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網文和輕小說之別,或者說,「網讀」和「輕讀」。

作為一個以往經常讀金庸的「老年人」,已經忘了什麼時候開始接觸輕小說的了。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我讀「輕小說」的體驗是在讀「網文」之前。

因為,我至今也沒怎麼認真讀過網文。

當然這並不影響我將要說的話題,話題並不涉及題材、文字質量和技法之類,但是單純作為作者,和一個半調子寫作愛好者的「閱讀體驗」。

那麼如上,作為一名「沒怎麼認真讀過網文」的讀者談何閱讀體驗?這一點,我倒是可以從三兩個月的起點寫手經驗來彌補。可以說正是因為出發點不同,才讓我感受到「網文」和「輕文」最在意的差別。

所以,這裡的「輕小說」是指日本的出版物,其實多數和傳統紙書沒什麼區別。這裡的「網文」是指中國起點為首的,以章節更新作為獎勵機制的網路發布文章。

古典部系列屬於「輕文學」,最直觀的辨別……書中沒有插畫。

1 閱讀的節奏感

作為以文字為主的小說,無論是作者的寫作、還是書籍段落的排版、讀者的閱讀都不逃不開「節奏感」。

但這裡我要說的是時間上的閱讀節奏感

輕小說作為出版成本的紙質書,在讀者手裡是有很大的「自控」性的。我可以選擇一口氣讀完,也可以隨時插上書籤,待有閑暇時繼續沉浸進去。

註:這裡的輕小說只指影音成冊的紙質書,在我眼裡沒有經出版社發行成書的文字,都算不上「輕小說」。

網文的閱讀是受限的,通常是每天作者發布數千字,讀者定時定量的來「訂閱」。以此為切入點,讀者在閱讀體驗上,實際是被迫被打碎了。想要一口氣讀完一部新書是不可能的,在這方面有些像舊時酒館裡說書的,或是沒有網路時的評書節目。

所以在閱讀的節奏上,輕小說是一部時長可預期的電影,我可以在同一空間內,連續的讀完這個故事。而網文則是一部時長不定的評書,每天都能在任何地方「聽」到一段有趣的故事橋段。

這種閱讀時間的差異,自然會造成小說內容的截然不同。那些「網文和輕小說只是載體的不同」的論調本身就是膚淺的。

被不同時間分割成數段的觀影體驗是差勁的,連續聽上數十集的評書也會失去本身的節奏體驗。

這就是兩者的明顯區別。

但區別不涉及高低,這裡就有必要提提我在起點寫小說的苦惱了。

因為不是全職作家,我每天能留出的寫作時間是有限的,這樣也就必然限制了每天發布的文字字數,幾乎每天兩至三千字。其實限制我的不是寫作時間,而是對這三兩千字的結構編排。要想做的每一次更新都有起承轉合的完整性,這的確是很難的事情。

從這個角度而言,那些起點的大神們的確有足夠的水準。

……雖然我也沒怎麼看過。

2 故事捲軸 & 電波傳遞

那些文字經過我們的大腦後,我們到底獲取了什麼?這是我想要的信息么?

作者:傑夫·格爾克(Jeff Gerke)

在學習寫故事的時候我買(不敢說看)了許多教程書,其中一本《情節與人物》讓我立即想到了:哦哦,這不就是輕小說和網文的粗淺區別么?

結合我上面所說,「輕&網」兩者的閱讀體驗,情節之上的故事更適合日更的網文。而人物至上的故事更適合輕小說。

當然,這只是情節和人物的比重差異,而不是「輕小說沒情節」「網文沒人物」的二維化極端思維,在當下的語言環境里,這一點必須要說明出來。畢竟在很多人的腦子裡,除了好人,其他都是壞人。

因為輕小說是一次性的「相對完整」創作,所在情節和人物的傾向性上是有很大自由空間的。但考慮到輕小說本身是一種營銷行為,除了文字還涉及到插畫、周邊、漫畫等其他行業。因此「賣人物」比「賣故事」討巧,畢竟人物的形象是可以通過眼睛直接獲取的,製作成畫冊、手辦、抱枕等等都很貼切。

由此也就引出了輕小說的敘事視角,多數會選擇第一人稱,讓你能更加容易的接觸到書中的人物。

網文因為閱讀節奏的限制,用日更的方式去塑造人物是很難的,畢竟情節在腦中是有「前因後果」來黏合的。而文字中的人物則很容易被碎片閱讀打散,忘的快。

例如《天使艾米莉》這個電影,看過後我們都會喜歡那個法國女孩吧?但我們會記得其中的故事么?現在我回想起來,那個女孩仍舊活靈活現,但她發生的故事倒都記不得了。這樣的作品在網文中就很難成功。

所以網文大多為了方便故事敘述,使用第三人稱寫作。

這裡當然也有「輕&網」兩者讀者群的差異問題,比如時下流行的「魅宅」「爽文」等因素,這裡我僅從閱讀的體驗來分析。畢竟諸多方面都照顧到的話,我的能力還不夠,而且缺乏可信服的調查數字。

綜上能得出一些有趣的數據,輕小說的封面大多為女性,小說內的性別比重也是女性壓倒男性。網文的封面……主要體現故事的氣勢和……氣勢!還有氣勢!!!畢竟沒有專人負責封面設計是很難看的。網文的主角十分忙碌……對哦,我沒看過多少,所以……編不下去了。

總結一下,輕小說是整體營銷的產物,網文是訂閱制的產物。

營銷強調「賣點」,而訂閱強調「黏合」,這讓寫作者在著筆之前就有了各自不同的出發點。雖然這並不是絕對的,但足以分辨其中差異。

為了插圖的插圖。順便說下,我支持雪股。

3 文字的完整性

這裡必須引上一句讓人我印象深刻的話:

任何初稿都是臭狗屎 by 海明威

我的起點故事停更的很大原因就是源於此。因為在焦頭爛額的日更體驗後,我意識到這樣寫下去,我無法獲得「寫作能力的提升」。我想這一點因人而異,畢竟量變是可以達到質變的,這僅僅是我的個體原因。

「寫作如何提高」這一點我沒有正確答案,但「繪畫如何提高」我是有經驗的。

在上高中時我讀的是所謂的「藝術班」,每天上午文化課,下午畫素描、色彩。高中三年加上大學一年共度過了四年的繪畫生涯。所以我知道,量變是可以引發質變的,但這個「量變」並不是我的起點創作體驗。這一點我也是可以確認的。

繪畫給我的經驗是,進步來自對作品不斷修正的累積。是一種能找到缺點,並有足夠的方法去彌補的方法。

在我疲於奔命的日更體驗中,寫出來的文字我最大限度,僅能做到挑一挑表面的語病、錯別字而已。再次強調,這只是我的個人體驗。

未加修改的畫作是慘不忍睹的。

對於那些起點大神們我不做評價,我想他們或許達不到魯迅那般精確的出手,但至少有助手和編輯的輔助吧。

這裡我說的是文字的完整性,並不是故事的完整性。

從魯迅手稿上能看出,大師下筆真的厲害

同樣結合之前說的「1 閱讀節奏」和「2 情節與人物」,文字的完整性也就在閱讀的體驗中有了不同的差別。

當你拿起一本紙媒書,手中的重量以及是一種保證,這是一本經過編審校對的文字。其中的錯別字是很刺眼的,是不許超過個位數的。在長時間的閱讀體驗中,面對以萬記的字數,冗長的句式、密布的段落、不精確或跳脫的用詞都會造成閱讀障礙。沉浸閱讀是對作者和讀者的雙重挑戰。

輕小說作為紙媒書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文字的硬度上是有基礎保障的。

相比之下,日更數千字的網文在文字的整體性上,絕不如發行出版的輕小說。但這不能說網文沒精品,輕小說沒垃圾,畢竟個例是存在的,但個例也僅僅是個例。

可是……讀者在乎么?

日讀三兩千字僅需要幾分鐘,這完全可以混雜在刷微博、看朋友圈之間。屏幕的文字沒有紙書的重量,即便是同一部書的kindle版也是如此。我想這種心理差異會隨著人的老化而消失吧,真是惆悵呢。跑題了。

再回到情節與人物,當一個錯別字,一個失準的形容,出現在情節至上的故事文字中,和出現在人物至上的文字中效果是不同的。

毀一個人是很容易的。

通讀一段文字後,不準確的詞句不會讓情節的跌宕失色,但卻會讓你的女神丟范兒。那些毛毛躁躁的文字就像黏在衣角的飯粒一樣,看似無足輕重,但總是吸引你的視線看過去。

當然,大多輕小說的人物都是靠插畫描述的。

只看過《如果有妹妹就好了》的第一本,真心視情節如糞土的作家。

4 最後……

我為什麼會絮絮叨叨的寫這些呢?

因為我喜歡看小說,輕小說自然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最近「國產輕小說」突然頻繁出現在知乎中,針對它的爭議又很多,似乎任何事涉及到「國產」都會出現這種曖昧不清的修羅爭論。

說到底,我認同的輕小說的基礎,至少得是印成紙本出版物。相對被歸類到輕閱讀的「輕文學」,輕小說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插畫的大量加入。當然輕文學和輕小說最大的出發點是創作的初衷不同。最典型的就是《古典部系列》了。

這都是最直觀的特點,刨掉這些,難道加上「國產」二字就可以隨意挪用么?

看過幾家國內輕小說的網站,滿眼訂閱、簽到、打賞、月票、日更XXX字。即便不是這些字樣,背後的機制和起點也沒什麼不同。這和打開起點二次元頻道有什麼區別?

輕小說就是輕小說,為什麼非要弄個「國產」的名頭呢。難道其作品內容真的有中國的國情么?

我不是作家、運營、投資中的任何一環,甚至作為兩者的讀者都缺少網文的經驗。

但不影響我對其中區別的認識。

一名食客是最有資格品評菜肴口味的,弄盤大醬炒雞蛋,你硬跟我說這是東北料理?

?

假裝有個公眾號的二維碼

PS:任何初稿都是臭狗屎。目前這篇文字也是熱乎乎的臭狗屎狀態,錯別字什麼的,抽空改改。

推薦閱讀:

你說不是輕小說就不是?你誰啊?

TAG:輕小說 | 網路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