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偶家庭教育指南
作者簡介
許標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學碩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12年心理學學習
超過3000小時心理諮詢經驗
超過1000名青少年教育輔導經驗
出版家庭教育著作《父母不知道的教育》
這裡的喪偶家庭是指父母中有一方去世,並且沒有再婚的家庭。
喪偶家庭與離異家庭的共同點是:對孩子而言,都是與父母中的一方分開。但離異家庭僅是孩子與父母中的一方生活上的分開,情感上仍然可以保持聯結。可對於喪偶家庭來說,孩子與父母離世的一方的情感聯結,永遠斷了!我在工作中接觸過不少喪偶家庭,父母活著的一方甚至比孩子更難從悲痛中走出來,需要孩子的支持和照顧,更別提照顧孩子!
喪偶家庭中,如果父母活著的一方,在去世的一方離世一年後仍然很難從悲痛中走出來,建議做心理諮詢調整自己!畢竟生活像一條河流,不論你願意不願意,你都無法停留在此刻,生活之河會推動著你向前!如果身為成人的父母都不能從悲痛中走出來,會更加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增加父母一方離世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如果父母已經從一方離世的悲痛中走出來,如何減少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離世一方的缺失對孩子成長的不利影響,化悲痛為力量,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對於喪偶家庭,我們經常聽到「又當爹又當媽把孩子帶大,真不容易」這樣的話,似乎在喪偶家庭中,父母中活著的一方需要承擔「父母」的雙重角色。也有些父母會對孩子編個謊言,比如爸爸(或媽媽)去遠方工作了,不能回來,盡量隱瞞父母一方去世的消息,直到孩子成年,或者到真相被發現的那一天!這裡,我想給喪偶家庭的父母提供另一種方式做參考。
父母可以告知孩子:
爸爸(或媽媽)在另一個世界看著我們,有一天,我們會在另一個世界相聚。但是,在去那個世界之前,我們需要在這個世界好好生活,這樣,爸爸(或媽媽)在那個世界才會放心!
父母可以以這樣的方式,教會孩子在心中繼續保留離世父母的位置,讓孩子在心理上維持與離世父母的情感流通和聯結,在成長中,在心理上仍然能獲得離世父母的情感支持!
喪偶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可以藉由父母一方的缺失,強調孩子對整個家庭的支持和承擔比同齡孩子要多,促進孩子的責任和獨立性的培養。對於涉及家庭的事情都讓孩子參與其中進行討論,增強孩子的責任和承擔!
也許會有父母心疼孩子,覺得這是在使孩子過早承擔不應他(她)承擔的責任!但從教育的角度而言,這樣的方式利大於弊!孩子可能會缺少一些同齡人的快樂,但他(她)將來會成長一個有擔當、有責任的人!如果父母試圖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以彌補父母一方離世的缺失,不願讓孩子以現實的態度面對父母的離世,孩子更有可能出現憤怒的情緒或是放縱自己的表現。孩子可能有憤怒情緒是大多數父母離世中容易被忽略的一點。
面對父母離世,孩子出現的不僅僅是傷心的情緒,很多時候還會有被拋棄的憤怒感——認為父母的離世是對自己的拋棄,從而對離世父母產生憤怒和抱怨。特別是當孩子還年幼時,如果這種憤怒感沒有得到合適的處理,這種憤怒感又無法再向離世的父母發泄,就有可能轉向在世的父母一方,從而增加與在世父母相處的衝突。
由於孩子的憤怒是指向離世父母,即使轉向在世父母發泄了一部分憤怒,但憤怒的情緒終究無法得到完全釋放,因為憤怒源頭——離世父母已經不在人世了,因而這股負性情緒無法得到真正有效的釋放,會存留心底,使得孩子處於一種負性情緒狀態下,導致孩子有可能尋求感官的玩樂享受,通過感官刺激的愉悅感,暫時避免體驗內心的那股由於憤怒體驗到的負性情緒,從而增大孩子出現問題行為的可能性!
我曾經接觸過一個孩子,在校不遵守學校紀律,學習成績差,父母打算把孩子換所學校學習,希望孩子能有所改變。一家三口開車去新學校的路上,遭遇車禍,母親不幸去世。大家看到這裡,可能會想:父母為了孩子改變,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母親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孩子應該有所改變吧?恰恰相反,孩子變得變本加厲,問題行為越來越多:抽煙喝酒,泡夜店,打架鬥毆……可能大家又要說:這孩子也太沒良心了吧!父母為了讓他改變付出這麼大的代價,他的媽媽甚至連命都搭進去了,這孩子怎麼就不知悔改呢?其實,正是因為這種代價太沉重了,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難以承受,對孩子的內心來說:
自己的問題在先,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很多行為不符合中學生的要求,錯在自己;因為自己的錯,還讓媽媽永遠地離開了自己!無法原諒,難以寬恕!自己改好了媽媽也回不來了,自己做什麼都沒用了!既然做什麼都沒用了,還想那麼多幹嘛,還改變幹嘛,隨便自己怎麼放肆、墮落!
為什麼要給自己換學校?好好的在原來的學校不就不會出事了嗎?管那麼多幹嘛?活該……
這就是孩子的心聲!可以看到他對自己的憤怒——憤怒於自己導致了媽媽的去世;對父母的憤怒——這種憤怒其實是隱含著不舍、後悔、想念!
凡事都有得失,父母一方離世,對整個家庭都是一個重大影響,為了將這種影響對孩子成長的不利一面降到最低,有效的方式是:與孩子坦誠面對和接受這一事實,以責任加快孩子的成長!
推薦閱讀:
※制定一個「允許孩子不聽話的計劃」,你願意嗎?
※認識新年 | 帶著孩子們一起迎財神
※精神之毒,毒在「大家都這麼說」!
※教會孩子同情他人的苦楚,就是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