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評論說互聯網金融時代已落幕,不知各位知乎大神怎麼看?

新浪財經專欄作家嵇少峰發表文章稱,互聯網金融時代即將落幕http://finance.sina.cn/zl/2015-08-26/zl-ifxhcvrn0651851.d.html?ch=financefrom=mbaidustun=20007vt=4,代表一類人在監管政策出台後對互聯網金融現象/行業看衰,大家如何評論這一看法?


需求還在,慾望還在,驅動力全部都在。

有監管,說明溝壑未平。

勇敢跨過去,或取巧饒過去,學狗鑽過去,或者你撞死了,但下一個你推倒踩過去。

有監管由門檻,不能改變那個色彩斑斕的新大陸的存在,只是讓你走到那個新大陸要費更大的力氣,要準備死更多次。


寫的挺好,同意其中的幾個觀點:

1、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現象,而不是一個行業,有可能已成為階段性的過去。

2、眾籌本應是一個極其小眾的市場,全民眾籌本身就很可笑。

3、傳統金融機構也紛紛發力互聯網,但當下中國金融機構服務於政府的傾向遠遠大於服務實體經濟,從這個角度理解,傳統金融機構的互聯網方向的任何努力都無法從根本上實現民眾的訴求。

4、當下絕大部分P2P抓取客戶的方向錯了,真正的客戶不是投資人而應是借款人。

但落幕不是指行業已經格局已定,創新已經結束,而是開始走向規範,不受限制的野蠻生長階段即將結束。

接下來,隨著准入門檻、信息披露、第三方資金存管等一系列監管規則的出台,行業開始加速分化,加速淘汰騙子、投機者、冒進者,優秀的企業開始不斷上升,既有綜合性的巨無霸、也有某個細分市場的領先者,各種創新仍會層出不窮......


其實我對這一塊的理解就是條條框框太多,現在互聯網金融被官方定義為金融?互聯網。也是說作為傳統金融服務和補充的的存在。

互聯網金融成了私生子。

所以私生子就不會有多大作為,私生子遠遠做不到顛覆的地位。故而互聯網金融現在會受到傳統金融一樣的監管對待,但是又沒有所謂的傳統金融地位。

悲觀情緒在所難免。

金融本身就是這樣,安全和穩定是第一位的。


正好今天寫了一篇小文,貼上來回答一下對於這個行業的看法。

2017年,經歷了開春後雨雪風霜寧靜之後的長江兩岸,這一刻又開始了平時燈紅酒綠的喧囂。倒映在江水裡面的高樓,這一刻又隨波舞動起來,彷彿在訴說著不為人知的故事。

隨著16年監管細則的慢慢落地,網貸行業也開始了歷史性的轉型,消金,現金貸,成長鏈金融等辭彙開始在大眾眼中出現,歷經9年發展,網貸行業終於在經歷了過山車一樣的爆發和遇冷之後,開始慢慢收尾,對於很多參與者來說,這是一部充滿野心的金融歷史。

07年萌芽,13年蓬勃,14年興旺,15年開始斷崖式遇冷,而這一切都源於e租寶事件。

「真實情況就是,這就是一個騙局,一個真真正正的旁氏騙局」e租寶的總裁張敏,坐在冰冷的鐵窗裡面,面對鏡頭哽咽的坦白道。

在這一部網貸悲劇裡面,這位美女CEO前段時間還出現在中央電視台,鎂光燈下的她,笑顏如花,輕舞手臂,天下財富,舉手盡攬。然而也是因為她,90多萬人受到波及,上百萬的家庭陷入困境,這場700億的資金騙局,如同一把利刃扎進了行業肥胖臃腫的身體。

這是行業的轉折點,行業飛流直下,觸及谷底。

小張(化名),安徽人,工作在深圳,與很多外來人士一樣,他吸收著這個城市的營養同時滋潤著這個城市,小張10年接觸網貸,用投資人圈裡的話說:這麼多年的網貸投資經驗,自然算得上是老司機。

在13年行業爆發的時候,小張騰挪跌宕,遊走於各個平台,自然賺了不少。那是個3分滿地跑,5分、6分多如狗的時代,野心、嗜血算得上是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一邊投資人貪婪的雙眼頂著各家高息平台,一邊野心勃勃的平台利用著高息編織著自己的數據、規模以及上市夢。

「前段時間犯過的錯,終究逃不過生死輪迴的報應。」這句話是小張自己說的,在14年年底,那是個團長消亡的時間點,小張自然而然的陷入了雷區。皇順貸、源本財富、恆貸網等連續事件讓小張一度陷入資金困局,而崩壞小張最後一根線的,確是他自認為很安全和很穩健的e租寶。

「我覺得網貸就是一個騙局,我覺得我們投資人不應該信任任何一個平台,對於任何一個平台我們只能賺取他最大的收益然後馬上撤離」這是小張對我說的話。E租寶事件之後,這成為了很多投資人的心聲,投資人對於這個行業的信任從這個時刻開始進入歷史冰點。

2015年8月,一份期盼已久的監管細則悄然來臨,在一個背靠銀監會大樓的現場,從業者們,記者,媒體緊張而又期盼著監管時代的到來,野蠻即將結束。

細則出來之後,不少業內人士痛心不已,野蠻即將結束,資本時代即將來臨。看慣了華爾街投行操作手法的人們似乎都意識到了一個道理,在資本預期被消耗殆盡的時候,也就是真正的資本出手收割進行宰殺的時候,商業的共性最後都是以資本入場完美結局,誠如前幾年的千團大戰,打車遊戲,和現在的人力自行車之戰,不同的行業演繹著相同的劇情。

吞併、收割、死亡、跑路似乎成為了繼e租寶和監管細則之後整個行業的主旋律。

新時代來臨。

16年的春風似乎比往年要清新一點,然而霾還是北京的濃厚香醇,遠比外地有韻味。在這萬物失活,百姓無趣的時代背景下,一些平台在背後悄然布局。

2016年6月,在經過長時間的運作之後,積木盒子率先發布公司品牌升級,旗下業務涵蓋讀秒,基金,網貸;同年7月趣分期也緊隨腳步,進行公司集團戰略布局,涉及7個板塊,在這一系列的領頭平台先後升級之後,團貸網、銀客網,分期樂等平台又緊隨跟進。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FFA9.tmp.jpg

「集團化戰略布局是為了讓公司多條腿走路,現在網貸行業細則頻頻出現,搞不好哪天就不讓你做哪一塊了,多布局幾個戰略要點,一是方便轉型,另一個就是不會因為斷了一條腿而影響整體業務,且公司多角度布局以P2P為紐帶作為橋樑,也可以從其它業務幫助P2P盈利」草根投資的高管對我說到。

每一次商業的進步其實意味著行業下一步的走向以及新的轉折點,時至今日已經先後有14家平台完成集團戰略布局。但是他們布局的背後不僅僅是因為集團化便於出現龍頭效應,也許更多的是為了活下去且更好的服務自己的用戶群體。

在經歷了電商思路影響下而野蠻成長的網貸平台,必然面臨巨額虧損,而這虧損的背後換來的卻是知名度和品牌。進入互聯網時代,一切行業皆是媒體,一切內容皆是廣告。優秀的產品可以讓企業連接用戶,從而獲取用戶的迫切需求,以此來擺脫行業對於渠道的依賴,在消除中間商的同時削減商業成本,使商業模式獲得黏性和競爭力從而形成品牌。

小米和特斯拉通過社會化媒體接觸用戶,通過自有電商平台銷售產品,並與用戶形成互動,從而實現零廣告、零庫存、零渠道費用的成本結構,對於很多傳統企業來說不可想像。

而在這個時候,企業可以趁勢讓利給消費者與用戶,以後續遞延利潤的形式來獲得利潤。免費的和虧本的必然是最貴的,誠如現在的京東,它的實際實物毛利銷售毛利趨近於0,但計劃從在線金融卻獲得了70%的利潤,從實物交易到在線金融,既為後續遞延利潤的傳遞,也是互聯網行業發展的趨勢,以用戶為中心,然後服務好用戶以此來獲取後續利潤,這也許是現在行業的龍頭們正在尋找的破局之路。

新時代的風險

監管細則出台之後,限額成為了當下網貸平台較為頭疼的問題。而為了迎合監管,很多平台爭先殺入消金、現金貸領域,它們像發現了新大陸了一樣,在這個領域裡衝殺搶佔,年化最高600%,暴力催收,野蠻放貸,欺詐放貸,成為了這個領域最為出名的代言詞。

每一個大家爭先殺入的領域,必然做不到百花齊放。

「現金貸業務本質上沒什麼好壞,畢竟這是市場行為,但是從行業現在的現狀來看,整個行業存在著很多不合理性:其一、現金貸廣告和催收存在著不合理的地方;其二、貸款人通過貸款速度和便捷性展開競爭,而借款人無法對貸款的費用和風險做出評判;其三、整個行業不能對借款人的貸款負擔能力進行評估,續貸,多頭借貸現象很嚴重;其四、內部機制不完善,不能很好的處理用戶投訴,整個行業名聲不好。而這些表現可能不盡人意或者有違規風險」一個現金貸的高管對我說到。

誠然如這位高管所言,但是我們也許應該看到背後深層次的邏輯。回首現在的現金貸業務,我們不得不從4萬億說起,08年的金融危機相信經歷過的人都深有感觸,倒閉、關門、跑路、下崗等辭彙充斥著我們,而為了穩定經濟,國家開始了灌水式的4萬億投放。

在筆者以前的文章裡面,筆者曾經說過現在的網貸投資人必須感謝殭屍企業,因為4萬億的資金基本從正規金融機構進入市場,而傳統金融機構的客戶普遍以企業為主,因此突入起來的資金雖然增加了這些企業的現金流讓其可以存活,但是同時也增加了企業的債務槓桿。

而在這一波客戶裡面,很多企業基本都是殭屍,本身不具有持續造血和升級轉型的能力,只能依靠救濟和補給苟延殘喘,因此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市場疲軟的時候,這些殭屍企業的投入資金必然無法按照等額槓桿增量流回企業,由此金融疲軟如山火之勢,慢慢蔓延。

但是4萬億不會消失,錢不會平白無故的沒有,債務也是如此。那麼債務槓桿應該如何轉?尤其是在企業槓桿已經接近崩潰的時候,這個債務旁氏應該落在誰頭上?答案顯而易見——個人。而個人債務槓桿的增加就只能從刺激消費,減少個人的存款、增加個人的負債等角度開始著手。刺激個人消費政策就由此而出。

金融的核心問題就在於槓桿,分為時間槓桿、空間槓桿、金額槓桿等。譬如,短期拆借民間有到年華600%多的;也有信用卡罰息的存在。實際上,利息高低僅僅是能讓人感覺到痛的地方,人們並不知道期限在中間的關鍵性。

「不管是現金貸、信用卡、還是場景下的消費金融。其實很多費用均不是算在利息上面,而是一次性的手續費用上面。如果你將手續費作為利息來計算,明顯是有失情理的。手續費作為民間金融、甚至正規金融一直純在的項目,其本身就是盈利項目。如果應算是利息,有點過於牽強。」一位行業人士坦言。

有金融的地方就一定會說風控。現金貸一直以大數據、數據云風控標識。實際上卻是僅僅是採集數據或者說,採集信息核對信息的真實性。不可否認,很多現金貸企業已經對接了很多數據,並有驗證介面來對,個人的現金流、消費情況、電話記錄、常地址等均有相關採集;但是核實真偽卻感到乏力。

一方面來源於我國現有個人徵信體系的不完全導致,另一方面是由於部分數據控制方僅僅會提供一個查詢介面,並不會給更高許可權。

「以住址和手機為例,個人擁有2個手機,一個不經常用的,隨時可以停的;我自己物流記錄上面有4個地址,有3個是找不到我人的。我在某個APP上申請現金貸業務,隨意填寫都可以獲得貸款。實際上,我完全可以停掉那個手機,然後地址填錯誤的。這就是核實信息真偽的重要性。」一位曾經參加過軍團作戰的朋友告訴筆者。

現金貸的危害如何?

實際上來看與其說現金貸的危害在於高額的利息,不如說現金貸的危害在於個人信息的泄露。

做金融都知道,有金融就有不良,有不良就一定有催收。雖然現金貸的整體收益可以完全覆蓋不良,當然這也說明了這個模式下的,風險的確具有可控能力,也可以說是個很不錯的模式。但是無論如何,不良是一定的;那麼有不良就有催收,為了利益最大化,肯定是要對違約客戶進行催收業務的。

當違約客戶到了不良資產處置機構的手上時,不良資產處置機構第一道要做的就是核實信息的情況。這裡包括信息整理,信息核對,信息修復。之前說過了,由於我國徵信體系的不完善、信息的缺失以及現金貸業務企業無法做到核對信息完全即時性,導致的很多借款人的信息基本是有誤差的。

這就導致了不良資產處置機構需要去完善、修復借款人信息。這裡有可能不良處置企業就會去找黑產去調查借款人相關信息。那麼在合同中籤訂了借款人允許第三方調查自己隱身請款的出借企業所委託的不良企業尚且好解釋,問題在於沒有委託權的呢?據筆者所知,大部分合同裡面是完全沒有該項條例的。那麼在條例缺失下,你貿然調查借款人隱私肯定是違法的。

在2016年刑法修正案里,已經明確表明,個人或者機構泄露個人隱私的量刑標準以及量刑情況。

其實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由於全民加槓桿的大環境下,必定會導致個人隱私信息泄露。上周就有報道深圳某不良資產處理機構被查,其實原因就在於個人信息的泄露。這個危害不僅僅在於現金的損失,而是在於國家法度的挑戰,對個人的全面摧毀。

如果說現金貸的危害在於高息,那麼明顯是小看了民間借貸的短拆業務的手續費加上利息的玩法了。如果說個貸業務必定會產生個人信息的泄露,那麼在一定體量內,尚可接受。

金融的核心就是在於槓桿,風險的核心也在於槓桿。徵信不完善、信息容易泄露是不爭的事實,也是由不完善到完善一步步健全的過程。那麼當遇到政策風口、槓桿增大的情況會出現什麼呢?必然是系統性危機。

因此,現金貸業務,我們不止要看高息的危害,信息泄露的危害;更要看到高槓桿背後帶來的毀滅性打擊。不知道哪天,你行走在路上,就被公安機關抓起來了,報案人不是你欠款的人,而是一個委託人,然後連續多個委託人,連續報案,不要懷疑事情的偶然性。是因為你的個人信息被泄露有人故意這樣整你。

行走在改革中的我們,不要去跟風,而是要去思考背後的核心。人民幣是政府的債券,政府需要轉型必然要消滅負債也就是消滅居民手中的人民幣,去庫存、消費金融就是為了這個目的存在的,那麼知道這些後,你再去思考大家現在看到的現象,是否是有新的發現呢?


p2p小風控一隻,目前已離職!這個行業沒進去前蠻看好的,進去後發現各種亂,沒事吸吸儲,挪挪資金,偽造點借款人!犯罪成本太低了……吸儲能力太強!新的平台看背景吧!小平台還是慎重考慮,大平台也不一定沒踩過紅線!同意樓上的回答……p2p最重要的是借款人……沒有借款人你怎麼盈利?要麼就是偽造借款人然後吸儲……然後挪用資金……然後資金斷裂……然後,就木有然後了!


我其實早就說過,互聯網不是一個行業,只是一個工具。所以所謂的互聯網金融也不存在什麼時代。

過去幾年只是民間本來存在的一些金融亂象,比如高利貸,比如金融詐騙,利用了互聯網這個工具,而且製造了不小的影響。這種違法行為當然要整治。

但說到互聯網和金融的結合,未來肯定是越來越深入,比如你現在多久沒有去銀行,而是通過手機銀行辦理各項業務啦?


銀行從資金效率上來講,它去做小額信貸,成本上就沒法接受,因為它資產大,所以去做大項目才能有合理的利潤,如果銀行的人手都放在幾千幾萬的小額項目上,以銀行那麼大的體量,它的資金利用率簡直低的無法想像。所以小額信貸就必須要由其他機構做。以前都是小額信貸公司來做,當然這裡邊有不少就是高利貸。現在互聯網給了小額信貸一次新生的機會,就是信息透明,讓利率回到市場均衡的水平上,這個行業的發展最終的決定性因素就是利率,如果利率沒有市場化,那就存在這個行業畸形發展的可能,好或者壞,都看監管。如果利率市場化了,這個行業最終也會穩定住,發展到一個差不多的規模。

市場經濟下,價格就是指揮棒;金融行業里,利率就是價格。

不過要是監管非要說不,那就是然並卵。


爛帳多的收不回自然落幕


被一部分外行人搞的一地雞毛


說說我的看法。我曾是專門跑P2P的記者(不是裁員的鳳凰網的),幾乎每隔很短一段時間就會聽到一家新的P2P平台的名字,這些小平台會通過各種方式找到媒體,希望能夠做相關宣傳。在接觸過程中,發現有很多非金融專業的人也能看出來的缺陷,比如標的不清晰,不透明;擔保機構都是很虛的;法規出來以前有些平台將錢託管到銀行,但只是在銀行開了賬戶,銀行並不對其負責;一些營銷方式不過是在圈錢。很少碰到有覺得很好的平台。我自己從未在P2P平台上投過錢。

自從互聯網金融草案出台後,圈裡似乎並無太大變化,一些平台非常慶幸自己早就進行資金託管,以此為賣點宣傳了一把。專家們跳出來說這對於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很好的,「法規促使一批平台倒下」是不負責任的說法(一名業內人士對我大肆批伐一些媒體的不負責任胡亂寫)。大家似乎對這個行業寄予厚望。

2013年底曾有一次我在一個大型的銀行業論壇上問某銀行的高層,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影響怎麼看?他哈哈一笑說,10年前銀行就開始互聯網金融了,現在的互聯網金融不存在衝擊……現在去這個銀行的官網上看,會發現他們也在搞互聯網金融的產品。

以上。

同意作者的觀點。同時認為,大型的P2P平台或互聯網金融平台具備一定的過冬的實力。尤其是在科技上特別有實力的,能夠設計出方便的、收益率合適的、安全的、具有品牌化特徵的金融產品,是可以獲得一定的市場的;垂直化路線是可行之徑,畢竟未來是90後的,有個性、符合一定群體的東西還是可以吸引眼球並得到推廣的。


應該不是落幕,而是新生,結束野蠻生長後的新生,監管的實施只是陣痛,陣痛後迎來新的時代,監管前時代的互金行業,可謂魚龍混雜,起步門檻低,監管後時代,門檻變高,用戶教育逐漸成型,渾水摸魚越來越難了,沒有一定的背景和資金力量是沒辦法堅持下去並實現盈利的。未來的互金只會越來越強大,跟傳統金融、民營銀行並駕齊驅,所佔市場份額也絕不會低,看看宜信就知道了,未來的P2P時代才剛剛開始。


推薦閱讀:

TAG:P2P | 互聯網金融 | 網路借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