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你用上好 App,設計師有時會啥也不幹? #024

俊鐵導讀:「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有沒有想過,這句話會成為產品設計的技巧?今天本專欄分享丹麥籍用戶體驗設計師 Twitter@Anton Nikolov 的文章。他先分享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天才建築師。在一幢新的建築物竣工後,他決定不在建築物四周庭院和草坪修建小路。這個想法是在一年內讓需要進出建築物的人們自己「走出一條路來」。一年後,他的團隊再根據腳印修建小路。

這個故事介紹了一種研究人類行為的好方法心愿線就是通過捷徑到達目的地的「軌跡」。它可以顯示一條「路徑」能承受多少流量。除此之外,心愿線還可以被用作設計的藍圖——非常簡單、非常美好、非常有效。

心愿線背後的原則可以讓人們通過其行為揭露其需求。要想知道大家的真正需求,心愿線是不二之選。相比於試圖通過和人們交流來了解其所需,觀察人們的自然行為更能準確地反映他們的真實所需。

通過人們的行為來指引產品用戶體驗設計,是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的核心。深度理解用戶行為,可以指導設計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觀察人們行為需要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而且還不能侵犯他們的各種利益和權利。為了設計出更好的用戶體驗,你還需要扮演「潛行忍者」的角色。一旦用戶感覺或發現有人在觀察其行為時,可能觀察結果就不夠百分百真實了。

要知道大家如何使用某物,心愿線一種是不帶偏見、有數據支撐的選擇。它就是設計的完美藍圖。

如果不用心愿線… …

回想一下,你有沒有見過綠綠草坪被各種腳印「攔腰斬斷」?還數得清有多少次嗎?我本人也很愧疚,畢竟我也做過這類事,特別是每天上班路上。

不過節約時間,嘿嘿 ??

同樣,再回想一樣,人們有多少次在界面到處瀏覽、但從不按下那個可能會回到當前頁面的按鈕呢?我自己在用戶測試時,由於不恰當的放置、布局、複製文本或層級架構等方面的原因,也多次發生過這種情況。

如果不觀察心愿線的話,會有什麼問題嗎?那你可能只是以設計師為中心來做設計。設計師絞盡腦汁思考如何利用空間,通過修建人行道、添加按鈕等等。然而,人們不接受這種既定「套路」也是分分鐘的事情。

不要以為設計師就很懂用戶需求。大多數情況下,設計師什麼都不懂,還是需要多學習、多了解。

所以,做好一名設計師,要去了解用戶需求。發現並利用心愿線的力量,開始探索之旅吧。

數字設計中如何運用心愿線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真實生活中觀察用戶的心愿線要比數字世界中容易多了。你需要耐心等待人們去使用某物,然後再分析收集的「數據」。遺憾的是,這種方法成本更高,而且比數字世界中的觀察要慢。

在數字產品設計中,使用心愿線會更加有效,成本也較低。熱度圖、cookie 追蹤以及大體上任何能收集追蹤數據的分析工具,都可被用於發現各種模式和心愿線。

熱度圖示例:大家都在看哪裡。圖片來源:https://goo.gl/glbn1i

可以使用比如 Amplitude,Google Analytics,MixPannel,以及 Hotjar 等工具來收集和分析數據,來發現當用戶和產品交互時發生的行為。

此外,還要明白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當然,這可能還需要花一些功夫來交流,不過這是非常值得的。

要成為優秀的設計師,多花點時間在了解大家的需求吧。

結束語

心愿線也不是萬能的。怎樣才能發現人們想達到某目的時採取的行為?答案非常簡單——通用的設計原則罷了。心愿線只能體現「大家為了解決目的下意識的行為」,卻不會告訴你人們那樣做的原因。你需要深度挖掘,與他們溝通交流才能去發現背後的故事。

下次走捷徑「跨過」草坪時,不要忘了這個原則哈。: )

作者 | Anton Nikolov,用戶體驗設計師

譯者 | 俊鐵

題圖 | Pexels

原文授權譯自 Design principles: The power of desire lines

本文首發於愛范兒。商業轉載請聯繫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TAG:設計師 | 用戶體驗設計 | 用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