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與宇宙:What do we do?
就我個人而言,對《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的喜愛是遠遠超過《The Starry Night》的。
原因無他,看著這幅畫,我浮想聯翩。如果說後者是梵高用分裂和譫妄的意識,在瘋狂中畫出來的,那麼我相信,在前者的作畫過程中,至少有那麼一刻,梵高是平靜的。
作者:意在筆前-陳濼鳶
鏈接:知乎專欄「從零開始的天體物理學」-主頁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後者畫面中星空之外的部分,那火焰般的樹,暗夜中的村莊和山脈,都呈現出明顯的的透視和縱深;但上方的星空卻沒有絲毫立體感,像掛在夜空中的一副巨畫。
相比之下,後者的星體就給我帶來了實在感,像是時空中的漩渦,所有的實體和存在,不過是這漩渦中的亂象罷了。我的目光繼續下移,就看到了平靜、人性、溫暖,這實在是我最喜歡的東西。
梵高作為一個印象派畫家,在仰望星空時,想些什麼我尚且不知,但是總不會不想了解所畫之物是如何運轉的.
梵高的年代,也正是天文學昂首闊步的年代。當時的天文學家在探究宇宙是如何運轉之時,常常反覆地碰到一些在哲學家根深蒂固的理念——地球隔離論。
縱觀歷史,哲學家總是認為宇宙是遠離地球,在地球之外的一個實體,無論宇宙怎麼運轉,都與自己生活的星球無關。
但是在現代天文學的觀測中,當我們驚奇地發現自身的存在也是由這「運轉」所產生的,天文學就有了一個大的轉變——由外在觀測變成了內在自省。
詩人會吟誦:「我們都是星塵。」
這不僅僅是詩詞,還是現實。
恆星在壽命終結時產生的氣體塵埃雲,為我們美麗星球上的生命產生奠定了基石。
也就是說,構成你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原子起源於恆星。無論是你手心中的筆,還是抓著不放的書,抑或是晚上纏綿悱惻的你。都有可能來自同一個恆星的遺留物。我常常發覺這的確是件爛漫的事兒。
自古以來,人們就一直在思考「我們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的問題: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是誰或者是什麼創造了我們?
現代社會中,天體物理學家思考的問題略有不同:宇宙是什麼時候,如何形成的?我們是唯一存在的嗎?是什麼事件組合讓我們得以存在於一顆圍繞中年恆星旋轉的小型岩態行星之上?......
To be continued......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請問在宇宙形成之前是什麼 空白?
※絕對的空無當中是如何誕生宇宙的?
※我們的宇宙是否會像遊戲一樣有bug?
※研究宇宙終極理論究竟有什麼用?
※宇宙有沒有開端?如果有從哪一個特定時刻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