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第一個高(泡)峰(沫)後,要邁幾道坎?| 區塊鏈

文 | 馮尚鉞

「忽如一夜春風來,人人皆談區塊鏈」,作為2018年開年的第一個「風口」,區塊鏈在被部分投資人看好,甚至被認為是「下一代互聯網」的同時,也引發了同樣龐大而激烈的質疑:它是更多通過幣市投機而進入大眾視野,因此大眾對它的認知更多與幣市的上漲和下跌息息相關;它目前的商業場景和實際應用還停留在小範圍測試階段。而它自身又有非常強的顛覆性,因此對區塊鏈未來一年的判斷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對區塊鏈一年內的未來做一個大致展望。不談幣市的喧囂,還原區塊鏈技術本身,它不是天使或者騙局,仍然是一個處於非常早期的技術。它也會遭遇類似於2015年的VR、2016年的人工智慧一樣,呈現W型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階段,我們認為區塊鏈在輿論和資本上已經接近到達第一個發展的高峰。2017年幣市火熱的原因之一是:以智能合約為標誌,區塊鏈技術走嚮應用,已經有了初步的與現實商業場景結合的可能,也讓長期渴望大故事的投資者看到了希望,但這一熱度會在2018年上半年逐漸衰減。在此之後,它會經歷一個回落與沉澱階段,為下一次的技術爆發和真正的規模化應用做準備。

36氪記者採訪了中國區塊鏈的頂級項目,包括NEO、量子鏈、比原鏈、沃爾頓鏈、阿希鏈等等,得到了一些共通的結論。

一、區塊鏈的輿論熱度會逐漸下降,進入沉澱和調整期

如果僅從投資數量來看,那麼2017年的區塊鏈領域的投資或許是增長速度最快的投資。以比特幣和以太坊為標誌,比特幣的市值從156億美元增長到最高的3059億美元,以太坊市值從7億美元增長到668億美元(在1月11日曾經增長到1484億美元),這還是發生了兩次分叉的情況下。而在具體的區塊鏈投資項目,一年代幣價格增長二十到一百、三百倍比比皆是,誇張的投資給新入場的代幣和比特幣投資者錯誤的認知,似乎區塊鏈發揮作用的時代已經到來。

但這種突發的高漲帶有偶然性,撇去泡沫和資本的宣傳,需要考慮的是: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貨幣市場此前已經沉寂了三年左右,為它儲備了內部增長的動力;ICO 和二級市場交易在2017年發展完備,降低投資門檻導致大量新人和資本湧入;項目為了維持代幣價格往往做「市值管理」以維持市場預期,造成虛假繁榮。除此之外,在上半年監管還未關注到這一市場,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但2018年,這些優勢條件恐怕不再存在,比特幣2018年年初的「腰斬」證明了這一點:以現有的區塊鏈技術成熟程度和落地程度支撐起現在的市值,恐怕力有未逮。不時存在的監管壓力已經使得大部分國內項目為了避嫌出走海外。除此之外,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長期技術,仍然處於早期發展期,投入回報周期長。這些因素會使得大多數追逐短期的投資者對區塊鏈技術的興趣減弱。缺乏利益刺激,「區塊鏈」的輿論熱度可能會低調下去,或是被更新的風口所取代。主流數字貨幣價格也將經歷長期起伏調整。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也去掉了許多泡沫和投機者,對於認真開發的企業來說並不一定是壞事,而且場外投資機構應當會抓住這個回調機會開始布局。

二、底層技術的解決是重中之重,這是明年的最重要看點

可以斬釘截鐵地說,現在區塊鏈技術的性能、可用性還未能達到商用標準。

例如,目前相當多的區塊鏈應用使用的是以太坊的底層技術,但以太坊存在著若干問題,首先是以太坊的性能無法支持高頻,大用戶數量的應用,以太坊的交易處理速度低,以太坊每秒7-15筆交易,只能適用於極少的低頻商業場景,這構成了區塊鏈落地的瓶頸。例如,2017年的以太貓就造成了整個以太坊網路的嚴重擁堵。

另一方面,沒有統一規範,造成基於不同底層技術的公有鏈、聯盟鏈無法互通,形成「信息孤島」。最後,目前的區塊鏈在開發、使用上仍然具有高門檻。因此,沒有底層技術的革新,區塊鏈只能局限於少數的to B場景,to C 的商業應用仍遙遙無期。

因此,目前有許多區塊鏈項目對此進行研發,這應該是2018年的一個觀測重點。國外如被期待取代以太坊的EOS、AE,國內有NEO、量子鏈、阿希鏈等,將在2018年迎來重要節點:它們有些會在上半年正式公測、有些會完成技術迭代,有些則會擴張已有的生態。它們的表現,將會極大影響到人們對區塊鏈未來的評估。

三、落到真正的應用場景上很難,成功的代價是高死亡率

在2017年下半年,區塊鏈項目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即是整個行業快速走嚮應用化,出現大量基於特定的商業場景,結合公有鏈和應用的區塊鏈項目。毋庸諱言,這裡面絕大多數的區塊鏈項目都有投機性,是偽「區塊鏈+」投機,但也有少量真正的落地項目的探索。

區塊鏈加應用場景,應當首先考慮應用場景的需求,而不是區塊鏈技術的特徵。例如,盲目強調「去中心化」,很可能會忽略中心化帶來的效率增益和專業優勢。而對大多數日常交易來說,區塊鏈技術也不一定是最迫切的需求。

目前的區塊鏈與商業場景結合模式可能有三點:是否是非常高的信用需求,是否有非常高的隱私保護需求,是否需要有非常高的潛在交易需求。同時,考慮到底層技術的局限性,低頻交易會比高頻交易更加適合。

這可能造成2018年區塊鏈不會有人們期待的「爆款」的出現,因為爆款前提是大用戶量,但區塊鏈無法支持;面向生活場景,但大部分可應用的區塊鏈項目仍然會從B端開始;並且有完善的生態和商業基礎設施為前提,例如區塊鏈溯源除了線上確認,線下防偽仍然會成為短板。(例如儘管區塊鏈數據不會被篡改,但二維碼等可能會出現複製)

雖然不太可能有改變生活的爆款,但有可能有吸引人們關注的「爆點」,可能還會出現類似於以太貓的區塊鏈實驗,這種新東西依然會挑逗起大家的好奇心和關注。

四、大公司會持續入場,但仍然會以實驗和布局為主

大公司的進入會為區塊鏈帶來大量的新關注度,但大公司優勢,包括流量和用戶量、資本、技術儲備,在短期內無法轉化為區塊鏈領域的領先優勢。另外一方面,區塊鏈相關的如代幣發行、交易監控、敏感數據會帶來高政策不確定性。大公司的介入很可能不會規模化,而以小範圍技術實驗和布局為主。相反,越是急躁的要挺進這一領域,越要對項目謹慎考察。

五、給區塊鏈「賣水」和做基礎服務會成為新的熱點

除了區塊鏈鏈上的生態以外,與區塊鏈鏈下產業相關的基礎設施的完善會成為新的一年的熱點。「賣水經濟」的原則仍然適用。

在區塊鏈教育領域,目前主要是職業教育,整個區塊鏈行業存在較大的缺口。早期區塊鏈行業是由技術極客引領的小範圍社區,人數少,難度高,技術分散且缺乏統一標準。當區塊鏈逐漸落地,原來的師徒制、項目制的傳授方法已不適用,需要有體系的職業教育。這將是今年年初迅速會出現的一個趨勢。

交易設施是指圍繞區塊鏈代幣交易(主要是幣幣交易)相關的一系列的行業,包括交易所、評級機構、市場機構、市值管理等等,政策靴子落地後,這些交易設施搬遷到海外,反而有了更大發展空間。未來可能走向正規化。

鏈下設備是指與區塊鏈相關的其他配套軟硬體。區塊鏈相關的去中心化不僅僅意味數據的分散,也意味著更多的主動權將由中心化的企業機構交給普通用戶,這需要一系列的配套線下服務。例如用戶端的錢包開發等。同時,現實資產上鏈,智能合約的應用,客觀上也需要物聯網技術發展做支持(例如用區塊鏈做共享租車的前提是智能車鎖的普及)

六、「區塊鏈+」的核心是「區塊鏈思維」

隨著區塊鏈底層公鏈的完善,技術人才的增多,技術門檻會逐漸降低,但它在思維也有門檻。類似於做互聯網需要「互聯網思維」,而不是單純的辦網站。做好「區塊鏈+」同樣需要「區塊鏈思維」,而不是簡單將互聯網的遊戲規則搬到區塊鏈領域。

區塊鏈不僅僅一種應用技術是而是指出了其他可能性,例如:

對系統的管理,以共識機制的方式,分散給普通節點;

通過挖礦實現的激勵機制,改變了傳統的隸屬關係和層級架構;

通過代幣的形式,將生態內部的參與者與生態利益綁定;

智能合約將部分原先複雜的經濟活動自動化、效率化;

私鑰和錢包的概念為產品設計提出了新的挑戰;

……這些都指出了經濟的另一種可能。

對於傳統行業來說,並不需要將業務全部延伸到鏈上,但是要正視區塊鏈可能引起的新的衝擊。

以下分別是NEO創始人達鴻飛、量子鏈創始人帥初、比原鏈聯合創始人段新星、沃爾頓鏈CEO莫冰、阿希鏈創始人單青峰原汁原味的觀點呈現:

NEO創始人 達鴻飛

公有鏈的競爭我覺得有三個層面,第一個技術層面,就是你們這個鏈上面能提供的基本服務。但是我覺得這個競爭比較短期,因為代碼都是開源的,你的技術別人都可以學習。第二個競爭是生態上的,你有多少的開發者,你這上面有多少人會使用你的智能合約體系,然後願意來貢獻添磚添瓦來給你做開發?你的社區的多樣性怎麼樣,開發者是不是只集中在一個國家?這是生態的競爭。第三個的話我認為是治理模式的競爭,這個因為目前已經看到了,治理模式實際上會對這個鏈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比如像比特幣、以太坊的社區就非常的分散,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主導機構,那麼它的進步就會受到影響。

可以想像一下,就是我們現在很像 」 . com 」 的階段,儘管大家都看出互聯網是一個會改變我們經濟的工具。所有的東西都在追逐「. com」,但實際上它還很不完善。中國在那個時候就有一個電商網站叫8848,就是他後來沒有成為淘寶,為什麼?因為當時物流這樣的基礎設施還不完善,線上的支付還不完善,然後界面什麼都很差,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入互聯網。在這些基礎設施建立之前,實際上這個想法是好的,但是最終是難以落地。今天也是一樣的,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在區塊鏈上的應用,它很可能在未來的一波這個市場向下的時候會死掉。

量子鏈創始人 帥初

我個人覺得,區塊鏈最大的意義在於它社會信任服務賦予了數學的規則和計算機的邏輯,我們可以把很多高人力成本的信任問題,轉化為機器的共識來解決。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提升了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當人們提到基礎設施,會知道有水電煤氣,有網路,但我們忽略了在社會的基礎設施裡面還有一個環節,就是信任。這個是它最長遠的意義。

但我覺得整個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成熟,可能還需要幾年的時間,比如2到3年,甚至4年的時間,我覺得這還是需要的。到整個技術的演變真的成熟之後,再出現大規模的應用的可能性比較高。目前我們一直在談區塊鏈的技術,但是目前在整個區塊鏈行業裡面,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加密貨幣,另外一個是免信任平台。加密貨幣的發展前景和我們整個國際上的監管環境有非常巨大的關聯性。所以我更看好免信任平台,為什麼叫免信任?因為大家是對於這個平台的信任,可能不是基於對這個公司或者對於這個人的信任,而是基於背後的原理和計算機的程序的一種信任。他能降低維持信任的成本,因而產生價值,而且沒有什麼太多監管上的風險。

我們量子鏈在場景落地上也在做很多的規劃,我們希望在2018年我們能夠落地更多物聯網領域的場景,物聯網和供應鏈領域,我們希望能夠落地物聯網、供應鏈、醫療。但是最重要的是物聯網領域,這是我們2018年重點落地的場景。

(左為莫冰)

沃爾頓鏈CEO 莫冰

比起2017年年初,區塊鏈的創業環境已經要好太多了。年初跟他講區塊鏈,我們要講非常非常久,人家才能了解。現在就好多了,關於泡沫,其實整個行業發展過程都會有一個吹泡沫的過程。就像九十年代互聯網剛剛發展的階段,區塊鏈現在也正在經歷那個階段。比如說我公司近期招了兩個區塊鏈的資深工程師,也是花大價錢挖來的,還沒有來上班就跑去自己創業了,所以有一些產品同業想讓他們幫做一個鏈,就是也是想快速切入到區塊鏈這個行業,也存在這麼一個現狀。但我覺得這個泡沫遲早會破裂,所以我們整個經營策略就是把握現有的團隊,然後適當的去挖掘一些可能還沒有太了解區塊鏈這個行業的團隊,去培養他們到這個行業,這樣穩定性會更強。另外也隨時做好準備如果寒冬來臨,泡沫破裂的準備。

行業應用方面,我們希望能夠簽約20家規模以上的一個合作夥伴,來幫我們一起來做這個行業應用。從行業應用的角度我們可能會找幾個點,一個是服裝行業,這是我們強資源的。然後還有食品行業也是強需求的。然後還有我們最近發現的藝術品行業,痛點也非常顯著的,就是他對防偽的一個痛點他也很顯著。然後還有一些最近農業方面的,我們也考慮開發。三年以後,許多區塊鏈應用,如網路帶寬的共享,還有分散式存儲,會深入到千家萬戶。我們沃爾頓鏈這種溯源的東西,也會成為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比原鏈聯合創始人 段新星

2018年,區塊鏈的技術和場景都會更加細分。因為現實場景很複雜,不可能用一種技術來解決所有的問題,有的時候你適應於高頻率的,高並發這種快速交易場景的技術,和適應於低頻率但需要極高安全性、例如多重驗證的場景的技術,會完全不同。產品和技術都要針對不同的場景產生特定的優化。像我們比原鏈的話,它就更重視那種大額資產交易的場景,因而非常強調安全性。除了上面技術有分化以外,場景也會有分化。可能會有更多針對特定行業場景的區塊鏈應用出現。

在新技術出現的時候,並沒有說一定有什麼東西非得用區塊鏈才能做,別的東西不能做。它的優勢是逐漸體現的,比如一開始,區塊鏈可以去促進資產流通流轉,提高資產的確權和交易效率。然後安全和快捷的優勢也會慢慢體現出來。最後可能從上下層,逐漸去塑造點對點的這樣一個網路,最終改變原有中心化的網路弊端,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阿希鏈創始人 單青峰

現在業內有了一個共識,公有鏈和聯盟鏈之間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我覺得兩個鏈現在的區別是它對用戶的開放程度,如果說聯盟鏈只對少數的,只對一個行業內的,或者說只是企業之間一個共享,聯合的資料庫這樣一種方式來做的話,可能會價值比較低,它可能就是一種升級版的資料庫。如果你是面向公眾,面向所有用戶,一種更為開放的模式來運作的話,那它就會上升到價值傳輸協議。

區塊鏈技術未來會滲透到傳統的各個行業,跟傳統的互聯網行業緊密結合。可能用戶不一定能感受到,可能並不一定了解他的技術,並不一定了解他的底層的這種技術,或者不一定知道他是區塊鏈,但是能夠確確實實的感受他的好處,感受到這種,能夠分享他帶來的價值。


推薦閱讀:

短視頻風口已形成,至少投出10個PAPI醬級別的IP?
在這個人人都是陰陽師的時代里,如何一眼看穿妖風?
風口上飛起來的「線上夾娃娃」,3日留存僅1%,還敢不敢跟?
2017~2019年互聯網領域投資方向分析與預測

TAG:区块链Blockchain | 泡沫 | 风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