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精英為什麼會死(中上)?

我們在上篇談到了兩個未回答的問題:

1、我們該如何識別自己的情緒?

2、我么該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

下面就讓我們從第一個問題開始。


1、我們的言語和行為由我們的感受決定,我們的理智只是為我們的感情和感受提供服務,僅此而已。

2、人分三個層次,處在第一個層次的人僅僅為自己的感受和情慾而生活,第二個層次的人,投入了道德懷抱,第三個層次的人則進入了宗教的懷抱。

------大衛·休謨

很難想像兩百年前的哲學家,能有這麼深刻的觀察和總結。

雖然我不認可休謨對人群的分類,但單是觀察到「大部分人都是受自己的感受驅動的」並得出「人們的理智是為了自己的感受而工作的」這種觀察結論,休謨就已經在兩百年前超越了我們絕大部分當代人了,至少,超越了十年前的我。

人是被自己的感受驅動的動物,而不是遵循所謂對錯標準的動物。所謂的對錯,其實只是讓我們能夠獲得更多滿足,而相對較少產生不適感的標準。

識別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認識到,所有的人類個體,包括我們自己都是被其感受驅動的動物,而不是被對錯驅動的動物,我們的理智,僅僅是為了我們的需求服務的,而我們所需的根本,其實就是我們的感受所需。

人類處於狩獵農耕的幾十萬年前,我們的理智大部分時間是在為了我們的飽腹感,繁殖欲,安全感等等內在感受服務的,進入現代社會後,我們的理智慢慢的開始了為識別這個世界的真相而工作,然而,識別這個世界真像的目的,其實也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我們的生存所需,即讓我們內心更舒適,而不是不適。

看到這裡,如果你出生在一個能夠和你談論自己內在感受的家庭里,那麼你會覺得這是正常的,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你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那麼你是幸運的。這一小節你就沒有必要閱讀了,可以直接跳到第六小節。

如果你出生在一個只談對錯,而幾乎不談感受的家庭里,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你會想,這樣對么,我們真的只是在為我們的感受而生活和工作的么,難道不應該是只做對的事,而不做錯的事情的么?

如果你非常強烈的不認可感受是驅動人類行為的原動力,而是覺得對錯才是人類應該遵守的原動力,那麼請你安靜下來思考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有一個對你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人,經常和你談對錯,而很少和你談你內在的感覺,而且這個人很可能是陪你成長的幾個人中的一個,仔細想一想,你身邊有這麼一個人么?如果有,那麼這其實是這個人教育的失敗,他將他錯誤的觀念,通過長期的言傳身教,刻蝕在了你的身上。

寫到這裡,我覺得是時候引用之前看到的一些新聞了,這些新聞很好的證明了,我們都是被自己感受驅動的生物:

第一個新聞是「一位北大學子用萬字書信和自己的父母斷交,並十年不曾回家」。這個新聞里,這對父母,把自己的孩子成功的送到了北大深造,也成功的把自己的孩子塑造成一個自卑,畏懼社交,並且痛恨父母的性格。

這對父母為什麼這麼做?

他們想讓孩子有更好的生存條件,即,他們內在有一種衝動,這衝動想讓他們讓自己孩子獲得更好的社會資源以獲得更好的繁殖後代的條件,在這個感受的驅使下,結合他們認知能力的局限性,他們合理化了不在乎孩子感受的而教育方式。他們通過孩子內心的不適感控制孩子的行為,以幫助孩子消除「不利於學習的行為」,以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並將這個行為執行到了孩子在家裡的最後一刻。

於是他們的孩子在自己能夠獨立生活的時候,在自己的感受的驅動下,寫出了這封信萬字信,並十多年不再回家。

這個新聞的父母和孩子,其實都是被感受驅動的,他們的理智也都是在為自己的感受而工作,父母只意識到了自己的感受所需,成功的扭曲了孩子的性格;孩子長大後,也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不再在乎父母的感受。

另一則是「越戰老父親微博宣布和自己女兒斷絕父母關係,並從道德上聲討自己的女兒」

在這個新聞里,這個老父親,因為女兒捲走了自己的三百萬存款,而在微博討伐自己的女兒,義正言辭,鏗鏘有力,言語間將自己的女兒塑造成了萬惡不赦的人民公敵,道德敗壞的腐敗分子的形象。也不知道這麼做的目的,單純是為了泄憤,還是要逼迫自己的女兒還錢,還是想讓自己的女兒向自己低頭認錯。

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位老父親,為了解決心裡這口惡氣,平復自己內心的感受,已經不再顧及未來和女兒之間關係會如何,也不再顧及未來這筆錢是否會回來,所有的理智都在輔佐這位老父親組織語言,只為更好的出了這口惡氣,只要出了這口惡氣,這位老父親甘願不在乎所有。

不過我看過這位老父親的文字之後,感覺如果我是這個女兒,我想,我能做的,也是和這個女兒一樣,拉黑所有父親聯繫的到自己的渠道,遠遠的逃離。

看完上面的例子,聰明的讀者可能會想,哎?這個不對嘛?這些只是一些極端的例子,並不代表所有的情況都是這個樣子啊。

這裡請容我做一把超前的分析,如果你真的有感覺不對,是不是在你能夠說出具體哪裡有不對之前,心裡先冒出了一個感覺,這個感覺讓你心裡覺得怪怪的,有些不舒服,引起了你的注意,繼而這個感覺在推動你嘗試去分辨哪裡不對,然後再引導你嘗試用你熟悉的邏輯,搜集訊息,採集資料,以來反駁我,從而證明自己是對的?

如果上面的描述方式無法讓你感受到內在的共鳴,那我們反過來想一下,如果你對我的文字,是完全沒有感覺的,你會在乎我說的是對是錯么?聰明的讀者你心裡會有這個問題的答案。

嘗試去分辨這個感受,當你在每說一句話,每做一件事之前,都能意識到在驅動你的,是你的感受,你的情緒識別能力,就已經很棒了。

進一步,當你能意識到,就算別人是在和你談論對錯,他們也只是換了一個方式在談們內心的感受的時候,你在感受的識別能力上就基本已經進入大乘的範疇了。

PS、其實,上面兩個是極端情緒的例子,新聞裡面的主角被極端的情緒控制了自己的行為,理智已經完全成為情緒的僕從,為情緒而工作,不過,就算人的情緒並沒有那麼劇烈,人們的行為依舊是被自己的感受驅動的,理智也很少會制約自己的感受。只是不那麼極端的情況下,人的行為的負面效果小,內心感受識別的難度高。


本我是我天生所有的慾望組成,超我是後天學習的倫理道德組成,自我決定我到底是聽本我的還是超我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這段文字,是他非常出名的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大概是這麼個意思,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們生下來之後,內在就被DNA植入了一些內在的衝動,這些內在的衝動,是為了我們生存繁衍服務的,比如吮吸的衝動,恐高的衝動;後來當我們慢慢長大了,我們從身邊人和我們互動的過程中,學習到了社會上人和人之間交往的準則,學到了人和人之間的對錯標準,我們如果無法適應這些對錯的規則,我們就不能在這個以人為最基本單位構建的社會中很好的生存,我們為了能夠在人際社會中很好的生存,我們後天學習到了很多社會準則,以保證我們不會被集體排擠出去,甚至被群體殺死。

聰明的你應該已經發現了,這裡提到的對錯,是別人的感受,我們的社會道德其實是為了服務絕大多數人的感受而存在的。

有了道德的存在,大家都依照道德的標準行事,人們彼此之間就會相安無事,否則,我們可能會為了滿足自己的感受,而傷害別人的感受,嚴重到一定程度之後,會導致兵戎相見,最終導致有生命的死亡。

回到我們個體身上,當你一個念頭冒出來的時候,你能識別這個念頭是來自於本我,還是來自於超我么?

識別的機制其實蠻簡單,你的念頭,如果被實現了,你會更舒服,那麼這個念頭多數是來自本我;如果是讓你不適的,多數是來自超我。

比如早晨起床的時候,你特別想在舒服的被窩裡面和被子多溫存一會兒,這個想法實現後,你會感覺舒服,這個感受就是來自於本我;再比如,你一定要咬著牙起床,因為你還要上班,這個多數就是來自超我的念頭。

這裡不談能夠修改自己內心世界的認知,能夠讓自己喜歡上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的那種大能,對普通人來說,這麼去識別基本就夠了。

能夠識別一個念頭是來自本我,還是來自超我。就已經在建立面對感受的能力上,邁出了重要的第二步。

知道永遠是第一個步驟,知道之後還要把知道的東西變成下意識的反應,或者叫做肌肉記憶,效果才會更好。

上面提到的兩步,知道了之後,其實就產生了大半的效果,當然為了強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意識,也是可以增加訓練的,比如每天晚上睡覺前,回想這一天下來,自己能夠回想起來的念頭,加以記錄和分析,甚至在日常交往中,就對自己和別人的感受和情緒加以分析和確認。

具體的辦法我就不再幫大家列出來了,其實只要有心,制定計劃之後堅持去做,你的感受識別能力就會越來越強,就像我們去健身房健身一樣,練習的日子越久,我們的運動能力就越強。


肥叔:這些精英為什麼會死(上)?zhuanlan.zhihu.com圖標肥叔:這些精英為什麼會死(中下)?zhuanlan.zhihu.com圖標肥叔:這些精英為什麼會死(下)?zhuanlan.zhihu.com圖標

公眾號:百家心理

不定期更新心理學知識的科普文章。

關注後發送「九型人格」可以獲得九型人格測試。

發送「心理健康自評」可以獲得SCL90心理自評測試。

發送「書籍」可以獲得肥叔推薦的心理學書籍。


推薦閱讀:

雨夜、圍爐還有祖先的記憶
跳出你的概念思維,你就會獲得嶄新的自我
在溫度40攝氏度以上地方生活是什麼體驗?
有什麼回答會讓你有一種「這都能黑」的感覺?
哪些電影讓你看完後有一種振奮或久久難以釋懷的感覺?

TAG:情緒 | 教育 | 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