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13 (連載中)
這是一段很長的過程,我們要從最初講起,那時(勉強叫做那時吧)宇宙還沒有誕生。
太初之時,只有茫茫無盡的寂靜與空虛,這個巨大空間的裡面就是它的外面,外面就是它的裡面,它既是最大的,又同時是最小的,我們勉強稱作為「道」。道永恆獨立周行不改,往返是它的運動形式。
道的運動,使空間本身受到擠壓,於是最初始的能量狀態開始形成,虛無中也產生了最初始的形狀,運動持續下去,最初始的物質狀態也產生了。值得注意的是,最初始的能量狀態並不是能量,最初始的形狀沒有具體形狀,最初始的物質狀態也不是物質。這三種狀態始終糾纏在一起,不分彼此,叫做混沌,看不到聽不到又摸不到。混沌又有變化,達到一種均衡的狀態,稱之為「一」。
「一」又有變化,均衡的狀態一分為二,彼此分離開來,輕盈者上天成為天,渾濁者落地成為地,混沌結束了。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宇宙大爆炸,宇宙就像忽然被打開的電視機一樣產生了,物質與能量產生的那一瞬間叫做奇點,然後物質與能量急劇四射噴散,時間便產生了,而用以丈量時間的本身並沒有時間概念的光也隨之灑向宇宙每一個角落。宇宙在不斷膨脹,漸漸形成了星雲、星系、星球以及各種天體。這個世界的規則,就是「萬物負陰而抱陽」,獨陰不生,孤陽不長。
將範圍縮小到地球,天地成形,萬籟無生,世間也太寂寞,於是天道下行,地道上行,陰陽交互,沖氣為和,生命便產生了。時間在流逝,生命在發展進步,一點點複雜,逐漸適應著環境。而物種間精微的變化,使得物種具有了多樣性。地球順著宇宙膨脹的洪流在發展著,當這種膨脹發展到頂峰時,地球也出現了最鼎盛的繁榮,在這個時期,無論是物種的數量還是整體高度都達到峰值,這就是著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當然,也許在早期便出現了文明,比如踩在三葉蟲上的不明足跡,但這已經無法考證了。
然後宇宙繼續擴張,物質卻走向了崩潰,物質崩潰的同時又釋放大量的能量,藉以維持著宇宙的溫度,在這個過程中物質與能量同時在湮滅。反應在地球上,則是物種數量與整體高度的降低,物質的性質與結構在悄悄改變。
隨著時間的流失,不斷有生物滅絕,不斷有生物新生,他們相互主宰並稱霸著這個地球,它們就那樣不斷的繁榮與衰落。
時間又過了很久很久,在我們熟知的歷史年代裡,文明出現了,但文明也像普通物種與種群一樣,有繁榮也有衰落,舊的文明會被新的文明代替或者傳承。那時候大陸還是連在一起的,天空也沒有月亮。瑪雅人告訴人類,地球並非人類獨有,在最近的五個太陽紀中出現過五個文明,第一個是根達亞文明,又叫做超能力文明,毀於洪水肆虐,逃亡者後來在米索不達米亞平原上又發展起了新的飲食文明,該文明最後被風蛇吹得四散零落。後來該文明的逃亡者,又在新的大陸定居生活,興起了生物能文明,他們被稱為穆利亞文明,該文明毀於天降火雨。第四個文明是亞特蘭蒂斯文明,又叫做光的文明,他們來自獵戶座,繼承了上一個文明。
超能力文明與飲食文明離我們太遙遠,缺少證據與文獻,我們從後兩個說起。獵戶座的殖民者乘坐著巨大的飛船從遙遠的獵戶座來到地球時,穆利亞文明正在延續中,兩個文明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和睦共處。巨大的飛船遮蔽了天空,於是他們利用自己的能力創造了太陽與月亮。後來他們又就地取材於創造了各種各樣的動物與植物,甚至還創造了人,並賦予了人靈魂。兩個文明各自壯大,終於引起了摩擦,也許是因為土地和資源,也許是因為其他,總之矛盾越演越烈,大到不可調和,於是戰爭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戰爭曠日持久,涉及整個地球的海洋陸地與天空,最終致使穆利亞文明走向覆滅。戰爭導致了巨大的災難,巨大的飛船被迫升空遠離地球,當其穩定後便以固定的軌道圍繞著地球旋轉,成了地球的衛星,人類的月亮;而地月分離產生的巨大力量直接導致了地軸的偏移與大陸的撕裂,而這一連串的反應又引起了巨大洪水。這一些後來以文字的形式記載在《山海經》中併流傳了下去。
亞特蘭蒂斯文明有一部分人留在了地球,教化人類,並為戰爭的惡果買單,於是有了三皇五帝治世,有了大禹治水。《尚書·呂刑》曰:「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後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鰥寡無蓋。皇帝清問下民鰥寡有辭於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乃命三後,恤功於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種,家殖嘉穀。三後成功,惟殷於民。士制百姓於刑之中,以教祗德。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於四方,罔不惟德之勤,故乃明於刑之中,率乂於民棐彝。典獄非訖於威,惟訖於富。敬忌,罔有擇言在身。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意思是說(天帝)命令重和黎斷絕了天地的交通,神和人不能再升降來往。許多帝王留在地上,任用賢人,扶持常道,德被萬民。又命令三位國君慎重地治理民事。伯夷頒布法典,用刑律判決人民糾紛;大禹賓士水土,命名名山大川;后稷教民播種,努力種植莊稼。三後大功告成,百姓就富足忠厚。士師又用公正的刑罰制御百官,教導臣民敬重德行。恭敬在上,勤勉在下(指天帝在上,群後在下),光照四方,沒有人不勤勉德行,所以刑罰公正,治理老百姓以扶持常道。主管刑罰的官,不終於作威,而終於仁厚。恭敬而持戒,不再互相指責。肩負天德,自作好命,配天在下享有祿位。
再來看人類的生活狀態,最早之時,人類只是憑藉自然天性生活,這是人類最好的時代,《繕性》曰:「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淡漠焉 。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這時候的人基本人人得道而又與世無爭。
《天地》曰:「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該段告訴我們,為何上古人類像謎團一樣沒留下痕迹,正因為人人「行而無跡,事而無傳」,在刀耕火種的時代,即使有什麼事需要臨時記一下,也不過就是用繩子打個結,即史載的「結繩記事」。這一點很好理解,比如人們寫小說拍電影做音樂,是因為有故事在裡面,如果沒有事情發生,那還會有小說電影和音樂呢,流水賬能流傳後世嗎!
再看詳細一點的記錄,《胠篋》曰:「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戲氏、神農氏 ,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至德之世,上古帝王無為而治,只是留下個名字而已。《禮記·樂記》曰:「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此之謂大當。然後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此即上古的社會秩序。
《盜拓》曰:「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農之世,卧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黃帝不能致德 ,與蚩由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堯、舜作,立群臣,湯放其主,武王殺紂。自是之後,以強陵弱,以眾暴寡。湯武以來,皆亂人之徒也。
(備註:1、該段大體闡述了上古人類社會生活狀態的一種變化,即道德在不斷衰敗,人類也逐漸失道。所以說上古社會是至德之世,人類不知道而不失道,不知自然而不失自然,真正做到了與自然和諧相處。人之初,真的不是史學家所謂簡單的刀耕火種茹毛飲血,二三十歲的壽命,也許在大陸分裂的後世里,所謂的蠻夷,即未能得到教化的極偏遠地區的人或者其他我們並不知道特殊情況的人也是這樣。
2、「古者民不知衣服」,最早時候的人類確實不穿衣服(《聖經》里人還沒被逐出伊甸園時也是如此),人們沒有羞恥的概念,但卻和諧,人類正是從有了羞恥心開始才不知羞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正是如此。
3、「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上古人類只憑藉天性行事,沒有性的概念,更沒有忠貞與否的概念,人類正是自從有了忠貞的概念才開始不忠貞。事實上,人越簡單,越容易從一而終,越是為此設立枷鎖,又是道德又是法律,越適得其反。因為不知其父,所以人類從小就跟隨母親長大,母親是他們唯一的親人,這個時期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長到歷史學家特意為其起了一個叫做「母系社會」專有名詞。這時候社會的組成單位是個人,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後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男子在生產部門中突出地位的顯現,原來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婚宴制度也開始向一夫一妻制過渡,男性的權利逐漸提升,父權制隨家庭出現而出現,即是所謂的「父系社會」。姓氏的最早出現,也許只為表明後代與配偶的出處,使得其根源得以往上追溯。但隨著男性佔有慾與私心的膨脹,姓氏的存在被強化了,尤其是家天下後。君主是天子,後代一定要根正苗紅,所以姓氏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拔高。於是社會的組成單位變成了家庭,人類開始真正步入依靠感情維繫社會的時代,於是第五代文明「情感的文明」,這種依靠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人類的文明興起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