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花蓮】地震又發,結構如何抗震?

地震是自然災害中,造成損失最嚴重的災難,為人類與社會帶來了嚴重的恐慌與破壞。由於板塊的變動,我國多個地區均處於地震多發地帶,台灣就是其中之一。昨日23時50分,台灣花蓮縣附近海域(北緯24.13度,東經121.71度)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11公里,對人們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截止今日5時,本次地震已造成2人死亡,202人受傷,以及多所大樓的傾斜與倒塌。地震發生後,花蓮仍處於餘震不斷的狀態,且無法預知是否還有更高震級的地震發生。地震中由於建築倒塌造成的人員傷亡佔據了極高的比例,卡本在為台灣同胞揪心與祈福的同時,也在關注受地震影響的結構安全。

關於地震震級與震源深度

提起地震的強弱,我們就需要提起地震震級這個概念。地震震級在一定範圍內表示各個地震的相對強弱,僅與震源釋放的能量有直接關係。具體來講,地震可分為弱震、有感地震、中強震、強震與巨大地震,本次花蓮地震震級高達6.5,屬於強震的範疇,已對建築造成威脅。

與地震強度直接關聯的另一參數,是震源深度。震源深度,是指震源到地面震中的垂直距離,震源深度可將地震分成淺源地震、中源地震與深源地震。地震震級同等級情況下,震源深度越淺,產生的破壞就越大。震源深度11km屬於淺源地震的範圍,破壞力較強,極易對地面的建構築物造成破壞。

減少地震損失的根本方法

如何減少地震危害,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的問題。有人說可以從預防的角度,提前脫離地震範圍。這樣的建議看似可行,然而先不說準確、及時預測地震的難度極高,僅憑現在的科學還無法實現,地震中建構築物的倒塌也是一種資源的損失浪費。從另一方面來講,建構築物的倒塌掩埋,是地震中造成人員傷亡最多的原因。因此,想要減少地震中的損失,根本還需從結構下手。

花蓮地震的傷亡率,可以說在強震中要屬於較低的。地震造成了停水、停電,以及大梁路面的破壞,卻僅有幾處建築橋樑發生了傾斜或者坍塌。事實上,由於台灣「九二一」地震的發生,整個台灣掀起了防震抗震熱潮,最終的結果就是在高達6.5級強震下,也未發生大規模坍塌事故。因此,提升結構抗震性能,才是減少地震損失的根本方法!

提高建築抗震性能

那麼如何來提高建築的抗震性能呢?首先,抗震的本質其實就是將地震傳遞的巨大能量消耗掉,建築在地震中不斷晃動持續消耗的動能就是對地震能量的一種消耗。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如果建築能夠在地震中持續晃動消耗地震能量,同時保證不會坍塌,就是建築抗震效果好的表現。

從力學角度來看,也就是說要求建築不僅具有足夠大的整體剛度與整體穩定性,同時也要具有必要的延性。如今在結構設計上,可以通過較多的方式來保證新建結構的抗震性能,而今既有建築不斷增多,我們更應當將注意力放在既有建築物的抗震性能提高上,以保證地震中的結構安全。

說到這裡,就要提到我們一直在講的結構加固了。結構加固不僅能夠有效提高結構承載力,在提高結構抗震性能上,也有其獨到之處,例如我們常見的碳纖維布,可以有效提高結構延性,增加結構「晃動」時間、延緩結構破壞。除此之外,還有更多詳細的抗震加固技術,卡本將會在今後的文章中持續與大家進行交流。

祈福花蓮,願寶島平安。最後,卡本想說的是,「地震不殺人,殺人的是不合要求的建築」,地震無法避免,但我們可以避免地震中的傷亡。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身為加固人,當以結構安全為己任,以精品護航結構安全。


推薦閱讀:

如果76年唐山大地震發生在今天的中國,重建唐山需要多久?會建成什麼樣?各個階段會有什麼樣的情況發生?
唐山大地震過去這麼久為什麼還有餘震?
5·12 地震的災民們現在怎麼樣了?
10.1級抗震能力的故宮是怎麼建成的?
李四光真的說過那些地震預言嗎?假如他真說過,那些地震預言可信嗎?

TAG:地震 | 结构加固 | 花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