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說 顯示行業 基礎篇(創作於2017年5月)

本篇主要內容:顏色是什麼?RGB是三原色嗎?什麼是六原色?什麼是色域圖?什麼是YUV?什麼是Bayer排列?為什麼光譜里沒有粉色和棕色?

作者:高興

中泰證券研究所國際銷售

曾任職於美銀美林、中信證券、銀河證券、大宇證券

畢業於紐約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高麗大學

可以聽說讀寫中文、英文和韓文,日文只能讀不會聽說寫

央視NEWS頻道 New Money欄目 嘉賓

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大部分圖片來自於互聯網,如果侵犯了貴下的版權,請務必致信上述郵箱地址告知。

大家好!

我是一個當年理科退學轉了文科的股票銷售,你們懂的,雖然看不太懂研究報告,晨會也提不出有深度的問題,但是因為在中外大小券商都混過,練就了一身路演點頭傻笑功(以下簡稱「路點傻」功),功力之深有時還會戴個眼鏡假裝記很多筆記。

Basically,對我而言,路演分兩種:

宏觀策略地產的路演好像體育課一樣,充分爆發小宇宙,與各路華萊士各種談笑風生。

然而其他行業的時間我都是這樣的:

But,現在年齡也不小了,鬢角有了銀絲,手下也有馬仔了,深感作為一個初級揸fit人的責任重大,不能再靠給買方提供智商上的優越感混飯吃了(青春飯吃不下去了)。

怎麼辦?坐下來學習吧,然而打開研究報告,看了第一頁以後,我的表情是這樣的。

畢竟是見過世面的人,經過分析,我指出:我之所以看不懂這些研究報告是因為我的理科基礎知識過於薄弱。

But thanks to 中國的教育制度,我雖然學習不好,但是學習能力很強。You know, nothing is impossible,這世界上有什麼東西會比高考數學最後一道題還難?

雖然我並不會解高考數學最後一道題,但是我仍然決定,從零開始學習,以一個弱智的姿態迎接知識的霸凌。

如果你也有著和我一樣的苦惱,那麼,少中年,讓我們一起學習、燃燒again吧!

那從什麼開始學起呢?

隨便打開一份報告,精測電子,這個現在不要太火,賣煎餅果子的都會推這個票,但是我卻不知道該不該推,因為我不懂啊!

Anyway,它的邏輯是這樣,公司是做LCD檢測的,也在進入OLED檢測領域。全世界顯示屏的產能在向中國轉移,同時市場主流技術在從LCD向OLED轉化,這個過程中對顯示屏的檢測裝備的需求會大幅提高,公司作為此領域的國內龍頭企業,前景大大的好。

這個邏輯應該是很清晰明了了,股價表現也還不錯。

我雖然不專業,但是我知道:蘋果要用OLED。三星、LG和京東方都在加大加快OLED投資。目前全世界OLED小屏基本三星獨霸(明年能滿足蘋果OLED需求的只有三星),大屏是就是LG(WOLED),其他家暫時沒什麼產量和量產經驗。但是中國以京東方為首的企業們在用巨額投資加快速度彌補差距。最近,美日韓各國OLED產業鏈公司的臉上都笑開了花,幾個韓國檢測企業也都在宣傳說自己增加很多中國客戶。

確實,在Micro LED和Quantum Dot技術都還需要幾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成熟的情況下,手機和電視廠商近幾年可以選擇的新技術只有OLED。但是OLED除了各種製程難關以外,技術本身也是問題重重。畢竟有機物是不如無機物穩定的,三星S8的部分機器的屏幕偏紅就是一個例子,我一開始也以為是DCI-P3的色域的驅動的問題,但是現在看起來好像不是每一個機器的表現都一樣,貌似每塊屏的最終顯示效果都不同,所以很有可能是為了支持DCI-P3色域而使用的Deep Red材料不穩定的問題。

有沒有突然覺得我其實很聰明?

總之,關於這個產業可以仔細講的東西很多,好,就是它了!

我打算好好學習一下,我會假設大家和我一樣是傻子,需要從非常基礎的知識開始學習,然後逐步深入到顯示技術的原理以及工業製程的現狀與未來,最後進入到產業結構的分析。我會盡量用最簡單的語言來說,所以可能會有不太嚴謹的地方,還請包涵。

一、超級基礎篇:(敬請期待 下一篇 進階篇 深入探討 各種顯示器的原理。)

看完下面的內容你are supposed to明白:

1. 顏色到底是什麼

2. 紅綠藍不是三原色,所謂RGB能調出所有顏色是騙你的。

3. 如果說有原色,Yellow, Blue, Margenta, Cyan、Black、White才是真正的六原色(以及為什麼印刷和電影要使用CMYK四原色)

4. 顯示器不能顯示真正的綠色、青色和紫色

5. 為什麼三星AMOLED會不用RGB排列,而是使用Pentile的RG/BG排列?

6. 為什麼手機使用雙攝之一來拍攝黑白?

7. 為什麼包括藍光在內的大部分視頻的傳輸與存儲要用YUV格式?

8. 為什麼光譜里沒有粉色和棕色?

不僅僅限於以上的問題,基本上有了本篇知識儲備以後,如果再接受下一篇進階篇的教育,我們應該就可以理解顯示產業的大部分內容了。

首先,一直以來,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在我腦海里熬翔顯示屏是什麼?

顯示屏是通過電子技術把信息投射到介質上再進而展現給人的眼睛的一種設備。

好吧,那顯示器/屏幕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這個問題太複雜,我們能不能從更簡單的開始?

好吧,我們的眼睛為什麼可以看到東西?

本質上的答案是為了生存。(這個下面我會繼續講)

直接的答案是因為光射到了我們的眼睛裡面。

等等,光是什麼?眼睛是什麼?

光是一種電磁波。眼睛是我們人類接受這種電磁波的工具。

等等,電磁波是什麼?

電磁波就是電磁力像水波一樣的傳播的形式。

等等,電磁力是什麼?

目前,人類經過觀察和思考,認為宇宙間的萬物,互相之間在通過四種極其神秘的力量相互影響著。其中的一種被命名為電磁力,電、磁、光等等這些都是電磁力。(另外三種神秘力量分別是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引力)。

然而這些是什麼鬼,根本沒有必要知道。

因為講實話,這四種神秘力量從根本上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是這樣的,人類都還不知道。所以我們只要知道宇宙萬物都在通過一種叫電磁的方式在互相傷害影響著就行了。而這種能夠施加影響的能力,就是能量。

但是這種聽起來很NB的神秘能量是怎麼傳播的呢,聰明的人類們又觀察和思考了一下,發現「好像」是像水波那樣向四面八方傳播的,所以形象的叫它電磁波。而且我們發現這種神秘力量的傳播是有一個最小單位的,於是就把這個最小單位命名為光子,就好像榛子、瓜子那樣的感覺。想像一下無數個小瓜子像波浪一樣像四面八方擴散的樣子。

好吧,但還是不明白我們為什麼能看見東西。

Allow me to finish,這個神秘的電磁力的水波有大有小,波的大小就是罩杯波長。好像水波一樣,大的波振動的慢,小的波振動的快,振動快的波施加的影響更強,能量更大。對我們人類來說,波並不是越大越好,當然也不是越小越好。

有些大小的波是「好波」,會給我們帶來好的影響,有些大小的波是「壞波」,會給我們帶來傷害。有些「壞波」的力量特別大,分分鐘能把我們搞死。

宇宙里很多東西每天都給我們送秋波電磁波,尤其是太陽,離我們近,能量又多,每天不管「好壞」各種送波,那怎麼行呢?

好在我們有地球Mommy,她有一個空氣外套叫大氣層,可以把那些對人類Baby有害的的「壞波波」們都擋在外面,只讓「好波波」通過並作用到我們的身上。或者可以這樣說:地球的大氣層過濾掉一些波,讓另外一些波通過,這些被通過的波,偏偏是對「生命」有正面作用的「好波波」。

這種「好波波」給地球上的生物們提供了很多賴以生存的能量,慢慢地,地球上的生物們都進化出了一些器官來感受與尋找這種「好波波」,比如說,人類就在頭部正前方中上部進化出了一對左右對稱的器官,用來接收與尋找「好波波」。人類把這對器官命名為「眼睛」。「好波波」多的地方,其他生物也多。其他生物一多,我們人類可以吃的東西也就多了,你們懂的。

喜歡取名字的人類又給眼睛能夠接收的這種「好波波」取了一個名字,叫(可見)光。

眼睛會捕捉這些光波,捕捉可愛的小光子們。光子裡面蘊含著神秘的宇宙能量,到了我們眼睛裡面以後,這個能量就會刺激我們的神經,產生一個信號傳遞到我們的大腦里,告訴我們:這裡有好波波!

但是這種來自太陽並穿透大氣層的「好波波」也不只是單純的一種大小的波,而是很多種不同大小的波的組合,按照波長大小排列,大概是下圖這樣,波長的大小從390~700nm是我們人類眼睛能接收的。

把上面這個圖放到更廣範圍的電磁波的圖譜裡面的話,大概是下圖這個樣子。哇,可見光只是電磁波里很小的一部分!

上面這個圖叫光譜圖,中間彩色的部分就是可見光按照波長從小到大(從左到右)的排列。你會注意到我們把不同的波塗上了不同的顏色。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依靠眼睛這個器官,找到了「好波波」,然後呢?吃的在哪裡?

同樣的日光,照到不同的物體上,根據物體的性質不同,一部分波長的光可能會被吸收,一部分可能穿過,一部分可能會被反射(這部分後面會更仔細的講),造成從不同的物體發出並進入我們眼睛的光是不同的。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只要我們人類能夠分析這些不同的光的波長,並根據經驗建立相應的資料庫的話,我們是可以由此來識別我們周邊的環境的,而且光的速度非常快,這意味著我們能對周邊的認識是非常及時的。我們不僅能更快更準確地找到食物,還能迴避危險!這個能力好贊!

贊贊贊贊贊贊贊!

怎樣才能get到這個能力呢?Very easy,進化就可以了!前面說過,大小不同的波的能量也不同,我們的大腦就進化出了分析這些能量大小的能力,這些波進入我們的眼睛裡面以後,不同的能量會產生不同的信號,通過對信號的分析,我們就可以判斷這到底是是個什麼波了:諾,這個波是小波,這個波是中波,那個波是大波。但是這樣講很難區分和溝通,所以我們祖先就給這些波們起了好聽的名字,紫色、藍色、綠色、黃色、橙色、紅色等等,這就是顏色的概念了。

然後我們就可以根據經驗建立資料庫,「綠色」的「樹」上面的「紅色」的「果實」是可以吃的,翻譯過來就是:一個發出波長在550nm左右的光的「樹形」物體的上面出現了一些發出波長在700nm左右的光的圓形的物體,根據大數據分析,攝入這些圓形物體是可以給身體提供能量的,吃吧。

這也初步回答了我們上面的問題:我們為什麼可以看見東西?我們「看見」物體的能力,其實是我們人類為了生存適應自然進化的結果,通過接受與分析周圍物體反射的光的波長,在大腦里進行建立模型,我們可以得到對周圍環境以及物體的形狀與分布的認識,從而可以獲得食物、遠離危險。

所以佛說:世間本無色,只有電磁波。我說:領導說得很對!

什麼是顏色?你要銘記,人類是吃貨!顏色說白了就是我們為了吃而去區別不同物體發出的光的波長而創造的概念!

現在,請打開小學生物課本。

你會看到,人類的眼睛的結構是這樣的。

光通過角膜和晶狀體,到達視網膜以後,產生信號,告訴大腦,光來啦!

視網膜里有四種細胞來感受光,分別叫L/M/S視錐細胞和Rod視桿細胞。

L/M/S主要在白天來感受光的波長的不同,Rod在晚上感受光的明暗。(這個組合基本就是等同於手機的雙攝,具體以後再談)

他們對不同波長的光的敏感程度如下圖。

(有些人不把這些細胞叫L/M/S細胞,而是叫R(ed)/G(reen)/B(lue)細胞,用來表示他們能夠感受到的光的顏色,然而這樣是不嚴謹的,而且,每種細胞最敏感的波長的峰值也不是紅綠藍,而是黃綠紫,因為每一種顏色都是三種細胞綜合作用的結果,不能單一的歸因到其中一種細胞。所以這裡我們採用L/M/S的說法。)

視錐細胞數量相對較少,其中L/M細胞非常集中在視網膜中央,S細胞相對較少,但是更為敏感。視錐細胞主要負責在白天判斷光的波長和準確發出位置,晚上沒啥作用。

視桿細胞數量非常多,分布在視網膜四周,因為特別敏感,所以只有在光暗的時候才能工作的很好,在光太亮的時候會被亮瞎。主要負責晚上感受光的多少也就是明暗。

但是這些,都只是知其然,圖樣,圖森破,還是lets知其所以然吧!讓我們進入本篇的最重要的乾貨。

很久很久以前,人類發現,沒有陽光就無法生存,所以,我們進化出了眼睛,而且在眼睛裡有一種視錐細胞L。

這個L細胞有什麼用?這個細胞可以感受到光的存在,而且對太陽光里含量最多的560nm左右波長的光最敏感。

有了這個工具,厲害了,人類只要一抬頭,就知道,嘿~,這邊有陽光,往那邊去!而且還能「看到」物體,只要從物體發出的光在L細胞感受的範圍之內,我們都能感受到。

這個時候,我們發現眼睛會給我們三種不同的感覺,完全沒有光的感覺,均勻受到各種波長刺激的感覺,介於兩者之間的感覺。

我們把第一種感覺叫黑色,第二種感覺叫白色,第三種感覺叫灰色。

為什麼我們人類會覺得黑色很恐怖?就是因為黑色的概念來自於光的缺失,沒有光就沒有能量,沒有能量我們就完蛋了,

但是因為只有一個L細胞,我們無法具體區分光的波長,換句話說,這個信息量不夠,好多東西看起來都是一樣的,就像下面這個圖。

這樣不行啊,好多吃的都東西也區分不出來。而且對於波長短的光非常不敏感,大海啊,藍天啊,都看不清,黑漆漆的,一不小心掉在溝里摔死,吃東西吃錯了拉肚子拉死,總之存活率不高。

這時,有的人類變異了,在眼睛裡出現了另外一種細胞叫S細胞。這個細胞能夠感覺到波長較短的光,對波長在420nm左右的光最敏感。

這下更厲害了,有了兩個信號輸入,短波長的光也能清楚的感受到了,而且,我們的大腦還能區分長波長和短波長了,世界給我們的感覺是下面這個圖這樣的。

也是這樣的:

在這個時候我們人類在黑白灰的基礎上,產生了更高級的「顏色「的感覺,可以用來區分光的波長的長短,我們把天空和大海的感覺叫藍色,蘋果和樹木的感覺叫黃色。

具體的說,波長比492nm短的光會主要刺激S細胞,這種感覺是我們人類命名為:藍色,波長比492nm長的光會主要刺激L細胞,這種感覺是我們命名為:黃色!

太陽光會均勻的刺激我們兩種細胞,這種感覺還是叫白色,沒有光的感覺還是叫黑色。原來灰色的東西變成各種不同程度的藍色和黃色。

但是如果光的波長就是在492nm左右呢?這個點是L和S兩種細胞的敏感程度重合的地方,所以兩種細胞會同時受到刺激,這個波長的光會讓我們有太陽光一樣的感覺,我們會感覺到白色。

有了這個S細胞的人類明顯能夠比只有L細胞的人類更好的認識周邊的環境,更好的找到食物,更及時的趨避危險。所以這種人類更好的存活下來,人類進化了。

但是這樣也有問題,長波和短波這種簡單的二分法也實在不夠用,請看下圖:

這麼多水果,看起來都一樣,熟的蘋果和未熟蘋果無法區分,李子和葡萄甜不甜也看不出來。怎麼辦?

進化!

於是我們的L細胞開始變異,出現了一種非常類似的細胞M,只是感受的波長稍微短了一丟丟,集中在530nm左右。

於是我們的視網膜里就有了三種細胞,對於同樣波長的光,我們的大腦會得到三種信號,這第三種信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感覺,在原來二分法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體會光的不同。

首先我們對於原來的短波和長波的判斷與過去有所不同,過去只要是L信號強就是長波,就是黃色,只要S信號強就是短波,就是藍色。

現在在長波一側,我們有兩個信號了,一個L一個M,我們的大腦會綜合這兩個信號的值,再與S信號的值比較,看看到底是長波還是短波,這個中間點在500nm左右吧。

在長波的感覺(也就是之前的黃色)的基礎上,即波長在500nm以上區間,L細胞和M細胞的信號會有不同,波長在590nm以上時,L細胞的信號強於M細胞的感覺是一種新的感覺,這種感覺我們命名為紅色,波長在570nm和500nm之間時,L細胞的信號弱於M細胞的信號的感覺,我們命名為綠色。L信號和M信號沒有差別的時候(大概570~590nm),和我們之前的黃色的感覺一樣。

另外人類還把從590~620這段從黃色到純紅色的過渡的區間的感覺命名為橙色(Orange),有助於區分橙子和蘋果。

在原來的藍色的感覺範圍里,即波長在500nm以下區間,在390nm到450這個範圍里,L信號強於M信號(見下圖again),這個感覺和藍色(短波)的感覺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新的感覺,我們命名為紫色(Violet,注意不是Purple,當然這部分有可能包含了我們中文的藍色),如果波長就是500nm的話,長波和短波的感覺一樣,既不是黃色也不是藍色,在這個點上,是純粹的M信號強於L信號的感覺,我們把這種感覺叫是青色(Cyan)。在450~500nm這個區間,是從紫色向青色過渡的感覺,其中在477nm附近,L和M的信號強度基本一致,人的感覺只受到S信號的影響,這個時候的感覺就是純粹的藍色,我們中國人一般把這個波長前後的很多顏色都叫藍色,分為深藍色和淺藍色。

至於為什麼L和M在短波範圍內的接受能力稍微強了一丟丟,是因為這個波段的光的波長短,能量高,有一部分可能會被視網膜細胞吸收,然後釋放出能量更弱,波長更長的光子,然後就能刺激L和M細胞了。(這個原理就是類似Quantum Dot的原理,也就是三星QLED電視的技術,我們之後會講)

陽光還是會同時刺激L/M/S這三種細胞,這種感覺,我們還是定義為白色。三種都沒有受到刺激的感覺,我們定義為黑色。

上面說的這些,如果你一定要看一個圖的話,是這樣的。黃色的代表長波感覺大於短波的感覺,藍色則反過來,紅色部分代表L信號強於M信號,綠色則反過來。

有了以上的區分能力以後,我們人類最大的收穫是:可以區分綠蘋果和紅蘋果了。

在沒有M細胞以前,我們看到的紅蘋果和綠蘋果是下面那樣的,沒什麼區別,經常吃到酸蘋果,有了M細胞以後,哇,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媽媽再也不擔心我酸掉牙了。

這樣人類的存活率得到顯著的提升,好Happy!

哦, 差點忘了,後來人來發現,光白天活動不行,還得有夜生活啊,但是晚上暗處躲著很多野獸,不仔細看就被吃掉了,好可怕!有怎麼辦?你知道答案的:進化!

於是從S細胞里分化出了一個Rh1細胞,也就是視桿細胞,這個過程和華為手機變成雙攝是一模一樣的。

因為晚上特別危險,所以必須非常敏感,借著一點點的星光月色就要把周圍看清楚。

所以漸漸地,人類視網膜里長了好多這些視桿細胞,這些細胞非常敏感,能夠捕捉到一個光子,比精密儀器還精密。在L/M/S細胞都沒有任何感覺的時候,視桿細胞為我們提供信號,但是因為孤軍奮戰,好像人類初期只有L細胞時那樣,區分不了波長。但是,這個時候顏色不顏色,蘋果紅不紅根本不重要好吧,樹叢里有沒有東西在動才最重要!

因為這個視桿細胞是從S細胞里分化出來的,所以天生對短波更敏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光線暗的時候看東西都偏藍色啦。

現在讓我們來回答本篇最初提出的問題:

1. 顏色到底是什麼

眼睛是人類用來接收並初步分析光的波長的器官,人類的大腦會使用大數據功能,對眼睛傳來的數據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以實現對周圍環境的更好的認識,從而能夠獲得更多的食物,並躲避危險。

顏色就是人類對於不同的光線的波長分析的結果,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只能假設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一樣的。即使你的紅色綠色與我的紅色綠色是完全相反的,我們也永遠不會有方法來確認這個事實。

2. 紅綠藍不是三原色,RGB能調出所有顏色是騙你的。

所謂調出顏色,無非是利用眼睛的工作機理的弱點。因為如上所述,人眼只有三種視錐細胞,人類根據這三種細胞發出的信號的強弱的差別來判斷光的波長的大體的區間。但是如果通過混合集中不同波長的光來同時刺激人的眼睛,有的時候可以產生和某種單一波長的光類似的信號。

根據上面的分析,用波長620nm的光照射眼睛,我們會產生紅色的感覺,用波長540nm的光照射,會產生綠色的感覺,同時用這兩種光照射,因為都是在500nm以上,還是給我們以長波的感覺,我們的大腦再比較L和M信號的強弱,因為620nm刺激L細胞多一些,540nm刺激M細胞多一些,導致兩種細胞都受到差不多的刺激,我們的大腦受到的信息是:S沒有受到什麼刺激(長波),L和M受到刺激,但是程度差不多。。。嗯,結論是黃色?!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被騙了!

所以其實所謂三原色的說法是一種實際應用的節省成本的方法,因為並不是這三種原色有多神奇,是什麼原始的顏色。而是因為在客觀條件受限制的情況下,比如在顯示屏的像素里放不下多個子像素的時候,如果想使用最少的物質,最大限度的欺騙人的眼睛,那麼最少也需要3種波長,一種要給L細胞感覺強於M細胞同時不太刺激S細胞,一種要給M細胞的感覺強於L細胞同時也不能刺激S細胞,另一種要給S細胞刺激同時給M和L的刺激水平要差不多。滿足第一個條件的波長至少要590nm以上,which is 紅 色,滿足第二個條件需要波長在570nm以下500nm以上,which is 綠色,滿足第三個條件的理論上大概是477nm左右的光,which is 藍色。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調整著三種不同的光來分別或同時刺激L/M/S三種細胞實現欺騙大腦的目的。比如最新的4K標準Rec.2020對RGB的定義就是630nm、532nm、467nm,這個標準已經是目前人類所制定的標準裡面最高的標準了,也就只能模擬人類可視顏色(下面會講這個)的75.8%,IMAX的DCI-P3標準能模擬53.6%,三星S8的AMOLED就是對標這個DCI-P3標準,理論上號稱可以覆蓋60%。

所以說三原色RGB可以調出所有顏色是騙人的,僅僅依靠三種波長是不可能模擬出所有的人類能識別的顏色的。尤其是三個細胞都很敏感,信號輸入差不太多、同時微妙的互相作用的500nm前後的100nm區間的可見波長,基本上我們現在人類的顯示器產品裡面,沒有能夠覆蓋到的,也就是說,我們手機或者顯示器上看到的綠色都不是光譜的綠色,我們看到的青色也都不是光譜的青色,而是差很遠的近似色。

主要是因為這個區間,刺激S細胞的藍光也會刺激到L細胞和M細胞,尤其是會過分提高L信號,降低藍光又不能很好地刺激S細胞,導致僅靠這三種顏色無法模擬這一區間。

夏普在他們的電視的RGB裡面再加一個Y,黃色,來試圖增加電視的色域(Color Space),叫做Quattron技術,這只是一個欺騙消費者的營銷騙局,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在電視里增加黃色!

我們以後會更詳細的講,但是夏普的LCD電視的背光是用發出紅綠藍三色的LED製造出來的,雖然看起來是白光,但是並不是太陽那種全可視光譜的白光,而是假白光。這種假白光使用RGB三種顏色的filter來實現RGB子像素當然沒問題,問題是不含有黃色光波長的組合通過黃色的filter也沒什麼用,只是一小部分紅光和綠光可以通過,亮度非常低,起不到什麼作用,除非夏普真的在背光里加入可以發出黃光的LED。(後來好像夏普還做過5色電視,加了一個Cyan青色,不知道是不是一樣的伎倆)

一個顯示器如果能夠做到,在某一個像素上可以發出可見光範圍內任意波長的光或者任意波長組合的的光,就可以做到準確的模擬顏色,然而目前我們還無法低成本高精度的地做到這一點,所以只能用三種(或者4、5種)來進行組合,試圖最大範圍的覆蓋所有的顏色。最重要的是整個顯示產業要升級,從拍攝、錄製、存儲、傳輸、軟體、編程到顯卡到顯示器,整個行業描述顏色的語言都需要改變。所以如果僅僅是顯示器的改變是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顏色的範圍的,一個5原色的顯示器如果得到的信號輸入都是3原色的,那麼這個顯示器只能自己根據一定的演算法去在三原色的基礎上去拆分,然後主觀地去增強,但是這種增強是失真的。這好比一個二聲道的音頻輸出到2.1系統里,低音被分離出來,然後通過低音炮放出來,這個過程里低音是被加強了的,但是原來的聲音里低音是否有這麼強,是否需要這麼強,是不一定的。

3. 如果說有原色,Yellow, Blue, Margenta, Cyan、Black、White才是真正的六原色(注意不是CMYK)

在波長接近700nm的時候,S信號的影響雖然已經非常低了,但是因為還是有L信號的存在,我們大腦還是會判斷這是在長波區間,所以我們會感覺到紅色。

但是,如果我們完全去掉S信號,讓大腦不去判斷是長波還是短波,只判斷L和M信號的大小的話,我們會發現當L信號大於M信號的時候,我們的感覺是品紅色(Margenta),當M信號大於L信號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青色(Cyan)。

這可以從缺少S細胞的色盲患者的體驗中得到印證。見下圖。

同時如果我們去掉M信號,人類的大腦就回到了進化出M細胞之前的狀態,只能看到黃色和藍色兩種顏色,這是人類對波長的長或短的感受。

如果去掉L信號也是一樣,只有對波長長短的判斷,而無法再細化。

這些都可以從缺少L或M細胞的色盲患者的體驗中得到印證。

綜合以上的分析,在慢慢的進化的過程中,獲得了L細胞以後,人類首先取得的第一個關於光的概念是光的有無,也就是白與黑。還有介於兩者直接的各種灰度。

然後又有了S細胞以後,人類取得的第二個概念是光的波長的長短,分界點是492nm(有了M細胞以後變為500nm),長波是黃色,短波是藍色,這就是黃與藍。(離太陽方向接近的天空方向長波多,離太陽相反的天空方向短波,我們今後也會細講。)。

在獲得了M細胞以後,在500nm以上和以下區間,人類通過計算L和M信號的差值,可以更加精確地感覺光的波長,以477nm和580nm兩個節點為界,分為三個區間,低能品紅、青、品紅,類取得的第三那個概念是對於光波長短的進一步的區分,是品紅與青。

所以雖然人類關於光的波長的信號輸入是3個,但是因為進化的過程,以及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實際上是將3個信號處理成兩組數據,每組數據有正負兩種值,分別代表黃和藍、品紅與青。再將這兩組數據整合,得到一個最終值,就是我們能感覺到的顏色了。

所以在心理上,真正的原色是:黑色、白色、黃色、藍色、青色、品紅色。

肯定有人說,等等,上面那個圖中間那個不是綠色嗎?我能說是因為你的顯示器的色域不夠顯示的不正確嗎?(下面我們會說的)

而我們之前的三原色是可以用我們的心裡的原色製作出來的:

紅色=大量的品紅+很少的黃色、綠色=青色+黃色、藍色=藍色。

至於為什麼實際上用紅光與藍光能夠合成品紅,這是因為藍光可以中和紅光中的黃色部分,讓品紅獨立出來。

人類對於顏色的概念除了基本的「色」以外,還有明暗和飽和的概念,也就是與背景的光的比較,以及與日光的比較。

某一種波長的光子打到我們眼睛裡的量的多少,量越多這種感覺就越強,顏色會看起來很鮮艷,因為打到視網膜的光子很多,細胞受到很大刺激。量越少這種感覺就越弱,顏色看起來就越來越發黑。

這就是明暗的概念,可以理解為顏色與黑色的混合。但是明暗往往是相對的,與周圍的環境相比,這個物體發出的光的強度是相對強還是弱,如果物體所在環境非常明亮,會使得物體的光給我們的感受相對較低,好像逆光照相的感覺,也讓人感覺物體很灰暗。如果物體所在環境很暗,沒有雜光干擾我們的視網膜細胞們,使從物體發出的光給我們的感受更強烈,造成物體更明亮的感覺。比如下面這個圖裡,上面的棕色的圓和下面的橙色的圓的顏色其實是一樣的,只是我們看起來不一樣而已。

再比如這個圖

所以,紅色加黑色會形成暗紅色,或者黃色或橙色加黑色會形成棕色,當然黑色不是光,而是缺失光的表現,我們是沒有辦法「加入」黑色的,只能是減少原來的光的明亮程度,或者相對減少原來的光的明亮程度。

還有飽和的概念,一個物體除了會發出自己特有的光的波長以外,從概率上,也會或多或少的反射出全光譜的日光,也就是說物體發射到我們眼裡的光中會參雜著全光譜的白光。這可以理解為顏色與白色的混合。那麼當物體發出的光里,白光所佔的比例過高的時候,物體原來的顏色的感覺就不會很突出,給人一種顏色偏「淡」的感覺,反之,如果白光很少,只有物體本身的獨有的的話,這個物體的顏色就會看起來很「深」。

比如紅色加白色會形成粉紅色,是因為加入了白光,讓紅色的感覺相對變弱,看起來變「淺」了。

另外,說到原色,再補充一下印刷原色。

印刷產業使用的是四色系統,即CMYK,Cyan,Magenta,Yellow,Black, 青、品紅、黃、黑。

這是因為顏料和光不一樣,光可以很容易的混合在一起,直接射入人的眼睛就可以了,顏料的功能不是發光,而是吸收光,顏料的顏色是因為這種顏料已經把日光中其他波長的光給吸收掉了,只剩下某一種波長或者波長的組合投射入人的眼睛,讓我們覺得顏料是有這種顏色的。

當我們混合顏料的時候,兩種不同顏料會發揮各自的功能,繼續吸收光,使得混合在一起的顏料能夠吸收更多的光,導致剩下的光越來越少,我們可以看到的顏色就不多了。

所以如果使用RGB三種顏料的話,紅色的顏料已經吧其他波長的光吸收了,只剩下紅色了,綠色的則只剩下綠色,藍色的則只剩下藍色,把它們之間任一兩個混在一起都會把對方的光也吸收掉,形成非常黑的顏色(因為顏料能力受限不可能100%吸收,所以不是純黑色)。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答案就是不如把RGB反過來,選擇只吸收R、G、B其中之一的顏料,這樣任意兩種混合在一起的時候,就還能發出RGB其中一種光了。

吸收R的顏料發出Cyan青色光,吸收G的顏料發出Magenta品紅色的光,吸收B的顏料發出Yellow黃色的光,這就是選擇CMY三種顏色的原因。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這個印刷四色系統和人類的心裡原色系統是非常類似的?

因為原理是一樣的。

發出黃色光的顏料發出的是長波長,作用就是吸收短波長,相當於我們上面所說的人類顏色第二個概念,對於波長長短的判斷。

品紅和青的作用分別是吸收綠色波長和吸收紅色波長。,這相當於我們L/M細胞的相互關係。

再看一次上面的這個圖。

所以整個CMY三原色的機制與人類心理原色的機制是大體一致的,再加上一個黑色的顏料與白色的紙,我們就形成了5種原色,但是還缺少藍色,怎麼辦?

目前這個系統所使用的青色Cyan和人類心理上的純青色是不一樣的,是包含有藍色信息的青色,也是為了省錢,這個C不是真正的C。畢竟CMY比CMYB要省25%的成本。

另外那個黑色也是因為人類技術不到位和省錢,因為現在的顏料無法做到百分之百吸收所需的波長,所以如果吧CMY混在一起去製作黑色的話,出來的黑色是不夠黑的,還是會反射一些光出來。

所以特地製作了一個可以很好地吸收各種波長的顏料來專門實現黑色,還有就是如果用三種顏料混合來實現黑色的話,太費錢了,畢竟日常列印都是以黑色為主,彩墨用不起啊。

目前除了列印以外,電影產業也還在使用CMY原色。很多人喜歡的膠片感的很大一部分其實就是來自於CMY原色的色域(請看下面的問題的答案),雖然數字時代很多導演都用RGB設備來拍攝了,在後期他們還是會把顏色修改成之前膠片時代的感覺,否則電影看起來就會像連續劇一樣了。

4. 顯示器不能顯示真正的綠色、青色或紫色

準確的說是,顯示器可以顯示Purple,只需要用藍色與紅色混合就可以了。

但是顯示器不能顯示Violet。因為Violet對應的光的波長是390~450,而我們選擇的RGB裡面的B的波長要比這個高很多,所以無論如何我們是不能準確的模擬Violet這個波長帶來的感覺的。但是因為我們之前說了Violet這個波長會刺激S細胞,同時讓L細胞反應比M細胞強烈一些,所以適當的混合藍光和紅光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擬這種感覺,也不能說顯示器上顯示的Violet就是完全不靠譜的。

反而是上面第二點裡面說的綠色和青色才是顯示器最沒辦法的區間。除非增加一種或者兩種顏色,否則沒法解決。但是這個RGB的業界標準不僅僅是顯示硬體的問題,整個人類社會從電影製作、存儲到傳送,基本上都是各種大同小異的RGB標準的應用。原件都是RGB的,用什麼顯示器也不能突破這個技術上的障礙。目前顯示器廠商可以做的就是提高R、G、B的純度,讓每一個單色都接近於光譜上的純色,這樣就可以混合出更大範圍的顏色了。具體方法我們以後會仔細講。

我們先看這個圖,這個圖我們經常看到,各種賣顯示器、手機、電視的廣告等等凡是宣稱自己色域廣的,都會給你看這個圖。這個圖是什麼意思呢?

1931年,科學家們試圖證明紅綠藍是三原色,這個東西沒法科學計算,因為太主觀,所以他們採用一個一個顏色試驗的最原始的方式。當時紅綠藍說法廣為人所接受,而且為了實現單獨刺激L/M/S三中細胞,他們也採用了這個方案,採用RGB三種燈來試圖模擬人所能看到的所有顏色。

但是他們總是發現無法完全模擬一些光譜上的顏色,需要把其中某一個燈的顏色調成負值,也就是說要把這個燈照射到被模擬的顏色上,產生一個新的顏色,再用剩下的兩隻燈來模擬新的顏色。

這首先證明了RGB是無法模擬所有顏色的,而且他們發現,在可見光譜中找不到滿足這種要求的「三原色」組合。於是他們特別聰明的通過數學方法虛擬了三種並不存在顏色X、Y、Z,並假設這三種顏色可以滿足他們的要求,並且不出現負值。

好的,那麼既然這三種顏色只要混在一起就能模擬出任何一種顏色,那麼三種的比例設為x、y、z的時候,x+y+z=1,這個好理解吧?

然後如果知道其中兩個x和y的值,z就可以求出來了吧?所以z不需要知道吧?

那麼利用x和y我們就可以畫圖了吧,我們把從380nm到700nm的光的點的x值和y值的都求出來,然後畫出函數圖,就是上面的圖形啦,好像一個馬蹄一樣。

但是請注意,我們說了,人類心理的六原色還包括黑白(與背景的明暗對比)。而這個圖是沒有光的明暗信息的。所以看不到棕色啊,灰色啊,黑色啊,這些顏色。

為什麼?然後我們上面說了,人類對於顏色的明暗(在顏色中增加白色或者黑色)也是有認識的,還為此創造了很多新的「顏色」的概念。我們可以理解為變明亮或變暗就是增加了白色或者黑色。

比如紅色加白色,變淺了,我們叫粉紅色,加黑色就變成了暗紅色。黃色或者橙色加了黑色就會變成棕色,所以,除了x和y以外,要想確定一種顏色,我們還要知道這個顏色加了多少白色或者黑色,也就是明暗。

那麼,我們需要3個數才能確定一個顏色,這是一個三元函數,那麼如果畫出來,就是這樣一個三維圖形啦。

這個三維圖形不方便分辨顏色,所以當-我們就把亮度定為一定的值的時候,只需要上面那張平面圖就可以了。

這個立體圖形越向上越小是因為越向上亮度越大,白光為主,導致其他顏色都無法被分辨了。

對於這張圖的具體的使用,我們今後講顯示器色域的時候會仔細說。現在只需要記住這是CIE Chromaticity Diagram 1931。

再看一次這個圖,你會發現我們一般覺得比較厲害的sRGB顯示器能夠顯示出來的顏色也就不過so so,我們能列印出來的顏色更是少的可憐。(另外上圖也有一個五邊形代表主要在列印領域使用的CMYK模型,這是因為CMYK使用的是「減色法」,不能直觀的和RGB三角形比較,但是其覆蓋的色域可以經過轉換以後也畫在這個圖上以供參考。)

實際上,上面這個圖在你現在的手機或者顯示器上是不可能正確顯示出來的,你看到的顏色不是真正的顏色。

正如佛偈:此色非彼色,只能湊合著。都怪顯示器,只有RGB。

5. 為什麼三星AMOLED會不用RGB排列,而是使用Pentile的RG/BG排列?

首先,我們之前提到過,人眼對於光的明暗比顏色要敏感的多。這是因為為了生存看到比看清重要,看清物體的模樣比看清顏色重要,找到光借用光看周圍世界更重要,找到蘋果本身比找到紅蘋果重要,看到老虎出現比看清老虎的顏色重要。

所以人眼會有很多視桿細胞用來感受哪怕是最小的光的存在,但是視桿細胞看得不夠清楚,而視錐細胞為我們提供了清晰的成像能力,但是綜合L/M/S三種細胞,人類最敏感的波段是處於550nm前後這段對應綠色的波長,因為太陽光里這部分光的量最大,可以很好的有效率地利用來觀測周邊環境。

所以人類只通過綠色光的信息,就可以先得到物體形象(明暗對比)的信息,再在這個基礎上把顏色的信息合成上去。形成一幅完整的彩色圖像。而且人對於顏色的計算是需要時間的,不會在短時間內對非常細節的地方的顏色都能產生清晰的認識,但是卻可以在超短時間內對物體的物體形象(明暗對比)與運動軌跡做出認知。

所以說白了就是:我們人類的視覺系統需要很多的明暗信息,但是卻不需要很多顏色信息,因為明暗信息對於我們生存是至關重要的,顏色只是錦上添花。

給你們舉個例子,第一個圖是明暗帶給我們的信息,第二個圖是顏色帶給我們的信息

來來來,你告訴我哪個信息有用?

另一方面,人類的這種特性對於希望節省成本,提高效率的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比如各種電視廣播、視頻攝錄、藍光DVD等等都會採用一種叫YUV(或者 YPbPr/YCbCr等類似名字的)的方式來壓縮與傳輸視頻。Y代表明暗,這一部分的信息會得到充分的傳達。U和V是一對坐標值,代表著在一個事先約定好的顏色坐標系裡面的一個位置,好像下圖。

但是這部分顏色的信息會被壓縮,也就是說可能有8個點的明暗信息,但是只有兩個點的顏色信息。然而神奇的是,人眼竟然不會特別的注意到顏色信息已經減少了。比如目前大部分的藍光DVD都是按照4:2:0的比例(4個明暗信息:2個橫向顏色信息:0個縱向顏色信息)壓縮的,從下圖可以看到,8個像素裡面,保存了8個明暗信息,但是只有2個顏色信息,這卻並不妨礙我們仍然覺得藍光的畫質很清晰,就是這個道理。這些廠商太壞了,總是利用我們的弱點。

所以三星就覺得這是一個省錢的好機會,首先,既然人類對綠光敏感,那就先把綠光像素做的小一點,省點錢。然後,既然人類在觀察和記錄物體的明暗信息的時候,用的也主要是綠色的光帶來的信息,那麼理論上,只要保證綠光的像素足夠,人類是能夠獲得充分的明暗信息的。換句話說,可以減少藍色和紅色的信息,卻不影響人類的清晰度的感受。

像下圖一樣,三星的Pentile使用RG/BG的排列方式,6個這樣的像素組會有6個綠色的信息,3個紅色和3個綠色的信息,這樣相當於雖然有6個明暗信息,但是只有3個RGB組合的顏色信息。也就是說,顏色信息被壓縮了一半呢。比起RGB組合的6 x 3= 18個子像素,三星的6 x 2 =12個子像素要節省33%的成本。

6. 為什麼手機使用雙攝之一來拍攝黑白?

和前一個問題的答案一樣,華為等手機廠商推出雙攝手機,也是利用這個原理。

首先很多手機的的CMOS的排列已經是這樣的RG/BG排列了(Bayer排列),試圖用人眼敏感的綠色光來記錄更多的信息。

從上圖可以看出,4個紅色像素提供了16個像素的紅色信息,4個藍色像素提供了16個像素的藍色信息,8個綠色像素提供了16個像素的綠色信息,而人類獲取的明暗信息主要就是從這8個綠色像素來的。

也就是說16個像素里,只有4組RGB顏色信息,8個明暗信息,這個其實和上面三星的Pentile是一樣的。

怎樣能夠在不再大幅增加像素密度的前提下能夠再大幅增加對人來說很重要的明暗信息呢?

答案就是再增加一個黑白攝像頭,專門拍攝明暗信息,再把這個明暗信息疊加到上面的顏色信息上,這樣就可以給人眼提供更多的「實用」信息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廠商都在推出雙攝的原因。

7. 為什麼包括藍光在內的大部分視頻的傳輸與存儲要用YUV格式?

請看第五題答案。

8. 為什麼光譜里沒有粉色和棕色?

答案是,其實光譜里是有的,也可以說是沒有。

粉色和棕色等概念是人類為了區分同一波長的光,與背景相比的相對強度,以及與其光中摻雜的日光的相對強度而制定的新的概念。

粉色是摻雜了很多日光的紅色給我們的感覺,棕色是與背景相比亮度低的黃色或者橙色給我們的感覺。

具體請看前面第二題的答案。

超級基礎篇 主要內容結束,謝謝閱讀,敬請期待 下一篇 進階篇 主講 各種顯示器的原理。

追加閱讀 1:

這部分純粹是為了增強我自己的理解而寫的,如果沒有時間不需要讀下去。

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不是紫色的?

首先要定義紫色,紫色在這個語境是Violet不是Purple。Violet是一個可見光譜上的顏色,Purple是組合色。

首先之前這個問題是為什麼是天空是藍色的?答案都是這樣說的:因為散射。散射是什麼意思?我們說光就是電磁波,這個電磁波的有大有小。天空中有空氣還有很多灰塵還有水蒸氣等等各種各樣的小東西,比較大的波可以很容易越過這些障礙繼續前行。小的波就會撞在這些障礙上反彈回來。從四面八方撞過來就會從四面八方反彈回去。好比大海里漂著一根木頭,這時海浪來了,因為海浪比木頭大,所以可以不在乎木頭繼續前進。但是如果是一艘航空母艦停在那裡呢?一般的海浪拍到船身就被彈回去了,無法穿過航空母艦,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太陽發出的大部分500nm以下的很多光都被散射了,而500nm左右以上的光都能夠穿過天空到達我們的眼睛,所以我們看起來這些光就還是來自於太陽,但是因為缺少短波長的光,所以在我們看起來,太陽會有發黃的感覺。而被散射的光因為在天空中被反彈來反彈去,最後才磕磕碰碰的傳到我們的眼睛裡,在我們看起來,這些光好像是來自於天空,所以我們就會覺得天空是藍色的了。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紅色和黃色或者綠色這些長波在我們看起來更加明亮,而藍色紫色這些光更加淡,表面上是因為我們的cone細胞在這個領域的敏感度很低,也符合到達地表的這些光的量比較少,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人類需要尋找太陽,從太陽來的光中,短波因為被散射,我們無法通過接受短波來找到太陽,但是長波沒有散射,我們可以通過尋找長波來找到太陽。所以我們人類會對短波不那麼明暗,而對長波更加敏感。長波裡面,因為到達地面的光中,中間波長的光的量最大,我們的神經對這一範圍的光也就非常敏感了。

另外,白雲的分子特別大,所以各種光都會被反彈回來,結果在我們看來好像白雲在發出各種波長的光,也就是給我們白色的感覺了。

但是天空為什麼不是波長更短的紫色呢?

這也是人類的視覺系統聰明的地方,我們前面說了,M細胞的出現,讓人類實現了在中長波範圍的更進一步的區分,可以找到紅色或者紫色的成熟的果實。而且

那麼因為被反彈回來的光不只是紫色而是從最淡的藍色到紫色,所以,一綜合就出現了一個中間的藍色的顏色了。另外因為紫色的波長在大氣中本來就很少(太陽散發的少,因為需要的能量更高),穿透大氣層到達地表的少,因為能量高被吸收,另外我們人類的細胞對這個波段的波長也沒有那麼敏感(另外角膜和晶狀體也會吸收一丟丟),所以顯得很弱,而且,稍微離太陽近一點就會有剩下的光出現,與來自天空的光混合,另外其他波長的光也不是完全就不散射了,還是可以散射一丟丟的,然後因為L/M比S更敏感,導致這一丟丟也有一點作用,所以綜合起來導致顏色看起來更藍一些,另外,紫光可能會被視網膜吸收,然後釋放出能量更低的各種光,然後這個再被視網膜接受,會被當做白光,然後白光加紫光,也會看起來是藍光。如果離太陽遠一點,顏色會更深一些。

晚霞的時候,太陽距離觀測者比正午要遠,所以很多光已經被散射了,剩下的就是紅色的光,天空發紅,主要還是因為天空上大的粒子多,雲啊,污染物啊,鹽分啊,這些造成了長波長也被散射就發紅了。

追加閱讀2:

人類為什麼看不到紫外線和紅外線?

從上圖可以看出,比紅色波長還長的是紅外線,比紫色波長還短的是紫外線,根據這個圖,這兩種光都是可以穿透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的。

然而我們人類卻看不到紫外線和紅外線,除非有一些特殊的眼病或手術,比如畫家莫奈,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是我們人類故意選擇不去看紫外線和紅外線。

先說紫外線,從下圖可以看到其實視網膜的S細胞是可以感受到紫外線的波長的,但是為什麼我們看不到紫外線呢,是因為紫外線被角膜和晶狀體擋住了。

Image result for cone cells

前面我們說過的,電磁力(光)的波越小,振動的就越快(頻率高),能量就越大,那麼如果紫外線這樣高能量的波如果到達我們的視網膜,很可能會因為能量太高把我們的視網膜的正常細胞結構破壞掉,讓我們喪失視力,甚至能把DNA都破壞掉,真火怕!所以我們進化出了晶狀體和角膜來阻擋這些短波長的光,保護我們自己。雖然我們也許有可能會進化出更強的視網膜來承受紫外線,但是從上面的日光光譜圖可以看到,到達地表的紫外線是相對較少的,紫外線對於我們觀察周邊環境的幫助不如可見光大。脊椎動物的祖先是有可以看到UV的能力的,但是我們人類選擇不需要(也有可能是丟失了)。

至於紫外線具體是怎麼被擋住的(以及為什麼可見光及紅外線可以通過),我們以後講OLED原理之前會涉及。

來說畫家莫奈,他晚年患有白內障,白內障可以阻擋波長短的可見光,導致他的很多畫作的顏色偏向於黃色和紅色(長波長),再後來他做了手術,摘除了晶狀體,當時沒有人造晶狀體,所以手術後一定波長的紫外線就可以到達他的視網膜,使得他的S細胞產生了反應,讓他獲得了紫外視力,據說那感覺是發白的藍色或者紫色,所以他手術以後的畫作的顏色都是偏向於非常藍色和紫色的風格。再後期,因為高能紫外線破壞了他的視網膜上的SML視錐細胞,他變得分不清楚顏色了,真可憐。

再說紅外線,紅外線是可以穿過角膜和晶狀體到達我們的視網膜的。但是我們人類卻選擇視而不見,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

  1. 人體也會散發紅外線(原因我們以後再說),我們的大腦也在不停的發送紅外線,如果我們的視覺系統選擇去接受分析紅外線,我們會時刻受到來自自己自身的信息的干擾,而無法集中分析外部世界,這樣不利於我們人類生存。
  2. 雖然紅外線對於在夜間尋找其他溫血動物(散發紅外線)很有幫助,但是早期人類主要選擇在「好波波」豐富的白天活動,這樣更容易觀察外部世界,獲取食物,也可以迴避夜間出動的猛獸。在白天,相對於可見光來說,紅外線的能量太弱,對於我們觀察分析外部世界沒有特別大的幫助。
  3. 很多容易獲得的高能量食物,比如水果、昆蟲、魚等等,都是植物或冷血動物,其身體散發的紅外線與所處的周邊環境散發的紅外線很難被區分開來,使用紅外線很難找到這些食物。
  4. 最後是因為紅外線的能量偏低,不容易讓我們的視神經產生電信號。

超級基礎篇 全結束,謝謝閱讀,敬請期待 下一篇 進階篇 主講 各種顯示器的原理。


推薦閱讀:

手機顯示屏為啥只有OLED和LCD兩種,沒有LED的?
如何看待柔宇科技發布的柔性AMOLED顯示屏?
中國OLED強勢崛起,給耍陰招的三星當頭一棒
iPhone X 屏幕出現綠線有可能是哪些原因所致?有什麼解決措施?

TAG:顯示技術 | 色彩學 | O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