此三各二種。謂淨及無漏。世出世間等持別故。世間攝者通十一地。出世攝者唯通九地。於中無漏者名三解脫門。能與涅槃為入門故。契經復說三重等持。一空空。二無願無願。三無相無相。其相云何。頌曰。
重二緣無學 取空非常相
後緣無相定 非擇滅為靜 有漏人不時 離上七近分[0150a05] 論曰。此三等持緣前空等取空等相故立空空等名。空空等持緣前無學空三摩地取彼空相。空相順厭勝非我故。無願無願緣前無學無願等持取非常相。
大正藏第 29 冊 No. 1558 阿毘達磨俱舍論
爵士貓 (作者) 回復小十部 (提問者)3 分鐘前
[0943c22]
煩惱斷離繫是名為數滅者。以智慧斷身見等煩惱及眷屬。得於此得離繫。此諸離繫名數滅(謂藥病種數相對也)有說。唯一滅事無自分故有眾多得。若此得滅得證即此涅槃。是故涅槃不共。毘婆沙說。於此繫事即此離繫事。若異者見苦所斷結種斷。餘煩惱亦應斷。作證一事故。若爾者後諸對治則應無用。但未究竟故。是故事各別無自分因故說無自分。此無自分因亦不與他苦法忍及眷屬雖無自分因而與他自分因。彼品非分故說非品。煩惱滅故說涅槃。無邊說故言非說。勝一切法故說最勝。智果故說智。不[1]動故說無生。在解脫道邊故說邊。出一切法故說出。離無常等過故說妙。無諸障[*]閡相是說為虛空者。謂不障[*]閡種種色。以有來去等故說虛空。譬喻者說虛空非色亦非非色。言虛空者。隨順世間故說。有說。非無虛空容有故。若無虛空者。不應容有。容有故是故有虛空事。依於諸緣法 有依及境界
不具則不生 此滅非是明大正藏第 28 冊 No. 1552 雜阿毘曇心論
==========================================================================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第十六
姚秦罽賓三藏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譯
非問分道品第十之二
復次比丘。離一切色想。滅瞋恚想。不思惟若干想。成就無邊空處行。如比丘。有空處想不苦不樂捨一心。若入此定者。得三支正得緣得空處想不苦不樂捨一心。是名空處無覺無觀定。復次比丘。離一切空處想成就無邊識處行。如比丘。有識處想不苦不樂捨一心。若入此定者。得三支正得緣得識處想不苦不樂捨一心。是名識處無覺無觀定。復次比丘。離一切識處想。成就無所有處行。如比丘。有無所有處想不苦不樂捨一心。若入此定者。得三支正得緣得無所有處想不苦不樂捨一心。是名不用處無覺無觀定。復次比丘。離一切不用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行。如比丘。有非想非非想處想不苦不樂捨一心。若入此定者。得三支正得緣得非想非非想處想不苦不樂捨一心。是名非想非非想處無覺無觀定。何謂空定。如比丘。一切法。若一處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如是不放逸觀。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空定。復次空定六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何謂內空。如比丘。一切內法。若一處內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變易空。如是不放逸觀。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內空。何謂外空。如比丘。一切外法。若一處外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1]空。如是不放逸觀。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外空。云何內外空。如比丘。一切內外法。若一處內外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如是不放逸觀。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內外空。何謂空空。如比丘。成就空定行。比丘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變易空。如是不放逸觀。得[2]空定心住正住。是名空空。何謂大空。如比丘。一切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如是不放逸觀。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大空。何謂第一義空。第一謂涅槃。如比丘。思惟涅槃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變易空。如是不放逸觀。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第一義空。如是六空。是名空定。何謂無相定。除空定。若餘定。以聖涅槃為境界。是名無相定。復次無相定。行有相。涅槃無相。行有三相。生住滅。涅槃無三相。不生不住不滅。如是行有相。涅槃無相。涅槃是寂滅。是舍宅。是救護。是燈明。是依止。是不終沒。是歸趣。是無燋熱。是無憂惱。是無憂悲苦惱。及餘諸行。思惟涅槃。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無相定。何謂無願定。除空定若餘定。以聖有為為境界。是名無願定。復次無願定。願有二種。愛著見著。比丘思惟行苦患癰箭著味。依緣壞法不定不足可壞眾苦不思惟空無我。得定心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第十七
姚秦罽賓三藏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譯
非問分道品第十之三
0639c18] 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八聖道何謂八解脫。色觀色解脫。是名初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是名第二解脫。淨解脫。是名第三解脫。離一切色想。滅瞋恚想不思惟若干想。成就無邊空處。是名第四解脫。離一切空處。成就無邊識處行。是名第五解脫離一切識處。成就無所有處。是名第六解脫。離一切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是名第七解脫。離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成就滅受想行。是名第八解脫。何謂色觀色初解脫。如比丘。不滅內色想。取外色想。比丘以外色調心。修令柔軟。修令柔軟已。得色解脫。如比丘。心知分別外色想。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以彼解脫。何謂色。如比丘。未分別內色。未滅不沒不除。是名色。何謂觀。若外色以眼識曾見。如實見微見緣見。以意識分別。如實分別微分別緣分別。是名觀。何謂初。八解脫次順不逆。以次入定行。是初是始是前。是名初。何謂得解脫。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以彼[1]為解脫。是名解脫。何謂內無色想觀外色第二解脫。如比丘。滅內色想已。[2]取外色[3]相。以外色調心。修令柔軟。修令柔軟已得解脫。知比丘。心知分別外色[*]相。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以彼解脫。何謂內無色想。如比丘。內色想分別滅沒除已。是名內無色想。何謂觀。若外色以眼識曾見。如實見微見緣見。以意識分別。如實分別微分別緣分別。是名觀。何謂第二八解脫。以次順不逆。以次入定行。第二與初。無有中間。是名第二。何謂解脫。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以彼得解脫。是名解脫。何謂第三淨解脫。如比丘。取一淨色相。若火相。日月星宿摩尼珠七寶宮殿綵色衣被華果金銀銅環琉璃真珠珂貝珊瑚玉石。及餘寶性。比丘取是諸淨色相已。得淨解脫。比丘心知分別淨色[4]相。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以彼為解脫。何謂淨。諸色好展轉相照適意觀無厭。是名淨。何謂解。心向彼。是名解[5]脫。何謂第三八解脫。以次順不逆。以次入定行。第三與二。無有中間。是名第三。何謂解脫。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以彼解脫。是名解脫。何謂離一切色想。滅瞋恚想不思惟若干想。成就無邊空處行。第四解脫。何謂色想。若眼識相應想。是名色想。何謂瞋恚想。若忿怒相應想。是名瞋恚想。何謂若干想。若外穢濁非善分想。是名若干想。復次色想若不離色界想及眼識相應[6]想。是名色想。復次瞋恚想。若五識身相應想。及忿怒相應想。是名瞋恚想。復次若干想。若諸眾生。諸物諸境界諸清淨諸煩惱。是名若干想。如比丘。離一切色想。滅瞋恚想不思惟若干想。如比丘。身中孔。若耳孔鼻孔口門。飲食入處。飲食住處。飲食出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如比丘。知身有飲。猶如蒜皮。思惟漸令薄。知薄解薄受薄。思惟漸令破散。知破散解破散受破散。如是比丘。知內色想已。若外物中孔。若地中孔穴井瓫坑谷坎窟。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如比丘。分別內外色想已。觀空處寂靜。思惟無邊空知無邊空解無邊空受無邊空。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空處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空處定。復次比丘。大地及須彌山作火聚想。思惟煙知煙解煙受煙。思惟然知然解然受然。思惟燒知燒解燒受燒已。比丘思惟無邊空處寂靜勝。思惟無邊空處。知解受無邊空處寂靜勝。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空處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空處定。復次比丘。如是思惟。若現世欲想。未來欲想現世色想。未來色想。此想麁空處想寂靜勝微細善淨。比丘思惟無邊空處寂靜勝處。知解受無邊空處寂靜勝。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空處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空處定。復次比丘。如是思惟現世欲想。未來欲想。現在色想。未來色想。此想麁。但無邊空處。永滅無餘寂靜勝。比丘思惟無邊空處寂靜知解。受無邊空處。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空處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空處定。何謂第四八解脫。以次順不逆。以次入定行。第四與三。無有中間。是名第四。何謂解脫。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以彼解脫。是名解脫。何謂離一切空處。成就無邊識處行。是第五解脫。如比丘。如是思惟。我已成就無邊空處行。頗有法勝無邊空處不。比丘便作是念。唯有空處行。如人以大器覆小器。如是思惟。此器勝彼器。此器以何因故勝。我以此器覆彼器故。如比丘。如是思惟。我已遍解無邊空處行。頗有法勝無邊空處不。比丘便作是念。唯有識勝無邊空處行。識以何因故勝。我以識遍解無邊空處故。如比丘思惟無邊識處寂靜知解受無邊識[7]處寂靜。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識處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識處定。復次比丘如是思惟。若現在欲想。未來欲想。現在色想。未來色想。空處想等麁識處想寂靜勝。比丘思惟無邊識處寂靜勝知解受無邊識處寂靜勝。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識處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識處定。復次比丘。如是思惟。若現在欲想。未來欲想。現在色想。未來色想。空處想等。但識處永滅無餘。唯識處寂靜勝。[8]如比丘思惟無邊識處寂靜勝知解受無邊識處寂靜勝。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識處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識處定。復次比丘。如是思惟。無邊空處入麁無邊識處入寂靜勝微細善淨。如比丘。思惟無邊識處寂靜勝知解受無邊識處寂靜勝。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識處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識處定。復次比丘。如是思惟。若入空處定麁。若入識處定寂靜勝微細善淨。如比丘思惟無邊識處寂靜勝知解受無邊識處寂靜勝。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識處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識處定。何謂第五八解脫。以次順不逆。以次入定行。第五與四無有中間。是名五。何謂解脫。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以彼解脫。是名解脫。何謂離一切識處成就無所有處行。是第六解脫。如比丘。如是思惟。我已遍解無邊識處行。頗有法勝無邊識處不。比丘便作是念。唯有識無所有處勝。如比丘。思惟無所有處寂靜勝知解受無所有處寂靜勝。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無所有處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無所有處定。復次比丘。如是思惟。我非我所有我所非我有。如比丘思惟無所有處寂靜勝知解受無所有處寂靜勝。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無所有[1]處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無所有處定。復次比丘。觀一切世間空。世間空已想無依止處。如比丘。思惟無所有處寂靜勝知解受無所有處寂靜勝。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無所有處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無所有處定。復次比丘。以大地須彌山。作火聚想。思惟煙知解受煙。思惟然知解受然。思惟燒知解受燒燒已。比丘思惟無所有處寂靜勝。知解受無所有處想寂靜勝。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無所有處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無所有處定。復次比丘。如是思惟。若現在欲想。未來欲想。現在色想。未來色想。空處想。識處想。此想麁。無所有處想寂靜勝微細善淨。如比丘。思惟無所有處寂靜勝。知解受無所有處[2]寂靜勝。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無所有處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無所有處定。復次比丘。如是思惟。若現在欲想。未來欲想。現在色想。未來色想。空處想識處想無餘寂靜勝。如比丘。思惟無所有處寂靜勝。知解受無所有處寂靜勝。如行人若想憶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無所有處定。復次比丘。如是思惟。無邊空處入麁。識處入麁。無所有處入寂靜勝微細善淨。如比丘。思惟無所有處寂靜勝。知解受無所有處寂靜勝。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無所有處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無所有處定。復次比丘。如是思惟。若入空處定識處定麁。若入無所有處定寂靜勝微細善淨。如比丘。思惟無所有處寂靜勝。知解受無所有處寂靜勝。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無所有處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無所有處定。何謂第六八解脫。以次順不逆。以次入定行。第六與五。無有中間。是名六。何謂解脫。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以彼解脫。是名解脫。何謂離一切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行。是第七解脫。如比丘。如是思惟。想是我過患。想是癰瘡想是我箭。非想非非想處寂靜勝。比丘思惟非想非非想處寂靜勝知。解受非想非非想處寂靜勝。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非想非非想處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復次比丘。如是思惟。若現在欲想。未來欲想。現在色想。未來色想。空處想。識處想。無所有處想等麁。非想非非想處想寂靜勝微細善淨。比丘思惟非想非非想處寂靜勝。知解受非想非非想處寂靜勝。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非想非非想處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復次比丘。如是思惟。若現在欲想。未來欲想。現在色想。未來色想。空處想。識處想。無所有處想。但非想非非想處永滅無餘寂靜勝。比丘思惟非想非非想處寂靜勝。知解受非想非非想處寂靜勝。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非想非非想處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復次比丘。如是思惟。若無邊空處入無邊識處入無所有處入麁。非想非非想處入寂靜勝微細善淨。比丘思惟非想非非想寂靜勝。知解受非想非非想處寂靜勝。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非想非非想處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復次比丘。如是思惟。若入無邊空處定。若入識處定。若入無所有處定麁。若非想非非想處寂靜勝微細善淨。比丘思惟非想非非想處寂靜勝。知解受非想非非[1]想寂靜勝。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非想非非想處想。此想與定共生共住共滅。是名入非想非非想處定。何謂第七八解脫。以次順不逆。以次入定行。第七與六。無有中間。是名七。何謂解脫。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以彼解脫。是名解脫。何謂離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成就滅受想定。是第八解脫。如比丘。依戒住戒。增修二法定慧。依定慧滅受想。若滅受想。是名滅盡定。復次比丘。住觸證勝想。住觸證勝想時。如是思惟。我有思猶惡。無思便善。我有思則有作。有作則為有樂想。有樂想則有餘地麁想生。比丘如是思惟。若我無思無作。無作已則樂想不生。樂想不生。餘地麁相亦不生。如比丘。無思惟無作。無作已則樂想滅樂想滅餘地麁想亦滅。得觸證滅盡定。何謂第八解脫。次順不逆。以次入定行。第八與七。無有中間。是名八。何謂解脫。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以彼解脫。是名解脫。是名八解脫。云何八[2]勝入內色想。觀外色少。好色非好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內色想觀外色無量。好色非好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好色非好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內無色想觀外色無量。好色非好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內無色想觀外色青。青色青光。如優摩華青青色青光。如波羅[3]?衣善染青青色青光。觀如是妙色青青色青光。勝知勝見。有如是想。內無色想觀外色黃。黃色黃光。如迦尼伽羅華黃黃色黃光。如波羅捺善染衣黃黃色黃光。觀如是妙色黃黃色黃光。勝知勝見。有如是想。內無色想。觀外色赤。赤色赤光。如槃頭華赤赤色赤光。如波羅捺善染衣赤[4]赤色赤光。觀如是妙色赤赤色赤光。勝知勝見。有如是想。內無色想。觀外色白。白色白光。如鹵土星白。白色白光。如波羅捺善浣衣白白色白光。觀如是妙色白白色白光。勝知勝見。有如是想。何謂內色想觀外色少好色非好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謂比丘未滅內色想。取外少色。好色非好色。適意不適意。可惡不可惡。比丘以外少色調心。修令柔軟。修令柔軟已。得色勝解脫。比丘知見分別外少色。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以彼勝解。何謂內色想。比丘未滅內色想。不滅不沒不除。是名內色想。何謂觀外色。若外少色。眼識曾見。如實見緣見。意識分別。如實分別緣分別。是名觀外色何謂少。若可計數量。非無邊無量。非阿僧祇。非無邊無際。是謂少。何謂好色非好色。淨不淨。是名好色非好色。何謂勝知勝見。彼勝解。是名勝知勝見。何謂有如是想。若有不分散不相離一向少色想。是名有如是想。何謂內色想觀外色無量好色非好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謂比丘不滅少色想。取外無量色想。好色非好色。適意非適意。可惡不可惡。比丘以彼外無量色調心。修令柔軟。修令柔軟已。得[5]色勝解。比丘知見分別外無量色。心向彼。尊上[6]彼。傾向彼。於彼勝解。何謂內色想。比丘未滅內色想。未沒未除。是名內[7]無色想。何謂觀外色。若外無量色。眼識曾見。如實見緣見。意識分別。[8]如實分別緣分別。是名觀外色。何謂無量。非少非可稱量。無邊無量阿僧祇。無邊無際。是名無量。何謂好色非好色。若淨不淨。是名好色非好色。何謂勝知勝見。若於彼法勝受已。知見分別。是名勝知勝見。何謂有如是想。若想不分散不相離一定無量色想。是名有如是想。何謂內無色想。觀外色青。青色青光。若於是色。勝知見。有如是想。如比丘。滅內色想已。取外青色想。比丘以外青色調心。修令柔軟。柔軟已得色勝解。比丘知見分別外青色。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於彼勝解。何謂內無色想。內色想滅沒除。是名內無色想。何謂觀外色。若外青色。眼識曾見。如實見緣見。意識分別。如實分別緣分別。是名觀外色。何謂青。青有二種。有性青染青。是名青。何謂勝知見。若於彼色[9]勝受已。知見分別。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於彼勝解。是謂勝知見。何謂有如是想。若有想不分散不相離一定青想。是名有如是想。何謂內無色想。觀外色黃黃光。於是色。勝知見。有如是想。如比丘。滅內色想。取外黃色想。比丘以外黃色調心。修令柔軟。柔軟已得黃勝解。比丘知見分別外黃色。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於彼勝解。何謂內無[10]色。比丘內色想滅沒除。是名內無色想。何謂觀外色。若外黃色。眼識曾見。如實見緣見。意識分別。如實分別緣分別。是名觀外色。何謂黃。黃有二種。有性黃染黃。是謂黃。何謂勝知見。若於彼色勝受已。知見分別。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於彼勝解。是名勝知見。何謂有如是想。若有想不分散不相離想一定黃。是謂有如是想。何謂內無色想。觀外色赤赤光。若於是色勝知見。有如是想如比丘。滅內[*]色已。取外赤色想。比丘以外赤色調心修令柔軟。柔軟已比丘得赤勝解。比丘知見分別赤色。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於彼勝解。何謂內無色想。比丘內色想滅沒除。是謂內無色想。何謂觀外色。若外赤色。眼識曾見。如實見緣見。意識分別。如實分別緣分別。是謂觀外色。何謂赤。赤有二種。有性赤有染赤。是名赤。何謂勝知見。若於彼色勝受已。知見分別。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於彼勝解。是謂勝知見。何謂有如是想。若有想不分散不相離一定赤。是名有如是想。何謂內無色想。觀外色白白光。若於是色勝知見。有如是想。如比丘。[1]內色想滅取外白色想。比丘取外白色調心。修令柔軟。柔軟已得白勝解。比丘知見分別白色。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於彼勝解。何謂內無色想。比丘內[*]色滅沒除。是謂內無色想。何謂觀外色。若外白色。眼識曾見。如實見緣見。意識分別。如實分別緣分別。是名觀外色。何謂白。白有二種。有性白染白。是名白。何謂勝知見。若於彼色勝受已。知見分別。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於彼勝解。是名勝知見。何謂有如是想。若有想不分散不相離一定白色。是謂有如是想。是名八勝處。
[0643a28]
何謂九滅。若入初禪定。言語[2]刺滅。若入二禪定。覺觀[*]刺滅。若入三禪定。喜[*]刺滅。若入四禪定。出息入息[*]刺滅。若入空處定。色想[*]刺滅。若入識處定。空處[*]刺滅。若入無所有處定。識處[*]刺滅。若入非想非非想定。無所有處[*]刺滅。若入滅盡定。受想[*]刺滅。是名九滅。何謂九次第定。如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成就初禪行。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成就滅受想定。是名九次第定。何謂九想。不淨想。食厭[3]離想。一切世間不樂想。死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斷想。離欲想。是名九想。何謂十想。不淨想。食厭想。一切世間不樂想。死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斷想。離欲想。滅想。是名十想。何謂十直。正見正覺正語正業正命正進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是名十直。何謂十一切入。地一切入以一想上下縱廣無二無量。水一切入。火一切入。風一切入。青一切入。黃一切入。赤一切入。白一切入。空一切入。識一切入。以一想[4]知上下縱廣無二無量。何謂地一切入。以一想上下縱廣無二無量。何謂地。地謂地界地大。是名地。何謂一切。若盡無餘方便。是名一切。何謂一。若獨非餘界。如人入地一切入。是名一。何謂想。[5]若想不分散不相離一向地想。是名想。何謂上下縱廣。上謂虛空。下謂地。縱廣謂四方。如人若上下縱廣。皆思惟地知解受地。是名上下縱廣。何謂無二無量。上無二。下無二。縱廣無二。上無量。下無量。縱廣無量。無二想。唯有地想。無量無邊。阿僧祇。無邊無際。於地無異想。是[6]名無量。何謂水一切入。一想上下縱[7]廣。何謂水。水界水大。是名水。何謂一切。若盡無餘方便。是名一切。何謂一。若獨非餘界。如人入水一切入。是名一。何謂想。若想不分散不相離一向水想。是謂想。何謂上下縱廣。上謂虛空。下謂地。縱廣謂四方。如人若上下縱廣。皆思惟水知解受水。是名上下縱廣。何謂無二無量。上無二。下無二。縱廣無二。上無量。下無量。縱廣無量。無二想。唯有水想。無量無邊。阿僧祇。無邊無際。於水無異想。是名無二無量。何謂火一切入。一想上下縱[*]廣。何謂火。火界火大。是名火。何謂一切。若盡無餘方便。是名一切。何謂一。若獨非餘界。如人入火一切入。是名一。何謂想。若想不分散不相離。一向火想。是名想。何謂上下縱廣。上謂虛空。下謂地。縱廣謂四方。如人[8]若上下縱廣。何謂無二無量。上無二。下無二。縱廣無二。上無量。下無量。縱廣無量。無二想。唯有火想。無量無邊。阿僧祇。無邊無際。於火無異想。是名無二無量。何謂風一切入。一想上下縱[*]廣。何謂風。風界風大。是名風。何謂一切。若盡無餘方便。是名一切。何謂一。若獨[9]非餘界。如人入風一切入。是名一。何謂想。若想不分散不相離。一向風想。是名想。何謂上下縱廣。上謂虛空。下謂地。縱廣謂四方。如人上下縱廣。皆思惟風知解受風。是謂上下縱廣。何謂無二無量。上無二。下無二。縱廣無二。上無量。下無量。縱廣無量。無二想。唯有風想。無量無邊。阿僧祇。無邊無際。於風無異想。是名無二無量。何謂青一切入。一想上下縱廣無二無量。何謂青。青有二種。性青染青。是名青。何謂一切。若盡無餘方便。是名一切。何謂一。若獨非餘。如人入青一切入。是名一。何謂想。若想不分散不相離。一向青想是名想。何謂上下縱廣。上謂虛空。下謂地。縱廣謂四方。如人上下縱廣。皆思惟青知解受青。是謂上下縱廣。何謂無二無量。上無二。下無二。縱廣無二。上無量。下無量。縱廣無量。無二想。唯有青想。無量無邊。阿僧祇。無邊無際。於青無異想。是名無二無量。何謂黃一切入。一想上下縱廣無二無量。何謂黃。黃有二種。性黃染黃。是名黃。何謂一切。若盡無餘方便。是名一切。何謂一。若獨非餘。如人入黃一切入。是名一。何謂想。若想不分散不相離。一向黃想。是名想。何謂上下縱廣。上謂虛空。下謂地。縱廣謂四方。如人上下縱廣。皆思惟黃知解受黃。是名上下縱廣。何謂無二無量。上無二。下無二。縱廣無二。上無量。下無量。縱廣無量。無二想。唯有黃想。無量無邊。阿僧祇。無邊無際。於黃無異想。是名無二無量。何謂赤。一切入一想上下縱廣無二無量。何謂赤。赤有二種。性赤染赤。是名赤。何謂一切。若盡無餘方便。是名一切。何謂一。若獨非餘。如人入赤一切入。是名一。何謂想。若想不分散不相離。一向赤想。是名想。何謂上下縱廣。上謂虛空。下謂地。縱廣謂四方。如人上下縱廣。皆思惟赤知解受赤。是名上下縱廣。何謂無二無量。上無二。下無二。縱廣無二。上無量。下無量。縱廣無量。無二想。唯有赤想。無量無邊。阿僧祇。無邊無際。於赤無異想。是名無二無量。何謂白一切入。一想上下縱廣無二無量。何謂白。白有二種。性白染白。是名白。何謂一切。若盡無餘方便。是名一切。何謂一。若獨非餘。如人入白一切入。是名一。何謂想。若想不分散不相離。一向白想。是名想。何謂上下縱廣。上謂虛空。下謂地。縱廣謂四方。如人上下縱廣。皆思惟白知解受白。是名上下縱廣。何謂無二無量。上無二。下無二。縱廣無二。上無量。下無量。縱廣無量。無二想。唯有白想。無量無邊。阿僧祇。無邊無際。於白無異想。是名無二無量。何謂空一切入。一想上下縱廣無二無量。何謂空。空有二種。內空界。外空界。是名空。何謂一切。若盡無餘方便。是名一切。何謂一。若獨非餘。如人入空一切入。是名一。何謂想。若想不分散不相離。一向空想。是名想。何謂上下縱廣。上謂虛空。下謂地。縱廣謂四方。如人上下縱廣。皆思惟空知解受空。是名上下縱廣。何謂無二無量。上無二。下無二。縱廣無二。上無量。下無量。縱廣無量。無二想。唯有空想。無量無邊。阿僧祇。無邊無際。於空無異想。是名無二無量。何謂識一切入。一想上下縱廣無二無量。何謂識。六識身。眼[1]識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識。何謂一切。若盡無餘方便。是名一切。何謂一。若獨非餘。如人入識一切入。是名一。何謂想。若想不分散不相離。一向識想。是名想。何謂上下縱廣。上謂虛空。下謂地。縱廣謂四方。如人上下縱廣。思惟識知解受識。是名上下縱廣。何謂無二無量。上無二。下無二。縱廣無二。上無量。下無量。縱廣無量無二想。唯有識想。無量無邊。阿僧祇。無邊無際。於識無異想。是名無[2]二無量。是名十一切入。何謂十一解脫入。如陀舍長者詣阿難所稽首畢。卻坐一面。問尊者阿難言。頗有一法。如比丘。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解脫得解脫諸漏未盡得漏盡未得無上安隱得安隱不。尊者阿難答陀舍長者言。有也。長者問言。何者是。阿難謂長者言。如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成就初禪行。比丘如是思惟。此定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比丘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比丘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煩惱。於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長者此是一法。如比丘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解脫得解脫諸漏未盡得漏盡未得無上安隱得安隱。復次長者。如比丘滅覺觀內正信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成就二禪行。比丘如是思惟。此定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比丘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比丘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煩惱。於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長者此是一法。如比丘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解脫得解脫諸漏未盡得漏盡未得無上安隱得安隱。復次長者。如比丘。離喜捨行念正智身受樂。如諸聖人解捨念樂行。成就三禪行。比丘如是思惟。此定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比丘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比丘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煩惱。於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長者此是一法。如比丘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得解脫得解脫諸漏未盡得漏盡未得無上安隱得安隱。復次長者。如比丘斷苦樂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淨。成就四禪行。比丘如是思惟。此定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比丘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比丘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煩惱。於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長者此是一法。如比丘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得解脫得解脫諸漏未盡得漏盡未得無上安隱得安隱。復次長者。如比丘慈解心遍解一方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一切慈解心廣大尊勝。無二無量。無怨無恚。遍解諸世間行。比丘如是思惟。此慈解心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比丘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比丘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煩惱。於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長者此是一法。如比丘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得解脫得解脫諸漏未盡得漏盡未得無上安隱得安隱。復次長者。如比丘[1]悲心遍解一[2]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一切悲心。廣大尊勝。無二無量。無怨無恚。遍解諸世間行。比丘如是思惟。此悲解心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比丘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比丘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煩惱。於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長者此是一法。[3]如比丘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得解脫得解脫諸漏未盡得漏盡未得無上安隱得安隱。復次長者。如比丘喜心遍解一方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一切喜心。廣大尊勝。無二無量。無怨無恚。遍解世間行。比丘如是思惟。此喜解心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比丘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比丘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煩惱。於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長者此是一法。如比丘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得解脫得解脫諸漏未盡得漏盡未得無上安隱得安隱。復次長者。如比丘捨心遍解一方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一切捨心。廣大尊勝。無二無量。無怨無恚。遍解世間行。比丘如是思惟。捨解心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比丘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煩惱。於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長者此是一法。如比丘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得解脫得解脫諸漏未盡得漏盡未得無上安隱得安隱。復次長者。如比丘離一切色想。滅瞋恚想。不思惟若干想。成就無邊空處行。比丘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比丘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比丘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煩惱。於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長者此是一法。如比丘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得解脫得解脫諸漏未盡得漏盡未得無上安隱得安隱。復次長者。如比丘。離一切空處。成就無邊識處行。比丘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比丘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比丘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煩惱。於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長者此是一法。如比丘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4]得解脫得解脫諸漏未盡得漏盡未得無上安隱得安隱。復次長者。如比丘。離一切識處。成就無所有處行。比丘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比丘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比丘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煩惱。於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5]世。此是一法。如比丘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得解脫得解脫諸漏未盡得漏盡未得無上安隱得安[6]隱。阿難說已。陀舍長者言。如人求一寶藏得十一寶藏。尊者阿難。我亦如是。求一解脫入。得十一解脫入。尊者阿難。如長者子舍。有十一門。為火所燒。猛焰熾盛。長者長者子。意欲出時。於諸門中。自在得出。尊者阿難。我亦如是。於十一法門中。所欲出處。隨意得出。尊者阿難。如邪見婆羅門。猶為師求財供養師。況聞正見而不供養。時陀舍長者請毘耶離眾僧波多離眾僧。請已作種種餚饍以飯眾僧。食充足已。或以履屣。或以白?萬張。以施眾僧。別以[7]三衣及好房舍。奉上阿難。是名十一解脫入。舍利弗阿毘曇論卷第[1]十七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8 冊 No. 1548 舍利弗阿毘曇論
=======================================================================
[0756a15]
香鼻根當言來。為於彼[4]間聞香耶。答曰。當言來香無處所。鼻聞香鼻根來者。當言彼相依來。不相依[5]往。問依痛作諸想。當言[6]相依來。如[7]藏羅薩羅花逆風聞香。當言香近鼻根不近鼻根耶。或作是說。當言不近。設當近者則為細滑更樂。復次當言近也。不以不觸彼聞香也。味當言舌根來耶。當言於彼知味。答曰。當言來。非以舌根無處所知味。諸味從舌根來者。彼當言相依來。當言不相依來。答曰。當相依來非不相依知有味。味舌根當言近當言不近。或作是說。當言不近。設當近者則為細滑更樂。復次當言近。非以不近彼有所攝。更樂身根當言來耶。當言於彼住。答曰。當言來。彼不以身根觸無處所。諸更樂與身來者。當言相依來。當言不相依來。或作是說。當言相依來。各各相依。復次當言不相依來。彼相依則所造色。可見者其義云何。或作是說。自現故曰可見。或作是說。從眼中得故曰可見。復次可現示人故曰可見。不可見者其義云何。如上義無異。有對法其義云何。或作是說。對住故曰有對。或作是說。選擇故曰有對。復次覺知空義故曰有對。法者其義云何。如上義無異。可得餘色處所。或作是說。不可得此集聚義。或作是說。不可得色處想著。復次住三世知有處所。如彼處所。是故不餘無對。有對造作處所空空處有何差別。或作是說。空無有形可數處。是故空識色空界。或作是說。空不可見色不可見識處可見。或作是說。空無有對。有對是空識。復次不可移動謂虛空。造色本末是空。識[8]相亦微妙。可住無住得無住住。得青無青得無青青。如此四義前已說。以何等故。樹若干種蔭影不異。或作是說。是樹蔭因緣。或作是說。緣四大有其蔭。復次蔭[9]無有義。在在處處冥去無處所。彼彼常住不移處。自作識想。香味現更樂 有對住不移
因緣境界盡 二情樹及影[0756b23]
以何等故。大海水同一醎味。或作是說。昔仙聖呪術使然耳。或作是說。海中眾生大小便使然耳。或作是說。彼有大鹽山使然耳。或作是說。潮波水激波。猶如此間見水[10]澇為鹽。復次彼器自然使水成醎。如此間見器淨水淨器。不淨水如四大相觸各各聞聲。彼義云何。或作是說。緣四大是其義。實相觸其故各各聞聲。問此間作聲彼間[11]響應聲連屬。答曰。本行報故。如埏埴器輪。或作是說。前已生[*]響聲各各相應。非以中間更有聲異。聞初聲然後有中間聲。欲使彼非聲因緣耶。復次彼聲展轉有其諦故。如盆器聲[12]拷便出聲展轉聞聲。如有神通地壁皆過空亦無礙。彼云何知此是地此是空。或作是說。若最有方方便者此是地此是空。如所說入地踴出其猶能浮入出水也。水中常可用力空不用力。或作是說。空無所著不入三昧。亦復自知空去地遠地亦是空。復次意性迴轉名色有勝。有染著處所。如地不可見空亦如是。空無有義。如所說染著眾生。空為地想地為空想。欲使彼想獲果實耶。或作是說。由想故彼獲果實。問彼則自想。壞耶。或作是說。彼不以想故得獲果實。彼想顛倒。問空為地想則有壞。地為空想亦[13]作壞。不以想故戒有顛倒。設當以想戒顛倒者。一家同[14]相。然[15]後眾生空為地想地為空想。此不相應。齒者當言根相應。當言非根相應。答曰。諸血肉相著。彼根當言著。彼便有痛。若肉血不著齒。彼非根所縛。設彼無有痛。當言無苦不淨。當言非根縛。答曰。當[16]言非根縛。不以捐棄不淨時有苦痛也。不淨當與欲俱起數數畜積。答曰。當言與欲俱起。彼生有長益。空為何相。或作是說。空相不可數。或作是說。[17]容受為空相。復次空無有義。是故彼無有相。[18]觀在物言有空耳。又世尊言。無邊無際。去此[19]東[20]剎土流轉反覆時。世尊亦說。世無限數此不可記。說是語時其義云何。或作是說。此不可記。斷滅有常。剎土無有邊無有限。現其有多。復次眾生境界世尊不然。彼生死方便無有眾[1]生邊際。如無數集聚有二果。如兩石相[2]磨便有火出。或作是說。彼不一集會火因[3]大聲因聲有聲。二事合會成[4]火因緣。或作是說。彼或有集會便有聲出。或有火出。是故彼不與相應。復以因緣力便有色色非因緣。當觀如是。如心彼或有色習。或聲或為相應。一味兩相觸 無想及神通
齒澤有二相 無邊無有限[0757a12]
微當空當言不空。或作是說。當言不空。設當空者則有往來。以生勝故則有往來。或作是說。當言空。何以故。彼無有壞敗。設不空者亦有壞敗。或作是說。微妙自然空。初第二處。則當有勝各各有異。若無勝者彼故空。是故究竟不壞敗。彼自覺知時。彼三昧壞。是故彼不自覺初時[5]則壞。是故當言虛空。復次當言空何以故。相應無有[6]空。設此微妙[7]當住者。彼非相應住。是故住相應。初時則住勝。若不住中間相應者則不空。[8]設中間相住。相應亦不空相應亦空。是故當言相應空。微妙者當言有方當言無方。如所說彼集微妙方便成就。如所說當亦有方當言亦無方。設微妙者集無有限量。於彼有減。復次無有方不有無方。空無所有不可具說。若於此若於彼。以何等故。內六入三入謂之死。或作是說。此緣無記。[9]或作是說。此是死根。復次此還境界還有死[10]想。[11]與一色聲香味細滑。彼當言一因。當言無數因。或作是說。當言一因一相應生。問云何果不壞有相應果。相自然壞得無果報。問不以自然得果報。證我相應便有果報。是故相應不壞。答曰。雖相應無記。是故相應無因相應作因。彼亦復無也。或作是說。當言一因為四大因。問云何四大不壞有壞果報。答曰。事相應故。或作是說。當言無數因。色為色因。香為香因。味為味因。復次當言無所因。相應壞則果壞。是色相應異香亦異。問有眾多相應。一微妙耶。答曰。一微妙眾多色聲香味之數有。其[12]微妙想[13]得六大勝。知色所由各有上中下。或作是說。得如[14]薪出火如牛屎火。觀事增減自相亦有增減。答曰。上中下各有勝。或作是說。火亦增火。若鑽火時若見日光出光皆是因緣果有壞敗。可得火自相。或無自相。或作是說。不可得也。何以故。非以熱知熱上中下。彼各有宜聲。當言空當言不空。或作是說。當言不空。設聲空者聲無所攝。不以事故。心持心俱有壞。亦見聲自作。是故彼不究竟。彼心不生。問以本故心聲出[*]響應。若二俱事者此理不然。是故此無苦。或作是說。當言空。設聲有住處者。彼則當久住。何以故。聲無有壞此非妙。是故聲空。或作是說。當言空。設聲有住處者。則當數數聞。若不數數聞者。是故當言空。或作是說。若聲自然空者。初第二第三處。則有勝無有異。復次聲當言空。設聲有住處者。中[15]間相應亦當住。此亦如上所說。聲當言有方。尋聲當言無方。或作是說。當言有方。尋聲知有人。亦知一切東方有聲。非餘方聲。[16]問不取彼聲。或有[17]須聲處所。彼則有聲。如言[18]頭有痛不知所在。痛所生處彼亦當見。如是聲有處所。彼聲亦當現。復次不當言有方。聲等俱生不當言無方。俱當觀聲。若此若彼方。當言成就。當言不成就。或作是說。當言成就。如日初出光從東方。所沒處從西方。問若閻浮利日出。欝單[19]越日沒。若閻浮利日沒。欝單[20]越出。是故不成就。問一切四方中央有須彌山。是欝單[21]越成就。問此亦不同。須彌山在一邊。一北一南。東西方亦如是。北方從北方。或東或南。是故欝單[22]越不得成就。復次當言不成就。何以故。此非義以生思惟觀便有智慧。彼亦不住性成就。色或無也。或作是說。[23]當有過去亦爾未來現在亦爾。問此因緣[24]無辯何事。答曰。因緣有礙。復次觀彼住。物等行其業空無所有。亦不造新。能說等業。以何等故。[25]暖水之時先從上熱非下熱。或作是說。[26]鎗麁更緣先熱。冷氣下流。復次先從下熱。反由火炎多少[27]炎先至上。冷氣下住。二微妙入 水大諸根 二聲東方 水熱在後
尊婆須[9]蜜論卷第[10]八
[*]尊婆須蜜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
[11]菩薩所集行揵度[12]首
復次覺[1]知三界時以捨等智。復次空於空。無願於無願。無想於無想。當言成就也。彼不捨意也。又世尊言。
法園觀浴池 婆羅門異學
閑[2]靖無垢濁 與諸真人俱 我浴神[3]諍訟 不漬體滅惡[0787a23]
說是語是義云何。答曰。賢聖沙門津。於此義中法園觀浴池也。彼不顛倒結已盡。心枝葉諸垢永盡。謂之法也。不[4]順從戒是謂戒。梵志未越不善根。觀彼不善是謂閑靜。無穢無濁。於佛聲聞發歡喜心。是謂與諸真人俱。成就等智分別等智。覺知深義而入其中。是謂浴神心。無有垢穢。亦不作是想。或作是[5]說。滅本惡心。不作是想。是謂不漬身滅惡也。以何等故空緣有漏耶。無願者亦緣有漏亦緣無漏。或作是說。空者緣苦諦緣有漏。無願者亦緣苦諦。亦緣習諦。亦緣道諦。是故無願亦緣有漏亦緣無漏。復次各自憑已。亦不自覺。亦不得無漏法。是故空緣有漏也。現有所失能知棄捨。爾時無復有願田業之想。如群鹿驚四面無有障礙。於中無願亦緣有漏亦緣無漏。世俗上無我智有何差別。或作是說。世俗為下增上為世俗上。或作是說。一切無我智是謂世俗上。一切順越世俗。復次諸分別曉了是謂世俗。諸不曉了彼謂之世俗上。復次世俗無我智。作識別觀方便。非方便有如斯事。作是思惟。彼自相彼無巧便。無我自度視世俗上。以何等故未知智非緣欲界。或作是說。法智已作緣。問忍已作緣法智不作緣。或作是說。現有法智懸思未知智現有欲界。是故而不作緣。問欲界之中或有現或無有現。色無色界或有現欲界愛。復次此不相應。世尊亦說。彼以此法見知自過去未來。將往是謂往。是謂當言未知智。是故有未知智緣欲界。覺意而敷演 欲界根上陰
須陀洹法空 差別若干界答曰。空無願生便能越已生。當言等越次取證。如得分別智。以何等故。未知智不與同緣色無色界。或作是說。一時敷演見諦所斷結。問此亦是我疑。何以故。二界見諦所斷一敷演。然非三界二界有何差別。一見諦所斷。然非思惟所斷。或作是說無常苦空無我。問三界集聚是謂無常。或作是說。不現未知智。彼可量現在前。問欲界少有現色。無色界不現。是故現非義。復次是謂三界等越次取證。是謂當言未知智。此是其道等越次取證。忍與智有何差別。或作是說。忍能忍事智能知物。問無智者能忍乎。忍時有智耶。或作是說。忍為下智為上或作是說。盡道為忍道果為智。復作是說。斷道為忍解脫道為智。復作是說。斷道為忍無所罣礙為智。復次如行道人不能前進。便自勸勉安隱到處所。如是等越次取證。先得智慧眼導引為忍。越彼岸為智。忍為下。
[0789a13]
以何等故。以苦種等越次取證。然不由惱瘡痍。或作是說。瘡痍有漏。然非有漏道[5]等越次取證。苦種無漏。以無漏道等越次取證。復次瘡痍種者。界柔[6]差集聚漸漸興起。苦種者。以苦陰相應。作如是觀。苦種瘡種痍種有何差別。或作是說。苦種瘡種痍種有漏。苦種無漏。復次苦種切身之相。[7]痍種疫疾之相。[8]瘡種起漏之相。以何等故眼根謂之見耶。或作是說。是世俗所見語。如有見淨有見不淨。復次[9]還眼便有所見。世間契經是謂眼根謂見。以何等故忍不謂智。或作是說[10]智能知事忍不能知。是故忍不謂之智。復次已得見是謂有智。非以忍有智。是故忍非智。以何等故。盡智無生智不謂之見。或作是說。若盡智無生智是見者。則九種成就阿羅漢。亦說十種成就阿羅漢。是故彼智不謂之見。問如無學等見謂之智。有其定處。云何彼非智是見耶。彼亦有行處。復次智當見度彼岸。為見彼所度。便有是。云何不十種有定。當言是觀八種為地。如此智當言無學法。猶如此三解脫門。空無願無想。等越次取證當言得已。[11]起等越次取證當言得。答曰。空無願等越次取證當言得。以越次取證當言得。無想者已越次取證當言得。若空三昧時彼修無願三昧耶。設修無願三昧。彼修空三昧耶。或作是說。或空非無願。云何空非無願。已得空三昧現在前。是謂空非無願。云何無願非空。已得無願三昧現在前。不得無願三昧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空三昧。是謂無願非空。云何修空無願。不得空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無願三昧。不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空三昧。不得無想。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空無願三昧。是謂修空無願三昧。云何不修空非無願。本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若本不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空無願三昧。本得世俗智而現在前。若本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空無願三昧。一切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滅盡三昧無想三昧無想天。是謂非空非無願。復次或空非無願。學見跡若阿羅漢。得空而現在前。或無願非空。修行習忍智迴轉時。道法忍迴轉時。道法智修行迴轉時。道未知忍迴轉時。學見跡若阿羅漢。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或空無願修行苦時。忍智迴轉修行[12]法時。道未知智迴轉時。學見跡若阿羅漢。不得空無願無想而現在前。或非空非無願。三昧修行盡時忍智迴轉。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一切世間心思惟。不修空不修無願三昧。於中亦有降伏想。若修空三昧。彼修無想三昧耶。設修無想三昧。彼修空三昧耶。或作是說空非無想。云何空非無想。得空三昧而現在前。若不得空三昧而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無想三昧。不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空三昧。云何無想非空。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若不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空三昧。云何修空無想。不得空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無想。若本不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空三昧。不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空三昧。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得是時有空無想三昧。云何非空非無想。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不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是時不得修空無想三昧而現在前。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不修空三昧非無想。是謂非空非無想。復次或空非無想。修行苦時忍智迴轉。學見跡若阿羅漢。得空三昧而現在前。或無想非空。修行盡時忍智迴轉。學見跡若阿羅漢。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或空無想。修行道時未知智迴轉。學見跡若阿羅漢。不得空無願無想三昧而現在前。云何非空非無想。修行習時忍智迴轉。道未知智周迴修行道法智。道未知忍迴轉時。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願三昧。一切世間心思惟不修空無想三昧。不於其有降伏。若修無願三昧。彼修無想三昧耶。設修無想三昧。彼修無願三昧耶。或作是說。或無願非無想。云何無願非無想。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不得無願三昧而現[1]在前。是時不得空三昧而現在前。是時不得修無想三昧。不得空三昧而現在前。三昧而現在前。不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是時不得修無願三昧。云何修無願無想三昧。不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無想三昧。不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無願三昧。不得空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無願無想三昧。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是時修無願無想三昧。云何非修無願無想三昧。得空三昧而現在前。得世俗智而現在[2]前。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是時不得修無願無想三昧。一切染心無記心。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修無願無想三昧。是[3]時謂不修無願無想三昧。[0790a18]
復次或無願非無想。修行習時忍智迴轉。道未知忍迴轉時。修行道未知智。道未知忍迴轉時。學見跡若阿羅漢。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或無想非無願。修行盡前忍智迴轉。學見跡若阿羅漢。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云何無願無想。修行道未知智迴轉時。學見跡若阿羅漢。不得空無願三昧而現在前。或非無願非無想三昧。學見跡若阿羅漢得空三昧而現在前。一切世俗心思惟不修無願無想三昧。於其中有降想。若應時修空三昧。彼時修無願三昧耶。設應時修無願三昧。彼時修空三昧耶。當作是說。如上所得然不及現在前。復次若應時修空三昧。彼時不修無願三昧。設[4]便應時修無願三昧。彼時不修空三昧。何以故。時節迴轉。當[5]作是觀。空無想亦復如是。無願無想亦復如是。以何等故。三界修行等智謂之有漏耶。或作是說。即彼三界所有。彼是有漏也。或作是說。所謂等智是以有漏也。或作是說。如彼智諦得不如彼諦此。當修行。復次三界所修等智。師意作是想。譬如空無願無想。於無想故。曰修於彼作是想。當作是觀。以何等故。色界不等越次取證。或作是說。彼無有此厭患之法猶如欲界也。問不以此患等越次取證。設有患者。惡趣中亦等越次取證。或作是說。欲界有是行報。問若於欲界取般涅槃。云何有色無色界行報耶。答曰。欲界受報。問有何因緣。色界無色界行報。非欲界受[6]色無色界行報。或作是說。以其軟根不等越次取證。問猶如此間利根而生彼間。云何彼間有軟根。答曰。彼生自爾。問非色界無垢人起賢聖道耶。答曰。已得能起。問不得無學道能起。復次便有降伏想。復次於此間作行。命終生色界。因相有力故。彼不等越次取證。若最初起無生智。為幾智中間起。或作是說。或盡智中間起。我已知苦盡智。然不知無生智起一切諸諦。復次三盡智中間起。我生死盡是謂盡智。我梵行立是謂盡智。所作已辦是謂盡智。更不受後身是謂無生智。已說[7]二苦相 眼忍智越次
思惟觀三界 有生猶如本尊婆須[4]蜜論卷第[5]八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8 冊 No. 1549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大正藏第 28 冊 No. 1549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
鞞婆沙論卷第六
[*]阿羅漢屍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十二入處第十八
[0455a13] 是謂海義是入義。清白義是入義者。此說白清亦爾。輕故彼外書說亦名地亦名作。如彼契經。異學摩竭檀提說。沙門瞿曇。地壞地已壞何所作。是謂輸門義是入義。輸道藏義倉義摽義機義田義泉義流義海義白義清義是入義。共行說已當說別行。眼入云何。答曰。謂眼色已見當見今見。及此餘所有。已見過去。當見未來。今見現在。及此餘所有者。謂彼眼識或空或不空。如眼入耳鼻舌身意入亦爾。
謂空三昧彼入法入中。是故說一法入。問曰。身見亦入法入中。謂覺法是我。何以故。不因身見說法入耶。答曰。此非如如覺身見。是如如覺空三昧。是謂因空三昧。故說法入非身見。或曰。此法可得
當觀無常苦空無我因習本緣。以聖八行破壞有。是謂不顛倒觀故。或曰。世尊教弟子不共觀故。世尊說莫共觀麁[*]澁。當觀如病癰箭蛇無常苦空無我。
鞞婆沙六界處第二十一
0460a23] 六界者。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問曰。何以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契經。此佛契經十八界總已說六界。問曰。何以故。此佛契經十八界總已說六界。答曰。為教化故。世尊教化。或有利根或有鈍根。利根者說六界。鈍根者說十八界。如利根鈍根。如是因力緣力內力外力內思惟長養。從他聞盡當知。或曰。略者說六。廣者說十八。如略如廣如是分別不分別。卷及舒[3]改不[*]改。漸漸一時盡當知。以是故作此論。六界者。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此六界於十八界中攝十界七界少所入。攝十界者。四大及空界攝十界。眼界色界耳界聲界鼻界香界舌界味界身界細滑界。七界少所入者。識界攝七心界。少所入謂彼有漏無漏。謂有漏者攝。無漏者不攝。是故少所入。六界者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外異者。如塵土風無塵風隨藍風飄風成敗風不成敗風至風輪。謂內外吹起。彼一切總已說。風界云何吹起是。問曰。空界云何。答曰。佛契經說。空界云何。謂色邊色。謂色者造色是。於彼間施設。如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咽[11]喉空。飲食來往處空。住消處空。下過處空。更有說者。空界云何。空邊色是。此說空色不空色。不空色者眾生數。空色者非眾生數。謂彼空非眾生數色邊施設。如樹間葉間牆間屋間牖間戶間。是謂空非眾生數色邊施設。舊阿毘曇說。皮性膜性肉性筋性骨性髓性。色可知處亦可知。尊者婆須蜜說曰。云何知有空界。答曰。契經可知。世尊亦說。謂此空中空[12]諸所色覆所不覆。問曰。云何契經可知非現知耶。答曰。現亦可知。謂晝所有明是空界所有。謂夜所有闇是空界所有。重說曰。形可知處亦可知。重說曰。夜闇障故不見。晝明障故不見。尊者曇摩多羅說曰。諸尊空界雖不可知。但非無智處。空界是色[13]非是色。亦非此住非彼住。亦非空者相貌聲世轉可知。問曰。空空界何差別。答曰。空者非色。空界是色。空者不可見。空界者可見。空者無對。空界者有對。空者無為。空界者有為。問曰。此論中更有論生。若空無為者。此契經云何通。彼時世尊手捫[1]摸空。手捫[*]摸空已告諸比丘。比丘於意云何。手寧著此空縛空受空不。答曰。不也世尊。若空無為者。何以故。世尊以手捫[*]摸無為耶。如是餘契經偈云何通。
謂無積聚 亦無我所 空則無想
於離中行 如鳥飛空 足跡難尋[0461a08]
此云何通。如是餘契經偈云何解。此空無足跡 如外無沙門
[0461a10]
此云何通耶。如是餘契經云何通。於比丘意云何。若巧畫師畫弟子。寧能以色莊染此虛空不。答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唯世尊。此虛空非色不可見無對。是故巧畫師畫弟子。不能以色莊染此虛空。此云何通。如是餘偈云何解。如鹿依林 鳥飛虛空 法歸分別
真人趣滅[0461a18]
此云何通。答曰。謂世尊契經說。於比丘意云何。手寧著此空縛空受空不。答曰。不也世尊。此佛契經以虛空界說虛空。如佛所[2]說契經偈。謂無積聚 亦無我所 空則無想
於離中行 如鳥飛空 足跡難尋[0461a24]
此佛契經偈虛空即說虛空。如佛所說契經偈。此空無足跡 如外無沙門
[0461a27]
此佛契經偈虛空界說虛空。如佛契經說。於比丘意云何。若巧畫師畫弟子。寧能以色莊染此虛空不。答曰。不也世尊。唯世尊。此虛空非色不可見無對。是故巧畫師畫弟子。不能以色莊染虛空。此佛契經以虛空界說虛空。如佛契經說偈。如鹿依林 鳥飛虛空 法歸分別
真人趣滅[0461b06]
此佛契經說偈。以虛空界說虛空。問曰。彼虛空此虛空界為緣故住耶。為起故住耶。作此論已。有一說者。亦非緣故住。亦非起故住。問曰。若不爾者此云何。答曰。彼虛空此普散。虛空界與次第緣普散。虛空界次第四大。四大次第心數法。若有欲虛空界非種者。謗彼爾所法展轉。問曰。識界云何。答曰。有漏意及六識。問曰。無漏法何以不立六界中。答曰。無漏法者。能滅壞破。有此界增受長養有。或曰。無漏法者。能斷有相續。能斷輪轉生老死。此界者。能相續有輪轉生老死。或曰。無漏法者。非身見種非顛倒種。非愛種非使種。非貪處非恚處非癡處。非雜污非雜毒非雜濁。非在有。不墮苦習諦。此界者。身見種顛倒種愛種使種。貪處恚處癡處。雜污雜毒雜濁。在有墮苦習諦。或曰。無漏法者。苦盡趣道。有盡趣道。貪盡趣道。盡生老死趣道。[3]界者。苦習趣道。有習趣道。貪習趣道。生老死習趣道。以是故無漏法不立界中。尊者婆須蜜說曰。何以故此界說有漏。答曰。此界有漏所生。非無漏法有漏所生。重說曰。此生於有漏。不無漏法生於有漏。重說曰。界者士數。非無漏法士數。重說曰。界者報數。不無漏法報數。重說曰。界者入母胎。如所說因此界入母胎。非因無漏法入母胎。重說曰。界者久時住。不無漏法久時住。是故說數。二漏為士 數及報應 母胎久住
作界滿偈[0461c05]
問曰。陰盛陰界何差別。答曰。陰者已成勢。盛陰者轉勢。界者重轉勢。或曰。陰者施設有為。盛陰者施設行。界者施設有漏。陰盛陰界。是謂差別。廣說六界處盡。鞞婆沙論卷第六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8 冊 No. 1547 鞞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鞞婆沙論卷第十二
[8]阿羅漢屍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四無色處第三十五
[0500c11]
四無色者。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無量空是空成就遊。若度一切色想者。是故無色中無色。更餘契經禪品中說。謂得可得有可有。若色若痛想行識。彼觀此法如病如癰如刺如箭如毒蛇。觀無常苦空非我。無色品中說。謂得可得有可有。若痛若想行識。彼觀此法如病如癰如刺如箭如毒蛇。觀無常苦空非我。若禪品中說。色無色品中不說色者。以是故可知無色中無色。但微細四大布散空界。說曰。此不論。何以故。說色極微者。猶麁於四陰。然[1]彼說四陰不說色陰。以此不知無色中無色。問曰。如所說離欲至色。離色至無色。此云何通。答曰。如彼色離欲界。於色中故有色。如是無色離色。於無色中亦應有色。說曰。此者不論。何以故。若彼色離此欲界色者可爾。但彼色離此欲界中欲不離色。色中無有欲。如是彼無色離此色界中色。以是故無色中無色。餘契經證者。彼不能通。唯彼無智果闇果癡果非精勤果。謂欲令無色中有色。但無色中無色。是謂欲斷他意現己意。說如等法。故作此論。莫令斷他意。莫現己意。但說如等法。故作此論。四無色者。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空處云何。如婆須蜜經所說。[2]空處者空處正受及生。謂善痛想行識是。問曰。何以故。如禪或說正受及生。或說生非正受。無色者說一切正受及生。答曰。彼無色非種種。非若干相。非不相似。是故一切說正受及生。禪者種種若干相不相似。是故或說正受及生。或說生非正受。或曰。無色者非種種功德莊嚴。是故一切說正受及生。禪者種種功德莊嚴。是故或說正受及生。或說生非正受。或曰。無色者無多妙法。是故一切說正受及生。禪者多有妙法。是故或說正受及生。或說生非正受。或曰。無色者細不可見難可現。是故一切說正受及生。禪者麁可見可現。是故或說正受及生。或說生非正受。四無色定者。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空處云何。於是比丘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雜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度一切色想者。色想者。謂四禪大地布散色想現彼應滅以是故說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者。對想者。五識身相應想是。
[0502b25]
問曰。彼何以故說不念。答曰。謂彼四禪布散想。退空處正受。世尊說不思念此想[6]修空處正受道。以是故說不念雜想。無量空[7]是空處成就遊者。[0502b29]
問曰。何以故說空處。為性耶。為緣耶。若是性者應四[8]陰性。若是緣者應緣四諦。作此論已。答曰。空處者非性亦非緣。但方便故說空處。如彼施設所說。云何方便空處正受。云何方便成空處正受。此始初行時。或住山頂上。或住高閣上。或住高臺上。謂此地極高處不念。彼謂此地極下處。彼念是空意解是空。彼觀是空分別是空。是從空[9]故成就此正受。以成此定說名為空處。或曰。此法應爾。謂彼地始無色彼名空處。或曰。離色故說空處。彼行者於下地色緣色已。除欲界欲乃至三禪。彼於四禪上更無色可緣除四禪欲。彼爾時生空想。如人攀枝至枝上樹極標。彼上更無有枝而可攀緣。爾時便起空想。如是行者於下地色緣色。除欲界欲乃至三禪。四禪上更無色可緣。除四禪欲。彼時便起空想。是離色故便說空處。或曰。謂從空處起相似想。說者有一比丘。得空處正受。彼從定起手[10]抆摸床。同學。問曰。汝何所求。答曰。我自求我。同學說曰。汝在床上更何所求。謂從定起相似想。是說空處。是故說無量空。無量空處成就遊者。謂彼空處地善四陰到得成就。是故說無量空處成就遊。復次比丘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處成就遊。[0503a20]
問曰。何以故說非想非不想處。答曰。彼想不定非想亦不定。想不定者。如七想正受中想定。此中不爾。非想不定者。如無想定滅盡定。此中亦不爾。問曰。若不爾者此云何。答曰。彼處鈍[1]不利不捷疾不定斷。是故說非想非不想處。成就遊者。此中謂非想非不想處善四陰到得成就。是故說成就遊。問曰。何以故彼一界。或二倍壽。或不也。如空處二萬劫壽。識處四萬劫壽。何以故。無所有處不說八萬劫壽。何以故。非想非不想[2]處說十六萬劫壽。答曰。彼報因[3]齊限。謂彼因[*]齊限。報亦爾。或曰。空處有無量行。或不無量行。無量行者受萬劫壽。不無量行者亦受萬劫壽。是故彼受二萬劫壽。識處亦有無量行。或不無量行。無量行者受二萬劫壽。不無量行者亦受二萬劫壽。是故彼四萬劫壽。識處上無有無量行。是故彼無量行壽分斷。以故爾。或曰。空處中有止有觀。止者受萬劫壽。觀亦受萬劫壽。是故彼受二萬劫壽。識處亦有止亦有觀。止者受二萬劫壽。觀者亦受二萬劫壽。是故彼受四萬劫壽。識處止觀漸薄。是故觀分斷。以故爾。或曰。彼一切地性二萬劫壽。空處性二萬劫壽。識處性亦二萬劫壽。以度一地故更二萬劫壽。是故彼受[4]四萬劫壽。無所有處性亦二萬劫壽。以度二地故更受四萬劫壽。是故彼受六萬劫壽。非想非不想處性亦二萬劫壽。以度三地故更受六萬劫壽。是故彼受八萬劫壽。以故爾。是故彼一界或二[5]倍。或不。說曰。欲界及非想非不想無聖道。鞞婆沙八解脫處第三十六
[0503c04]
八解脫者。色觀色。初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二解脫。淨解脫身作證成就遊。三解脫。復次比丘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雜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四解脫。復次比丘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五解脫。復次比丘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處成就遊。六解脫。復次比丘[9]一切度無所有處。非想非不想成就遊。七解脫。復次比丘度一切非想非不想處。想滅正受身作證成就遊。八解脫。[0503c14]
問曰。八解脫有何性。答曰。初三解脫不貪性。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不想處四陰性。想滅解脫不相應行陰性。界者。初三解脫繫在欲界亦繫色界。無量空處解脫。無量識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或繫在無色界。或不繫。非想非不想想滅解脫繫無色界。地者。初二解脫初禪地二禪地。淨解脫者根本四禪。無量空處解脫即空處地。無量識處解脫即無量識處地。無所有處解脫即無所有處地。非想非不想想滅解脫即非想非不想處地。依者。初三解脫依欲界。無量空處解脫至非想非不想處解脫依三界。想滅解脫者依欲色界。行者。初二解脫不淨行。淨解脫是淨行。無量空處解脫。無量識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或十六行。或離十六行。非想非不想處想滅解脫離行。緣者。初三解脫色陰緣。空處解脫乃至非想非不想解脫緣四諦。想滅解脫無有緣。意止者。初三解脫身意止。空處解脫乃至非想非不想解脫三意止。想滅解脫法意止。智者。初三解脫。雖性非智與等智相應。空處解脫乃至無所有處解脫。或六智。或非也。非想非不想解脫一等智。想滅解脫非智。定者。初三解脫性非定。亦非定相應。空處解脫乃至無所有處解脫或定或離。非想非不想解脫想滅解脫非定。痛者。初二解脫與二根相應。喜根護根。淨解脫至非想非不想解脫。一護根相應。想滅解脫不與痛相應。[0504a13]
問曰。當言過去耶。當言未來耶。當言現在耶。答曰。當言過去。當言未來。當言現在。[0504a15]
問曰。當言過去緣耶。當言未來緣耶。當言現在緣耶。當言非世緣耶。答曰。七解脫。當言過去緣當言未來緣。當言現在緣。當言非世緣。想滅解脫。當言非緣。鞞婆沙十一切入處第三十八
[0508b21]
十一切入者。云何為十。此比丘地一切入。一思惟上下諸方無二無量。水一切入。火一切入。風一切入。青一切入。黃一切入。赤一切入。白一切入。無量空處一切入。無量識處一切入。十思惟上下諸方無二無量。問曰。十一切入有何性。答曰。初八無貪善根性。無量空處無量識處一切入四陰性。界者。初八色界繫。無量空處無量識處一切入者。無色界繫。地者。初八一切入根本第四禪。何以故。從淨解脫成八一切入故。無量空處一切入即無量空處地。無量[4]識一切入即無量識處地。依者。一切依欲界。行者。八一切[5]入淨行。無量空處無量識處一切入不施設行。緣者。初八一切入欲界緣。[6]無量空處無量識處一切入無色界緣。意止者。初八一切入身意止。無量空處無量識處一切入三意止。智者。初八一切入雖性非智。但等智相應。無量空處無量識處一切入是等智。定者。非定。痛者。一切護根相應。問曰。當言過去耶。當言未來耶。當言現在耶答曰。當言過去。當言未來。當言現在。[0509a04]
問曰。無所有處非想非不想處。何以故不立一切入。答曰。佛世尊於法真諦。餘真無能過上。彼盡知諸法相盡知行。謂有一切入相立一切入。謂無一切入相不立一切入。或曰。無量行故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立一切入。無所有處非想非不想處無無量行。是故不立一切入。[0509a11]
問曰。此中說上下及諸方。八一切入應爾。上下及諸方無量空處無量識處一切入。無地不可見。何以故說上下及諸方。答曰。彼雖無上下。正受故可得上下。謂彼行正受者。或上或下或中。是故說上下。如契經說諸賢行地。一切正受者作是念。謂地即是我。謂我即是地。我與地一無二。[0509a18]
問曰。此云何如是行地一切正受者。謂地計是我。答曰。行正受者曾行正受故說。如本曾作沙門故以沙門為名。曾阿練阿練為名。曾戒律戒律為名。曾法師法師為名。如是行正受者。曾行正受故說。[0509a23]
問曰。三禪何以故不立解脫除入一切入。答曰。三禪樂一切生死中最妙。行者[1]著彼樂不求此善根以故爾。問曰。若爾者何以故三禪中有神通變化。答曰。如是彼中或有善根或無。莫令彼地善根空。或曰。此神通變化能長養樂。非是損解脫除入一切入。於樂是損非是長養。以是故三禪不立解脫除入一切入。鞞婆沙論卷第十二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8 冊 No. 1547 鞞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鞞婆沙論卷第十三
[*]阿羅漢屍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八智處第三十九
鞞婆沙三三昧處第四十
[0512b01]
三三昧者。空三昧無願三昧無[4]想三昧。問曰。應說一三昧。如十大地十心心數法。如五根五力七覺種八道種。說一三昧應說二三昧。如所說有漏無漏。相續不相續。繫不繫。應說四三昧。如所說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應說五三昧。如所說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斷無斷。應說六三昧。如所說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應說九三昧。如所說增上增上中增上軟。中上中中中軟。軟上軟中軟軟。應說十八三昧。有漏九種無漏九種意故。一時頃有無量三昧。云何一三昧廣施設三三昧。云何無量三昧略施設三三昧耶。答曰。以三事故。一行二不願三緣。行者空三昧行二行。空行非我行。不願者。不願有故。問曰。若不願是無願者亦不願道耶。答曰。不也。何以故。無願者是聖道能除有。以故不願有。聖道者不願道。何況願有緣者無想。離十想法故。十想法者。五界想。色聲香味細滑。二眾生想。男想女想。三有為有為想。生老無常。此者彼中無一。是離十想法故名無想。是謂三事故行不願緣說三三昧。或曰。除結故說三三昧。空三昧除身見。無願三昧除戒盜。無想三昧除疑。是謂除結故說三三昧。彼施設中說謂空三昧。即是空三昧非無願。非無想。謂無願即是無願。非空三昧非無想。謂無想三昧即是無想。非空三昧非無願。[0512b27]
問曰。何以故別說三。答曰。行各異故。謂空三昧行。此行非無願行非無想行。謂無願行。此行非空三昧行非無想行。謂無想行。此行非空三昧行非無願行。是謂行各異故別說三三昧。復如所說。謂空三昧即是空三昧。亦是無願非無想。謂無願即是無願。亦是空三昧非無想。謂無想即是無想。非空三昧亦非無願。問曰。何以故並說二別說一。答曰。一時得故。共除結故。一時得者。若依空三昧取證亦得無願。若依無願取證亦得空三昧。共除結者。此二俱[5]具若斷除結種。是謂一時得故。共除結故。並說二別說一。復如所說。謂空三昧即是空三昧。亦是無願亦是無想。問曰。何以故一切並說。答曰。此三昧空無有常計常。常住不變易以[6]是故一切並說謂無願即是無願亦是空三昧亦是無想。問曰。何以故此三昧無願。答曰。此三昧不願婬恚癡。亦不願受當來有。是故此三昧是無願。謂無願三昧即是無想。亦是空三昧亦是無願。問曰。何以故此三昧是無想。答曰。此三昧無有色想。無有聲香味細滑法想。是故此三昧無想。問曰。三三昧有何性。答曰。行陰性。界者或三界繫或不繫。地者或十一地或九地。依者依三界。行者空三昧有二行。空行非我行。無願有十行。無常行因習本緣道正趣出要。無想有四行。盡止妙離。此中應作四句。謂空三昧亦是行空行耶。答曰。或空三昧非行空行。云何空三昧非行空行耶。答曰。謂空三昧行非我行。是謂空三昧非行空行。云何空行非空三昧耶。答曰。謂空三昧行空行時相應諸法。是謂行空行非空三昧。云何空三昧亦是行空行。答曰。謂空三昧行空行。是謂空三昧亦是行空行。云何非空三昧亦非行空行。答曰。若即取此種類。應說謂空三昧行。餘行相應法。若不即取此種類。應說除此行如行。如是已行當行。如空行三四句。如是無我行亦三四句。是謂空三昧六四句。無願三十。無想十二。並說四十八四句。緣者空三昧緣苦諦。無願緣三諦。無想緣盡諦。意止者空三昧無願四意止。無想法意。止智者雖性非智。空三昧四智相應。法智未知智苦智等智。無願七智相應。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心智苦智習智道智。無想四智相應。法智未知智盡智等智。定者即定。痛者三痛相應。樂根喜根護根。問曰。當言過去耶。當言未來耶。當言現在耶。答曰。當言過去。當言未來。當言現在。問曰。當言過去緣耶。當言未來緣耶。當言現在緣耶。當言非世緣耶。答曰。空無願當言過去緣。當言未來緣。當言現在緣。無想者當言非世緣。問曰。當言名緣耶。當言義緣耶。答曰。當言名緣當言義緣。問曰。當言己意緣耶。當言他意緣耶。當言非意緣。答曰。空三昧無願當言己意緣。當言他意緣。無想三昧當言非意緣。此是三三昧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說性已當說行。何以故說三昧。三昧有何義。答曰。三事故說三昧。一等二相續三緣縛。等者眾生久時心數法亂。謂令正真。因三昧故。相續者眾生久時心數法不次第生。若生善便有不善無記。若生不善便有善無記。若生無記便有善不善。謂令一向次第生善相縛相續除不善無記。唯因三昧故。緣縛者眾生久時心數法散。色聲香味細滑法。謂令攝撿縛一緣中。因三昧故。是謂三事故等相續緣縛說三昧。或曰。以三事故。一攝二不散三不捨說三昧。或曰。復有三事故。一者一意二不散三相續說三昧。如世尊契經說三三昧三解脫門。問曰。三三[1]昧者。空三昧無願無相解脫門。亦空三昧無願無相。此二何差別。答曰。三昧者有漏無漏。解脫門者一向無漏。是謂差別。問曰。此論[2]更有論生。何以故三昧有漏無漏。解脫門一向無漏耶。答曰。此是解脫門。解脫門者不應有漏。亦不應繫縛。是故三昧有漏無漏。解脫門一向無漏。0513c18] 於是尊者舍利弗作是念。此死瘦梵志能說此偈。我豈不能以偈答之。即時說偈曰。
我飲無想[8]酒 持空三昧瓶
山地草樹木 視之如棄唾[0513c22]
尊者舍利弗於此偈中以三三昧作師子吼。我飲無想[*]酒者。此現無想三昧。持空三昧瓶者。此現空三昧。山地草樹木視之如棄唾者。此現無願三昧。如是此偈中尊者舍利弗作師子吼。以是故佛契經說三三昧為鬘。問曰。死瘦者。無命根無意非眾生數。彼梵志有命有意是眾生數。何以故說言死瘦耶。答曰。以彼輕易意故言死瘦。或曰。彼無慧命根故言死瘦。說曰。此說多有無想。或以空三昧說無想。或以見道說無想。或以無疑說無想。或以非想非不想說無想。或[1]無相即說無想。或以空三昧說無想者。如所說我本無想。三昧所為所行。謂我所為所行者。我今便止不欲。謂彼比丘思惟空法。便忘眾生想不見男女。此是空三昧說無想。復次空三昧說無想者。如所說有一比丘。得空解脫門。而不自知何果何功德。彼作是念。誰能為我記此三昧果及功德。復作是念。尊者阿難聖所稱譽。世尊印可阿難。必能為我記此三昧果及功德。復作是念。若我至尊者阿難所。問此三昧何果功德者。或能尊者阿難還問我。比丘得此三昧耶。我若說得云何示他功德。我若言不得云何欺彼上尊。比丘我若默然住。云何觸嬈上尊。比丘復作[2]念。我當尋從尊者阿難。或能自他從尊者阿難所聞此事。於是彼比丘六年中尋從尊者阿難而不聞此事。於是彼比丘後時從坐起。整衣服偏露右肩。叉手向尊者阿難。白尊者阿難曰。尊者阿難。謂此三昧精勤修行不增不減。如水定住。住故解脫。解脫故住。此三昧何果何功德耶。尊者阿難問曰。比丘。汝得此三昧耶。比丘對曰。唯然尊者阿難。得此三昧。尊者阿難說曰。比丘謂此三昧精勤修行不增不減。如水定住。住故解脫。解脫故住。比丘。此三昧智果智功德。比丘不久當得智。精勤修行者勇猛專志。是故說精勤修行。不增不減者不增涅槃不減生死。是故說不增不減。或曰。不增者除我故。不減者除是我故。或曰。不增者除我見故。不減者除有我見故。是故說不增不減。如水定住者。如泉眼出水覆泉眼不捨。如是彼三昧所緣生而不捨彼緣。比丘此三昧智果智功德者。取證得果漏盡故。說智果智功德。於是彼比丘聞尊者阿難善方喻說。內懷歡喜誦習受持已。禮尊者阿難足。繞尊者阿難已而去。彼比丘因尊者阿難教授。獨[3]靖寂燕坐心不放逸。精勤遊已知法至得阿羅漢。此是空三昧說無想。見道說無想者。如所說目揵連。彼鞮舍梵不為汝記第六無想行人耶。第六無想行人者。堅信堅法。此義說第六無想行人。彼無想不可數不可施設。或此住或彼住。或苦法忍或苦法智。或苦未知忍或苦未知智。或習法忍或習法智。或習未知忍或習未知智。或盡法忍或盡法智。或盡未知忍或盡未知智。或道法忍或道法智。或道未知忍。是謂無想不可數不可施設。以是故堅信堅法。說第六無想人。此中見道說無想。問曰。何以故此見道說無想。答曰。見道速疾道捷疾。道不住故。以是故見道說無想。或無疑說無想者。如所說尊者瞿多有欲想有恚想有癡想。若無者。是謂無想是謂無疑。此中說無疑是無想。問曰。何以故說無疑是無想。答曰。結者能令退因結相故。無疑不[4]減不退。以是故無疑說無想。或非想非不想說無想者。如所說彼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想非不想處成就遊。此中非想非不想說無想。問曰。何以故非想非不想說無想。答曰。彼想亦非定非想亦非定。想非定者。如七想[5]正受。非想亦非定者。如無想[6]正受想滅。[*]正受鈍故不利故不捷疾故。無想即說無想者。如所說三三昧空三昧無願無想。此中無想即說無想。如世尊說。空三昧上尊所居。問曰。何以故說空三昧上尊所居。答曰。上尊多遊中故。三千大千國土。佛世尊於功德中最為上尊。彼多遊此中。第二上尊尊者舍利弗彼亦多遊此中。是謂上尊所居多遊此中。名空三昧上尊所居。或曰。謂空三昧於此法不共居故。說空三昧上尊所居。雖百歲在此外法者。但彼故名為小成就。愚法故。雖七歲在此法者。但彼名為上尊成就。上尊法故。謂空三昧於此法不共居故。名為上尊所居。[0514c15]
問曰。無願無想於此外法為有耶為無耶。答曰。雖無根本無願無想。或有相似無願行相似是麁行。無想行相似是止行。一切九十六種術無有似空三昧。況根本空三昧。謂空三昧於法此不共居。是故說上尊所居。或曰。定住故說空三昧上尊所居。此眾生未觀空故。常亂馳逸狂奔不住如水擾動。意如是不住。若觀空法已。定住不移動如須彌山。是謂定住。故說空三昧上尊所居。或曰。一切愛非愛便不便善不善樂具苦具不共俱。是故說空三昧上尊所居。如所說尊者舍利弗母命終。弟子退服還家。當爾時黑齒比丘常與尊者舍利弗不相得。彼作是念。我當至彼說此凶問。便詣尊者舍利弗所。到已說曰。尊者舍利弗欲知不。尊母命終。弟子退服還家。尊者舍利弗說曰。黑齒比丘。此者知當如何。如汝所說母命終者此有之性誰生不死者。汝所說弟子退服還家者。此凡夫人性常移動。世尊說唯一聖人常不移動。如所說阿難見諦之人。知已犯戒捨戒退服還家者。非有此處。黑齒比丘作是念。雖有斯言心必不樂。爾時尊者舍利弗見此事。清旦整服持鉢入舍衛分衛。分衛已食後舉衣鉢澡洗手足。以尼師[1]檀著左肩上。入安陀林坐禪。尊者舍利弗安陀林坐禪時作是念。世間頗有極好妙事可愛。謂當變易起我愁憂苦惱耶。復作是念。世間無有極好妙事可愛。謂當變易起我愁憂苦惱。爾時尊者舍利弗晡時從禪起。出安陀林詣祇樹給孤獨園。尊者阿難遙見尊者舍利弗來。見已說曰。善來尊者舍利弗。為從何來何處坐禪。爾時尊者舍利弗答曰。阿難。從安陀林來在彼坐禪。尊者阿難問曰。尊者舍利弗。在安陀林云何坐禪。答曰。阿難。我於安陀林思惟有覺有觀。問曰。云何尊者舍利弗有覺有觀三昧。答曰。阿難。我於安陀林坐禪時作是念。世間頗有極好妙事可愛。謂當變易起我愁憂苦惱耶。尊者阿難問曰。作是念時為獲何等。答曰。阿難。我作是念。世間無有極好妙事可愛。謂當變易起我愁憂苦惱。[0515a25]
問曰。尊者舍利弗。為極愛敬世尊不。答曰。阿難。極愛敬世尊。問曰。若世尊般涅槃。為當起愁憂苦惱不耶。答曰。阿難。世尊般涅槃。我不起愁憂苦惱。但作是念。世尊般涅槃甚速。世間眼滅甚疾。尊者阿難說曰。善哉善哉。尊者舍利弗。世尊般涅槃。不起愁憂苦惱。何以故。如彼我是我極斷故。是謂一切愛非愛便不便善不善樂苦具不共俱。是故說空三昧上尊所居。復次如所說。世尊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在一處坐禪。便作是念。一時世尊遊釋種處城名尼鉗。彼時我從世尊聞如此所說義。阿難。我多遊空三昧。云何昔世尊所說善知善受持耶。於是尊者阿難。從下晡起至世尊所。到已禮世尊足卻住一面。白世尊曰。唯世尊。世尊昔一時遊釋種處城名尼鉗。彼時我從世尊聞如此所說義。阿難。我多遊空三昧。云何昔世尊[2]所說善知善受持耶。如是向世尊說已。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我所說汝善知善受持。何以故。阿難。我今亦多遊空三昧。問曰。若彼善知善受持者。何以故問世尊。若問者云何善知善受持。作此論已。答曰。善知善受持。問曰。若善知善受持者。何以故問。答曰。尊者阿難以壞釋種憂慼意中不定故問。說者彼愚癡[3]流離王伐迦維羅衛盡壞彼族。尊者阿難聞愚癡[*]流離王伐迦維羅衛盡壞我釋種。聞已明旦與一比丘為伴。入彼城視本城猶若天宮。今如丘塚。牆壁樓櫓埤堄窓牖皆已毀壞。有種種華樹種種果樹園觀。盡已摧折縱橫蔽地。若干花池蓮華池青蓮花池盡頹毀枯竭。異類奇鳥鳧雁鴛鴦鴝鵒鸚鵡孔雀千秋青雀飛在空中。煙火所熏徘徊在上。無量男女喪失父母。號哭悲泣隨逐阿難。彼時異學優曇鉢園中。[4]七萬賢聖埋半身在地。以大香象鐵[5]把把之。尊者阿難見已增益悲酸。世尊因彼處故。與諸比丘前後圍繞。諸根寂定意行不動猶如山地。執心如持油鉢。御五根馬如淨金山而入彼城。於是尊者阿難遙見世尊妙光曜身。阿難見已作是念。甚奇生地同壞種族俱滅。我有如此憂慼。而世尊猶若大山無有傾[6]斜。彼時世尊知尊者阿難意念意行。便告尊者阿難曰。阿難。我多遊空三昧。而汝有村想我具足寂靜想。而汝有人想。我具足法想。彼時尊者阿難及餘比丘喪失親族。內懷憂慼不能行善。於是世尊因此處故遊於人間。次第遊行還至舍衛。遊舍衛祇[7]桓精舍給孤獨園。彼時尊者阿難憂慼心除。於寂靜處作是念。昔一時世尊遊釋種處城名尼鉗。彼時我從世尊聞如此所說義阿難。我多遊空三昧。云何昔世尊所說善知善受持耶。於是尊者阿難從下晡起至世尊所。到已禮世尊足卻住一面。白世尊曰唯世尊。世尊昔一時遊釋種城名尼鉗。彼時我從世尊聞如此所說義。阿難。我多遊空三昧。云何世尊。所說善知善受持耶。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我所說汝善知善受持。何以故。阿難。我[8]今亦多遊空三昧。問曰。若問者云何善知善受持。答曰。彼善知善受持者不[9]耶。受持不顛倒受持。不前不後受持不盡遺忘。但內懷憂慼意中不定故問。說曰。如世尊說。阿難我今亦多遊空三昧。彼時諸比丘聞所說作是念。空三昧者。諸佛世尊必不共遊居。非諸聲聞辟支佛。彼時世尊知諸聲聞意念意行已。告尊者阿難曰。阿難。諸有比丘欲多遊空三昧者。阿難彼比丘當不念村想不念人想。應念寂靜想。問曰。世尊現何等村想。何等人想。何等寂靜想。何等地想。何等無量空處想。何等無量識處想。何等無所有處想。何等無想意定。何等有為意解脫。何等無為意解脫。何等漏盡。答曰。村想者。現緣迦維羅衛想。人想者。現殺舍夷人想。寂靜想者。現尼拘類樹園想。地想者。現四禪想。無量空處乃至無所有處想者。現除此欲色界。或曰。村想現欲界。欲界者說如村。如所說偈。謂能棄[1]村刺 罵言及縛害
比丘離苦樂 如山不可動[0516a14]
人想者。現凡人想。寂靜想者。現二禪想。此說賢聖默然。地想者。現滅色想。因色故便有截耳鼻手足。無量空處想乃至無所有處想者。現除欲色界。是謂現村想至無所有處想。問曰。何以故。常說村想人想當莫念。答曰。謂此二想令諸比丘內多懷憂慼。世尊說當捨此行善法。以是故。常說莫念村想人想。問曰。何以故。捨下想增上想。答曰。[2]制亂故。若世尊不捨下想增上想[3]者便有亂。諸佛世尊法常不亂說。是謂[*]制亂故。或曰。[*]制重說故。若世尊不捨下想增上想者。便為有重。諸佛世尊法常不重說。是謂[*]制重說。故捨下想增上想。阿難此不顛倒。如真實空三昧。謂有為解脫無為解脫。問曰。云何此中有為解脫無為解脫。答曰。有為解脫者。等意解脫。無為解脫者。無礙解脫。問曰。何以故說等意解脫。答曰。以少道得故說等意解脫。問曰。何以故說無礙解脫。答曰。以無量道得故說無礙解脫。問曰。何以故說無礙解脫不動。答曰。結者能令動。無礙者因結不動不轉不退。以是故無礙解脫說不動。謂至竟漏盡者。謂現一切漏盡。廣說三三昧處。盡廣說大章盡。鞞婆沙論卷第十三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8 冊 No. 1547 鞞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七
有功夫惦記別人,不如操心操心自己……
對佛弟子而言,無論大乘非不非佛說,重要的是是否符合佛教本意?是否符合自己根性?符合佛教本意,又符合自己根性,就修唄。萬佛如一,到底是哪尊佛說的和修行有什麼關係?反正到了一定境界你自己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對於不信佛的考據人士,反正只要他們認為按照現有科學認知不可能存在的東西,都會被推斷為很可能不存在,除非拿出有相的證據來,否則就不可能說服他們。而這種證據,未必就存在於現在的物質世界裡啊。應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眾生肉眼凡胎看不出來,邪見顛倒的罪過多了去了,何必抓著這一件不放手?
世間智,出世智本來就是兩回事,非往一起拉扯,先反省一下自己的根性吧。
自 1986 年起,開始所謂的批判佛教的研究進路,批判佛教的「如來藏」與「本覺」思想,認定如來藏與本 覺思想並不符合於佛教的本義。在批判佛教興起後,引發各地學界廣泛地討論,以及與批判「批判佛教」所造 成的問題。批判「批判佛教」的方法不限於一格,大致有以哲學理論、社會背景、佛教思想等進路,指出批判 佛教錯解了佛教思想,並且僅採用了少數的經典,試圖論證佛教哲學系統有其不一致之處。綜觀當代對於批判 佛教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之所以產生諸如此類的問題,除了研究過程中,僅片面地採取佛教經典為證之外, 事實上,批判佛教乃是藉由語言的考察,而指出佛經語言在語意方面模糊不清的情形,但是卻未去理解佛教經 典中對於哲學課題的討論方法與論述脈絡,導致批判佛教在批判佛教的觀點上,不甚精確,甚至問題重重。關 於批判佛教的討論與研究,已有若干的成果產生,著名的佛教學者如釋恆清、林鎮國皆曾發表專論,蔡耀明亦 曾扼要地指出批判佛教的缺失。
以上引自東亞學報。
日本的佛學研究僅片面的引用佛教經典,並基於語言去考察佛經,研究者自身並沒有修行經驗,這樣得出的結論僅限於佛學學術研究,其結果必然有失偏頗,這到讓我想起了一句話: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楞嚴經:純情即沈,入阿鼻獄。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循造惡業,雖則自招。
文殊師利。汝等諸菩薩守護身口。於不善法勿令放逸。堅固其心使不退轉。為諸眾生具足說法。亦當自身住於法中。
我從久遠阿僧祇劫。具足成就無上菩提。以善方便廣為人說。令諸眾生遠離惡趣。
文殊師利。若有愚人謗微妙法。即是謗佛 亦名謗僧。
又作是說。此法是 彼法非。如是說者亦名謗法。
此法為菩薩說 此法為聲聞說。作是說者亦名謗法。
此是菩薩學 此非菩薩學。作是說者亦名謗法。
復作是言。過去佛已滅。未來佛未至。現在佛無住。唯我獲得陀羅尼法。作此說者亦名謗法。
以謗法故言得陀羅尼者是不凈法。於真法師毀謗所修。復謗法師雖有解慧不如說行。復謗法師行違於道。復謗法師身不持戒。復謗法師心無智慧。復謗法師意無明解。復謗法師言無辯了。復於如來所說文字心無信受。
復作是言。
此修多羅是 此修多羅非。
此偈經是 此偈經非。
此法可信 此法不可信。
見正說者妄作異論。於聽正法者為作留礙。
此是行 此非行。
此成就 此非成就。
此是時 此非時。
諸如此說皆名謗法。
複次文殊師利。若聲聞說法 若菩薩說法。當知皆是如來威神護念力故。令諸菩薩等作如是說。
文殊師利。如彼愚人於佛現在猶生誹謗。況我滅後受持我法諸法師等而不被謗。
何以故。魔眷屬故。當知是人墮於惡道。如彼愚人貪求利養以活親屬。於如來法心無信念。而復破壞如來教法。
彼人親戚以朋黨心。往婆羅門家及長者所。作如是說贊彼愚人。於法於義能知能解。明達根欲善為人說。受他信施曾無慚愧。以謗法故身及眷屬俱墮地獄。
文殊師利。
我終不為無信之人說菩薩行。
亦不為貪著在家之人說清凈法。
不為二見之人說解脫法。
不為一見之人說出苦法。
不為樂世之人說真凈法。
文殊師利。我於恆河沙等法門。以無著心為人演說。又於恆河沙等法門。以有著心為眾生說。
若有樂空眾生為說空法。
若有樂智眾生為說智法。
若有樂無相眾生為說無相法。
若有樂有相眾生說有相法。
若有樂慈眾生為說慈法。
若有樂因緣眾生說因緣法。
若有樂無因緣眾生說無因緣法。
此是有威儀法 此是無威儀法。
此是空法 此是有法。
此是有為法 此是無為法。
此是攝受法 此是覆蓋法。
此是凡夫法 此是聖人法。
此是色法 此是不善法。
此是愚人法 此是定法。
佛告文殊師利。
如是等一切法是般若波羅蜜道。彼愚痴人在所言說。不依如來真凈教法謗佛正法。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如是愚人以近惡友現身起謗。如是世尊。以何因緣能免斯咎。
佛告文殊師利。
我於往昔七年之中。晝夜六時懺悔身口及與意業所作重罪。從是已後乃得清凈。經十劫已獲得法忍。
文殊師利。當知此經是菩薩乘。未覺悟者能令覺悟。聞說此經若不信受。以此謗因墮於惡道。
是諸菩薩明受我法。然後乃可為人宣說。如是受持能遠惡趣。
佛告文殊師利。
有四平等法。菩薩當學。云何為四。
一者 菩薩於一切眾生平等。
二者 於一切法平等。
三者 於菩提平等。
四者 於說法平等。
如是等四法。菩薩當知是四種法。菩薩知已為眾生說。若有信者遠離惡趣。若不信者當墮惡道。若善男子善女人住此四法。當知是人不墮惡趣。
復有四法。云何為四。
一者 於諸眾生心無退轉。
二者 於諸法師而不輕毀。
三者 於諸智人心不生謗。
四者 於諸如來一切所說恒生尊重。
如是四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善修學。終不墮於諸惡趣中。
曲解佛法越來越厲害了啊,最近這些年為了護短護禿子,連謗佛謗僧的罪名都抬出來壓人了。
偏偏出來維護還是對佛教一知半解的居士最為厲害,個個都彷彿僧人乃是完人,容不得半點逆言入耳,這不是完人,這是要完蛋啊。
不知這些「維護」佛法的「護法」們,可知道德山呵佛罵祖,丹霞劈佛烤火。這些禪師為的就是破妄,
若是遇到現在的護法們,這兩個禿子估計得被當場荼毗嘍。
跑題了
大乘非非佛說,卻確實是龍樹菩薩說(凈飯王輕蔑臉)
三法印佛教不是佛曰
那要看他們修為這麼樣了
推薦閱讀:
※從東京馬拉松談起:我們為什麼喜歡去日本跑馬拉松?
※如何看待安倍內閣的支持率降至最低(20170710)?
※2017琵琶湖馬拉松:日本「大考季」的收官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