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和馬斯克成功了,「你」為什麼那麼激動?
馬斯克流弊!上帝也忍不住點贊,雙擊666。
馬斯克的這波Campaign流弊,人民群眾很激動,朋友圈裡奔走相告。
我司天生麗質美女「我芳」流弊,她提了一個好問題:為什麼馬斯克成功了?大家都跟著激動?
小時候我們都愛問為什麼,長大後卻習慣了
公關行業曾有種說法:三流的公關推輿論—放大正面聲音、減少負面聲音,二流的公關推趨勢,一流的公關推價值觀。
馬斯克顯然做的是一流的公關,他在傳達某種價值觀,為星際旅行這件事賦予了「意義」,並且受到了大家認同。
那麼像馬斯克所做這樣的星際旅行的意義是什麼呢?NASA的科學家曾給出過一個答案。
1970年,尚比亞修女瑪麗·尤肯達給恩斯特·施圖林格博士寫了一封信:地球上還有那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你們怎麼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
施圖林格博士很快回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講了一個故事:
大約400年前,德國一個小鎮上的伯爵,把大部分收入用來救濟百姓。
有一天,伯爵遇到一個奇怪的男人。這個人每天晚上都在自己的實驗室搞研究,他將一塊塊玻璃打磨成小鏡片,而後安裝到鏡筒上,利用這種裝置觀察非常微小的物體。放大數倍的微小生靈讓伯爵感到不可思議,深深著迷。
伯爵邀請這名男子搬到城堡,並資助他的研究工作。
鎮上的人認為這個怪人浪費了伯爵的錢。他們抱怨說:「我們還在忍受瘟疫的折磨,而他卻拿錢讓這個男人搞沒用的愛好。」
聽到這樣的抱怨,伯爵說:「我會盡我所能幫助你們,但我仍會支持他,因為他的研究終有一天會得到回報。」
事實證明,伯爵的話是對的。這個怪人最後研製出我們現在熟知的顯微鏡。在促進醫學進步方面,其他任何發明都無法與顯微鏡相提並論。它的問世幫助人類消除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瘟疫及傳染病。
如果沒有顯微鏡,人類無法取得這些成就。在顯微鏡誕生過程中,伯爵投入的錢顯然發揮了重要作用,花錢支持研製顯微鏡所能做出的貢獻,顯然遠遠超過單純的救濟遭受瘟疫侵襲的不幸者。
……
每年,都有大概一千項從太空項目中發展出來的新技術被用於日常生活中,這些技術打造出更好的廚房用具和農場設備,更好的縫紉機和收音機,更好的輪船和飛機,更精確的天氣預報和風暴預警,更好的通訊設施,更好的醫療設備……它所帶來大量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可以用在火星項目之外,這將產生數倍於原始花費的收益。
施圖林格博士不愧是科學家,以故事做類比,從理性的層面剖析了星際旅行的必要性——這很有用。但我們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看,實用主義顯然不是高級別的需求。
其實,和為什麼要做星際旅行一樣,很多基礎學科一直受到相同的待遇。《讓創意更有粘性》一書中曾經講到,有史以來每一位代數老師都得面對學生提出的兩個問題:為什麼我要知道這個(代數)?我什麼時候才用得上?
而大多數的老師只會告知:你想畢業就必須學;你將來每一門課都要用到代數;要進好大學,你的數學成績必須好;我哥哥現在做統計工作,他每一天的工作都離不開數學。
而迪安舍曼老師則不然,他是這樣回答的:
然後,他會提醒學生,人們練習舉重,絕不是為了哪天有人硬要把你們摁倒在地、胸口放上啞鈴的時候能舉得起來。你練舉重,是為了能夠在打橄欖球時放倒防守前鋒,是為了承擔男人的責任扛得起煤氣罐,是為了能把外孫高舉過頭頂,而不至於在第二天肌肉酸痛。同樣的道理,你要做數學題,是為了鍛煉邏輯思維能力,讓你將來可以當個優秀的律師、醫生、建築師或家長。因為數學就是思維的舉重訓練,數學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舍曼老師的回答之所以精彩,在於他沿著馬斯洛的層次結構往上爬,他在此訴諸更高層次的需求,比如社交需求,比如尊重需求,比如求知需求。那麼,還有沒有可能繼續沿著需求層次往上,尋找新的需求呢?
對此,梁文道先生曾經講過一個故事:
我一位很尊敬的長輩,他在哈佛教數學,21年前我第一次去美國的時候,就是在他家住了一段日子,我記得那時候他跟我說過他的一個困擾內心的事情,他常常覺得自己做數學,好像對人類沒什麼貢獻,還不如路邊一個清道夫,他為這個問題感到苦惱過一段日子。
這種感覺我能夠理解,但問題是為什麼我們仍然會為數學著迷呢?
哪怕我們自己不行。像我就是對數學家充滿敬畏,那是因為我覺得他們真的在作為一種人類理智上所能夠做到的最純粹的、最脫離實際的,因此顯得那麼美的一種工作。
在梁文道老師看來,研究數學是一種純粹的智力上的審美。同樣的,探索浩瀚的宇宙,實現星際旅行,本身就是一種審美需求。當然,埃隆馬斯克倒未必是這樣考慮的。他所追求的需求層次可能更高。
小馬宋去年在《時間的尺度和人的格局》中講:
如果讓我們預測明年人類會不會滅絕,那概率是微乎其微的,可以忽略不計,但如果讓我們預測人類在100萬年內會不會滅絕,那就是個大概率事件。如果人類在100萬年內滅絕是個大概率事件,那我們就有必要為人類的未來存續做考慮和做準備。
霍金和埃隆·馬斯克(特斯拉CEO)的觀點很相似,那就是必須實現星際移民。馬斯克說,人類只有實現異星居住才能避免未來種族滅絕的命運。
馬斯克和霍金,考慮問題的時間尺度都很大,達到一百萬年以上。
馬斯克的計劃的第一步是先把100萬人移民到火星上去,因為他認為只有100萬人的數量同時移民到一個星球,才可能將人類的種族延續下去。
研製可回收利用的火箭就是他移民火星計劃的第一步,接下來將是建造更大載重的火箭系統(就是今天成功的那個獵鷹)直至建造移民火星的飛船。
馬斯克在接受採訪時說,他現在賺錢的唯一動力就是為了實現把人類移民火星的計劃。
當然,馬斯克的自我實現需求,倒不是每個普通人的需求。我們對於埃隆·馬斯克的認同,除了他輸出的價值觀以外,還有群體心理的認同。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成為某個群體當中的一部分,是一個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組成(綁架你轉發的「不轉不是中國人」就是利用的這種心理)。換句話說,歸屬於一個有意義和有價值的群體,是每一個人都存在的需求之一。
而在今天,我們的一個同類,為了實現讓群體活下去的夢想,取得了不錯的進展。每一個人都會覺得與有榮焉。這和當年阿姆斯特朗登月時說出的「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異曲同工。
最後,還是再佩服10遍埃隆·馬斯克。他的成功,充分印證了阿爾貝特·施韋澤那句名言:「我憂心忡忡地看待未來,但仍滿懷美好的希望。」
公眾號:老卒不公開課 (懂點營銷,並因此賺錢)
SpaceX和馬斯克成功了,「你」為什麼那麼激動?
推薦閱讀:
※一切從接納自己開始 by Zo? (????)
※為什麼總會被笑容欺騙?
※心理學個案——性變態
※危險的心理諮詢
※人活著,就是在戰鬥:記錄抗擊躁鬱症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