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青年會和其它學生福音運動組織在中國教會歷史上有何影響?


在離我們家很近的一個地方,有一個場所,美國人叫做「Y」,我也常常去,因為經常帶兒子去游泳、打球,有的時候那裡也有一些社區的活動。這個地方為什麼叫Y呢,因為它原來叫「YMCA」(大家可能聽過「我們在這裡,Y——M——C——A!「,用手比划動作的歌,可自行腦補)。YMCA就是「基督教青年會」的英文(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縮寫,有時也稱「基督教男青年會」。今天的Y單單被稱為「Y」,也確實跟基督教沒有什麼關係了。美國的這些Y,你看上去就跟一般的健身中心一樣的,跟基督教信仰已經沒有什麼關係。(這也許也是美國社會世俗化的一個表現。)

但是歷史上的YMCA在開始的時候完全是一個基督教的宣教機構,而且是做學生福音工作的一個機構。最近讀了一本書,是台灣的郭明璋牧師寫的《學生福音運動在中國》。讀了以後對普世的學生福音運動,對學生福音運動在中國的歷史,對青年會和其它學生福音組織對中國基督教的影響,有了更好的認識和了解。

了解教會歷史的人知道,19世紀初,在英國和美國,都有福音運動。在英國有懷特腓(George Whitefield)領導的「奮興運動」,在美國有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領導的「大覺醒」運動。這是歷史上基督教福音派的興起。在這樣的背景下,1844年在英國,喬治?威廉斯(George Williams )創立了基督教青年會(YMCA)。1865年慕迪(Dwight L. Moody)加入基督教青年會。1888年基督教男青年會、女青年會和一些對宣教有負擔的神學生聯合組成了「學生立志海外傳道團」。1892年魏夏德(Luther Wishard )創立了「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這個同盟中就包括了中國。1895年,青年會進入中國。1920年代,基督教青年會在中國是在170多間大學中都有,在30多個中國的城市裡都有基督教青年會。我們今天在一些城市,包括成都、上海,也都能找到YMCA當年的舊址。

與此同時,在1840-1850年代,在英國劍橋,有一些基督徒學生成立了「劍橋大學教會差傳聯合會「,這裡面就包括著名的」劍橋七傑「。1928年,這個組織發展成為大學校際團契(Inter-Varsity)。今天在美國的大學裡面,做學生福音工作的兩個最大的機構,一個是學園傳道會(Cru,或稱CCCI),另一個就是大學校際團契。

Inter-Varsity1930-1940年代進入美國,也進到加拿大。那個時候又成立了「國際學生福音團契「(IFES)。19世紀末,戴德生(Hudson Taylor)等傳教士進入中國。1865年他們創辦了中國內地會。1885年被內地會差派到中國的劍橋七傑,曾經受到戴德生很大的影響。作為這一波福音運動結的果子,1910年在校園成立了」中華學生立志傳道團「,這個組織的領導人叫丁立美(我的朋友一樂弟兄是丁立美的後代)。1930年代在中國,出現了一批奮興佈道家。Inter-Varsity和國際學生福音團契在中國,在抗戰期間繼續發展,1945年成立」學生聯合會「,簡稱」學聯會「。

所以,YMCA/青年會和學生聯合會,在中國是學生福音運動的兩大支派。青年會有的時候也被稱為「學運「,是學生運動,但不是政治性的,而是福音性的。

一個學運,一個學聯,這兩隻學生福音運動的主力,他們做事的理念是不一樣的。青年會很注重服務社會。1920年代,就有晏陽初的平民教育,這是非常有名的。晏陽初是去服侍那些苦力,服侍在歐洲的華工,教平民認字。他跟陶行知、胡適、朱經農等人,都是在政府支持的平民教育的機構做事。青年會不但服務社會,也積極回應新文化運動和反帝愛國運動的衝擊。1920年,徐寶謙成立了「北京證道團「。在證道團里,有很多著名的學者,包括劉廷芳、吳雷川、趙紫宸、吳耀宗,等等。他們出版了《生命》月刊,後來還出版《天風》周刊。他們也邀請社會上的名人,一起來辦研討會。參加這些研討會的人甚至包括蔡元培、李大釗、胡適等。

青年會是特別注重所謂的」人格救國「,他們強調要發展學生的健康人格,從」德、智、體、群「這四個方面來做。他們很顯然是非常強調基督徒的文化使命。但是在另一方面,因著對文化使命、社會福音的注重,他們的神學是偏向自由派的,他們也強調本土化、強調要」三自「(」自養、自治、自傳「),等等。這樣做的時候,有時跟政治就不太容易有很好的切割。1920年代末,像胡適、孔祥熙、戴季陶、蔣介石等等政治人物,都擔任過青年會的講員。抗戰時期,青年會參與救亡運動,政治立場就有些左傾,後來被左派的政治勢力滲透。青年會/學運這邊的一些領袖,像吳耀宗,到了1949年以後,就加入了三自教會,成為三自教會的領袖。

在學聯這邊,學聯是受英美系的Inter-Varsity的影響,也受內地會的影響。後來一些中國本土的奮興佈道家,像宋尚節、倪柝聲、計志文、王明道,都曾經參與過學聯會的學生工作。後來的學聯會的領導人,叫趙君影,也是一位奮興佈道的牧師。其他還有於力工、賈玉銘等我們今天知道的中國教會歷史上的領袖。抗戰時期,青年會/學運那邊的工作受阻暫停。學聯會在後方開始做一些學生工作,反而工作開展得很多。那個時候丁立美創立、領導的「中華學生立志傳道團「,也是英美校園事工的傳承。這一支跟青年會完全不一樣,特別注重靈命的栽培,注重傳福音、佈道。學生立志傳道團後來影響了1940年代的」西北靈工團「,去新疆、去西北傳福音,這裡面有今天還健在的邊雲波老弟兄。那個年代,有大批的大學生基督徒獻身傳道。

學聯會這邊的神學是趨於保守,基本上是跟宋尚節、倪柝聲這些領袖的神學傾向一致,比較基要主義。他們也許會被青年會那一支看成是狂熱的、原教旨主義的。1949年以後,學聯會這邊在中國大陸成為被鎮壓的對象。但是也就是這一支,成為後來中國家庭教會的種子。很顯然,這一支更注重福音使命,比較強調政教分離,但是跟社會、文化也比較隔離。

1950年代,內地會和國際學生福音團契的工作從中國大陸逐漸轉至東南亞,包括台灣。這裡面很重要的一個人物,叫艾得理(David H. Adeney)。是艾得理鼓勵台灣基督徒學生創建了台灣「校園團契「,第一任領袖叫查大衛。後來台灣校園團契又創立了《校園》雜誌。在校園這個機構的發展歷史上,出現了我們今天可能都聽說過的一些領袖,像張明哲、蘇恩佩、彭懷冰、吳琨生、饒孝楫、蘇文峰,等等。我自己在二十年前剛上網的時候,就認識一些台灣的網路事工的弟兄姐妹,像「信望愛「的陳小小、蔡哲民,」心靈小息「的陳韻琳等。信望愛和心靈小息也是台灣校園團契體系的網路事工。今天你去台北,還能在台大的大門對面看到一個很大的」校園書房「。我也有訂《校園》雜誌。

校園團契在台灣,一直持守敬虔的傳統,但是同時也注重文化使命,擺脫了狹隘的屬靈觀,逐漸確立了福音派神學的立場。到了1960-1970年代,有很多台灣學生到北美、到海外去留學,台灣校園團契就開始海外的留學生工作,在北美成立了很多的查經班。這些查經班後來就發展成教會,所以這是很多北美華人教會的來歷。這也是為什麼北美的華人教會、查經班特別注重查經的原因,因為這是來自台灣校園團契的傳統,甚至可以回溯到學聯會和Inter-Varsity的傳承。1980-1990年代,開始有很多的大陸留學生來美國。1989年以後,在美國有很多的大陸背景的留學生和學人開始進入教會,開始信主。1992年,蘇文峰牧師蒙召在美國創建了《海外校園》這本雜誌,就是專門針對中國大陸背景的知識分子傳福音的這樣一個雜誌,這就是OC海外校園的來歷。我曾經是OC的粉絲、作者,如今是OC的同工。

回顧學生福音運動在中國的歷史,我覺得很有感慨。歷史上青年會跟學聯會這兩支,一個注重文化使命,一個注重福音使命,各有不同的發展,可以說各自也有局限和問題。對我們今天的中國基督徒來說,我們意識到,在基督徒的福音使命和文化使命兩者之間,我們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平衡,不能偏廢。盼望我們能從歷史裡面學到一些功課。


耶穌青年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 - 匿名用戶的回答

對呀。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呢?


推薦閱讀:

聖母瑪利亞的形象?
預見到路西法會墮落成撒旦,上帝為何還要創造路西法?
朴槿惠遭彈劾,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風雲時評
2. SKAM(S04E05)-Sana的世界搖搖欲墜
宗教發起女巫審判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宗教在女巫審判中有什麼收穫?

TAG:基督教 | 宗教 | 基督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