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到一個關於南海填海造陸的帖子,所以想問一下,填海造陸具體是什麼樣的?怎樣運作?


填海造陸,就是先修建一圈結構將海里某一區域圍起來,這個結構我們叫圍堰,然後往圍起來的區域內填砂土(吹填),最終形成一塊陸地(地基處理)。從我工作的難度上講,圍堰是最麻煩的,吹填根本沒有難度,地基處理也沒什麼難度,主要看施工質量。

首先要圍堰,將需要造陸的區域圍起來形成一個閉合的區域,圍堰要建到一定的標高,一般是高潮位加當地的設計波浪波高,同時一般也高於造陸的交地標高,主要就是形成閉合區域,這樣才能往裡面填東西形成陸地。

圍堰選擇方法有很多,一般根據當地的材料,比如毛竹,石料,海沙等,貴一些的用混凝土沉箱,鋼圓筒,國外也有用格型鋼板樁的。由於填海造陸一般工程費用太大,圍堰材料一般選擇最為經濟的方法。

像天津地區由於石料較貴,一般採用充砂袋作為圍堰主體結構,充砂袋就是採用專門的工程用的編織袋鋪開,往裡面灌砂,然後把灌好砂的袋子一層一層的壘起來。有些地區石料豐富,比如舟山群島有些地區,可以直接把開山石拋到海里堆成海堤。

這兩種方法是我覺得最常見經濟的圍堰方法,我國絕大多數城市的填海造陸都是用這種方法,這兩種方法做出來的圍堰就跟大家平時看到的河堤,比如長江大堤基本一樣,兩側是個斜坡,中間一部分平著,我們管這種叫斜坡堤。

另外,有一些很近岸的地方,比如浙江那邊的一些河流入海口附近造陸,還採用毛竹,將毛竹一根根插入土中,形成一排竹竿,上面鋪上竹蓖片,這樣可能要好幾排,同時各排直接也需要設置鋼管毛竹等支撐連接,外側也需要有撐桿撐起來,最終形成竹排圍堰。這個不常見,也不是常規做法,但便宜,有的工程可以用這種方法,有很大局限性,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條件。

另外可以用混凝土沉箱作為圍堰,這個我沒有見過具體工程例子,不是常規方法。首先鋼筋混凝土不便宜,另外混凝土沉箱需要事先在預製場預製好的,預製需要一定場地,還要運輸到造陸區域。對於純粹的大規模造陸來說,這個不是很好選擇。但是對於類似洋山港(洋山港局部有造陸,但是不是混凝土沉箱,這裡只是打個比方)這樣離陸地比較遠的碼頭來說,這個應該還是有發揮的空間,混凝土沉箱做成的圍堰,最後兩側形成的是直立的岸壁。這樣,圍堰迎海的一側就可以作為碼頭使用,用來靠船。這種方式的造陸面積一般都不大,主要是形成一小塊陸地,臨時堆放船舶卸下來的貨物。大規模的造陸肯定不會採用這種方式,因為太貴,施工也不是很方便,同時沉箱這東西對地基要求很高的,沉箱下面要做好拋石基礎。

另外鋼圓筒,格型鋼板樁這些圍堰方式,造價更貴,這種一般都是離岸很遠的,水深很大超過6,7m的地區使用,這時候用充砂袋,或者拋石堤,整個結構會很大,比如說這邊交地要到標高3.5m,海底標高-7m,如果用充砂袋,斜坡的坡度一般1:3,光兩個斜坡水平長度就要63m,還不包括為了保證堤的安全(比如不能一個浪拍上去隨便就垮了)而對結構做的一些局部加大。這時候結構很大,對地基要求會很高,同時水深太大,施工也很麻煩,總之算下來整個工程造價不會低。

這時候鋼結構就凸現優勢了,鋼結構圍堰施工簡單,對環境破壞較小,但是現階段鋼造價也是較高,但是在歐洲鋼結構在碼頭,人工島建設中應用要遠高於國內。鋼圓筒和格型鋼板樁是我知道的可行的人工島圍堰方案。如果看過超級工程那個紀錄片,就知道鋼圓筒,顧名思義就是鋼做的一個很大的圓筒,用振動錘將其打入土中一定深度,然後在圓筒中間填上砂土,形成圍堰。格型鋼板樁就是一片片的鋼片,專業術語叫鋼板樁,這一片片的鋼片也可以最後拼成一個圓環,就跟鋼圓筒差不多了,但是鋼板樁生產和施工起來,難度要比鋼圓筒要小很多。目前格型鋼板樁方案在歐洲和日本應用多一些,國內應用極少。

圍堰做成之後,就是填東西了,這是就是疏浚船的天下了,疏浚船把海底的泥沙吸起來,然後通過輸泥管道將泥沙填到圈起來的那塊,一般填海面積很大的,都是圍堰做成一塊一塊的,先填其中一塊或幾塊,這過程中設置需要有排水通道,將區域內的海水排出去。

最後吹填到交地標高,就算造陸完成了,但是這種陸地絕大多數都是不能直接用的,需要進行地基處理。根據造陸區域的海床特點,比如天津,福建,浙江這些,海底都是淤泥的,那吹填完的陸地就是一個泥塘子啊,一般需要晾曬一段時間,然地面稍微干點,然後用真空預壓聯合堆載(還有其他類似的方法,比較複雜,涉及專業術語也就多,簡單的說,就是在上面堆東西壓地面,另外在地下埋設排水管,讓泥裡面的水儘快排出來,儘可能的降低土裡面的含水量。這個就是土路下雨天不好走,晴天沒問題一個意思)的方法進行地基處理,這種地處理起來還是需要時間和施工質量的,一旦處理不好,在後期陸地使用中,地面會有沉降,均勻的沉降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出現不均勻沉降就會導致地面開裂。

但是目前,在我國,搶工期這種現象太普遍,同時現在很多根本沒有海工經驗的施工單位參與到填海造陸後期的地基處理中,導致填海造陸區域會出現一些問題。

如果該地區是砂質海岸,就是海床上都是砂,吹填的都是砂,那麼後期地基處理就比較簡單,強夯(就是大家在修路的時候看到工人拿鎚子往地上錘那個意思,具體手段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振沖密實,地震區域要求考慮砂土液化,再多做一些處理。這樣出來的地基很好的,而且處理所需時間也沒有太久。目前我看到的但是在我國,我想不到哪裡有這麼好的海岸,吹上了來的都是砂,一般都會有淤泥的,只不過是泥多泥少的問題。我現在看到的貌似只有南海的島礁,那白花花的陸地,一看就覺得地基好好(這條需要待定,南海島礁可能存在部分 珊瑚砂,自然狀態下孔隙率較大,還是需要處理才能達到使用 要求)。

南海的填海造陸,情況太特殊了,不具有普遍性,我就不講了,網上講的都是大概的方法,但是我覺得具體細節處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沒有網上說的就靠天鯨號等幾艘疏浚船就搞定了。但是具體怎麼處理,我也很想知道,但是這個現在還是保密,以後可能會公開。


別問啦,你們越南菲律賓學不來的(斜眼笑)


來來來,雨衣雨褲穿穿好(手動越南人)


同感


推薦閱讀:

TAG:科普 | 填海造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