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談佛教:磨練靈魂,提高心智,賺錢只是順便的事情

稻盛和夫說:「我之所以皈依禪宗,因為禪宗特別重視心性即靈魂磨鍊。心靈骯髒的人感覺步履艱難的事情,在心靈純潔的人那裡,可以輕而易舉地取得成功。因為心靈純潔的人,能夠保持氣定神閑,因而能夠看清問題的本質。」

1958年,當時27歲的稻盛和夫和八個夥伴成立了京瓷公司。

小米的雷軍是和7個夥伴喝完了一鍋小米粥,決定公司的名字叫小米。

稻盛和夫則有點踏入了不歸路,和7個夥伴割破手指摁上了自己的手印。

在創業之前,稻盛和夫也很沮喪,他畢業於名牌大學,竟然找不到一份像樣的工作。

那時候他也是個「憤青」,抱怨社會這麼不公平,想著不如去混社會好了,他曾經打算去幫派的事務所,但最後終究是沒有踏進那道門。

後來,稻盛和夫進了一家名為松風工業的絕緣子製造公司,這個公司他混的並不是太好,公司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到最後這家公司已經維持不下去了。

勉強幹了三年,稻盛和夫又失業了。

既然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那就創業吧!

於是,他和幾個小夥伴一起踏上了創業之路。

創立了京瓷的第一年就很順利,他們成為了松下電子的供應商。這得益於稻盛和夫之前和松下打過交道,完成過一些對方肯定的工作。

創業第一年盈利了300萬日元,五十年代的三百萬日元可不是一個小數目,這意味著他的創業走路走對了,起碼不用為找工作焦慮了,他已經成為可以僱傭別人的老闆。

此後,京瓷踏入企業發展的高速路,從十幾名員工到幾萬人,稻盛和夫憑藉著高超的管理水平讓京瓷成為日本一流的企業。後來,他又將京瓷帶入了世界500強。

在做管理層的時候,他經常會反省自己,做事情有沒有私心雜念,如果沒有這些困擾,他才能清楚的看清自己,更能看清楚競爭對手被慾念控制下的商業本質,從而能夠帶領企業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為了更好地實現低成本高利潤,稻盛和夫創建了「阿米巴經營」。所謂「阿米巴經營」就是以各個阿米巴(部門)的領導為核心,讓其自行制定各自的計劃,並依靠全體成員的智慧和努力完成目標,讓一線的每位員工都能成為主角,主動參與經營,進而實現「全員參與經營」。

1997年,稻盛和夫人生中遇到了第五個關鍵時刻。

彼時,他剛做完胃癌手術,從京瓷的名譽董事長職位退了下來,完全可以過任何自己想過的生活,就在這個時候,稻盛和夫決定出家。

稻盛和夫的管理學和商業智慧都是從哲學和實踐中積累出來的,出家修行,似乎是他命運里早已經定好的人生軌跡。

商業無不是利益為重,而稻盛和夫倡導的則是利他之心,但商場上混,畢竟是利己主義,利他主義不是等於自己沒有了生存的空間?他的觀點受到很多人的質疑和困惑。

他的倡導和商業的顯示,是兩個邏輯,看起來一點也行不通。

稻盛和夫需要解決這個問題。

他向日本的西片禪師提出希望更多的學習佛學。

西片禪師就讓他去圓福寺出家。

稻盛和夫覺得自己是個生意人,去寺院修行似乎是很遙遠的事情。

西片禪師說只要你有這個志向,修行是心之所向,不管你以前是做什麼的,都可以修行啊!

於是,稻盛和夫就去寺院出家了。

在修行的時候,

他挨家挨戶的去誦經化緣;

在寺院閱讀佛經,學習佛法;

打掃寺廟,從一個掃地僧做起。

有一天化緣的時候,一個環衛工人送給他500日元,讓他去買一個麵包。

那個時候,他忽然悟到了「利他之心」的本質,佛教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倡導的一種利他之心。

他終於在企業經營和佛教之間找到了統一,而之前是對立矛盾的。

在佛教的世界裡沒有對立,任何事情都是統一的。

佛教講的是「自利利他」提倡自己獲利必須造福他人。教導人不要只為自己的利益,也要照顧他人的利益

在稻盛看來,經營者必須竭力排斥「只要自己好就行」的利己之心,在關愛心、慈悲心、利他心的基礎上,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最終讓員工、客戶、企業周圍所有人都獲得幸福。

儘管稻盛和夫被尊為「經營之聖」.

不過,在這個世界裡,更多的人相信的是弱肉強食,利益至上。

而稻盛和夫的修行生活方式和奉獻的人生理念,似乎不是那麼容易做到。

利他主義,這恰恰就是他創立企業並進入世界500強,實現市值800多億美元的核心所在。

從商道到佛教。稻盛和夫把一個做企業的人修鍊到最高的位置,從而悟出了新型社會下的 「工作禪」

他說,人「我們為什麼工作?是為了磨練靈魂,提高心智,賺錢只是順便的事情。」

歡迎大家分享和轉發 「加密的故事」,分享便是日行一善。

推薦閱讀:

堅持修行一個佛教法門一年以上,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道教有哪些護身寧神的咒語和手印嗎?
關於大小乘佛教的問題?
抄經有用么?他的作用原理是什麼?

TAG:稻盛和夫 | 佛教 | 佛道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