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銀行學 - 利率理論

一、馬克思的利率利潤(了解)

馬克思提出的資本運動過程解釋了利息本質上同利潤一樣,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一般情況下,平均利潤率就成為利率的最高上限。

二、西方利率理論

1、古典利率理論:利率由投資需求與儲蓄意願的均衡所決定。

投資是對資金的需求,與利率呈反比。儲蓄是對資金的供應,與利率呈正比。

利率就是資金需求和供給相等時的價格。

如果儲蓄增加(儲蓄曲線向右移動),而投資不變,均衡利率水平就會降低。

2、可貸資金利率理論(也屬於古典理論,比上一個古典利率理論多考慮了銀行新創造的貨幣量△M和因投機動機而發生的休閑貨幣所儲存金額的增加△H)

可貸利率理論認為,利率由可貸資金的供求決定。

可貸資金的供給包括:總儲蓄S,銀行新創造的貨幣量△M。

可貸資金的需求包括:總投資I,因投機動機而發生的休閑貨幣所儲存金額的增加△H。

而利率會使資金供需相等,即:

I +△H = S + △M

3、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喜歡貨幣的流動性,因此持有貨幣

在未達到充分就業條件下,增加貨幣供應量,利率將從i降至i1,當貨幣供應量為M2時,利率為i2,此式貨幣需求曲線呈水平狀,貨幣需求無限大,即處於流動性陷阱,此時即使貨幣供給不斷增加,利率也不會再下降

(該理論重大轉變,不再認為利率取決於儲蓄和投資,而認為取決於貨幣的需求和供給)

根據流動性偏好理論,貨幣需求分為三部分:交易動機(與收入呈正比),謹慎動機(與收入成正比,與利率成反比),投機動機(與利率成反比)。

貨幣需求M可表示為收入Y和利率r的函數,M = M (Y,r)

貨幣供給為政策變數,取決於貨幣政策。

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與可貸資金利率理論之間的區別包括:

①前者是短期貨幣利率理論,強調短期貨幣供求因素的決定作用;後者是長期實際利率理論,強調實際經濟變數對利率的決定作用。

②前者中的貨幣供求是存量;後者注重對某一時期貨幣供求流量變化的分析。

③前者主要分析短期市場利率;後者將研究重點放在實際利率的長期波動上。

4、IS-LM模型中利率的決定

IS和LM曲線的交點就是同時使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相均衡時利率與收入的組合。在這點所決定的利率為均衡利率,所決定的收入為均衡收入,在均衡利率和收入的支配下,整個國民經濟實現了均衡。

第三節 利率的作用

微觀角度:對個人收入在消費和儲蓄之間分配、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投資等方面的影響非常直接

宏觀角度:利率對貨幣的需求與供給,對市場的總供給與總需求,對物價水平的升降,對國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對匯率和資本的國際流動,對經濟成長和就業等,都起到重要的經濟槓桿作用。


推薦閱讀:

TAG:貨幣銀行學 | 利率 | 韓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