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人們對「單身媽媽」和「單親家庭的孩子」的刻板印象?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當我選擇成為母親,更多「母親」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單身媽媽都很苦逼嗎?


文/學堂君

單身媽媽不一定苦逼,甚至她們中有一部分還很好。

在最近幾十年里,單親家庭越來越多了,在這個問題下也有答主分享了相關的故事,學堂君也打算來在母親節餘熱中分享一些乾貨。當今在英國和美國的有孩子的家庭中,有約30%是單親家庭;而在上世紀70年代初,這個比率還不到10%。在這些單親家庭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母親帶孩子的單親家庭。造成這種模式的家庭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夫妻離婚或分居,還有未婚先孕,孩子生下來由母親獨自撫養等。

單親家庭的兒童有什麼不一樣

先前對於單身母親家庭的研究一般基於離異造成的單親家庭,其中有許多結果顯示,這些家庭的兒童更有可能出現一些情緒和行為問題。

但是,兒童的這些問題並不是因為單親撫養造成的,而大部分是受了離婚的影響。離婚並不僅僅是一紙離婚證,而是一系列的事件,可能包括父母吵架、經濟巨變等。兒童的適應問題和父母之間的爭吵有關,兒童的心理問題和家庭財政困難也有關,離婚造成的父母的抑鬱情緒、無心養育也都可能會導致離異的單親家庭里兒童出現心理和行為問題(Amato, 2000, 2005; Hetherington Stanley, 1995)

而將問題聚焦於未婚的單身母親的研究也不少。有研究發現,即使控制了父母經濟條件的干擾,在單身母親家庭出生的孩子也比在一般父母家庭出生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現心理問題(Waldfogel, Craigie, Brooks-Gunn, 2010)。但這些問題依然不能簡單歸因於單身撫養——和離異單親家庭很相似,經濟困難、這些家庭中的更多母親有精神問題等,是這類家庭的兒童出現更多問題的更重要原因。

這是研究結果,也是部分事實。也許是這些研究結果後來被宣傳得過分了,於是就有了對單身媽媽和單親家庭兒童的刻板印象

TA和TA們一定都是這樣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由人們對於某些社會群組的知識、觀念和期望所構成的認知結構,說人話就是人們對某一群體形成的刻板僵化的印象。這一印象往往從與個人經歷有關的小樣本得出普遍結論,而忽略了群體中的個體差異,造成先入為主,妨礙對他人做出正確的評價,往往也會對這一群體帶來負面影響。(推薦閱讀:釘在腦門上的名聲:我時常害怕別人看不起我)

Solo mothers 和她們的孩子們

其實今天我們今天真正想談的主角是solo mothers。與「單身媽媽總是很慘」的刻板印象不同,solo mother就是單身媽媽中的一朵「奇葩」(褒義)。現在,世界上(尤其是歐洲地區)出現了一種不同的單親母親家庭模式。她們是異性戀,但是選擇不結婚,而是通過人工授精生育孩子並獨自撫養。這些母親被稱為solo mother,或single mother by choice。這樣的家庭模式從千禧年開始快速增加,並且很有持續增加的可能。

之所以說solo mother是奇葩,是因為她們和未婚單親母親以及離異單親母親都不同。她們大多數具有良好的教育水平、不錯的工作,孩子出生時她們的年齡一般在40歲左右。她們是自己主動決定一個人撫養孩子的,因為她們暫時沒有伴侶,生育能力又在減弱。

而在這種家庭里的兒童,也跟離異造成的單身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兒童不同。一方面,這些兒童至少在青春期前都不會知道誰是他們的「親生」父親。另一方面,他們不會經歷父母間的爭執;他們的母親經濟地位良好,里就不會出現財政困難;他們的母親受教育水平高,很少給他們造成心理問題。

由於solo mother出現的時間並不算長,數量相比離異家庭也少的多,之前的研究針對solo mother的研究還較少。2016年,由劍橋大學研究者主導的一個研究將目光放在了solo mother和雙親家庭帶的孩子上,研究者招募了51個solo mother和52個雙親家庭,兩種家庭中的兒童年齡、性別、家庭經濟水平、母親受教育程度、母親的心理健康水平都相似。通過問卷、訪談、觀察後,研究者發現,那些出生在solo mother家庭中的兒童,和那些出生在在傳統的雙親家庭的兒童相比,受到的撫養質量並不低。在兩種家庭類型中,所有母親都表現出高水平的溫暖和互動,研究者在觀察中也沒有互動質量的顯著差異。更有趣的是,在兩種家庭類型中,撫養行為中的消極行為確實存在差別,但跟大眾可能猜測的不同,在solo mother家庭中,母親和兒童的爭執頻率更少兩種家庭中的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沒有顯著差異

從這個研究看來,solo mother以及她帶的孩子不僅不比雙親家庭和雙親家庭的孩子差,還在某些情況上表現得更好。現在,似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聲稱自己不願結婚,如果這些人都能夠在考慮周全後選擇成為solo parent,如果有一天經濟條件好受教育水平高的solo parent家庭的數量甚至超過了雙親家庭,也許飽受刻板印象之苦的就會是雙親家庭了。

不管我們在說、在寫、在分析一個怎樣的群體,學堂君都覺得,個體差異永遠大於群體差異——而如果每個人都能明白並且牢記這一點,那刻板印象便不攻自破了。單身媽媽和單親家庭的孩子都不可怕,很多飽受刻板印象威脅的群體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人的惡意。

參考文獻

Amato, P. R. (2000). The consequences of divorc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2(4), 1269-1287.

Amato, P. R. (2005). The impact of family formation change on the cognitive, soci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of the next generation. Future of Children, 15(2), 75-96.

Golombok, S., Zadeh, S., Imrie, S., Smith, V., Freeman, T. (2016). Single mothers by choice: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s a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0(4), 409-418.

Hetherington, E. M., Stanley, M. M. (1995). Parenting in divorced and remarried families. Hagan.

Macrae, C. N., Stangor, C., Hewstone, M. (1996). Stereotypes and stereotyping. Guilford Press.

Waldfogel, J., Craigie, T. A., Brooksgunn, J. (2010). Fragile families and child wellbeing. Future of Children, 20(2), 87-112.

我們立志做最優質的心理科普,讓這裡成為當代人們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大學堂。奉獻百年積澱,帶你腦洞大開!

歡迎參與機構號提問討論評論回答私信學堂君和TA的小夥伴們:)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bnupsychology」歡迎關注!

——學堂君,to love and to work


就想說不幸福的婚姻硬要撐下去,或者為了孩子不離婚會更難!

9歲的時候,媽媽跟我說「如果我和你爸離婚了,你怎麼想?」我當時想都沒想說「終於離婚了,太好了!」

我爸個體戶收入不錯,我媽普通工人收入不高。但我爸離婚的時候一再要求媽媽來撫養我,他是絕對不想帶孩子的。

他只想自私的一個人過,媽媽忍受各種委屈忍了10年,一直為了我不離婚,期間甚至多次想自殺,最後終於想明白了同意離婚。

我舅舅各種勸媽媽「單身媽媽很難再找,拖油瓶就是想後半生一直單身了!」

然而媽媽出於對我的負責,毅然決然決定拿下撫養權。

我爸收入高每個月卻只出300¥生活費,一次性付清到我18歲,學費另外掏。

媽媽作為一個普通工人1500¥的工資養自己都很辛苦,更別說還要帶孩子。

平時上班朝8晚7,還要中午大老遠回家給我做飯。

即做爹又做媽,常常嚴厲的批評教育完我,自己躲床上抹眼淚哭。

每天為了督促我學習早晨6點爬起來拉我起床,拉我晨跑,看我晨讀,給我聽寫。

晚上我學習,媽媽就抱本書坐在我旁邊和我一起學習,絕對不看電視。

就這樣,經濟壓力大,工作忙照顧不全家裡,媽媽自己在我們家窗口開了個小賣部,雇了保姆看著小賣部和給我做飯。

小賣部的錢夠我們請保姆、家裡水電費吃飯基本開銷。

媽媽下班後還要去批發市場進貨,騎著自行車前面掛好幾袋煙酒零食,後面綁兩箱酒,每天螞蟻搬家一樣往回運。

小賣部天天半夜兩三點了還有人按鈴買東西,不起床就砸窗戶。

那麼辛苦,很多工人做自己本職工作都天天抱怨要累死了,我媽卻一人兼兩職的全部攬下了,也不曾抱怨,只告訴我女人一定要獨立要靠自己,只要你想,沒有什麼不可以。喜歡天天抱怨日子過得苦的人,都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個世界上沒誰過的是特別容易的,她這麼拼只是為了我以後有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權利,而不要為了生計去疲於奔命。

平時還低調的炒炒股票,理理財,雖然媽媽這邊物質條件差,但是我從來沒覺得經濟上被虧欠什麼,和周圍的小夥伴比從來不缺少什麼東西。

媽媽前半輩子真的是苦過來的

姥姥在她7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家裡三個哥哥。媽媽說她從小特別羨慕有媽媽的孩子,對我異常嚴格就是怕她哪天不在了我自己沒法獨立生存。

我姥爺在我媽媽十幾歲的時候腦溢血半身不遂半癱了整整20多年。

20多年,我幾個舅舅各種推卸責任不想去管,媽媽費心儘力的照顧。

拉了屎尿的床單每三天帶著我去姥爺家取一回,渾身臭哄哄都是口水的衣服,媽媽從來沒有皺過一下眉。

平時抽空就給姥爺包他最愛吃的餃子一個個喂,周末了把姥爺接家裡或帶出去散步。

姥爺雖然不會說話但是見到我和媽媽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

20多年半癱,媽媽從來盡心儘力。

媽媽說,她這麼做也是想讓我知道什麼是孝順。

院子里的鄰居沒有一個不說媽媽好的,腦溢血的病人癱瘓後能活個10年都算好的,姥爺活到70歲,20年啊,醫生都感慨說太盡心了,護理的真好!

離婚後,媽媽自己並不太想找對象,怕我心裡不舒服

可是我卻天天張羅著讓所有認識的叔叔阿姨給媽媽介紹

媽媽說不要求對方有錢,只要求對方對我女兒好

所有介紹的叔叔都是第一次讓我先見,我覺得可以接受的她才繼續聊

介紹了幾個

認識了我現在的繼父:他工資基本最低收入了,可以說開銷現在大部分還要靠媽媽(媽媽近幾年退休後開始做小飯桌了,收入明顯改觀),但是他為人非常好,很幽默,每天哄的我媽媽樂開了花,也對我特別上心,我上學他都風雨無阻的騎著摩托接送,讓我體會到從小不曾體會的爸爸的溫暖。

他和媽媽特別喜歡摩托車騎行,兩個人騎著摩托車和中老年摩托車協會的伯伯嬸嬸們一到周末和寒暑假就走南闖北的。

兩個人騎摩托順著國界線40天從西安出發上到內蒙開始繞過整個東三省國界線一路到山東返回的萬里行、還有倆人川藏線騎摩托30天順便去了尼泊爾、雲南四川青海等等更是去了很多次、全國各地都有他們的足跡

和繼父在一起七八年不領結婚證

因為媽媽說要等我結婚後她沒有後顧之憂了再結婚

我結婚後他們過了一年才領了證

現在兩個人都退休了

都去考了駕照

我結婚了媽媽再也不從自己身上節儉了

我也勸媽媽掙了錢就給自己花

我自己這麼大了養活自己沒問題

他們倆人買了車

改自駕遊了

現在我有孩子了

更體會到媽媽當年的不易

直到現在媽媽還敦促我不管怎樣要去讀博

不是為了找工作

只是為了提高我自身的修為

為我的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但是我覺得我這輩子是無法超越媽媽了

她吃的苦我從來都不敢想如果是我自己怎麼可能熬過來……

現在就是苦盡甘來

我和老公在法國

有了可愛的孩子

媽媽有了自己的伴侶

每天樂呵呵的做著出遊攻略

經營著小飯桌

最近計劃著申請來法國的簽證

有生之年也來歐洲玩一玩

所以

真的不要說為了孩子我不能離婚,真的過不下去為了孩子還是別撐了趕緊離,一個壓抑的童年對孩子更不負責任!

我從小到大隻要不主動告知

周圍沒有一個人會相信我是單親家庭出來的孩子

一個家庭的烙印不在於它是否是形式上的完整和原裝

而在於撫育你的人給你的榜樣和生活氛圍


我感覺目前社會普遍對於單親媽媽的態度仍以負面為主。

最近恰好特別關注過這個話題,因為五一期間聽到KBS國際頻道DJ提到5月份韓國公眾假期特別多,其中比較特別的是5.11單身母親節Single Mothers Day。

單身母親,這在中國屬於很少被大眾關心的話題。其實我們國家的生育數據我還沒有做過多的了解,因為生育的話題總是跟「重男輕女」相聯繫,光是看到有些地區如何歧視女童就已經令我絕望得無語了。

今天在這裡只談單身母親話題。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韓國這個國家對於單身女性的生育問題會需要設定一個節日來重視

我認為這裡頭有兩層意思:其一,社會對於單身母親群體現有的關注和支持還不夠;其二,政府已經開始嘗試動員國民關愛單身母親群體。

其實5.11在韓國作為單身母親節,是自2011,今年也才第7個年頭。

不婚媽媽在韓國普遍受到歧視,而放眼全球,從過去的幾十幾百年到現如今,將Unwed Mother(不婚媽媽)污名化的國家不在少數。

韓國是一個將輸出領養兒合法化的國家,因此每年來自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家庭有機會從眾多韓國領養機構將韓國嬰幼兒帶去自己的國家。

在韓國的不婚母親群體中,有一些是離異,更多的卻是未婚。

有一個釜山的單身媽媽,33時在國外工作期間懷孕,回國後因沒能和男朋友結婚卻還要堅持生孩子,她失去了家裡的精神和經濟支持,於是她只能工作到懷孕八個月,並且在生下孩子2個月之時重新尋找工作。但是因為社會歧視,在釜山並沒有工作機會,於是當她獲得首爾的工作機會時決定前去一博。出發前,在家人的教唆下她同意將孩子交給領養機構,但又暗自決心工作稍穩定短期內就回來接孩子,並且相信這麼快孩子應該不會被領養走。但沒料到11天後收到手機簡訊通知,孩子被領養走了。再後來她發了瘋一樣回來跟機構爭論,耗費了整整三個月,才將孩子帶回身邊。

無獨有偶。有個28歲的女孩因為捨不得孩子的胎動而在終止妊娠手術台上臨陣脫逃。她在生孩子前就和領養機構簽署協議,生完孩子兩天內她的孩子就被機構送到另一個地方,送走前她抱了孩子一小時,此外護士再也不允許有多餘接觸。她選擇了需要耗時8個月的「國際領養」,也因此被允許後來的每個月她得以探望孩子30分鐘。漸漸的,她發現自己無法放棄孩子,於是開始了漫長的嘗試和努力。第七個月的時候她被通知最後一次探視孩子,但是到那兒的時候孩子已經走了。不過結局還好,最終孩子還是回來了。

以上兩個典型故事說的是這些單身母親的開頭經歷,然而最令她們感到艱難的卻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沒有得到社會的照顧或寬容,而是一直被社會歧視:來自家庭、來自職場、來自孩子的學校。

經常需要面對的狀況包括:孩子在日托班被孤立,一個人呆在房間,沒有別的孩子跟TA玩(因為這些健全家庭的孩子被他們的媽媽教育:最好遠離不婚媽媽的小孩)。從日托班到小學,持續的孤立使得這些孩子的家長始終擔心孩子的成長環境。這也是為什麼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不婚母親不得不站出來向社會求助,包括通過首爾市區遊行試圖改變世人觀念(合法遊行)。

1950-1953期間的戰爭使得很多韓國家庭遭到拆散或經濟衝擊,直接結果之一就是導致這之後有很大批量的孩子被境外領養(歷史知識歡迎另外關注),而這些人之中可能還有一些至今沒能找到自己的根。紐約州專門成立了這樣的機構,目的在於讓這些失散的人重聚(被領養人成年後才能註冊)New York State Health Departments Adoption Registry。可以看到國際組織機構都在為這些人做著努力。這所有的背後都是在告訴世人:有一些人是多麼渴望和親生家庭重聚。同時有一點要認清,儘管機構和家屬聲稱孩子可以去更有錢的家庭生活,對孩子是好的,但是統計學者發現,在被美國領養的幾萬個孩子中,也不乏各種虐待甚至殺害。

1985年,我本人1歲,我們國家實施計劃生育的大背景下,作為獨生子女的我得到了我爸媽的無比珍惜,而在朝鮮半島的這個國家,竟然有接近9000個嬰兒被境外領養,當然近年的年度境外領養總數字已大幅下降,但80年代後出生的孩子回韓尋根的例子不在少數,這些受了西方教育影響的成年人回到韓國受到了觀念衝擊:很多人無法想像一些機構說服孩子的親生家庭放棄養育小孩只需要一個原因:那就是,孩子可以去更有錢的家庭。而令這些尋根者感到失望的是,這些被放棄的小孩,他們的生母並沒有其他選擇,孩子被家人強制送走的不在少數。媒體報道的個案包括兩三年前有個女孩回到韓國為了找尋生母,甚至參加了KPOP節目。後來才發現,自己的領養過程是奶奶導致的,她趁母親工作期間,將自己和雙胞胎姐妹一起交給了領養機構。這些被領養人重返出生地,建立聯合機構,就是為了引起社會重視,讓不婚媽媽得到多一些支持,尤其是物質經濟支持,使她們除了「不得不將孩子交給領養機構」,能有其他選擇。(韓國通過正規流程領養兒童的夫妻家庭每月可以獲得150000韓元補貼,但不婚媽媽的補貼僅為每月70000韓元,並且必須提供貧困證明,這一點也是證明了不婚媽媽依舊遭受歧視。)

韓國是一個處於「歧視不婚媽媽「狀態的國家,而其他有些國家可能就不止歧視了,還有非人性的虐待。可以搜一下愛爾蘭的「Magdalene Laundry」,震驚感慨的同時,也許你會慶幸現在生活在的中國這片土地還算友善。

中國也有不少單身母親。如果說懷孕時年少氣盛,思想幼稚,來不及做出理性選擇而使得孩子出生後沒有得到婚姻或者沒能持續婚姻,這些都是負面的品質,但是在孩子出生後逐漸建立責任感,並且在漫長的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持續展現出來的勇氣和力量,這些都足以令她們有資格獲得社會的支持和幫助。不放棄孩子,這本身就是一種善。

請給予全世界的單身母親多一點寬容!單親母親請相信:你的勇氣將會主導一切。如果時不時有人質疑你養育孩子的能力,那麼請記住這句話:「諾貝爾得獎者的媽媽也不一定得過諾貝爾獎!」歷史上單親媽媽養育長大的偉人遍布全球!


10歲父母離婚,和媽媽一同生活至今,現在21歲。很少在人前提這事,的確是擔心別人會因為這事對我產生一些先入為主的負面印象。

離婚,單親,是人生中挫折和苦難的一種。

和至親去世,高考失利,校園暴力,重大疾病,等等等等一樣都會對人造成性格上的影響。

奇怪的是現在很多人總把離婚或者單親看得更為嚴重,甚至預設經歷這種挫折的人都必然有嚴重性格缺陷。

誰的人生中沒點挫折呢?

挫折就一定會導致性格扭曲嗎?

幸福的家庭就一定能走出所謂心理健康的孩子嗎?

不能因為幾個可憐的特例,而否認這個群體的其他所有人仍然在努力地熱愛生活的事實。


從懷孕去就是獨自一人,單親媽媽確實很辛苦,要受到別人的歧視,我最討厭的就是別人背著我對孩子說沒出生寶寶爸就不要她了,我也會覺得女兒沒有爸爸很可憐,除了沒能給她一個完整的家,別的我都盡我所有的去給她,物質和精神,希望她健康幸福,不會因為我失敗的婚姻對她有影響。


你們說的是窮的單親媽媽,如果單親媽媽處於富裕階層,我想羨慕她的人一定很多。


成為單親媽媽一年多了,覺得虧欠了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孩子雖然不說,但我能感覺到他的無助。這個社會,對於單親家庭的包容度還是太低了,大多人都帶著有色眼鏡看待這個事。就好像剛離婚的時候,周圍好多人都反應強烈,基本是就是覺得這個女人完了,一個女人離婚帶個孩子,沒法過了。有一些是看熱鬧,有一些是惋惜,但是中心思想就是,我完了!但我想說,我寧願就這麼完了,也不要一輩子在委屈和爭吵中度過,希望孩子長大後能理解我。


我可能是為數不多的羨慕單親家庭小孩的人吧...涉及家庭隱私,匿了。

從小到大真心希望我媽和我爸能離婚,小時候最怕的就是晚上睡到一半被他們吵架的聲音弄醒,然後聽到我媽的抽泣,我爸的咆哮,現在寫下這些都能立刻回到當時的噩夢。以前和老爸講話都要小心翼翼,很小就get了看人臉色的技能,因為不知道哪句話說錯就會觸怒前一秒還笑眯眯的老爸。還有被老爸用毛巾抽和拽頭髮,毛巾狠狠地抽過來真的很疼,抽一下就腫一道。還好老爸顧忌我是個女孩子,很少打脖子以上的地方,所以沒有留疤破相,不過比較尷尬的是夏天上學手臂上會露出青紫色,只能跟小夥伴說是不小心撞到柜子弄的...

說這麼多隻想說如果我老媽當初有和我爸離婚的勇氣,我的童年應該會快樂很多,現在的我也許會更優秀,性格更穩定和陽光,也更自信。其實老爸並不是個壞人,現在年近六十脾氣也平和很多,也越來越懂得對我老媽好了,但是說實話太多不愉快的記憶很難讓我再跟他親近了...而對於我老媽,我從10歲比較懂事的時候就慫恿她和老爸離婚,但我媽既顧忌離婚以後周圍人的看法,又對我老爸沒有完全死心(兩人是在大學裡自由戀愛結婚的,有很多浪漫的回憶),所以一直選擇忍...這幾年我爸脾氣好點了,她也算熬出頭了。老媽的選擇,我只能尊重,但是說心裡對她沒有一點怨是假的。怨她沒有在我還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時候把我保護好,怨她沒有在我爸明顯有心理疾病的時候逼著他去看醫生,也怨她沒有勇氣一個人帶我生活。現在我獨立生活也有幾年了,慢慢能釋懷一些東西,過去的事情不願追究,只希望父母能夠和睦地安度晚年。

如果你已婚有孩子,另一半有家暴行為或者因為其他原因你們倆都覺得不適合繼續走下去了,我只想用我的經歷說,有時候單親家庭對孩子並不一定是個糟糕的選擇。孩子在一個不幸福的家庭里只會受到更多的負面影響。另外愛情和合適並不一定overlap,如果要結婚的話請一定選一個能對你、對小孩、對家庭都能負起責任的人。


很多人對單親媽媽的刻板印象是基於【男人是家庭的頂樑柱】這一刻板印象上的。

對於單親孩子的刻板印象是基於【男女有明確的社會分工】這一刻板印象上的。

我們之所以說他的刻板印象,當然是因為事實並非如此。其一,從很多【喪偶式教育】中發現,如果家庭中只有一個人在負擔孩子的成長義務,而另一個人只能提供一部分(甚至不提供)經濟條件;甚至夫妻雙方還會因家庭付出的失衡關係發生爭執與矛盾,而給孩子帶來陰影深重的童年生活,那麼這樣的雙親家庭,顯然沒有普通的單親生活質量高。

但是輿論中對於單親母親的形象總是塑造的如此苦逼,偏執,負能量。看客基本是兩大陣營,一種認為單親媽媽可憐的人,一種認為孩子可憐轉而認為單親媽媽可恨的人。而對於單親爸爸,看客們總是會覺得他們是非常非常可憐的,並熱衷於給單親爸爸找對象【以減輕他的負擔】。

人們認為單親媽媽可憐和認為單親爸爸可憐的原因是一致的——遭遇悲慘,或遇人不淑。認為單親媽媽可恨的和熱衷給單親爸爸找對象的人也都是一致的原因——孩子太可憐,生活壓力大。

這裡就有一個非常令人心塞的雙標:單親媽媽遇人不淑的,孩子可憐——忍忍不就過去了么,你太自私了,孩子還這麼小。

單親爸爸遇人不淑的,孩子可憐——那個壞女人會有報應的,你別難過,我們再給你介紹個好的。

為什麼~~~~~

因為無論男女雙方誰提的離婚,在現有的社會規則中,女性都屬於被選擇的,男性握有主導權。而在婚戀市場中,離婚後帶著孩子的,都不太好找到合適的另一半,無論男女。但即使這樣,男性依然屬於挑選者,女性還是屬於被挑選的。具體點就是單親爸爸依然大比例的能找到未婚或無孩子的女性,而單親媽媽很難找到未婚或無孩子的男性。【我這裡是說,更多的人是這樣,不是絕對。】

究其根本,男性擁有更雄厚的經濟實力。因此,認為單親媽媽可憐也好,可恨也好,都是認為其不具備和男性同等的經濟實力,無法給孩子一個和男性共同生活時能給孩子的生活。

所以我說,這樣的刻板印象是認為男人是家庭的頂樑柱,經濟支柱。

另一層更微妙的潛台詞就是,女性離開了男性無法獲得更好的生活,無法教育出更完整人格的孩子,無法獲得幸福人生。——要知道所有的單親母親都是被動單親的(這裡不是指被離婚,而是主觀意願中不希望單身撫養),因為中國並不允許有主動的單親媽媽(中國現在還屬於違法行列的單身女性凍卵,單身女性購買精子並做試管嬰兒等)。

換言之,這樣的刻板印象背後,是人們將婚姻與生育緊緊捆綁在一起的價值觀主導的。認為單親媽媽更不幸,單親孩子更不幸是人們對【男女組建雙親家庭培育的後代更健康】這一觀念的反向論證。

再從單親孩子的角度去說,由於大家對男女分工的刻板印象——男性負責家庭經濟,女性負責日常生活。所以自然而然的認為母親帶孩子缺衣少食,父親帶孩子缺少關懷和教育。但這種印象隨,著女性日益掌握更多的經濟實力而被打破;但是父親方面的,至今鮮有改觀,因為男性缺少對家庭的責任意識到目前為止依然是一種常態,這其實是對女性母親身份的一種綁架,是逃避父親職責的方式。

所以我的理解:

單親媽媽的問題一部分是經濟基礎決定的,另一部分就是綁架了,營造負面形象讓女性將生育與男性天然綁定在一起,杜絕單親生育【讓你刻板印象單親生育是不幸福的。】

單親孩子的問題,隨母親的,參見上一條;隨父親的,其實就是默認了父親缺失家庭責任感的正當性【就像默認母親沒有經濟基礎就該為了孩子忍氣吞聲的正當性一樣蠢】,將女性與母親身份徹底捆死。

———————————————————以上是回答——————————————————

私貨

試想如果開放女性自主的生育權,比如,我不想結婚,就想生孩子,也不是現在生,就去凍個卵,等有能力了再生,想生的時候,不用結婚證,不用登記父親信息,不用繳納社會撫養費,去精子庫買精子,做試管,簽訂養育協議(包括不準遺棄,不準買賣,不準虐待等)【甚至出示財產證明自己有單獨撫養能力都好】,單獨上戶,單獨撫養。我覺得這才是社會的一大進步吧。這才是真正的【女性擁有生育權】的樣子啊。

至於男性,對不起,男性不具備生育權,這是法律規定的。你可以去捐精,可以去買卵,可以去找代孕【這個也不合法】,但是你沒有生育權,拋開婚姻制度,一個男性想撫養自己的孩子,可真的比女性麻煩多了。【從這個角度看,男性真的是吃定了婚姻紅利呢】


不啊,離了婚之後我媽活的別提多瀟洒,以前家裡的錢還要給親爹花,現在給我自己花就夠了,而且現在單親的那麼多,能理解你的一直都能理解你,不理解你的啥時候都不理解


女性是不是要有結婚證,生育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國家法律、政策上的承認,享受到社會福利,是一個很嚴肅的學術政策話題。我不是學這方面專業的,就從自己的感受來說一下看法。

「我想自己生個孩子,不結婚」

「呵呵,你爸媽的臉都給你丟盡了」

——喜歡過的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XX。

以前人是不可以有婚前性行為的,這個是觀念,開放程度問題,比如天主教的教規。我有一個男性外教,就告訴我他一直save his virginity until marriage 。我很欣賞他,覺得沒有問題。

然後,如果兩個人啪啪啪,很多人就會說這個女生被睡了,女生發生了性關係就不純潔了。人們說這個話的時候,這個事情中的另一半當事人——男人去哪兒了,怎麼不提他們。女生被認為是「被」方因為我們長著陰道,ok?就像男的長的是陰莖一樣,生理產物,無關高低。陰莖比陰道高級在哪兒了?那麼多人護著它。

時代進步了一些,很多「小哥哥小姐姐」都覺得啪啪啪沒什麼了啊,就像我某任,自己浪得不行,不覺得自己有問題也不雙標女生,但是,到了單親媽媽的時候,他就說爸媽的臉都給你丟盡了。你不覺得婚前性行為丟臉為什麼覺得懷孕生孩子就丟臉。所以就是可以有性行為,不能有孩子。可以有陰道,不能有子宮?你有掌控陰道的權利,沒有掌握子宮的權利?

說一個人撫養孩子要慎重,因為一個人帶孩子很辛苦,我可以理解,我也是這麼想的,但是爸媽的臉都給丟盡了?從對實際問題的考慮」上升」到道德評價,家族羞恥,可以想像持有這種想法的人,並沒意識到自己就是構成歧視的群體本身。

微博上在Vice的單親媽媽紀錄片下面指責媽媽的網友,回復別的網友的時候,他說這是為了孩子好,孩子不想有完整的家嗎,單親媽媽會成為主流嗎?

孩子想要「完整」的家,一部分是自然的渴望,更多的是娘倆好好活著呢,鄰居嘲笑,小朋友受家長教唆也欺負ta。一個大人帶孩子有不方便的地方,如果姥姥姥爺,鄰居們都愛幫忙也行啊,可怕的就是有些人不說幫忙,就會diss人家。正是這些人使人家的環境更加惡劣。請思考你的實際行動(對單身未婚媽媽的不友好)和出發點(為小孩的成長,進一步說是保障人權)的效果是不是一致。


我就是單親家庭的孩子,現在和媽媽、外婆一起住,和爸爸那邊的親戚基本沒聯繫了。

我爸爸在16年前去世了,那時我4歲。爸爸去世的時候給我媽媽留了五十萬,然後我媽媽又很有遠見的把五十萬都買了房子。

反正現在家裡有房有車,母上的工資雖然不多但每個月也能有萬把塊錢,再加上我又是個女孩,母上也沒啥壓力,所以我們家過得還算不錯的。

比較遺憾的是我和我爸爸沒怎麼相處過。如果我爸爸還在世,我們家條件一定比現在好很多。有時候聽母上說起爸爸的事,她都是在遺憾當時沒能對爸爸好一點,經常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給爸爸臉色看。聽母上說我爸爸是個老好人,干工程賺的錢總是會和下屬一起分,對母上這邊的親戚就像對自己的親戚一樣好。

我並沒有覺得單親家庭的孩子很可憐,我覺得自己很幸福,甚至比有些雙親健在的家庭的孩子還幸福。我家裡人對事情看得也很開,我母上常常教育我就算我是女孩也一定要有本事、有能力,賺的錢不用太多,但一定要能養活自己。

我朋友父親家暴她母親,她上去攔著,她父親連她都打。我舍友一家三口,父母不知道因為什麼鬧彆扭,從她初中開始一家人就沒坐在一起吃過飯,她父親出門時,她母親還會拉著她跟蹤她父親。她們的家庭看似完整但其實已經破裂,而我的家庭看似破裂其實完整,我比她們幸運得多。


我看了你們的評論,不過我跟你們不一樣,我是父母從小離婚他們現在再婚再育這些年我是怎麼過的不說等等等等~我現在也不知道是不是跟我的家庭童年有關,我變成了一個單親母親,我沒有結婚,戀上了有家的男人,當然男人不可能一開始就告訴你他有家,直到知道我有了有千般無奈萬種思緒,不說太多我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現在我仍就是一個人帶著孩子,每天飯都不想吃因為真的累,沒有辦法自己要生的,我知道對方有家我從來不聯繫他不想破壞他的家庭,所以從懷到生到做月子到現在基本都是我一個人。家人什麼叫家人我就不說了,寫到這裡真的忍不住想哭,我不知道我有沒有得抑鬱,我也不知道我真的就這麼忍著過來了,所以看到這個話題我也不知道說什麼,未來的路很迷茫但我還得逞強…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為什麼有人提單親媽媽,而很少人說單親爸爸

那是因為單親媽媽帶孩子更不容易,困難更多

可能不同地區不同家庭,會有例外,但絕大多數家庭就是這樣的。

因為有孩子要照顧,找不到高薪的工作;因為有世俗眼光,再婚內心會有憂慮。

與其說是社會印象刻板,不如說是單親媽媽的境況一直沒得到改善,社會對女性再婚的歧視沒改變。

什麼時候婦女女性,不再是社會的弱勢群體(相較男性),能夠和男性一樣享有社會資源,這種印象就會慢慢改觀。

我自己也是單親家庭的孩子。並且還是那種一生下來就是的。

印象很深小時候媽媽在我睡覺以後出去上夜班,因為白天要照顧我,沒人要。並且工作都是短時期,幾天到幾個月不等。

單單我知道的她參加的相親都有10次+,很多時候我在場,現在想想媽媽帶我去就是想讓那人看清楚這是一個什麼情況。

很少有朋友。因為媽媽認識的朋友大多是高中同學,那些人結婚後在家帶孩子,有自己的煩惱和喜悅,和我媽媽沒什麼可交流分享的。

老人總是指責我媽媽。什麼當初不聽勸,什麼現在挑人眼光高。

自己在這種印象中活了十幾年,也都不以為然了。小學時,開家長會還會緊張一番,怕別人知道我沒有爸爸。到了初高中,都不忌諱了,雖然還是不願被人提起,對好朋友也是會坦誠相白。

我不覺得現在這個印象有多刻板,畢竟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只能說希望更多人不要過分關注,新聞標目里不要總是提起,社會多給女性一些關懷。就醬。


單親媽媽多是堅強而又敏感的。她們要為自己的孩子過得堅強,為他們支起一片天,這就讓她們要比一般家庭的母親更堅強,堅韌。同時,她們的生活重心,或者說是生活目的又多是自己的孩子,會給孩子更多的愛來彌補父愛的缺失,也會給孩子更多的壓力,她們會想讓孩子活得出息來證明沒有男人,沒有父親,他們依然很好,很優秀。當孩子長大時,母親若是沒有再婚,就變成了一個留守老人,盼著孩子回家,盼著孩子跟她分享一切。


1、婚姻不幸福不應該以孩子為由無原則繼續;

2、單親媽媽很偉大很辛苦;

3、我對於單親媽媽和單親家庭的刻板印象並不來自於她是單親,而是她是否能夠堅強,並且提供給孩子一個相對教客觀平穩的情緒這樣的教育,單親爸爸同樣,如果做得到,那我不覺得單親家庭有什麼問題;如果做不到,那就有刻板印象了

舉個例子,我親戚離婚,但是她再婚了,可是她非常疼愛兒子,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她已經上了大學的兒子洗澡,都必須要媽媽全程站在洗手間里陪著他洗,離婚是在孩子上小學,再婚是在孩子上初中,按道理說不該這樣,可是她過於疼愛兒子,一直堅持陪兒子洗澡,每次都沒落下,其他更多的就不知道了,每次家庭聚會,這個男孩子不跟任何兒交流,也不和同齡女孩一起玩兒,就黏在媽媽身邊,他媽媽也很享受的樣子,各位知友你們敢跟這樣的人談戀愛結婚嗎?

這就是由於婚姻不幸,自己平衡不好對孩子的感情,做出來的非常不理智的行為,而絕大多數人遭遇不幸的生活難免會出現這樣的情緒失控,但這樣的養育必然是有問題的,因此有刻板印象在所難免。

同樣的,沒離婚但婚姻不幸一樣會對孩子造成強烈的不利影響,但是由於有另一半這個震懾在這裡,對孩子的移情(這一點表現為媽媽和兒子特別嚴重)就會減少,不可能出現什麼媽媽和成年兒子一起洗澡這樣的事情。

因此最好還是在婚前擦亮眼睛,婚姻不幸趁早離婚,不要等有了孩子再處理自己未處理好的感情問題,即使帶著孩子離了婚,也請給孩子適當的邊界,給孩子以穩定情緒的成長環境。


我覺得時代在進步,社會也會給予單親家庭更多平等的理解。這不僅對媽媽是件好事,對孩子也是件好事。


單親孩子感受還行

她很苦。


有時候就是因為刻板印象才讓他們過得更有壓力。。。


因為多數單親媽媽確實很辛苦

爹媽都有的家庭養娃都很不容易,更別說單身媽媽了。


離婚家庭出來的姑娘 到了自己準備結婚的時候 對方除了親近的親人對其他所有人都保密了 婚禮要求父母另一半都不能出席 這個社會對於單親家庭和離異家庭的惡意 有時候讓人害怕


別人如何看待不重要

你為自己而活


2歲,父親癌症,離開了。

從父親屍體被車開走,那一刻起,我長大了,我永遠忘不了那天我學會了上廁所,對照顧自己很久的保姆說:「耶!我會上廁所了」

那位保姆收了我爸4、5年的工資吧,所以到後來我爸去世了兩年多都在照顧我。

媽媽很堅強吧,一邊打工一邊照顧我,晚上給我做飯,然後上夜班;早上保姆送我上學,媽媽補覺。那段日子過了很久吧,有天早上媽媽突然抱著我哭,還吐了,抱著我一直哭啊一直哭,我到現在還記得那時媽媽的無助。媽媽哭著說:「婷 媽沒本事 沒能給你一個完整的家」

前一天晚上,我和媽媽逛公園,看著別人的爸爸給自己的女兒舉高高,我投去啦羨慕的眼光。可能媽媽怕我自卑吧。我大概明白媽媽想說什麼,三歲的我摸摸媽媽的頭,對媽媽說:「不哭不哭」

可能媽媽真的沒有給我一個完整的家,但不得不承認我比身邊很對朋友啊同學要優秀吧,成績也好性格也是,但其實離不開媽媽的教育吧……單親家庭可能對孩子的成長有影響,但不是所有孩子,雙親家庭可能會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但不能不保證他們不會犯錯吧


推薦閱讀:

遇到小三挑釁怎麼辦?
難道是為了安置未來才愛你?
到底跟媽姓還是跟爸姓?
為什麼人們那麼喜歡看熱鬧和幸災樂禍?
為什麼親密關係里的兩個人總是會互相傷害?

TAG:生活 | 情感 | 家庭 | 未婚單身媽媽 | 離異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