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為什麼要學習幾千年前創立的儒學?

是啊,這是為什麼呢?知識不是一直在積累和發展的嗎?現代的就一定比古代的要強嗎?作為一個現代工業社會中的有志青年,為什麼要學幾千年前的古董知識呢?

好吧,就這個問題,我提出一些假設和前提,如果你對我的這些想法比較認同,也就可以自己去思考回答以上的提問了。

假設一:世上的知識,大概來說,是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對外面物質世界的認識,對各種事務相互聯繫和各自本質的探索,在這方面形成了科學,也就是所謂的客觀真理或者外延真理(也包括數學和邏輯)。這方面的知識主要來源於前人的積累以及各種研究工具的不斷發展。對於這方面的知識,必然是今勝於古,如果在這方面知識上居然還強調要向古人學習,那就是無可救藥的頑固分子了。另外一部分,就是對於我們自身有關人性和道德方面的知識了,這也就是所謂的主觀真理或者內容真理。這方面知識的產生,主要就要靠個人在自我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反思、領悟,它基本沒有什麼繼承性和積累性,你所獲得的人生感悟只能是屬於你個人的,別人不一定會認同和接受,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實踐和思索,才會繼承某個理論,才有可能對某個理論體系有所發展。在這個人性和道德知識的領域中,我們能運用的只能是各自的大腦來作為思考工具,並且這種知識沒有很好的繼承性,後人並不一定能超過前人,其重要的理論體系主要是由於某些個類似「天縱之才」所創立並發展起來的。在這方面的知識,東方就是儒釋道,西方就是哲學體系如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康德等人的理論體系。

如果,你只承認只有一種科學知識,不承認主觀真理的存在,那麼就沒必要繼續看下去了。科學的客觀真理就必然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勝過一代。

假設二: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西方人就比東方人要聰明這種事實,各種知識主要靠少數天才的創新性思維來推動的。同時天才的出現也只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同樣沒有東西方的差異。在這個前提下,東西方由於歷史的原因,其社會認同的大方向略有不同。東方趨向於道德、生命本身的思考,西方趨向於對自然界和外物的探索。也就是分別在道德、科學這兩個方面各有畸重。東方學術從堯舜禹以來,就主要關注的是人和自身以及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順著這個歷史潮流往下發展,就不免在歷史的進程中忽略了科學,以至於到後來變成沒有科學存在的地位,將其斥責為「奇技淫巧」。而西方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人的開端,也未嘗不是注重「智慧」,是強調人的道德和知識,但其發端特別注重數學和科學,其一步步的發展,在科學的道路上突飛猛進,以至於發展到現在對道德方面不甚注意,其學術主要成就在科學方面。用羅素的一句話來總結:喜馬拉雅山上一點雨,往東偏一點,就進了太平洋,往西偏一點,就進了大西洋。東西方文化的發端,未嘗在科學和道德方面都有所涉及,但由於歷史現實的原因,造成了各自在科學和道德方面分別有所畸重的後果。

假設三:在道德方面的研究,其主要依靠的是某些「天才」的自我反思和對前人理論體系的參考,同時又由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對人性的反思在其根源上有其相通之處。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那麼在東方,儒家以孔孟為開端作為第一階段,在對堯舜禹湯周公等人的反思,以仁義作為人性的根本,建立了道德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宋明儒通過對佛道兩家的吸收和升華,在內聖方面將儒學的形而上理論體系進一步擴充和完備,構築了儒學的第二形態。從民國到現代,新儒家三聖以及後繼的牟宗三等人,通過對現代科學、民主政治和西方哲學的學習、吸收,對傳統儒家內聖外王方面都有所發揮和補充,與時俱進建立了現代社會文化下新儒家理論體系。

對比中西方文化,我們要承認西方在科學和民主政治方面的先進性,同時不要妄自菲薄,同樣要承認中國儒學在人性和道德方面的領先地位,同時要正確認識到儒家的與時俱進,在對治社會進步中碰到的新問題上會有其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在消化吸收佛道和西方科學、民主政治中不斷進步發展,才會有了現代新儒家的出現。因此,中國儒學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古董,它是我們從老祖宗開始一直貫穿著整個歷史,無數先賢學士們對人性道德方面不斷反思和實踐的智慧結晶,是我們國人對人類文化做出的不可磨滅和不可替代的貢獻。

人在這個世界上,首先要關注的是他的道德,他的人格。儒學就是這樣一個給予人求心安、不後悔的人生道德指引和實踐的宏大體系。以儒學的知識指引我們的一思一念,保證自己的思想的純然合乎天理,並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視聽言動,將善良美好的意願變成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存在,這就是新時代意義下的「中西合璧」,「中體西用」。


推薦閱讀:

TAG:儒學 | 國學 | 新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