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婆媳關係那麼差?

身邊幾乎所有認識婆媳關係都只是表面上好,背地裡不知多差 。


很多問題都源於中國的家庭關係中缺乏界限,家庭成員之間缺乏獨立和尊重。

做一個板磚工,武志紅一篇文章很細緻的闡述了這一問題:

—————————————————————————————————————

《中國家庭的漿糊邏輯》

原文:中國家庭的那些漿糊邏輯 作者:武志紅

清官難斷家務事。

這句諺語,是中國的。這也是中國式的真理。它和另一句話緊密地綁在一起:難得糊塗。

糊塗哲學,不僅盛行於殘酷的中國社會,是生存之道;也盛行於一樣殘酷的中國家庭,所以中國家庭,很容易像一鍋粥一樣攪不清。

但心理學,也許可以將中國的家務事解析清楚。

講講中國家庭那些常見的嚴重漿糊邏輯吧。現在明白,它們多源自嬰兒期的心理:你我不分(即嬰兒和媽媽是一體的),整個世界都渾然一體,且嬰兒「我」是絕對的世界中心,萬事萬物都圍繞著我而運轉,符合我想法的,就是善的,不符合的,就是敵意的。

嬰兒最初都覺得:整個世界與自己渾然一體,且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而運行。

第一條漿糊邏輯: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我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

設想家中有ABCDE五個人,而你是A,依照這一邏輯,你就會去干涉BCDE四個人的事,且BCDE也可干涉你的事。

並且,你深切知道改變自己有多難,所以你很容易操心去改變BCDE。

這一條很容易明白。

第二條漿糊邏輯:所有的關係是我的事。

設想家中有ABCDE五人,而你是A。有界限的活法是,你只處理AB、AC、AD、AE的關係,至於BCDE間的關係,除非很特殊否則你不干預;漿糊邏輯則是,BCDE如何相處是我的事,而我和誰相處,也是每個人的事,我的好我的冤屈他們都要知道,都該為我說話……

第二條漿糊邏輯,是中國家庭總是一鍋粥攪不清的關鍵,且誰想管事誰就會被累死。

並且,那個最想管事的人,他常常正是家庭各種衝突的根源,因他攪到了每個關係中,因而製造了大量問題。

釐清這一點很重要。也特別想說,愛好心理學的朋友,別拿你認為正確的道理,去過度干涉別人,特別是別人間的關係。

守住界限。

第三條漿糊邏輯:我和你之間是透明的。

即,你不用說我就知道你是怎麼回事;我不用說你就該知道我是怎麼回事。

這是嬰兒對完美母愛的渴求。嬰兒不會說話,理想媽媽必然是,他們不用說媽媽就知道是怎麼回事。成年人若持有這一邏輯,會很可怕,會造成無數誤會。

並且,這一邏輯總伴隨著偏執,即,你怎麼會不明白我是怎麼想的呢?!!!你就是這麼回事,我當然之道!!!!

在中國家庭,界限之所以難建立,是因為對於普遍是嬰兒心理發展水平的成年人來說,界限和清晰,意味著親密感的完全消失。

有來訪者說,界限就等於死,她的意思是,確立界限,就意味著被拋棄。

當然,對於很多人來說,不能建立界限,是因為整個文化沒有界限意識。一旦形成界限意識,他們可以確立界限,而不會感覺到被拋棄。

對於成年嬰兒來講,界限還意味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即,我的人是友,不屬於我的人都是敵人。譬如,中國式離婚,離了太容易成敵人。像百家爭鳴時代,幾乎每一個思想流派給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案,都是統一,且都強調統一思想。不統一思想,我們就會你死我活的斗。

中國政治最終都追求統一思想,因成年嬰兒們不能妥協,只會斗個你死我活

第四條漿糊邏輯:你們=你;我們=我。

即,你家(族)中任何一個人讓我不快,我都要找你麻煩;你讓我不快,我找你全家(族)麻煩。反之亦然。

譬如,你和婆婆起衝突,你找老公麻煩;你和老公起衝突,你找老公全家人麻煩;你和小姑不順,你找老公麻煩。

就此澄清一下。當然,婆媳關係的關鍵是那個男人,他若能來調節,那是最容易的。但是,這並不等於,你和他的家族中任何一個人有了問題,你都要讓這個男人去解決。這是一種簡單思維。

並且,常常是,男人恰恰因各種心理原因,他總是最容易退縮的那個人,這個時候,作為妻子,你有智慧地去處理問題很重要,而不是只要一起衝突就找老公,並且將他們家族給你的所有不快,都轉給這個男人。

這其實是很幼稚的嬰兒心理。根源是,沒分化出「我」與「你」,更沒分化出「我」和「我們」,「你」和「你們」的區別。

第五條漿糊邏輯:所有事都黏連成一個整體,沒有當下。

無數人發現,伴侶(特別是女性)記不住你的好,而你的壞他們永遠記得。並且,他們將這些壞揉成一個整體,帶著這個整體去看當下。結果是,現在這一刻你做的再好,也永遠是滄海一粟。

通常這個痛苦整體都指向一種感覺:你對不起我!

這種心理,是因在母嬰共同體(六個月前的嬰兒)中,媽媽當然是要為沒有任何能力而又覺得無所不能的嬰兒負全責。

這種心理常見於女性身上,可能是,第一,中國女性的心理創傷普遍重於男性;第二,我們的文化強調,男人要為女人負責,特別是兒子為母親負責。

因這種心理,太多中國女性的一生,可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她人很好,就是恨老公。

必須承認,已經總結的這五條漿糊邏輯,多見於女性,特別是女性恰好是大家長時,那會對整個家庭造成很大的衝擊。

男人,特別是中國男人,很多人也有這些漿糊邏輯,比方說情緒控制力差的男性。

不過,中國男人最常見的漿糊邏輯,我印象深刻的就一條:我沒問題。

歡迎大家來補充男人的漿糊邏輯。

網友補充的男性漿糊邏輯:

1)我沒問題,你有問題。

2)我媽沒問題。

3)你懂什麼?跟你說了你也不明白。

4)我把錢都給你了,你還想要什麼?

5)不煩到我,你愛怎樣就怎樣。

6)我只要平靜。

男性的這些常見邏輯,可以歸為一點:別煩我,我這麼平靜這麼顧家所以我沒問題,你情緒那麼大當然是你有問題。

女性容易活在情緒中,而且中國女性容易覺得丈夫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且為此生出了很複雜的漿糊邏輯,而男性則容易使用隔離這一個招數,來對抗女性的這些濃烈的情緒和漿糊邏輯。

所以,中國電視劇很容易看到這種感覺:婆媳關係大戰,兒子自然是焦點,而不見公公的身影。最終,這個婆媳大戰的核心人物,也變成了公公。

經典中國好男人的漿糊邏輯通常只有一個:沒問題。


為什麼中國婆媳關係很難處理?

因為中國普遍有重男輕女的觀念,結婚後,妻子最信得過的男人,其實不是丈夫,而是兒子(女兒還是要出嫁的)。

因為丈夫還要保證自己父母的關係,有時候會犧牲妻子的感受,兒子就成了妻子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當兒子要和另一個女人結婚,朝夕相處,妻子就會失去寄託,內心是不願意的,於是就會產生婆媳矛盾。

這是一個循環,被婆婆整過的媳婦,也會重演這個劇情,把消除不安全感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兒子身上。

母親想兒子早點結婚,這是基因使命推動的,生物生下來的最重要使命,就是繁殖。

這種矛盾,就產生了特別的文化,母親喜歡干涉兒子的擇偶,因為害怕媳婦不好,會讓兒子遠離自己,女人的不安全感是伴隨終生的。

學習早教育兒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卓越父母指南


謝邀~~

我沒有做過調研,信口胡說幾句。中國的婆媳關係問題其實並不是女人之間的矛盾,其實是觀念和家庭之間的衝突。我個人覺得主要由於以下幾個原因:

1、個體意識差:婆婆在兒子長大之後,仍然覺得他「兒子」的屬性大於「男人」,即便是在兒子結婚以後,依然如此。這和媳婦的期待不一致。很少有人意識每個人個體上是獨立的,標註屬性是不對的。

2、家庭觀念淡薄:成家立業之後,原本的兩個家庭(公婆和兒子,丈人丈母娘和女兒)變成了三個獨立的小家。雖然這三個家庭是緊密聯繫的,但又是各自完全獨立的。從主權上考慮,任何在不經過家庭主體允許的介入(越區管理)都是不具合法性的。存在不合法的事情,就會有衝突。「家庭」的邊界不清晰,對於家庭的管理就會出現衝突。而出現這種衝突,以及把這種家庭主權衝突歸結到婆媳衝突的做法,其實就是家庭觀念淡薄造成的。

3、存在封建殘餘:即便到了今天,還有很多地方會有女性地位的爭論。在這些地方,女性吃飯是不能上桌的;女性是嫁入男家的;等等……在這些論點之下,以婆婆為內政首領的大家庭觀念仍然佔主導。然而,現在真正能一家人住在一起的情況又非常少。大多是節假日拜年等時間回去,住在一起。節後繼續小家生活。這就產生了矛盾。

其實,國外也有婆媳問題,但總是不會那麼激烈。因為孩子們上了大學大多搬出去獨立生活了,結婚之後也比較少在一起生活。每個人相對是獨立的,每個小家庭又是緊密的。在這樣的前提下,家庭衝突自然會少很多。獨立的個體,相近如賓的客人,即便是親屬,但又是朋友,不存在管轄和越權的問題,所以矛盾相對會少吧。


中國人不懂得什麼叫「距離」,並擅長用道德綁架來對付子女。其實核心原因就9個字:智商、情商、文化、素質、窮。


2016年12月12日更新:

經常和朋友同事聊起這個話題,我算是有資格發表意見的,因為在我家寶寶出生之前,我就敏感的意識到,這個是一個大問題,而且是影響家庭和諧極為重要的問題,所以我必須嚴肅、認真、重視它,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起這個問題,甚至還上學術期刊庫里搜索相關答案,要麼太學術,要麼太簡單,下面的答案是我自己思索出來的,非常有效的指導我解決了這個問題。現在寶寶3歲多了,這個問題在我們家就好像沒有存在過。我老婆有次跟我講,她的同事在上班時候經常在討論抱怨婆婆怎麼怎麼不好,有個同事突然很好奇問她,為什麼從來沒有聽過你說你家婆婆如何如何。她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反應過來後說,我婆婆沒有什麼要說的啊,都很好。

對,都很好,就是我們家婆媳關係的真實寫照。

沒有什麼問題的表象後面,其實是我非常耗盡心力的一個過程,把所有問題在萌芽狀態都扼殺了。

我們家婆媳之間沒有說過狠話,更別談矛盾爆發了。婆婆在外面說媳婦好,媳婦在外面說婆婆好,而且不是虛假的說,都是發自她們心裡的真心話。

如果說非要有意見,那麼婆婆就是覺得:媳婦會經過說老公這個那個、做事情慢、經常找東西。

媳婦覺得:婆婆是真聰明,爺爺問題比較大。

先簡單說下我們家基本情況,我父母農村人,媽媽小學三年級,一直在農村。我媳婦211重點本科畢業,父母是鎮上的老師,小康家庭。

簡單來說,婆媳之間的矛盾主要是:婆婆有經驗,媳婦有文化。

婆婆有舊時代高地位,媳婦有新時代高地位。

這之間會有激勵的矛盾衝突。

主要表現在:

a、孩子飲食。 哪些能吃不能吃,怎麼吃,吃多吃少都是衝突。老人家主要觀點是根據經驗,大體都能吃。媳婦主要觀點是,大部分都不能「亂」吃,只能吃哪些。

b、孩子穿衣。穿什麼?穿多少?老人家觀點是衣服都能穿。要多穿,不能凍著。媳婦的觀點是:穿衣服要講究搭配,不能多穿,不會凍著。

c、家庭衛生。老人家從農村上來,城裡的房子簡單打掃打掃就都算非常乾淨亮堂了。媳婦的觀點是家裡應該一塵不染。

d、家庭消費。老人家認為要勤儉持家,不要亂消費。媳婦的觀點,活在當下,年輕時要美麗、精彩。

e、對男人。 老人家認為老婆應該照顧男人。 媳婦的觀點,老公應該照顧老婆。

產生這些矛盾的根源:時代變遷。

1、在民國之前,中國的婆媳之間是沒有矛盾的。因為自古以來,都是男人當家,婆婆比媳婦權威性大。 女人從小接受的教育、觀察到的社會現象都是這樣,所以大家都遵循同樣的價值觀念生活。日韓、歐美也是這樣,幾百年來,女性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分工是沒有太大變化的,所以一直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婆媳矛盾。

2、民國期間。 五四運動以後,女性的社會地位,特別是知識女性的地位慢慢提高。出現了一些女性不認同傳統社會價值觀的情況。這些知識女性數量極少,沒有產生社會普遍性矛盾。

3、解放以後。毛主席提出:女人能頂半邊天。這一下子,把女性的地位提高到和男性同等的位置。從全世界來看,乃至從人類的發展史來看,都是一件非常不得了的事情,沒有哪個國家的女性地位一下子發生了這麼重大的變化。對比我們周圍的日韓,更別提東南亞國家,(在家庭中)中國女性的地位都是比其他國家女性地位要高出很多的。

4、計劃生育後。由於實行計劃生育,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導致出現了在男多女少性別比例嚴重失衡的情況,在談婚論嫁的過程中,女性常處於優勢地位,更加進一步把女性地位的提高了。

5、高校擴招後。2000年前後,國家實行戰略性的高校擴招。本來知識分子(大學生)屬於社會的小眾人群,就像民國時期一樣,其不影響社會整體。但是擴招以後,由於重男輕女的關係,大量的家庭盡量優先把男孩培養為大學生,女孩子如果不是成績特別優秀或者家庭條件很好,就上不了大學。這個導致了在高學歷人群迅速擴大的過程中,女性在高學歷人群的比例進一步降低。在高學歷人群里,女性的優勢地方更加明顯,在談婚論嫁中,大部分都處於強勢地位。

我們今天所提的婆媳矛盾,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裡高學歷女性和婆婆之間的矛盾。在農村地區,低學歷女性人群中,婆媳的矛盾遠遠沒有城市地區大。

在認識了上述矛盾產生的原因後,要區分三種情況:

高學歷媳婦——高學歷婆婆 難度中

高學歷媳婦——低學歷婆婆 難度高

低學歷媳婦——低學歷婆婆 難度低

顯然,我們家屬於難度最高的這個情況。

解決原則:男人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

方法:

1、強化教育。抓住一切機會進行教育。

對於知識和經驗的矛盾,要站在知識方面,當然是要科學的知識。在寶寶出生前幾個月,我認真仔細閱讀了大量的基礎醫學科普知識,基本上搞清楚了感冒、癌症等疾病的一些知識。記住,買權威的書系統學習,而不是上知乎。

典型案例:

寶寶幾個月的時候,第一次感冒發燒,38.5度左右。婆婆非常著急,要求去醫院醫治。我和媳婦認為這就是普通感冒,不需要去。但是婆婆非常堅持要去,不得已,我們晚上開車(婆婆暈車沒有一起去)去醫院,診斷為普通感冒。醫生也非常專業,不需掛水,沒有配藥,就又回來了。回家後,奶奶發現感冒發熱了居然不吃藥不弔水,那還得了,小孩子腦子豈不是要燒壞了。 這個時候,我意識到,機會來了。我要藉助這次機會,徹底讓奶奶否定掉以前所有的經驗主義。 我耐心跟奶奶講感冒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發熱,發熱後要怎麼處理(貼退熱貼、洗澡、喝水、休息、通風),並且拿出書籍、甚至權威視頻給她講。奶奶將信將疑,卻也沒有其他辦法,折騰到夜裡12點多,各自回去睡覺了。

早上起床的時候已經7點多了,其實寶寶夜裡4點多就退熱了。奶奶敲門後詢問得知寶寶已經退熱了,摸了摸寶寶的腦門,確實不熱了,寶寶也有精神了,然後才告訴我,她是一夜沒有睡著。她怎麼也想不通,她帶了幾個孩子,只要一感冒發燒,就去帶給醫生打針吃藥,而且村裡所有人都是這樣子做的,怎麼可能就是錯誤的呢。 我認真得告訴他,這就是你省吃儉用供我上大學的作用,我趁機告訴他,以後要相信知識的力量,不能完全憑經驗,很多經驗都是錯誤的。

這次事件以後,奶奶再也不會說她以前就怎麼怎麼樣,因為她知道,她的經驗很有可能是錯誤的。

奶奶放假回老家後,經常和村裡人聊,都會聊起這個事情,說她孫子感冒不吃藥、不掛水就好了。村裡人都不太相信,即使相信的人,也還是不敢這樣做,孩子感冒發熱了,都還是送去打針吃藥,或者掛水。 但是,我們家寶寶後來的感冒,除了發言咳嗽吃了些消炎的葯,其他感冒藥特別是退熱的葯都沒有吃,感冒發熱完自己就好了。現在抵抗力都還不錯。

2、飲食方面。 雙方平衡。

飲食方面,媳婦是有比較嚴格的要求的。除了吃進口奶粉、多吃水果大家比較一致外,其他方面差異不小。

典型的矛盾就是寶寶是否能和普通飲料?

媳婦的觀點是不能,必須要喝純果汁,所以像所有其他家庭一樣,都配置了榨汁機,豆漿機。開始使用了一陣子後,孩子就不喜歡喝了,也就慢慢不用了。 後來就買匯源的純果汁,寶寶吃一陣子後也不吃了。各種水果家裡是沒有停止過供應,但是寶寶吃多了也就都不喜歡吃。我們家寶寶在1-2歲時候,拉大便比較困難,不容易拉出來。 我建議讓其多喝飲料,因為寶寶是天生不喜歡喝沒有味道的水。為了解決拉大便的問題,媳婦也勉強同意。我就允許寶寶喝我喜歡和的脈動、維生素C、統一鮮橙多等,換著口味買各種好喝的飲料,寶寶當然也喜歡喝,效果比較顯著,拉大便不困難了。 期間還嘗試過換奶粉,但是換奶粉後拉大便還是難。 從這次以後,媳婦對寶寶的飲食就沒有太大的約束了,肯德基的薯條吃都沒有問題。 除了糖要少吃外,其他都沒有太大限制。

是否要追著孩子喂飯? 不表述了。 爺爺奶奶肯定都會更多的溺愛孩子。父母適當提醒,也要及時教育,也要有度量容忍隔代疼,這個是天性吧。

3、穿衣問題。 偏向媳婦,教育奶奶。

寶寶剛生下來在醫院的時候,護士就叮囑,不要給寶寶穿太多。我當時就抓住機會,教育奶奶,寶寶處於生長期,比成年人、老人更不怕冷,不要多穿衣服。 奶奶還是慢慢接受了這個觀點。

但是這個問題還是有矛盾,主要是爺爺還是認為寶寶要多穿衣服,導致爺爺和奶奶經常為這個矛盾而發生爭執。相比較小區里其他小孩,我們家寶寶的穿衣算是比較少的。

至於打扮,奶奶農村人,基本沒有任何審美觀點。 起初不用上托班,出門機會少,出門的時候我和媳婦來打扮一下就行。今年開始上托班後,我就重視起這個問題了。一下子和媳婦買了幾套寶寶的衣服,耐心和奶奶講衣服應該如何搭配比較好看。 奶奶就照貓畫虎的執行,大部分情況都還可以。偶爾的時候穿得不對,我要求媳婦不能批評,要理解。同時我要求媳婦如果覺得不合適,可以每天晚上提前把衣服搭配好放沙發上。實際情況是媳婦也懶得去搭配,所以即使搭配有小問題,媳婦也不會責備奶奶的。

4、家庭消費。偏向媳婦,教育奶奶。

爺爺奶奶都是農民,也沒有退休金。一輩子辛辛苦苦。對消費方面都是比較節省的。對於我們出去看個電影就花幾十塊,開始時候不太理解的。家裡電視那麼大,都可以看,為什麼要出去花這個冤枉錢呢。另外對於出去吃一頓飯就要幾百,也很不理解,也不覺的外面的好吃。 這個方面只能盡量說服爺爺奶奶,年輕人消費習慣不一樣。另外,出去吃飯也幾乎不帶他們,因為他們確實吃不習慣外面的菜(不能吃辣)。對於其他消費,盡量不告訴他們花錢多少了。 少一事是一事。

現在他們也慢慢習慣了,知道我們大手大腳,見怪不怪了。但是還是一直捨不得給自己買好衣服,感覺超過100的衣服都是貴的,沒有必要。

5、家庭衛生。偏向奶奶,教育媳婦。

如果想把一個有孩子的家庭衛生打掃的一塵不染,乾乾淨淨,整整齊齊,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對一個農村婦女而言,更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定期請外面阿姨。

而如果請外面阿姨,那就涉及消費的問題了,這個更大手大腳了,所以就趁老人回老家的期間請過一次後就再沒有請過。

如果媳婦覺得家裡衛生還不夠好,那麼我就要求媳婦要參與進來一起弄,實際上女人(特別是漂亮女人)也都是懶得很,除了偶爾有興緻收拾收拾衛生間,大部分時間精力都還集中在自己的衣服、臉上。所以我及時教育媳婦,爺爺奶奶帶孩子非常辛苦,而且還要負責做飯等,家裡衛生就不能要求太高。後來習慣了,就好了。

6、互相讚美、互相恐嚇。

奶奶高血壓,帶孩子特別累的時候,會眩暈症。期間發作過兩次。後來讓爺爺從老家過來幫忙一起照看。 我抓住機會,向媳婦強調奶奶帶孩子非常辛苦。周末我也找機會和媳婦一起帶孩子出去玩,給奶奶休息時間,也讓媳婦體會帶孩子的辛苦,告訴她要看到奶奶的巨大作用,對一些小瑕疵方面要理解。奶奶每天早上準備早飯,晚上準備晚飯,都非常不容易。不能因為習慣了,就不記得這些好了。

媳婦工作忙,經常九十點以後到家。奶奶都會預留飯菜。我會向奶奶說媳婦工作很出色,在公司做得很好,讓奶奶對媳婦有一定的敬意,就會容忍媳婦的一些問題。媳婦工作上有什麼成績,我都會誇大一點在飯桌上提起,媳婦也開心,奶奶也會對媳婦工作更多了解一些。

電視上經常有保姆背地裡虐待孩子的新聞報道,我會及時教育媳婦,如果我們沒有奶奶照顧孩子,那也只能請保姆來帶了。奶奶哪裡做得再不好,都是愛孩子的,不可能虐待孩子。

媳婦有很多缺點,我跟奶奶講,現在的知識女性,大體都是這樣的思想,都是普遍的情況,是正常的。不能按古代的過去的思維來要求現在的女性,特別是知識分子女性。

在經歷了一年左右的磨合期後,大家慢慢都互相適應了。有一次奶奶跟我講,她經常在小區里聽到各家婆媳矛盾的事情,她就安慰那些老人家:兒媳婦的話要放心上。

我聽到這句話後,我就知道,後面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了。

總的來講,奶奶是情商、智商都比較高的人,這些媳婦也是高度認同的。對於媳婦的話,哪怕是不合理要求,她也都記住,哪怕私下裡不執行,但是在媳婦面前還是要執行的,避免矛盾。

媳婦最大的優點就是沒心沒肺,從來不會算計,說話也從來不拐彎抹角,奶奶有時候拐彎說的話她都是理解不了的,後來奶奶也就不拐彎說了,說了也白說。媳婦的這個特點點奶奶非常滿意,覺得就像是自己孩子一樣。媳婦每次和我吵架完後不出半小時就好了,當然我得花點血本去哄一哄。

最後一句,男人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

一個家庭的穩定和諧幸福,在於平衡。

其中最重要的是收入的平衡。據我觀察,在高學歷家庭中,男人的收入最好是女人的3-4倍左右,這樣是最平衡的。 因為這個正好能平衡掉在談婚論嫁過程中女性的強勢地位。

如馬雲所言,在中國,最幸福的家庭是年收入三四十萬的家庭,我覺得很有道理。

女性年收入8-10萬,男性年收入25-30萬。 這樣的家庭幸福感應該是最強的。

如果男女的收入相等,女性在家裡的地位還是表現在談婚論嫁過程中的優勢情況,那麼男性是很難平衡的。

如果男的收入過高,女性收入太低,有可能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婆婆自己生活空虛,想干預自己孩子的生活,刷存在感.

兒媳經濟不獨立,依賴婆婆帶孩子給錢,又受不了婆婆嘮叨.

兒子沒主見,經濟不獨立,純粹媽寶一個

基本上三個主要原因吧


不是一家人,硬進一家門。(關鍵明明不是一家人,很多男的硬會覺得女孩子嫁過來就是一家人。。額。。這個問題去看天涯婆媳好的多呢)


婆媳關係差大多因為婆婆控制欲強


因為老外婆媳壓根不照面


表面的和平還不夠嗎?


傳統封建大家庭觀念的產物,代際間親情血緣黏連超越個體邊界


兒子身邊突然冒出個「新娘」,「老娘」能舒服嗎?


都想做XX男人身邊最重要的女人。

既然是最,那就只有唯一,怎麼能分享。

尤其是獨生子、離異媽。

你這不是要人命么。

何況還有財產的牽涉......

清官尚且難斷家務事啊!


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女人卻要進一家門,我的丈夫,也是她兒子,兩個女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來愛同一個男人,但是愛的方式可能就會大相徑庭。舉個例子,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廣告,婆婆說中藥治本,媳婦兒說西藥快,男人無可奈何說了中西結合。從這則廣告就可以看出婆媳之間矛盾不少,愛的方式思維方式不同,直接導致的矛盾。婆婆會想自己養兒子那麼大,媳婦憑什麼就得到了他,媳婦兒會想,我媽養我那麼大,嫁給你兒子了,她對我好理所當然。倆人沒矛盾才怪。而且女人天生愛嫉妒,心眼兒小心思敏感,一方說了一句話,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另一方立馬不愛聽了,久而久之矛盾就會越來越大。我自認為唯一的辦法就是不生活在一起,逢年過節去拜訪一下,俗話說距離產生美,表面上和氣就得了。


看到有人說不住在一起,想法太簡單了。像我們家,老爸去世了,老媽已經70了,自己一個人孤苦伶仃。最最重要的,人老了之後會產生不安全感,老人就像小孩,小孩跟著父母才有安全感,老人跟著孩子才有安全感。還有就是人沒病的時候活蹦亂跳,一旦感冒發燒,如果不住在一起,很可能去世後臭了都沒人知道,大家都可以想像老人有多恐懼…


某匿名回答說都是女人的問題,對這個論調不太贊同。

我覺得婆媳問題除了現在排名第一的答案說的那些,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男人,就是老公和公公這兩個男人。就是因為這兩個男人在家庭關係中不發揮作用甚至是發揮反作用,才導致婆媳關係難以調和。

佔個坑吧,有時間再填


管的太多。


婆媳問題就是天朝女性的修養問題,根本不是什麼家庭問題,如果不可調和,那隻能從整個社會對女性教育程度上找突破口,不要提日本韓國,就是泰國,印度也沒有這麼兇殘的關係


上一代大多包辦婚姻,女的地位又低,夫妻感情一般,相比丈夫,兒子更重要。兒子要成家,感覺是自己的最愛被搶了,可能覺得比丈夫有了小三更難受吧。。


夫妻關係不差嗎?


有的人跟誰都好相處,有的人跟誰都處不好。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情感 | 婆媳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