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那麼多P2P跑路?


P2P江湖,規矩的平台很難做大

P2P實際上很難真正盈利。大家都知道,P2P的本義指的不是person to person,而是指peer to peer,即點對點:某人想借錢,在P2P平台上發一個標(發標指一個借款人或投資人發出貸款請求或投資請求,即創建一個借款項目或投資項目的行為),然後別的人把錢湊起來給他。這個過程和銀行是相反的,銀行是先以較低的利息去吸收儲蓄,然後再放貸,從中賺取中間利差。所以,先吸儲的是銀行,而先有項目發標的是P2P。今年7月18日,以央行為首的十部委頒布的《指導意見》也明確了P2P是信息中介平台。

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擦邊球」甚至「闖紅燈」成為業界常態。隨意打開一個平台,你可能會發現「×存寶」、「×計劃」之類的產品,它們並非指向某一個具體項目。其中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複雜的演算法把投資人的資金拆分到多個項目中去,這是良性的,其挑戰在於能否有海量的項目來匹配。另一種就是變相吸儲了,即在無優質項目匹配的情況下建立所謂「資金池」,融投的內部邏輯是相反的,這是一個危險的遊戲。

在中國嚴格的金融監管體制下,吸儲是獨屬於銀行的功能。在牌照保護下,吸收低成本資金,這是銀行的經營基礎和優勢所在。銀行是一個規則嚴謹、有序運行的成熟商業模式,從投資角度講,銀行的資本回報率是很容易計算的,因為資本充足率、存貸比、風險撥備等關鍵指標都有嚴格規定。而一些P2P平台從事類銀行業務,在各項指標上卻遠不如銀行的約束那麼嚴格。有的平台註冊資本只有幾千萬,做的卻是幾百億的生意,其中的風險不言而喻。

中國的P2P江湖已經有「劣幣驅逐良幣」的趨勢,堅持合法依規的「良心P2P」,需要經受巨大的利益落差煎熬。美國的P2P鼻祖Lending Club,從2007年5月成立到2014年,7年累計成交額是50億美元,300多億人民幣。這個成交額在中國是什麼水平呢?在剛剛過去的10月份,一個月的P2P成交額就是1100億。而某租寶一天吸儲就在5個億以上。國外互聯網金融的玩法來到中國後,發現根本就沒辦法跟土狼競爭,瞬間就被部分野蠻生長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公司的規模秒殺。

2007年,中國誕生了第一家P2P平台——拍拍貸,這個公司做得很規矩,是值得尊敬的,但規模也不比某租寶大,在行業里並不是第一梯隊。另一個規範化的P2P公司——點融網,是Lending Club的創始人來到中國後,和中國人一起辦的,規模也不大。

相反,一些平台通過野蠻生長的方式,反而把規模做起來了。2014年才成立的某租寶,從事互聯網理財業務,平台產品收益率在9%-14.6%之間,高於各大銀行的理財收益。成立僅一年半的某租寶成交量卻極為驚人。據其公布的數據,2015年6月底,其成交額累計80億元,而到了12月初,這一數字已達到740億元。成交量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就增長了9倍以上,擴張規模相當於一家中等商業銀行。2015年底,某租寶轟然倒下,以往趨之若鶩的投資客成了驚弓之鳥。

中國人向來以大為美,為此即便急功近利也不怕。有規模,就能吸引眼球,進而獲得寶貴的流量,進一步再做大規模;有規模,就能有更大的可能性獲得融資,使平台的經營風險進一步降低。究竟是守住底線做一家小而美的公司,還是通過野蠻成長,做一家大公司,這是每個P2P平台都需要思考的兩難問題。如果嚴格按照規範打法,很可能會被其他速度更快的同行超越,進而湮沒在數千家平台之中,無法突出重圍。這種情況下,開展資金池業務,以較高利息攬儲,則是沒有強大股東背景的平台的一個自然選擇了。

一味滿足投資人需求是條不歸路

看到很多P2P平台給投資人動輒15%甚至18%的利率,我們只能不住的搖頭。合理的利率水平該是多少?中國社會的平均資本收益用最簡單的方法計算就是GDP增速,國民財富1年增長7%,其中還包含了通脹因素。如果理財收益1年有7%,基本就不輸大盤了。

筆者之前所在投資公司立項標準中有一條:企業資本回報率不低於15%,這就已算優秀,是很難得的了。我們都知道,在中國銀行很賺錢,銀行的資本回報率也就在20%左右。中國最優秀的房地產企業萬科,在2013年達到了它的凈資產收益率(和資本回報率的概念類似)的峰值:19%。世界上最優秀的投資家——巴菲特,多年來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也是20%左右。世界上最優秀的VC,長時間的年化收益能夠維持20%已可傲視同行。

那麼,P2P平台的那些高收益項目究竟是什麼呢?無非幾種可能:第一,房地產。但現在大家都知道,地產的風險有多大。舉個例子,一個平台有一個四線城市的房地產項目,總規模是1億,被拆分成10個標,每個1000萬,利率18%。除了要給投資人18%的收益,平台還要拿6%的管理費,所以企業實際要承受的融資成本是24%,這是風險極高的。只要做過地產投融資的朋友就會知道,當前形勢下,敢於接受24%成本的項目都是怎麼一回事。第二,個人、小企業各種短期借款。這是比較靠譜的一種資產,但是周期短、不易上規模。第三,龐氏騙局。即用後面進來的投資人的本金來支付高額利息。第四,股東貼補利息。很多平台拿著投資機構溢價注入的資本金來貼補C端投資人,這倒是很安全的,但也不可持續。

企業要能夠承受20%,甚至25%的融資成本,只可能是階段性的、結構性的,不會持久,沒有多少這麼好的生意。對於千萬級以上投資人來說,穩定獲取20%或15%的年化收益已堪稱成功。而對於數萬、數十萬元的小額投資人來說,這隻能是一種奢望,而不是符合邏輯的收益率。

不難看出,高安全邊際、高收益的項目實在是很難獲取,但這個任務在剛兌概念深入人心的當下,則是P2P平台不得不面對並解決的難題。可以說,一些P2P平台為了上規模,一味地滿足投資人不符合商業邏輯的高收益剛性兌付需求,就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危險遊戲。皇帝的新裝究竟在哪個時點會被揭下來呢?而那個時點,也就是遊戲難以為繼的關頭。

三大挑戰:腹背受敵的P2P

嚴重缺乏優質資產的同時,各種成本卻居高不下,P2P平台腹背受敵。

第一個問題,信用體系缺失。很多人都打過自己的個人徵信記錄,但這份記錄並不能體現出真實的信息。因為在中國,事實上存在著大量的非規範性資金往來和銷售行為,並且沒有一個完備的社會信用體系。在這種情況下去做P2P平台是一件有相當風險的事。況且,沒有哪個平台有持續獲取優秀項目的能力。P2P無法和銀行比,銀行有牌照、有網點,但P2P目前還不具備。

第二個問題,平台運營成本高。很多P2P平台在廣告投入方面出手闊綽到驚人的地步。某租寶在央視黃金時段的廣告、數檔節目的冠名、高鐵車站的大幅廣告,花費不菲。他們的廣告宣傳團隊,據說是曾打造出某著名保健品的宣傳團隊,水平很高,一年花5個億甚至10個億的廣告費用。還有O2O運作的大型P2P平台,員工動輒幾萬人,融資規模是幾百億到一千億,平均利差在4-6%,那麼,它如何能覆蓋運營成本呢?

第三個問題,獲客成本極高。大家知道目前在互聯網上去抓取一個用戶,讓他去平台上註冊和投資,花費是多少呢?獲客成本已經從100元一個人到200元,到500元,再到1000元,甚至最近我聽到有的平台已經要3000元了。而人均投資規模又是多少呢?1萬到2萬。而人均投資規模又是多少呢?1萬到2萬元。這是一個明顯嚴重虧損的財務模型。只有待投資人的人均投資規模上升到幾十萬,平台才會實現盈利,這個演進過程相當漫長。

理論上,P2P做的是出表業務,它收到的費用是傭金,借貸多少、風險大小理論上和它是無關的,這也是我國監管部門的要求。而銀行不是,我們在銀行的存款,是銀行對我們的負債,是銀行的表內資產。很多P2P本來應該做出表業務,但現在做的都是表內業務,也就是說,收進來的錢很多都被算成是平台的收入,那現金流就不會斷了。

還有的平台通過財務處理的方法來創造利潤、包裝自己,進而證券化,甚至去IPO,用資本市場的錢來彌補經營風險。這就是中國目前P2P市場的現象之一。所以這個市場其實非常兇險,誇張地說,甚至會把好人也變成壞人。

P2P企業的出路

那麼,P2P平台有出路嗎?企業創造現金流的方法,無外乎三種,除了經營獲利,還有龐氏騙局和股本融資,目前來看,第三種方法是最現實的。

引進白馬騎士,讓強有力的公司來參股甚至控股,通過股東背景為平台增信,一是可以降低投資人對於收益率的要求,二是可以藉助股東資源來更便捷地獲取資產。對於秉持獨立發展目標的P2P而言,證券化可能更是唯一的出路。

如前所述,通過做大規模,可以吸引VC和PE的眼光,進行超高溢價股權融資。藉助於股權增資款再補貼利息,大打廣告,進一步做大規模,再融資,如此反覆。做小而美的平台,其實也很難做到盈利,與其被鈍刀割肉慢慢等死,更多的P2P選擇了狂奔,儘管其結局也可能是找死,但畢竟有了一線生機。因為P2P平台的用戶有價值,可以深度開發,最終實現盈利。

在這條狂奔的路上,P2P們各顯神通,有的平台做法頗為高明。舉個例子,一個平台的產品主要是三年期等長期債權產品,平台一次性收取15%服務費,2015年規模假設可以做到100億,則平台收入就可以達到15億,扣除5億元做壞賬準備,另運營成本5億,毛利可以達到5億,凈利潤約4億,估值15倍就是投前60億估值,增資15億佔20%。這是一個很好理解的投資案例。但還是有問題值得商榷,首先是收入確認,三年期產品的服務費直接確認為首年的收入,不盡合理。

其次是壞賬率,有P2P平台CEO宣稱自己的壞賬率是2%-3%,這恐怕不會有多少人相信,因為銀行的壞賬率差不多在1%-3%,而銀行的資產質量顯然比P2P高很多。市場認為,很多P2P平台的壞賬率在15%左右,甚至到20%,按5%提壞賬準備可能偏低。但不管怎麼說,只要15億元人民幣能夠到賬,那P2P就有了更加快速前進的資本,就可以編織更大的資本故事。

通過股權融資補充現金流,做大規模後進一步證券化,進而採購更安全的資產,降低收益率,從純理論角度出發,這是一個行得通的商業模式。但問題在於,這種做法僅對P2P平台的經營者有利,對於國家所希望的互聯網金融為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戰略目標,作用有限。因為P2P平台所融得的資金,進入到中小微企業的並不算多。雖然監管當局已經給予了P2P和互聯網金融最大的寬容,但多數以盈利、發展為目的平台並沒有深刻領會其意圖,發展壯大以後即變成既得利益群體中新的一員,並離開中小微企業融資領域。


常見的P2P跑路原因主要有兩大類:惡意詐騙和經營不善

一、惡意詐騙

由於目前P2P行業缺乏監管,行業准入門檻極低,因此也出現了不少以詐騙為目的的P2P平台。常見的有以下三類。

1、純詐騙平台

此類平台建立目的就是為了詐騙,虛構借款人信息,以高利率為誘餌,通過虛假宣傳、秒標等形式,吸引投資者大量投資後捲款而逃。上線時間短是這類純詐騙平台的一大特點,目前國內最快的跑路平台為「恆金貸」,上線時間僅半天。

2、自融平台

自融平台是指平台上的借款項目均為關聯企業或者平台虛構借款標的,將募集的資金挪為己用。很多自融平台成立的目的就是為平台母公司或負責人籌集資金,一旦母公司或負責人不能及時歸還本息,就會造成資金鏈斷裂,平台就會面臨倒閉或負責人跑路的危險。

3、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在國內又稱「拆東牆補西牆」,簡單來說就是借新還舊,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製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這類平台的充值金額會一直大於提現金額,而當充值金額小於提現金額時,平台就會通過發布高收益的秒標、天標等短期標來填補資金缺口。一旦平台沒有持續的投資來源,整個資金鏈就會斷裂,平台也就離跑路不遠了。

二、經營不善

當然,並非所有的跑路平台都是以詐騙為目的的,也有很多平台是因為自身運營不善導致平台倒閉、跑路的。常見的運營不善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1、風控不嚴

P2P網貸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種,其核心還是金融,而金融最重要的是風控。但由於P2P網貸缺乏監管和准入門檻,很多P2P平台的風控能力並不強,對借款人的審核並不嚴格。即使是一些知名的P2P平台,在風控方面也並非完全沒有漏洞,如果借款企業多重抵押或惡意騙取借款額度,那麼平台是很難發現的,典型案例就是紅嶺創投的1億元壞賬。

因為風控不嚴,導致平台借款逾期增多,平台無法償還,最終倒閉、跑路,這樣的情況還是比較多的。因此,在選擇平台投資時,風控能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項。

2、擔保公司跑路

國內徵信體系不健全,為了獲取投資者的信任,大部分P2P平台都會引入擔保公司,由擔保公司對投資者的資金進行擔保。和擔保公司合作,雖然平台將風險轉移給了擔保公司,但是一旦擔保公司出現什麼問題,平台就算是躺著也會中槍。

今年7月份,四川一家大型融資性擔保公司「匯通信用」跑路,高管失聯,有多家與其合作的P2P平台都受到了影響。

3、設立資金池

P2P平台在沒有借貸項目時,會先向投資者籌集資金,資金進入平台賬戶後,平台再匹配借款項目,這樣就形成了資金池。而一些平台沒有足夠的借款資源,很容易將投資者的資金挪作它用。平台的資金池模式和龐氏騙局類似,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供給,整個資金鏈就會斷裂,平台也會因此倒閉或跑路。

總的來說,除去一部分以詐騙為目的的平台,很多平台倒閉、跑路的原因都是在風控和資金安全這兩方面。因此,投資者在選擇靠譜平台時,也可以多多關注這兩方面,看平台的風控能力如何,是否有第三方資金託管等。


第一、把錢挪用到別的地方收不回來或者支付不了投資人收益的,這類建議選擇有第三方資金託管的;第二、自融、拆分標,資金對接不上的,除了資金託管,還要求標的和借款人真實。還有就是騙子。綜上啊,我覺得來這投這種有資金託管的汽車流通鏈平台還是很安全的


除了純詐騙的平台,更多是因為運營團隊不夠專業導致的後期資金鏈斷裂,所以在選擇平台的時候嚴格審查平台的運營狀況很重要,再有就是平台的風控是否嚴謹,這都會影響到平台未來的發展。


因為本身就是龐氏騙局,集資詐騙。錢打入老闆口袋 到一定份額直接跑路


推薦閱讀:

我有個朋友想了個騙貸的辦法,這樣算詐騙嗎?
P2P 網貸的投資人都是什麼人群為主,為什麼他們選擇這種形式的投資?
同盾科技能給P2P平台帶來哪些優勢,它提供的服務是怎樣的?
阿里巴巴「招財寶」的發布對 P2P 行業的衝擊有多大?
為什麼不推薦p2p投資呢?

TAG:P2P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