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說這是國產電影中的極品,《鋼的琴》真的被商業票房淹沒了

完滿的一生至少該處理好發展和生活的關係

比「完滿」更低一點的一生,更準確。但我沒有這樣完滿的詞,你找到恰當描述其意義的詞,請告訴我。

我懷著像藍顏色一樣的心情推薦《鋼的琴》,此前沒有得到過他人的推薦,藍色就必須得代表憂傷。同時,藍色也是這部官方稱為喜劇片的影調:扁平化的畫面設計和長滿刺的故事,讓我既驚奇導演的表達又對自己眼前的生活產生了疑慮。

應僱主的需求,陳桂林帶領的小樂隊演唱起一曲極度歡樂的歌,旁邊搭建的棚布上赫然寫著:沉痛哀悼母親。

2010年的張猛用《鋼的琴》表達著人類已經開始變得不正常的景況,而一部分觀影者卻認為這是影片的一個笑點。諸如此類的敘述還有許多處,導演用思考過的平移鏡頭半笑著敘事,正如感受過東北舊的重工業區廢棄氣氛的觀影者感慨的一樣:舊的煙囪、工廠的廢墟,工人階級倒下了,一個舊的時代過去了。

這是一部分特殊人群認定的主題,平移鏡頭讓人感覺那個世界的人物沒有生活的延伸,大家生活在像被兩面牆囚禁起來的世界中,隱藏起來的攝影機是一面牆,沒有縱深方向的畫面背景是另一面牆。對沒有接觸過電影專業的人,或許理解平移鏡頭的表達有些難。但你必須知道,縱觀2005年至今的中國電影,能如此注重用真正專業的電影語言和電影藝術去拍攝的電影幾乎不見。

你是否覺得電影的故事很平常,但看著畫面就是有一種靜態的美?譬如顯影之初,陳桂林和小菊以廢棄工廠為背景談離婚的第一個鏡頭,你可曾鄙視過離婚的某一方真他媽的操蛋,沒錢就玩離婚?電影結局時的鏡頭打破了整部片子的攝影規範,小菊領著小元,竟然是從迴廊似的遠方走來的,是誰打破了那面牆?是第一個鏡頭的仰拍,導演的態度是崇敬陳桂林的,而陳桂林的背後是一個群像,這個群像範疇中的人最後都站在了被打破的平移鏡頭之中,縱深即千萬種可能的未來。

另一種是我認為的主題,完滿的一生需要處理好發展和生活的關係,影片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這大概是我如此想要推薦這部電影給你的緣故。

發展是社會的,也是個人的。社會的發展在《鋼的琴》中對應的是工廠改革,個人的發展對應的則是諸如陳桂林和小菊對小元撫養權的爭奪,生活對應的則是工廠改革和撫養權爭奪。如何處理這一切,是我認為電影要講的,也是電影承擔的很好的一份責任。

工廠改革有一個具體事件,大煙囪要被定向爆破。事件之初,工人們、甚至陳桂林的老爹也加入聯名抗議;後發展到陳桂林提出的煙囪改造,把一無價值的煙囪改造為有欣賞價值和長征火箭,汪工贊同並講了一句話:改造成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改造失敗就是一段豪情的回憶。

汪工的這句話,就是我認為的一個解決方案:成功是風景,失敗是一段豪情的回憶。

該方案最終是完滿解決了大煙囪事件的,被定向爆破當天,人們聚在對面的山坡上,陳桂林給爺們發煙點上,豪情被時間這個維度記住了。

撫養權爭奪有一個具體事件,正是片名《鋼的琴》。女兒小元提出誰買了鋼琴就跟誰走,陳桂林買琴不成就開始造琴,又因為技術達不到正常的木質鋼琴標準,經由季哥澆築了一架鋼的琴。從女兒小元的角度看,不管是父愛還是母愛都已經被標價,愛就是一架鋼琴,價格具體點就是一萬元。(我查了某寶,鋼琴價格最低是一萬元,當然那個時代不一樣。)但,縱然愛被標價,陳桂林還是義無反顧的去愛。因為感情這種東西,沒有感同身受,沒有辦法控制。

感情的分量,這是我認為的另一個解決方案。

陳桂林最後答應要娶那個忠貞不渝的情人,或許現代社會叫充滿藝術氣息的、男人們夢寐以求的炮友,宣布放棄小元的撫養權(這是陳桂林親口說的,一些影友抱怨沒有一篇影評提及小元最後跟了誰,說影評不走心,真的是自己沒有用心去看原片),撫養權得到了解決。但鋼的琴最終沒有用來換取撫養權,而是證明了感情的確有力量,但生活真的不是只需要一架鋼琴就行的。

之所以寫這篇推薦文章,是因為《鋼的琴》值得一看。假若你看了覺得好,不妨分享給你的朋友。


推薦閱讀:

TAG:鋼的琴電影 | 每周影評專欄 | 中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