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薛侃錄:功夫到,自然成

| 正文 |

45.25

守衡問:「《大學》功夫只是『誠意』,『誠意』功夫只是『格物』。『修、齊、治、平』,只『誠意』盡矣。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懥好樂,則不得其正』,何也?」

先生曰:「此要自思得之,知此則知『未發之中』矣。」

守衡再三請。

曰:「為學功夫有淺深。初時若不著實用意去好善惡惡,如何能為善去惡?這著實用意便是『誠意』。然不知心之本體原無一物,一向著意去好善惡惡,便又多了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書》所謂『無有作好作惡』,方是本體。所以說『有所忿懥、好樂,則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誠意功夫裡面體當自家心體,常要鑒空衡平,這便是『未發之中』。」

——摘自《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原文版·薛侃錄45.25》

| 讀後感 |

功夫未到,自然不明白陽明先生所說為何事。即便知,也是文字上的知,「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須親口嘗一嘗」。廓然大公的境界,要「嘗」到,必須功夫達到那個境界。

我們大部分人學習陽明學的功夫還沒有那麼深,只是喜好「善」,厭惡「惡」,善要實實的好,惡要實實的惡。如此,便是誠意。這便是真功夫。如行路一般,到了岔路,自然會問,自然會知。提前問了,到了那裡還是不知,還需去問。如果只問不行,那就永遠不知了。


推薦閱讀:

黃直錄:做明白人,干明白事
立志究竟立在哪兒? | 陽明學金句
率性而為:是「率性」還是「任性」|成語心解
黃直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每天學習陽明學

TAG: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