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看一些名著會有種似懂非懂不知所云的感覺,甚至看通俗點的書感觸會更深,這樣還有必要看那些名著么?

可能水平不夠,讀完那些逼格高的書總是一頭霧水。


多年之後,當你經歷了某件事,你準會想起你拿起那本名著的那天下午,當年晦澀難懂的故事就像宿命穿透雲霧,以另一種形式發生在了你的身上。


大家說的都很好了

補充一點

有的書年代比較久遠

脫離當時的環境也不是很好理解

需要對當時的背景有一定的研究

才能更好的解讀


個人意見:

我覺得通俗的書和經典是截然不同的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

肯定有它以這樣存在的道理

通俗的書夠直接,夠赤裸裸的衝擊心靈,可能是某些相似的經歷遭遇使得自己與作者達到精神層面的頻率共振,可是時間一長你會發現,那種衝動的感覺也僅僅只限於當時而已,過後你再細細回憶,還記得那頂多也就是一個斑點印記,甚至說沒了痕迹,早已從你的記憶中淡掉。

而經典就像是一瓶老酒,越陳越香,可能你初次見它沒有多大感觸,經年之後你再次翻起,感同身受,太多的意境需要歲月的沉澱讓我們去細細品嘗,這一杯烈酒灌肚,叫人承受不來。

現在,步調越發清晰,太多紛雜的快生活讓我們習慣了淺顯,離自己文化人兒的目標越來越遠,沒有太大內涵是現代人慣有的通病,找出一倆個文采四溢的人可謂是人敬之,所以,沉下心來看經典莫非是一件值得一做的事兒!

嘻嘻 剛入知乎,覺得知乎這個平台就是個文化平台,大家一起分享對事情的看法,暢所欲言,評論僅屬個人拙見


看不懂的書,現在貌似不懂,但它已經存在於你的腦海中了。

當多年之後,因為某些事情,你想到這本書後,才明白這本書原來要告訴我這個,很慶幸自己讀過這本書。


看你嘍~

看書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你是想從書中了解到一些大道理

那我覺得看不懂就不要看

何必呢......

玩呢......

如果你是想培養自己的情操

那我覺得看看總歸是好的

看不懂是因為沒經歷

等你經歷到了

自然就懂了

就像聽別人說一句話

我去買幾個橘子,你就留在此地,不要走動

你一臉懵逼

但看過朱自清的《背影》

你就懂了


其實,這是再解釋權的問題

有時間的話,可以看,時間長了就有不同感受。

2018 -1-22

再解釋權即後人對前人言行的解讀,解讀得對或不對都沒關係,重點是為我所用,所以在讀這些書的時候,應抱有「作者已死」的想法。

正如考試中的閱讀題,作者,出題人,答題人,閱題人一的理解都不盡相同。

其次我認為這個時代的人語言表達匱乏,只能從別人的口中聽到自己的理解。每個人大多數都只聽到了自己理解的,但又有多少人聽出了別人想說的。這不是個人的問題,這是網路時代的悲哀。

另外我還有一個觀點,真理往往簡單到人們總會忽視和不屑的地步。

如有不同見解,請禮貌討論。謝謝!

以上


似懂不懂的感覺,那就說明你還不是完全不懂。還可以看下去。在我認為,如果你是完全不懂的話。就是在浪費時間,因為你看不懂,你沒有辦法讓看到的文字在你腦海里形成深刻的印象。


看書的時候就感覺自己是裡面的人物,這些人都在腦海里浮現著畫面,就如自己在體驗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真的覺得在書里的畫面就出現在自己身上。提前為自己做了心裡準備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人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歷

這些人把他們的感悟寫成一本書時

能深刻理解的也不過是少數人

而現在的人看書都懷有一種目的

他們認為看完一本書沒學到一些人生哲理或者其他的東西

那麼用來看這本書的時間是被浪費的

看名著陶冶的還是一種情操吧

調整心態 也要根據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看的書


有沒有必要因時因人而異。

首先要明確你的閱讀目的是什麼。如果只是解決當下某個現實問題,比如糖醋裡脊的做法,直接找一本菜譜就好,不必研究不同肉的紋理分布,研究糖醋裡脊的起源發展。為了休閑放鬆和為了培養某種學科思維,選擇的書目是不一樣的。從這個角度看,如果不是虛榮心作怪,很多名著是不必讀的。

其次的問題是,名著難讀在哪裡。大浪淘沙,能夠被歷史銘記的必然不是等閑之輩。同輩人的思維談吐尚且有很大差距,更何況是歷史長河中最耀眼的那些星星。所以「不懂」是正常的,要放平心態。時代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思維理念不同,這些都阻礙了我們對名著的理解。尤其是一些「大家」,從概念到概念,從推斷到推斷,抽象晦澀。

沒有一勞永逸的讀書方法。人要根據所處階段,調整自己的閱讀方法。一年級的小朋友讀魯迅,是很難理解的,80歲的老者讀王子公主的童話故事也是不合時宜的。對於書籍的理解,有一部分依託於閱歷和心智成熟程度,這部分是急不得的。(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很多人大學第一次離家才真正讀懂)其次來源於積澱,比如文言文看多了,會越看越快。一點點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回頭再看一些名著,或許就不那麼晦澀了。

閱讀名著的價值這裡就不贅述了。如果題主是一個有閱讀野心的人,或許應該降低預期值,硬著頭皮啃一啃。如果是虛榮心在作怪,那大可不必,生活如此美好,何苦逼自己?(我一個朋友,喜歡追劇看電視,看見書就頭疼,但她是個觀察力非常強的人,她對一些事情的看法,比讀書多的朋友更深刻。)不論方法如何,生活本身就是本大書,唯用腦用心。


謝邀,我個人覺得這是在閱讀階段很正常的表現,閱讀是個積累的過程,很深奧的東西覺得讀不懂,說明閱讀的量還不夠,還達不到質變。應該先不要著急,不要覺得看不懂就放下不看,而是可以先看完,然後找些相關的知識進行補充。當時間久了以後,你再回頭看的時候,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謝邀。

其實這個問題,大一剛入學時就有同學提出過。我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班主任是個北大畢業的美女博士,同班某個同學就曾經問她:「看名著時發現自己看不懂,就難以堅持著看下去,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

老師雲淡風輕說:「看不下去就放下書別看啊。」

看不下去就放下書,其實我沒想到她的回答是這樣。但是後來明白了,名著之所以為名著,註定是小眾的,很多時候只有有過類似生活體驗的人才能真正讀懂,如果你只是讓自己強制坐在書桌旁,硬著頭皮去讀某本書,不僅獲不到閱讀的愉悅體驗,也很難融入書中去體會它的內涵。所以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我覺得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現在讀不懂,沒興趣讀下去,其實是你閱歷不夠,等你生活經歷多一些,自然而然就會拿起那本書,很有感觸地去閱讀,企圖從書中得到對於某一困擾於心的問題的解答,這才是真正的讀一本書,而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

遇見一本書就跟遇見一個人一樣,早一分晚一秒都很難一見鍾情


名著和來經典之所以長久不衰,就在於它有不同於一般書籍的深度,還有它能帶給同時代甚至後時代的一些新思想,新覺悟。當然又因為它們的年代和背景的原因,所以我們一兩遍是看不懂或者體會不到其中的內涵的。這時就需要我們明白清楚當時它的寫作背景和其所處年代的社會比較大的影響和變動。這樣我們才能明白些許,然後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又會讀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似懂非懂的時候已經在懂得了。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在於它具有深度。有些通俗的讀物就像是快餐,禁不得回味。相比之下,本人更喜歡晦澀點的書籍,即使讀不懂,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大概是老了吧`(*∩_∩*)′


我跟你一樣,所以我都不讀了。


等以後,你會突然想起其中一段描寫,一個場景,一句話哪怕只是一個模糊的印象。

再去翻找它重讀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但那種感覺產生的前提是你要知道這本書有這麼一個引子,讀過之後潛意識裡有這個記憶。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