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不知道當代武術界的這個鄙視鏈?

當代武術界鄙視鏈示意圖

我們都知道,當代中國武術存在兩大陣營,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競技武術又分成武術套路和散打,一個表演、一個實戰,各自不同的玩法;而傳統武術則由129個流傳有序的拳種構成,是一個很大的拳種群落。如果稍加留心就會發現當代武術界有一個很好玩的鄙視鏈。

競技武術那邊,搞散打的鄙視練套路的。範圍再擴大一點,競技武術套路有官方加持覺得自己是主流,鄙視非主流土包子傳統武術,散打則鄙視傳統武術不能打;但是不要錯以為傳統武術處在鄙視鏈的最下層,同樣,傳統武術鄙視競技武術套路是「只圖人前美觀」的花架子,而散打則是「拳擊加腿」的莽漢鬥狠,沒文化。如此這條鏈就成了首尾相應的鄙視圈。

這種鄙視圈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所有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別人,大家都認為自己練的是武術正脈,眼裡只能看到別人的缺點並無限放大。

有時候你看到別人是什麼樣子,取決於你觀察的視角。散打鄙視傳統武術是以格鬥術的標準;競技武術套路鄙視傳統武術是從觀賞性的角度;傳統武術鄙視競技武術套路是從技術攻防意識的視角;傳統武術鄙視散打又是以文化性為標準。大家用不同的標準互相噴,其實一點意義都沒有,對自己和對方的進步都沒有價值。

武術之所以會出現當下這種不團結、不和諧的局面,根本原因是我們沒有在歷史縱軸上處理好各自的關係,最終導致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在當下同一時間節點上互相不認同。

1929年浙江杭州國術遊藝大會

把眼光向過去不遠處挪動,民國時期根本沒有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之分,中央國術館搞過幾次競技化的嘗試,基本思路就是套路和對抗都要有,其實幾次比賽下來有些事已經非常清楚了。比如,高手根本就不在民間,最後勝出的選手基本都背後偷著練拳擊、摔跤,太極四兩撥千斤的精妙理論擂台上毫無建樹。

大膽猜測一下,如果武術一直以對抗為主,套路為輔的路子走下去,絕大部分拳種即便不被淘汰也會徹底轉變為健身術,世人也會清楚地知道要對抗只練套路是沒用的。而中國的武術可能會分成另外兩個陣營,健身的武術和競賽的武術。

競賽的武術以格鬥為主,從當時的跡象來看最後的演化趨勢極有可能形成與今天的散打相差不大的站立格鬥術,但是不同的是練散打的知道自己技藝的根在傳統武術;而健身的則會老老實實通過練拳鍛煉身體,不會在未經對抗訓練的前提下妄想著自己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也不會責怪擂台上打的技術跟自己練的技術沒有關係。當然,也會有一個傳承傳統武技的群體,他們確實是傳統武術的正宗真傳,他們未必是高手,但社會會尊重他們,因為他們為我們民族保留著傳統武技的本來面貌。

可惜的是武術競技化道路走得很曲折,一開始比套路,幾十年下來所有人都不練打了又開始搞散手,但是很多人已經習慣了欣賞招法中的攻防意識的美,已經對武俠小說中的「你一招枯樹盤根,我接一招犀牛望月」的打鬥方式信以為真,所以散手從出現那天起就被指責為「拳擊加腿」,不被廣大傳統武術習練者所認同。二十多年過去了,散手改為了散打,競技套路也已經「舞」化的面目全非,而傳統武術還是那個傳統武術,始終也沒能探索出一種能在擂台上展示巧妙招式的對抗方法,即便健身也還是那套陰陽五行哲學指導下的意、氣理論。

張文廣先生著作《散手拳法》封面

記得上學時,武術史課上老師放過一段張文廣先生當年主持北京體院搞散手試點的錄像,當時還能很明顯的看到一些傳統武術的技術方法,後來隨著實戰越來越多散手技術逐漸發展為今天看到的樣子,這是適應擂台對抗方式的結果,是站立格鬥規律的必然要求。不是傳統武術技術不能用,而是在那個規則下直、擺、勾、鞭腿、側踹、正蹬更有效。當年的武林大會也證明了不論哪一拳派,上了擂台打法都是一個樣,各種拳理指導下的技術風格更多的還是體現在套路演練中。

全運會賽場上套路運動員的起勢動作明顯遷移自街舞

當代的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成了兩個互不相干的陣營,競技武術套路運動員編套路寧肯從街舞找素材也不看傳統武術一眼,散打運動員的踢打摔技術也是絲毫看不到傳統武術的影子;傳統武術則認為自己才是中國武術的正脈,競技武術是「舶來品」,是一群不懂武術的「磚家」拼湊的東西。

其實,把時間軸拉長一點看,競技武術本來就是所謂的傳統武術競技化的結果,確實尤其是競技武術套路在確定項目時以拳種為單位將很多優秀拳種排斥在體制之外,不能不讓人猜測當時相關人員是有私心的。今天本來一脈相承的競技與傳統形成這種互不相認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那點「私心」導致的結果。

歷史已然如此,接下來應該怎麼做才是最值得關心的。當然,競技武術即便習練者了了,已經成了運動隊關起門來自己玩的遊戲,但是有官方源源不斷的支持,發展成什麼樣不需我們操心。那些面臨失傳的傳統武術該怎麼辦呢?

《周易·繫辭下》中有句話叫做「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要想萬世不衰就要通過不停的變來適應時代,傳統武術要做的就是主動求變,最好連同「傳統」二字也變掉。在這個極度多元的時代,傳統武術的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特點正是其適應時代的優勢。

比如,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人們不再滿足於溫飽,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了,想要活得有質量了,在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社會,太極拳就完全可以利用柔和緩慢的優勢著力於開發健身和康復功能,現在雖然有人關注但是做的遠遠不夠,還沒有人把太極拳的健身機理研究透徹,還做不到根據個人需求量身定做健身方案和運動處方;

李連杰的「太極禪」就是以「健康與快樂」為宗旨

此外,格鬥在任何時代都不缺市場,也總會有人熱衷於格鬥技巧,既然各個拳種都宣揚自己技擊性很強,那就別打嘴仗,實實在在整理規範自己的格鬥訓練體系,培養點真正能實戰的弟子,也別責怪散打規則下用不出招法,去探索適合本拳種的格鬥方式,只要真的拿出可以實戰的東西,肯定會有人願意學;

即便有些拳種在健身和技擊上競爭力不強,也完全可以當作一種文化樣式存在,傳承人踏下心來研究一下自己的拳種,能夠把招式、套路背後的道理講清楚,能把拳種的文化性解讀出來,我相信會有很多人像我一樣對此有著濃厚的興趣。

當然,不管選擇哪條路,都要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市場化,通俗點就是要能換來金錢。傳統武術沒有官方強大的人力、物力支持,就必須要自食其力。民間的真傳、傳承人們,如果滿足於國家給個非遺傳承人保護起來,那技藝遲早要失傳。傳統武術的發揚光大一個非遺稱號是遠遠不夠的,傳人們要真想祖師爺的技藝傳下去就得花大氣力自己去謀求出路。這個時代,拿出真材實料的東西,運用市場的力量包裝、推銷自己是傳統武術發展的最好出路。

結束語

不管我們是否願意承認,競技武術就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這幾十年武術留在歷史縱軸上的標籤,儘管有諸多不足,但這就是武術幾十年競技化的產物。同時也應該看到,當代社會對武術有著更多元的需求,健身、防身、文化審美、娛樂休閑等等,而不僅僅是競技,這是時代給傳統武術129個拳種的機會,也是傳統武術的救命稻草,抓不住就會被時代無情的拋棄,除了日後作為專家學者書架上的研究資料別無他用。

weixin.qq.com/r/dDrn--z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中國武術 | 武術 | 傳統武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