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業的角度看,李寧這是在忙啥呢?

如果我沒有記錯,這是專欄創建到現在,第一次聊李寧,嗯,至少是我第一次聊。

其實最近這段時間,關於國產運動品牌的各類動態和新聞已經比前幾年有了大幅的提升。尤其是,大家關注的內容不再是「模仿」和「抄襲」,而是有了一些全新的討論內容。不久之前 @阿Nel 寫了一個關於安踏的回答,點贊量和評論量都非常高。阿Nel:安踏新出的老爹鞋,群眾的反應是否表現出當今社會人們的虛榮面?而討論的內容,也和之前全然不同。

而在安踏之後,李寧最近走上 NYFW 的事件更是成為了爆點話題。所有的潮流媒體,球鞋公眾號,KOL,都要說上幾句。和大部分的熱點話題一樣,到最後這演變成了一場「價值觀輸出」以及「媒體約稿」的綜合大戲,李寧到底做了什麼或者得到了什麼,反而不重要了。

-

如果你看過李寧在 NYFW 上呈現的產品,並且自己平時對潮流和球鞋有所關心的話,一般來說都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李寧用具有自身特色的設計元素,跟上了現在的潮流趨勢。展開說的話,所有產品的大方向並沒有脫離目前的流行框架,甚至有點一鍋端大雜燴的味道;但在細節和元素的處理上,確實加入了屬於李寧自己的東西,無論是配色,Logo,還是李寧先生。我就不配合著圖片一張張解讀了。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直觀的事實,幾乎沒有一家媒體說出口。要不是過於強調李寧本身沒有實質的突破,從而否認這次 NYFW 的一切;要不就是只關注李寧元素和中國設計的露出,給予過高的評價和肯定。有意思的是,這種「一葉障目」或者說「偏執一隅」,背後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出於利益的驅使(這並不是貶義),有的則是常見的嘩眾取寵,而更多的,其實是本能地在輸出自身的價值觀(並不是一件錯事)。

對大部分人而言,這次的李寧走秀並不是一次行業事件,更像是一則茶餘飯後可以聊的娛樂新聞。聊完之後還是各干各的,真的想買的人早就第一時間買完了。再過幾天,這個話題消費得差不過了,該過年過年,該休假休假。

-

如果回到這個專欄的宗旨,從行業的角度來審視這次的 NYFW,或者國產品牌最近一系列的動作,也許會找到更多有意思的內容。從 2014 年開始的行業繁榮期,已經經歷了三年的時間。就國內來看,過去三年是各大品牌跑馬圈地的黃金時代。耐克阿迪彪馬始終保持著國內營收的高增長,Under Armour 藉助地區經銷商迅速擴張地盤,安踏年營收已經突破 100 億,包括 Reebok, Umbro,Joma 在內的小品牌,也藉助各種形式重返中國,開店簽明星搶生意。

通常來說,三年周期的轉換期,消費者開始需要新的口味刺激,而品牌和零售商都需要開始調整和轉型。對國產品牌而言,從前他們並沒有主動去適應和配合這樣的趨勢變化,更多地是跟在國際品牌之後,做更「安全」的「模仿」。比如「Court」類鞋款最火熱的時代。

而這一次,安踏和李寧的品牌成熟度和眼光顯然已經有了提高和改變。雖然動因有所不同:安踏是在營收能力上已經遙遙領先,現在需要通過品牌組合和調整來擴大自身的目標消費者;而李寧則是始終沒有辦法擺脫溫吞水的局面,這一次在行業調整期他們不能錯過新的機會。所以,這次大家會看到兩家國產品牌非常積極主動的出擊,無論是產品設計,還是營銷推廣。

如果能在這一次用優秀的產品把握住行業的新方向,那在渠道的管理上也會輕鬆很多。這是對國產品牌而言重要的一次機會(同時也是挑戰)。如果這個三年周期依然只能甘居人後做抄襲,也許營收依然會漲(畢竟中國這麼大),但品牌建設就永遠會是天方夜譚。

-

回過頭看,李寧和安踏所做的,其實都在情理之中(如果不做反而才是奇怪的)。2018 年另一個目前行業都認可的趨勢是「籃球」。雖說籃球從未熄滅,但過去三年的熱度確實下降很明顯(尤其是 performance 鞋款)。而現在,籃球的熱潮很快又會回來(如果你現在並沒有感受到請不要急著下結論,不然兩年後的你會覺得自己很蠢)。對李寧和安踏而言,這也是施展身手的搭好舞台。

-

以上。


推薦閱讀:

TAG:運動品牌 | 李寧LINING | 安踏An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