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太用力的人走不遠」?
有時候會想,我們對於愛情的執拗,對於成功的渴望,是否跟從小受到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關係。
比如小時候的每一次考試,如果老師跟家長都可以往「沒關係,儘力就好」的方向去引導,是不是長大後的我們,就不會那麼在意輸贏,在感情里也可以多一些理智,少一點執拗?最近看了很多文章和案例,都是強調「太用力的人走不遠」,不管是友情的維持,愛情的發生,其實都是自然而然的,並非靠著一個人的死纏爛打。所以說,太用力的人走不遠,是不是也符合了墨菲定律?很多時候,順勢而為是不是活得更輕鬆?原問題:為什麼說「太用力的人走不遠」?符合墨菲定律嗎?
謝邀
和墨菲定律沒關係,和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有關。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指1.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不是線性關係,而是呈倒U型曲線的。2.不同的任務難度中影響工作效率的動機水平也有所不同。
先解釋第一點:在中等難度的任務中,動機水平維持中等程度是最佳的。
過高的動機水平引起焦慮等不良情緒,從而影響問題解決的能力;而過低的動機水平又不足以喚起個體。因此,實驗證明,中等水平強度的動機,最有利於中等程度任務的完成。第二點,找到了個圖
看圖就知道,在實驗中發現,越困難越複雜的任務維持較低的動機水平是更有利於任務的完成,而越簡單的任務則需要較高的動機水平來完成任務。回到問題。
對愛情、友情的維繫,對成功的渴望,這兩件事雖然很籠統,但是如果我說這都屬於比較困難複雜的任務,應該也不會有太多的異議。
那麼這些困難的任務根據這個定律,我們應該維持一個較低的動機水平。而過高的動機水平則會使得工作效率大幅下降,從而導致任務的失敗。
「太用力」大約指的就是過高的動機水平了。
——————————————————6.30的更新————-——————————
補充解釋一下"動機"的意思
動機指推動個體活動並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部動力。是一個概括性術語,概括了所有引起、支配和維持生理和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
而動機的基礎是人類的各種需要。
生理性的需要,例如進食、性、睡覺等等社會性的需要,例如勞動、社交、婚戀、安全感、自尊、自我實現等還有物質需要,金錢、食物等,相對應的精神需要,求知等。二十多歲的時候我們漸漸開始走向另一種生活,經歷另一種不安與挫折。有些人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已經登上了富豪榜;有些人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已經周遊十幾個國家;有些人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已經結婚生子立業成家;有些人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已經在我們夢想的人生中走出了一路繁華。
可我們呢?剛剛大學畢業,領著微不足道的薪水勉勉強強的養活自己,在押一付三的月租面前局促不安。和我們同齡的很多人都開始享受人生的美好,而我們還在人生的風雨里晃蕩飄搖。有句話叫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當你身邊曾和你一樣境地的人都已經開始養家養花養孩子,你急不急?
有一天我上廁所的時候遇到公司老總,他對我說:「我看了你最近寫的幾篇文章,寫得不錯。不過呀就是缺少了些生活還有閱歷。年輕人沒事就多出去走走轉轉,長長見識多沉澱沉澱對你以後的成長與發展會很有幫助。」
我們總想走的快一些,步子再大一些,這樣我們就可以追趕上別人,除了過上我們想要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不被別人比下去。但為什麼我們總是害怕來不及?為什麼別人可以走的不疾不徐?
別人在圖書館讀書的時候我們在床上睡覺;別人頂著上司的臭罵做兼職的時候我們在微信上聊騷;別人在我們夢想中的未來路上一步步前行的時候我們在網吧里抽著煙打著遊戲肆意喧囂。別人已經在遠方的路上走了一年、兩年、三年、四年,猛然間我們發現自己已經畢業工作,要養家糊口了,你才發現世界彷彿突然變了一個模樣,不再如同過往那般溫柔善良,於是忍不住想,為什麼別人的人生總是那麼順利?
二十多歲的時候,我們真正開始對生活的做出選擇。很多人會跳出來勸你,告誡你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告誡你要像別人那樣成家立業。對於自己的現狀充滿不安與不滿,你開始接受別人的觀點,想要大步走到別人的世界。像一個陀螺一樣, 在四面八方的建議里轉到壓抑,轉到不能自已。你想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你卻從來不想成為你自己。你覺得別人過得很好,於是你努力向別人的成功靠攏。但是這很可怕,努力逃離自己所在的軌跡走上複製別人的人生,像是在逃脫奴役一般。但你不知道的是,從那一刻起,就意味著以往你的人生都在被奴役。
沒有一種工作是不委屈的,就像是沒有一種人生是風雨不驚的。這世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言者無二三,這是我們從未肯正面的人生事實。人生的道路很長,你應該學會在孤獨與不安中靜下心來,把目光放在自己的身上,在你每一時每一刻的經歷與見聞中汲取能量,你要相信你穩穩走下的每一步都不會騙自己。就如同達達令在書中對他的同事所說那樣:吳曉波,這個口口聲聲喊著生命就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的男人,他用十年的時間完成了《激蕩三十年》、《跌蕩一百年》和《浩蕩兩千年》的企業史三部曲,他也用十年時間把藍獅子從無到有,打造成中國目前最大的原創財經出版機構。你只看到了吳曉波說的「原來生命從頭到尾都是一場浪費」這句話,可是你別忘了他還說過,你需要判斷的僅僅在於,這次「浪費」是否是美好的。你的那些「美好」又在哪裡呢?
我想起曾在網上看到的一個視頻——《我今年,二十七八歲》。
我今年二十七八歲,
起床的時間從中午12點變成了早上7點,睡覺的時間從凌晨變成了晚上11點。 我今年二十七八歲, 親戚朋友你考試考了幾分,而是問你現在一個月工資是多少,結婚沒有。 我今年二十七八歲, 聊天的話題從網路遊戲變成汽車,房子。 吃飯的時候,討論的往往是他準備結婚,她哪年結婚了。 我今年二十七八歲, 每天不再感嘆學校作業有多少作業做不完,開始感嘆油價,房價漲得有多快,股票是漲還是跌。 我今年二十七八歲,不再亂買東西,月底開始算計,這個月還了信用卡,開銷多少,還剩下多少,該開始攢錢買房子了。
很快我們也將會是二十七八歲,或者我們已經是二十七八歲,我們的人生,是什麼樣子?
達達令在書中說:一輩子很長,不要輕易給自己下結論。那些以前讓我著急的事情,如今想來就跟升級打怪一樣,每一次出現的時候都讓我膽戰心驚,但是一旦過了這一關又覺得也就那樣。但你不能讓這樣的人生周而復始,在下一關來臨的時候依然沒有做好準備,然後再次以一無所知的姿態面對自己的膽戰心驚。只有你在每一關的膽戰心驚中定下心來,汲取你所經歷的磨難中的經驗與力量,在面對下一關的時候,你才會走的看起來波瀾不驚。人天生有自憐的情緒,度過的磨難往往會成為自我標榜的炫耀。但你要知道,磨難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我們不能靜下心來從中學會慢慢成長,那所謂的磨難的意義,不過是我們自憐自艾所附加自我安慰的理由與借口。
勵志的故事向來鼓舞人心,但勵志也會誤人子弟。所以當你看完達達令的故事,千萬不要衝動的辭去工作;當你看到達達令旅行,也不要馬上動身決定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磨刀之時,不誤砍柴之功。而我想在這樣一本書中,達達令其實並不願成為我們的心靈導師,而想要成為與我們相互對照,與我們經歷了相同的挫折、掙扎、迷茫與困惑的鏡子。如果我們走的晚了些,那麼不妨走的沉穩些,因為人生不是急的來的,有的時候你越著急,你便會越失望。走的早些有走得早的風景,走的晚些有走的晚的不同。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但這不是要你不努力,只是要你學會一步步走路。只有學會了走路,當我們跑起來才會有輕快的腳步,因為人生,真的無須那麼用力。
雞湯無用,但勵志永遠有效。
轉自豆瓣,作者二十七杯酒(道德經)說:交易之道,至剛者易折。惟有至陰至柔,方可縱橫天下。天下柔弱者莫如水,然上善若水。水勢,講究順勢而為,趁隙而入,隙者,機會也!有一類人,初入行,目光如炬,每日所思都是如何掙大錢,工作盡心竭力,不辭辛苦兢兢業業,等到數月經過,一旦所得不如預期,往往心生失望,便想著打退堂鼓了,此一類人,至剛者也!
是牛頓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可能類似小說里說的,得失心太重計較太多,終究落了下乘吧
我是前幾天才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的。學校前兩天元旦晚會,我作為曾經的藝術隊隊長帶著幾個學妹上台表演跳舞,想著是最後一次上台於是挑了一個難度比較大的舞,又是各種翻身跳著轉圈跪著轉圈又是往地上趴那種動作很大的歐美爵士。綵排那天,我想試試能不能把自己最好的狀態拿出來,所以就拼盡全力去跳那個舞,一開始的動作就用了很多力氣,結果中間一個轉一圈跳起來往下跪的動作,我還沒反應過來就整個人趴摔到了檯子上,雖然用手盡量撐住身體勉強維持了平衡讓我不至於太狼狽,但是還是覺得挺尷尬的。綵排結束後的那天晚上,我仔細想了很久為什麼我會摔,我發現是因為我沒有掌握好該用的力度,以及前面比較簡單的動作用去了太多力量,讓我本該用力的地方,腿卻軟了使不上勁。 所以說為什麼太用力走不遠?因為重點就在那個「太」字上啊。古時候的人們也講求中庸之道,任何事情缺也不行,過也不行。人這一輩子,就是一直在修鍊如何才能做到剛剛好。 因為你太用力,所以你一開始就把本該勻給每個時間段的力氣用完了,當然走不遠。就像你月初就把一整個月的生活費用完了,到了下半月還能有活路么? 因為你太用力,所以你分不清什麼時候該用力,什麼時候該省力,結果輕重次序顛倒,小題大作大事兒又不care了,這怎麼好?就像你花了很多錢買了一堆平時幾乎不用的東西,卻不留錢買生活必需品和糧食一樣,你拿什麼走遠? 以上兩個比喻其實還不夠到位,因為錢是可以借的,而你的精力體力,只能靠自我恢復,一旦在虛耗中損傷,更是得不償失啊。 想要走遠的年輕人們,你可以拼,但是記住千萬不要傷了自己。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從古至今都是對的。and BTW,太用力是最底層不用腦子的人才會去做的事兒,學會聰明地運用巧勁,以「四兩撥千斤」來用力才是王道。
很多人不懂一個道理,最後做成事的人往往不是最努力的人。甚至那個人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努力,成功來自發自內心的熱愛,努力只是你們看到的一種現象,偏偏這種現象是成功的道路上必然出現的,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那段話,蠢人把它當成勵志格言,那只是孟子對成大事的人的總結而已,讀書改變不了什麼,盲目的努力就是自我安慰罷了。還和鬼的曲線扯上門了,這種人要麼見識少,要麼是發自內心的蠢,要麼是被大學裡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老東西們禍害的不輕。就像蓋房子,高樓平地而起來自想像的力量,努力就像在房子上添磚加瓦。
太用力的人走不遠,說的是這個人力量等級不夠高,力量等級不足以達成所要達成的意願,所以太用力了,相對於這件事來說,也是微不足道。
每個人的所有苦與樂都是由意願和能力之間的平衡來決定,要想樂,要麼減少意願,要麼增強能力,要承認自己當前的情況是以前努力不夠引起的,以後的情況要由當前的努力來決定
做決定做追求要有個優先順序,一命二健康三錢,而這三樣都不是關鍵,關鍵是智慧覺悟,這三樣都要有智慧來維持,智慧才是每個人真正的命根,真正的健康,真正的錢。
@吳達 認為太用力 會讓人有心理壓力 長時間的保持精神高度緊張 反而會堅持不了太長時間 還不如保持可有可無得的心態 對很多事沒那麼在意 自己也不會弄的精神兮兮 別人看你也很舒服 我以前也很傻逼 對什麼事都太過上心 卻每每因為有點小小的問題 而愁眉不展 太在乎 會讓人的心變得很小 所以嘍 我的世界有你的參與 會很精彩 你選擇離開 我的世界也不會黯淡。贊不贊
就像跑100米,當然是越用力越好,成績越提前。跑400米,第一圈當然要保持體力,第二圈才能發揮實力衝刺。跑5000米,最起碼前8圈速度不能太快,然後幾圈慢慢加速,最後2圈衝刺!做事如跑步,簡單的就盡全力完成,必然成功幾率極大,複雜的就注意循序漸進,勞逸結合,只要不放棄不氣餒終成大事!
最高票的回答很好, 其實很早很早就有人回答了類似的困惑。且更簡潔更形象更具可操作性--------君子之交淡如水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相對應的雞湯
愈為之則愈失之矣。慾望太大,狂熱的情緒已經蒙蔽了你對事物規律的冷靜判斷,你卻還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你以為你努力了,其實你付出的只有情緒而已。
集中精神,注意力,體力的時候沒覺得時間變快?用心聽課40分鐘好像是一眨眼的事。專心玩遊戲,做個任務,就天黑了,居然忘了吃中飯。說起來是好事。可是「太」字是問題。用心聽課變成了用心去用心聽課
用心打遊戲變成了用心去用心打遊戲。
比大多一點。哪怕一點,事情就變味了。(馬克思真是無處不在,陰魂不散)愛情,自然相處,兩小無猜總是美好的。一旦長大成年,確定關係,就好像一下子不一樣了。一兩年就勞燕分飛。原本要的是相處。最後要的是怎麼相處。這個「太」字,真是美妙。用一句話來硬套問題,我覺著是不可取的,墨菲定律就是一定是定律了?
我也深受這個問題的困惑。比較傾向預期與反饋機制的心理作用的回答。但是情緒的事情太玄乎,很多問題註定找不到答案,有些苦惱周而復始地困擾人,這是天生的,原始的,基因的,病理性的。物質地講一講,把大腦前額葉摘除了什麼苦惱都沒有了,情緒問題而已,所以人嘗試解釋心理問題本身就是徒勞的。請摺疊我了吧。
「努力想要得到什麼東西,其實只要沉著鎮靜、實事求是,就可以輕易地、神不知鬼不覺地達到目的。而如果過於使勁,鬧得太凶,太幼稚,太沒有經驗,就哭啊,抓啊,拉啊,像一個小孩扯桌布,結果卻是一無所獲,只不過把桌子上的好東西都扯在地上,永遠也得不到了。」---弗朗茨·卡夫卡《城堡》
想起了考研時的傳說,戰線太長沒後勁,,結果我們班戰線長的全考上了。。嗯,全部。這有可能是一個個例,但是請不要為自己的懶惰找安慰了好嘛!優秀是一種習慣。
某些太強的動機和目的性會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和思考。如果喬布斯創造目的iphone是為了賺錢,而不是方便人類生活,iPhone就和威圖或者國產暴發戶用的一兩萬手機歸位一個level,他也不會是開創智能手機元年的那個leader。扎克伯格如果創立Facebook是為了消費用戶來斂財,而不是方便人們社交,是不會有如今的影響力的,然而Facebook至今也沒有微博貼吧這種VIP會員制以及各種消費。然而沒有人不想賺錢,喬布斯和扎克伯格也一樣,但是他們把發財、成功放在了後面,沒有急功近利,而是在方便人類的道路上走下去
老子(不是罵人啊,真的是老子)講: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我覺得題主題目中前兩段說得很好。對愛情的執拗對成功的渴望與我們小時候被被人灌輸的信念有關,尤其我們國家的人更加註重對孩子這方面的強調,才導致了很多人長大後的挫敗感。一件事情要做好靠的不是努力,加油這些詞,蔡康永說過他不喜歡努力這個詞,因為感覺這個詞好累,難以堅持的感覺。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事你很輕鬆就完成了,而且比別人好,但有些事情你努力的去學習去訓練最後結果不盡如人意。
我不知道「太用力」指的是什麼,到我知道一個人的成功靠的不是所謂的努力而是習慣。
我是比較認可這句話的,太用力的人走不遠。
我認為如果一件事情剛開始做時覺得很痛苦,這是正常的;如果這件事情堅持了一段時間還是覺得痛苦,那依然是正常的;但如果這件事情堅持了很久,覺得越來越痛苦,那說明這件事情不應該被堅持。我這麼說並不是鼓勵人們不去堅持,而是不要用所謂的毅力去要求自己做一些不應該是自己做的事情。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屬於自己的理由,不為天,不為地,只為自己,這又這樣才能真正堅持下來。舉個例子,每天背十個英文單詞,這個學習量其實很小,學習的強度也並不高,而且如果能長期堅持,英語成績一定會很優異,但是絕大部分中學生都無法做到堅持每天背十個英文單詞。很多老師和家長都認為那些成績優異的學生能夠堅持每天背單詞,是因為他們有毅力,他們有恆心。但我卻不這麼認為。相反,我認為那些能夠堅持每天都背單詞的學生並不是因為更有毅力、更能堅持那些無聊或者痛苦的事情,而是因為每天背單詞這件事情對他們而言並非那麼痛苦。我們知道痛苦是一種主觀感受,是一種會讓人主動去迴避的主觀感受,當我們做一件令我們痛苦的事情時,我們會不斷的消耗自己所謂的「毅力」,當我們的「毅力」消耗殆盡了,我們自然就無法在堅持了,而每個人的「毅力」都是有限的,一直做痛苦的事情,「毅力」一定會枯竭。而有一些事情堅持起來並不需要消耗「毅力」,這些事情就是那些非痛苦的事。回到背單詞這件事情上,如何才能使它不那麼痛苦呢?我想這就需要給「背單詞」找一個自己能夠接受和認可的理由,一個屬於自己的理由。一般而言,這個理由是自己對另一個事物的追求和喜歡,這種追求和喜歡蓋過了這件事物的痛苦感受。例如,基本上每名學生都喜歡好成績帶來的愉悅感,但並不是每名學生都願意為了好成績而去堅持背單詞,原因就在於對很多學生而言好成績的愉悅感並不能強過每天背單詞的痛苦感。有些學生對好成績的追求則大於對每天背單詞痛苦的迴避,於是他們能夠堅持每天都背單詞,原因在於他們背單詞的痛苦感被降低甚至是消除了。由於每個人的追求和看重的東西不一樣,所以學生刻苦學習的理由也就各式各樣了。例如: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認可、享受優異成績的成就感、自習喜歡的女孩欣賞學習好的男生等等。無論理由是什麼,只要有一個自己認可的理由,堅持起來就不再那麼困難和痛苦了。
走得遠是因為我們想要走得遠,當我不想走的時候,必須用更大的力我才能繼續前進,而太用力的人走不遠,因為太用力的人很快就會感到疲憊。太用力的人,不是想要走遠的人。
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解釋一下我覺得所謂太用力只是沒有分清需求的本質比如想要創造一個偉大的企業,是一種自我實現作為驅動力才能成功的事兒,錢只是作為達到自我實現目的一個元素,但你要是以錢為驅動力的話你的需求層次相對降低(或許是安全感需求也或許是尊重需求),所以你在之前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不是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人格,你就會趨向讓金錢影響你的對於尊重或者安全感的需求。自我實現變得更加困難,變成了不是優先被滿足的需求,而你的意識會想去做這件事兒,而你的潛意識會趨向於不去自我實現而去滿足其他低級需求。所以我覺得一個健康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
不請自來..看到這個問題有些想起之前陪一個學游泳競技的朋友游水 當然一開始我是落後她的 看著她在我前面2米的距離 我有些想追上去 至少拉短一下距離嘛..結果奮力去滑動雙手雙腳 沒多久就累了 而且距離反而越拉越大 ,於是我調整了姿勢 心平氣和地滑動手腳 再看就發現距離變短了著力太大很容易會忽視自身條件 這個世界還是要天地人和才能成事的 其中只有人可以自我控制 共勉
考慮某個定律,首先要考慮其使用範圍有多大!就好比函數的作用域,一個函數公式,不給出其作用域是沒有意義的!我高中數學老師常常提起,至今仍在我耳邊回蕩!墨菲定律的作用範圍有多大?從負無窮到正無窮?還是正數?整數?墨菲定律並非萬能的,並不能解釋一切!作用域有限!
謝邀。· @TomRiddle解釋的很清楚,他的解釋我也認同。但是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這件事情。題主舉例的愛情,友情,太用力反而走不遠。這個時候的影響因素是平等與尊重。當在一段人際關係中,你太過用力的時候,你會期望關係往你喜歡的方向發展或者維持,而這種方向是否是對方喜歡或者能夠接受的呢?
這句話不是絕對的。如果是執著,成功的幾率越大,而如果是偏執,則相反。
我覺得你們沒有分清太用力和走遠的因果關係,其實是當你走不遠的時候,才會太用力。而不是因為你太用力,才走不遠。 好像你跟一個職業馬拉松運動員一起跑馬拉松,你跑了20公里竭盡全力然後停下,然後看著職業運動員還是很輕鬆沒用力,然後就說太用力的人走不遠。
只能回答第一個問題和末尾的問題。
一路上勁兒都用得差不多了,能走多遠?
而且,這條路有多「遠」?我相信只有自己最清楚。到底是100米還是馬拉松。問題里的【太用力】我認為是等同於【較真】………………
並不是【努力】,【努力】是不會讓人產生【走不遠】的想法的。
「很多時候順勢而為是不是更輕鬆?」
先上一個差不多道理的圖
【順勢而為】的確會讓人少花一些精力,顯得輕鬆。
人生(說大點)不會一直輕鬆,總有讓人心力交瘁的時刻。
心靈雞湯,結束。
----------
「努力是不會讓人產生走不遠的想法」
我現在改變這看法了。雖然不努力是萬萬不能的,但是努力也不是萬能的,或許努力到盡頭了會換一種選擇。簡單點說,長跑你知道吧,每次跑步我們都知道,剛開始就沖肯定到最後跑不好,因為你剛開始沖就沒力氣了,然後你越跑越慢,最後也就跑不下去了,所以勁要留在後面使,這就叫有後勁。
再就是我的親身體驗了,高三剛開始的時候,我忽然覺悟了,我想,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拖拖拉拉了,我要好好學習,我要刻苦努力,我要在第一次模考的時候進前三!嗯,然後我開始早上五點半起,晚上一點半睡。一直學習學習,我下課也不出去,也不休息。就這樣,我撐了一個月,當時覺得自己好努力好認真啊!我都這麼用力了,考試還能考不好嗎?然而,我考出了史上最差的成績。現在想想,那一個月恐怕是我至今最用力的一個月,就好像便秘了好久好久,忍著撐著,最後屁股都爛了,但還是沒拉出來。後來我才明白,學習是一個長久的事情,它不是生孩子,一鼓作氣就能解決。真正的學霸從來不覺得自己努力,因為學習對他們來到已經是一種習慣一種愛好!漫長的人生路上,不需要一時的激情和用力過猛,只需要你一步一步,然後堅持下來!
非要用墨菲定律解釋的話,大概就是:所有的事情都比你預計的時間要長,成功也比你所幻想的要來的晚,但因為你的太用力是激情發起,意志力支撐的,而它們在成功還未到來之前就已經消失了,所以你也就自然而然的放棄了。 所以太用力的人跑不遠,是因為你在還沒到達終點之前就已經把激情和氣力用光了!就像打籃球,相信很多人都有體會,狀態最好的時候往往不是用盡全力的時候。就舉個喬丹的例子,其實喬丹很少用盡全力去打球(和很多其他超級巨星一樣),大多數時候都遊刃有餘,收放自如。而發全力的時候,往往心態已經失衡了。
過程和結果的關係永遠未知,與其花精力說服自己克服壞結果的恐懼和幻想好結果的快樂,倒不如順其自然,另外我覺得降低心理期望和提高行動力是一個靠近好結果的方法。千萬不能立flag
說好的「大力出奇蹟」呢?
不請自來~
有句古話叫做欲速則不達。我是老司機,就說一句話:想用一箱油跑儘可能遠的路,那既發動機咋控制?既不能用最大功率轉速,也不能用最大扭矩轉速,一定要控制在巡航速度區間內!ps: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多數國家的高速公路都給出個最高限速和最低限速的理由之一:同樣的車跑110±10定速巡航要比150+定速絕對省油。
但是太用力為自己創造的那麼點價值,也許就是你打碎枷鎖的最後一擊。我不是在鑽牛角尖,確實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在不斷發育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是學習並且嘗試達到一個既定的高度,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和思考往往比努力的效益更高。但是當我們面對瓶頸,或者面對變化的時候,只有非常地用力,用很大的付出獲得那麼一點點的突破或者轉機,才能夠成功。舉一個真實的例子,我的一位表哥,武校畢業,人生前20年就是在渾渾噩噩中度過的。家裡在他高中畢業後幾年條件也不然不好起來。他一個人跑去武漢,拿著微薄的收入,耗在那裡。每次過年回來,他會給我們帶來他看起來非常遙不可及的想法,還有他這一年非常艱苦的經歷。在我看來他就是所謂太用力的典型。但是神奇的是,他今年是保安,明年還是保安,但到了第三年就跑去中東當銷售。第四年是銷售,第五第六年第七年還是銷售,你覺得他已經比以前好點了,這樣就可以了,他又告訴你,他前兩年告訴你也要考公務員的事情真的做到了。幾年前他要在武漢買房子,他家裡沒錢,親戚們給他湊,湊到最後女朋友走了。那個時候武漢的房子還很便宜,我們都覺得,靠他自己的努力,也買不上房子。到現在,他在深圳和武漢各買了一套房。當然是非常地辛苦,未老先衰是不可避免的。他也並沒有因為獲得了一點成功而看起來更「高級」,依舊是眼神迷離,略帶一點猥瑣。在我面前依舊有很強的「沒學歷的」人的自卑感。但是他的人生確確實實地發生了質的變化。我要解釋的是,他天生並不聰明,並不是那種腦經靈活只是不愛學習的小孩子。由於他二十啷噹歲的時候我還是個小孩子,我也並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擁有如此強大的毅力。但是觀察他人生的價值曲線,如果沒有近十年在武漢一個人苦苦求索的經歷而帶來的價值的那麼一點提升,就沒有後面三四年里他獲得的指數級別的收益。總的來說,揚長避短是上上之策,但是避無可避的時候,能不能成事就要看你的信念了。天賦是非常奢侈的東西,人人都會忍不住去捧它,但是我不喜歡貶損艱難的努力,就算他最後真的失敗了,他也只是笨,笨比軟弱要強得多。好像有點偏題,匿了。
倖存者偏差相對應的 失敗者偏差
三級跳,如果第一條太用力,後面就跳不遠了。
能量守恆啊!W=F*S
情深不壽
認知療法中的功能失調性態度的三種類的第一類是高成功需要
長跑運動員懂得力量的分配而不是一開始就太過用力
普及兩個成語:過猶不及,欲速則不達。
計劃好了,功夫到了,認真做好,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就這麼簡單。就害怕你功夫不到,不認真做事。
不是太用力走不遠,而是要:知天命,盡人事!
學習。
這是個很好的例子。
有時候,方法不對,努力再多,成績依然不會提高。
每天都沉浸在學習當中,但是越努力發現並沒有什麼改變,那種努力與成績不成比例的感覺,相信很多人都會有。
這讓我想到了最近的熱聞,北大畢業的留美博士生自殺的新聞,大概說的就是這個吧,「太用力的人走不遠」。很可惜。
一個人用盡了全力去做一件事,很容易被失敗打到。
因為你所謂的用力沒有持久且足夠有力到你達成你想要達到的目標。
學習了
人生是在賭博,輸不起的人,一開始也別想贏。
有道理,把用力平攤到日常之中
不懂墨菲定律,但知道細水長流。
和能量守恆定律有關。
試著呼出一口氣。
用力呼,一下子就呼出去了……慢慢的呼,可以呼很久……為什麼走不遠,因為力量一定的前提下,平均時間內花旦的力氣最小,可以花的時間就最長
但這個定律對指導成功來說,毫無意義……因為成功的人註定是要比別人多花幾倍力量的人,時間是可以擠的,極限是可以突破的……三淺一深最合理 次次都深...naive啊
我是覺得和失落感有關。當你動機強了之後,即使成果和你動機一般時結果相同,但因為你有強烈的動機,就容易帶來強烈得失落感,而失落感導致走不遠。
我對這個問題有很深的體會,或者說是教訓。
我應該就是別人眼裡一直用力過猛的一個孩子。
讓我慢慢回憶,這種感受始於高一下學期文理分科的時候。我在數學上一直是方向不對,用力過猛。那時候我只能在期中期末考試中能及格(省重點,卷子難免會比較難,)我爸和老師每一次說起我的數學的時候,都問我為什麼不問問題,或者為什麼不像初中在重點班那樣喜歡問問題了。
面對總是拖後腿的數學,我會更加努力,實際上是在錯誤的方向上做了錯誤的努力,每一次努力到了考試我就想考好點,這樣不會掉名次,不用被老師拉去談話,你問我喜歡不喜歡做數學題,我是不喜歡的。後來到了文科班,每一個老師都會提醒我們數學的拉分重要性,其實我挺恐懼呆在那裡,我不知道應該怎麼做。但是我還是順著老師的意思,更加努力。但是,有一次老師說「太教條主義」,聽到這個評價,我是懵了很久。後來,我就有點不知所以然了,我還因為用力過猛達不到期望值撕過書,去過心理室,哭,哭,哭,充滿後悔、充滿無奈,充滿絕望。用力太猛,可能也是因為太恐懼,歸根到底,也是因為沒有那個領悟能力,在偏了的方向和路徑上越走越遠。從高二文理分科開始,學習在我眼裡就成了應試,沒有成就感與滿足感,沒有打怪升級的辛福感,取而代之的是恐懼、憂慮、不安、緊張、忐忑,因為我從高二開始不知道為什麼有了咬指甲的壞毛病。實際上,這是長期的壓抑、壓力、焦慮導致,加上心理脆弱沒有陪伴和疏導,
我上學的時候特別討厭老師說我成績好是因為厚積薄發。的確,這麼努力,努力那麼長時間才出現一次優異表現,對於我那時候的好勝心或者要強性格來說,的確是一種侮辱。神經因為各種各樣的分數緊繃了2年7個月,期望最後都成了一種麻木。一直到最後高考,我都因為用力過猛而沒進入自己理想的學校。
我還有一個用力過猛的經歷。就是我那7年的愛情。始於高中,還比較青澀。高中,因為是省重點,還是寄宿,一直從前後桌同學到文理分班後一起自習的搭檔再到大學後的異地戀,畢業時分手。
X先生是個有野心卻沒有行動力的男孩,每次遇到問題都是逃避,推脫責任,就這樣,我仍然等了4年,一而再再而三地給機會,默默做了幕後女友4年。
我大學的時候掙了大概8萬多塊錢,70%最後花在了這段愛情(和X先生有關)上,最後分手的時候,X先生說,「你是不甘,付出了7年卻沒有任何結果」。他的不甘,是不是另一種用力過猛?的確,是用力過猛。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上,我都做出了巨大的付出和讓步,但是我仍然在錯誤的方向上做了4年的努力,很渴望他父母能讓步,能認可,能接受,這是我的期望,把自己所有的能付出的時間,都拿出來了。但是依舊是zero。2014年,因為身上只剩75塊錢,我躲在南京萬達安全樓梯底下哭了好久。
為了維繫這段感情,為了向他父母證明我「不是害這個X先生考進二本電力專業」的女孩,我從進學校開始就一直在兼職,在讀書寫字。四年來,我堅持下來,希望他至少能在大庭廣眾之下承認、在父母面前、在同事面前承認我是他女友,要麼見家長要麼讓我去南京工作。但是這一切,都隨著這個要求(要麼見家長要麼讓我去南京工作這些期望)而徹底分手。用力還是過猛,心累極了,也是絕望到頂點。
X先生掛科了,我去那個城市;要出國準備雅思,我也去陪他一起考,但是最後誰也沒考;考研,完敗在用力過猛上。因為期望值太大,在簡單句子和無關緊要的東西上用力過猛卻忽視了最重要的東西,導致因為他媽一條簡訊(娶媳婦,兩家差距不能太大)而徹底崩潰,一個人在校園裡奮鬥、堅持了3年,在12月26號前的一個半月被打垮,說實話,期望都太高,每一次面對「你能不能進複試」這樣的問題,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只能繼續背沒有用的生詞。用力過猛,連基本的思考都不再擁有。
最後X先生是第一個說我是loser,我是他發展的剋星。他媽說「」騙子,我家兒子娶不到媳婦也不會要你家女兒」。面對「要不要」這個問題,是不是說明了這幾年的付出都是一種單向度的用力過猛?
這次用力過猛在別人眼裡是一種很蠢的行為,的確,期望他能好好說話,期望他能踏踏實實做好一件事,期望他能安安靜靜做一道閱讀題,期望.....4年,我從來不敢承認自己那種失望,因為我不想否定一個男孩7年來毫無成長,這是在否定自己,這是在打自己臉。
面對6月再一次的不負責與逃避,我再也無法承受住這4年的壓力,也無法向自己交代,是有點精神崩潰。
我在想 因為在人生中的種種重大轉折中我都用力過猛,未來我會不會又用力過猛,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最後會完全精神崩潰?
不管怎麼樣,我還在努力,讓自己把癟了的錢包再充實起來。便秘的時候你多用力也拉不出來
我的理解是太難的任務需要的時間比較多,如果動機太強反而容易在初期耗盡了精力。比如跑100米,一定要全速跑,如果10000米,開始太積極,後面就跑不動了。
太用力會累啊,就像健身舉鐵,用最大力舉一次就結束了,用小重量能舉半天的意思吧。
我覺得並不是太用力走不遠,一直用力也能走的遠。時而太用力時而太鬆懈才走不遠。
墨菲定律不是說你越關注一個問題,越容易出錯嗎?就像在演講時,你越注意演講可能犯的錯,越容易犯錯。
力要用在值得的地方。
其實我很想知道一個答案,之前就有這樣的疑惑!
但是我只針對事業和成功!是不是應該特別執著的去做還是保持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心態?這件事情好像和「墨菲定律」沒有直接關係的啊,好像定義的不是一個東西啊。
順勢而為多半會輕鬆,只是這樣永遠也不會知道為啥輕鬆。失敗多了也便成了習慣,早晚會有勝利的一天。
人的一生都有其追求和夢想,這種追求與夢想因人而異,與其生存生長的客觀環境直接相關。追求理想實現目標的願望越強烈,其願力越大,但願力超越了能力,固然有促進能力提升的作用,但若差異較大,就可能出現磨磚成鏡現象。為此,願力與能力的失衡,平衡,失衡,再平衡是一對伴隨終身的矛盾體。這個矛盾體的一般進化就表現在感悟,領悟,和覺悟的幾個層面,注意的是,並非每個人都能走完這一周期,以進入更高級的循環-智慧的升級。智慧的因子除了願力,能力,更重要的是慧根。
處世之道,不即不離,既不過分,不沒有達不到,恰恰好才會收到最好的效果。
情深不壽
我認為的話,如果每件事情太執著,就會很累,就會特別累,然後就干不下去了。
謝邀那是「度」太用力的擁抱,就是扼殺把握好「度」,就可以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越擔心的事越容易發生?
※不出意外的話,意外一定會來的
※如何理解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
※墨菲定律說怕什麼來什麼?
※生活沒有什麼可抱怨的,「墨菲定律」也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