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熱愛戰爭,只是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戰爭——《敦刻爾克》

1.

最近看了一下諾蘭最新的作品,《敦刻爾克》。,細細品味這部電影,反而發現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這部電影沒有像一般的戰爭片那樣,開頭先介紹戰爭背景,戰爭原因,之後在逐步地將故事引到激烈的作戰當中。

但是這部電影,作為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開頭卻短小精悍,直截了當的讓人驚訝。電影的開頭,直接就是幾個士兵,在撿到德軍散發的傳單之後,被幾個德軍襲擊,一路逃竄到跑向正在緊急撤兵的碼頭。接下來,就直接進入導演給你安排的三條主線,從陸、海、空三個方面,讓觀眾全方位地去身臨其境地去感受這場戰爭。

影片里沒有慷慨激昂,沒有熱血沸騰,沒有英雄的衝鋒,沒有人性的光輝。只有驚恐的士兵,泥濘的海灘,陰暗的天空,草芥的生命,求生的慾望,沉悶的氣氛,壓抑的絕望。戰場就是煉獄,人性的醜惡與殘酷暴露地一覽無餘。

這讓人明確了戰爭,也開始反思了戰爭。

2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中國的鍵盤愛國者越來越多。只要新聞上開始出現一些關於中國與其他國家局部摩擦,或者矛盾,總會有一些人在評論上高喊著類似於「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一類的話。他們期待戰爭,期待暴力,他們認為協商,談判等等行為就是無能地表現。而戰爭,則是能解決一切的最好手段。他們熱愛戰爭,只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經歷過戰爭

中國這個國家,是最不缺少戰爭經驗的國家,也是一直在努力維護世界和平的國家。我們擁有著殘酷的經歷與教訓,我們用無數地戰爭換來了如今的和平。可是這些年的中國愛國輿論導向卻始終存在著盲目愛國的方向,從前些年的盲目抵制日貨,示威遊行,到現在的一旦有中國留學生在外國出事,便會有一堆人評論「讓你去外國,活該、、、」等等這樣看上去像戰爭一樣無情殘酷的語言。他們像對待一場戰爭一樣的去對待與自己有不同觀念的人,用自以為是的愛國主義為幌子,去像自己熱愛的戰爭表現敬意。

但是,這樣的愛國,這樣的戰爭,除了加深對於同胞的傷害外,沒有任何意義。那些經歷過真實戰爭的人,內心渴望的,都是和平。

3

讓我們在回到電影,電影中的三條主線,就像鐘錶的時針、分針、秒針一樣,以一周,一天,一小時的時間長度,在107分的電影里緊緊交織在一起。伴隨著緊張刺激的音效,讓觀眾逐步地去體會那種撤離時緊張地情緒。但是這部電影的重點不在於撤離,而在於讓觀眾自己去體會這場戰爭以及戰爭的意義。

篇中有兩次歡呼,一次是英國老百姓響應號召開著民船到達敦刻爾克時士兵的歡呼,第二次是疲憊的士兵回到國土後,受到國人的熱烈歡迎。對於士兵自己來說,他們是戰爭中的失敗者。但對於國人來說,在失敗的戰爭中,原本計劃接三萬士兵回國最終接回來三十萬士兵,本身就是一次偉大的勝利。

電影在丘吉爾的那段演講中落下帷幕,把那些在戰爭中舉足輕重的大人物隱藏起來,把那些危險的敵人隱藏起來,把最真實的小人物所面對那種最真實的戰爭真實的表達出來,只是講了一個關於戰爭的故事,剩下的,讓你自己去體會。

戰爭,究竟意味著什麼,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反思,我們維護和平,但是我們不懼怕戰爭。

只希望我們每個人可以理智地看待戰爭,看待問題,明確戰爭的殘酷與代價,在最後,附上電影末尾,丘吉爾的演講。

「Even though large tracts of

Europe and many old and famous states have fallen or may fall into the grip of

the Gestapo and all the odious apparatus of Nazi rule, we shall not flag or

fail.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推薦閱讀:

TAG:電影推薦 | 美國電影 | 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