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到瓶頸了嗎?
感覺現在的豆瓣好像當年鼎盛時期的天涯和貓撲啊。
隊伍越來越壯大,但是產品已經有多久沒有亮眼的迭代了(阿爾法城這種詭異型產品不算的話),回憶一下08年的時候,豆瓣可是互聯網產品體驗創新的一桿大旗啊,而現在,只能說手裡有很多人才,但失去產品快速迭代動力,這不是互聯網大公司病的標誌么。
核心的去中心化價值,也被大量的腦殘、文青所沖淡,打開某個電影,熱門的、排在上面的影評基本沒法看,全是男主和男二的攪基分析。產品的運營也是乏力,大家回憶下幾年前互聯網的事件熱點,都是來自天涯、貓撲,漸漸的過渡到豆瓣,那時很多紅人也是豆瓣出來的。但是現在呢?最熱的點,最紅的人都在微博上。Mike隋一個老外的搞笑視頻,一瞬間在微博上紅遍,為什麼他不選擇在豆瓣首發這個視頻?有原因的對吧。
而去中心化內容輸出這個價值,正在被高速崛起的新浪微博所取代,豆瓣當時沒有認清大局,慢吞吞的搞出「豆瓣說」來應對,結果也是毫無疑問的悲情收場。這個節骨眼的時候,認輸不丟人,迅速的加入到新浪微博的大平台中,作為興趣點內容型的加盟方才是正道,但是明顯也錯過了時機,現在微博大號已經林立,用戶已經的興趣點價值輸出已經基本被滿足,只能靠用戶的簡單輸出小打小鬧一下,豆瓣品牌已經很少在微博上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
最為要命的還是至今仍不夠清晰的盈利模式,小站Branding這件事是賺錢,可是太累了,不自動化,不批量化,每個小站估計都要BD人工去搞定,這種模式就很難放大,上市的話投資者的信心也會不足;而且還是一樣的,小站跟新浪微博企業版來拼,明顯不具備清晰的差異化優勢。廣告主優先當然是考慮搞新浪微博企業版,小站漸漸的被遺忘,也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很明顯的,豆瓣的產品、運營、商業模式都處在很危機的狀態,如果這都不算瓶頸,什麼才算瓶頸呢?http://index.baidu.com/main/word.php?type=1area=0time=4word=www.douban.com%2Ct.sina.com
百度指數顯示,2010年豆瓣流量達到峰值後,整體就在下滑,同時期對比的新浪微博有類似的趨勢;http://www.google.com/insights/search/#q=www.douban.com%2Ct.sina.comcmpt=q google的insights則顯示,2009年豆瓣流量達到峰值後,流量下滑,2012年開始回升,同時期對比的新浪微博則與豆瓣的趨勢相反。@霍克明,差點忘了,新浪微博換過域名……不過應該不影響後面的結論~
這是修正後的兩個圖:豆瓣09年(百度指數)或10年(谷歌)後流量還是在降,新浪微博流量在11年猛漲之後,12年開始平穩了……http://www.google.com/insights/search/#q=www.douban.com%2Ct.sina.com%2Cweibo.comcmpt=q
http://index.baidu.com/main/word.php?type=1area=0time=4word=www.douban.com%2Ct.sina.com%2Cweibo.com
alexa的比較,只是新浪的那個t子域名莫法~
http://www.alexa.com/siteinfo/douban.com#更多質疑,可以參考本回答評論~歡迎點擊無用選項~不過下面的主要結論應該沒錯~
·········································綜上,新浪微博的用戶群可能與豆瓣有很大的重疊(谷歌顯示得更明顯一些),但這不是重點,可以預見的重點是:互聯網產品越來越豐富,受眾人群越來越細分,普通用戶不可能一天25小時都在上網,更真實的數字肯定遠小於這個不可能的數字。所有的互聯網產品都在搶奪用戶寶貴的在線時間,當然,用戶群本身也在增長。所以,豆瓣一類的社區用戶被分流是必然的,但這種分流也不會無休止的進行,豆瓣自己也在不斷拓展服務吸引用戶。Web端的互聯網產品都面臨瓶頸,連新浪微博活躍度都在持續下降,相反微信等移動互聯網端的App越發紅火;而豆瓣在移動互聯網端的布局絕對是有問題的,硬是分拆成一個個App,各自添加使用場景,直到現在我用手機想痛快點訪問豆瓣都做不到,這還不是瓶頸?
昨天,一個音樂人黑刀在豆瓣上說,往年音樂節的時候豆瓣上到處都是討論,發帖發照片的,而今年卻看不到什麼人在討論了。這說明了,豆瓣核心用戶在減少,總用戶數量不得而知。其次,或許豆瓣的用戶已經轉型了,從原來的小眾文藝,已經開始轉向大眾平民。但是我不認為這就是瓶頸。
互聯網時代沒有人能停留在頂峰,撐起豆瓣的那群核心用戶似乎都來了知乎。
先拋塊磚吧。個人:我是06年的豆油,在豆瓣主要是看電影(少量書或音樂)的評論,偶爾結識幾個可以交流的朋友。(最近一個月參加了一次深圳本地的觀影活動)。感觸:豆瓣在11年前基本是我觀影的唯一指南針,對它充滿信任。但是從11年底的「金陵十三釵」開始,到最近寧浩的的「黃金大劫案」,2星差評和4星的好評都出現,而且都有很多支持。我覺得我已經很難在未親自看前,從(熱門)評論里的獲得一個簡單明確的,看或不看的理由。而這種疑惑,是我以前未曾有過的。當然,這是對比較熱門的片子而言,對於一些偏冷的,小眾的,比如「futurama」,我還是能從評論里得到很多樂趣。小結:其原因,或許是水軍刷分或價值觀衝突。不過,無論是水軍刷分,還是不同價值觀人群的觀點衝突,要是豆瓣無法解決,那基本上影評的指導功能將消失。而豆瓣在喪失核心功能後,很可能成為一個類似貓撲那樣的大眾論壇,然後逐漸平庸,然後被遺忘。 最後: 我比較喜歡豆瓣,喜歡通過一條條評論,發現那些個心靈在此共鳴的朋友。所以,無聊就發個問,聽聽大家看法。
09年被盆友介紹加入豆瓣,哎呦卧槽,當時覺得這個東西太棒了,有電影,有音樂,FM也陪伴了我很多年。累計聽了大約有3W首歌。 這六年了,但是關注的人依舊是兩位數。沒有想過約過炮,沒有聊過什麼豆友。但我得到了合作夥伴,還有商業價值。每天晚上看到有不斷刷屏約妹子的小伙就特別艹。老子好不容易寫了一個貼,本來打算問問問題,了解行情。就幾分鐘被這精蟲上腦的貨刷到了不知道幾頁。對這種回帖時間更新最前的模式十分厭惡。
現在不怎麼用豆瓣。我怕被人帶上文青,約炮,這樣的頭銜。挺失望的,真喜歡和偽文藝狗真的不能在一起。現在群里一群小屁孩天天說宋冬野,說李志,天天說這說那的。感覺自己聽的很小眾,你聽的都是什麼垃圾。當年的我在一些網站聽歌,vvpo.com,當我在myspace第一次聽到一首叫梵高先生,放在當時的256mb的mp3里,我都不知道這是誰唱的。就只是覺得好聽。
個人覺得瓶頸就是標籤。豆瓣的文青,如同陌陌的約炮。我只記得班裡有個女生說我怎麼會用陌陌這種軟體呢。我頓時覺得這種軟體遲早完蛋,即使上市,即使洗白,也永遠擺脫不了一般人先入為主的主觀思想。 凡事都有個度,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豆瓣還會繼續下去,90後的成長需要豆瓣這種網站來彰顯自己的個性,品味,獨立的特徵。但麻煩不要讓人一提到豆瓣就立馬想到的是文青聚集約炮的地方,這是豆瓣需要考慮一部分用戶心理的地方。說不定到00後的時候在他們眼裡豆瓣已經變成另一種東西,另一種新鮮的模式出現他們完全有理由不選擇豆瓣,因為他們沒有體驗過豆瓣最初的樣子。是啊 ,知乎來了 豆瓣走了 豆瓣啊 堅持
又一個從豆瓣來到知乎的豆子好網站需要小眾
老用戶長大了,開始關注職業領域的是是非非,新用戶的興趣點還在孩子般的無聊感慨上,尚未被引導,有點斷層了。豆瓣最近的改版、增加新東西,只能給老用戶「哎喲,不錯喲,上新了」,但是點進去看了內容,乏善可陳,或者換湯不換藥,重新包裝定位了,卻沒有抓住老用戶的心理。他們一直在努力,架不住現在新員工越來越年輕,想到的東西也會跟新用戶靠攏。如果還不想出一些老用戶繼續支持的功能或板塊,老用戶當然會選擇合適自己抒發意見的地方。
主動的參與能讓豆瓣為你更加精準地推送適合你口味的信息
豆瓣的初衷是影音書。
現在涉及到了遊戲、東西、事情,都很讓我喜歡。社交部分的版塊只是附帶品。
我可沒看出豆瓣的瓶頸,我一輩子都離不開影音書,所以我知道我已經離不開豆瓣了。不要給豆瓣本身賦以太多的身份,它也不需要。現在開始把刷人人和空間的時間咂豆瓣上了。。。知乎只偶爾來下
瓶頸? 我最近還給豆瓣閱讀充值了呢 看電影先去豆瓣買票
流量變現速度有點慢,品牌價值還很高,如果後面接不上用戶開始轉移的需求,很容易錯過轉型時間,最後品牌還在,流量不足以支撐轉型。互聯網行業,不漲就是跌。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Mtime時光網Mcon衍生品大會?
※想去豆瓣工作要做什麼準備?
※豆瓣上這樣的圖片怎麼做?
※廣播簡史:喜馬拉雅、豆瓣時間能否破除音頻用戶付費迷咒?
※豆瓣靠什麼方式盈利?
TAG: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