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科醫生荒有多嚴重,2000孩子只有一個醫生
截止2016年底,中國的兒科醫生數約為12.8萬,而全國共有2.3億名0至14歲兒童,每千名兒童僅擁有0.55位兒科醫生。
「金眼科、銀外科、馬馬虎虎婦產科、千萬別干小兒科。」20多年前醫學界就流傳的調侃至今仍未過時。
2018年剛剛來臨,一場流感就席捲了中國。成千上萬的家長帶著孩子湧向各醫院的兒科排起長隊,天津的海河醫院甚至出現了醫生超負荷工作病倒,兒科被迫停診的情況。
事實上,這並非中國的兒科第一年鬧醫荒,每到流感高發期,常有醫生病倒兒科停診的報道。據《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2017》的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底,中國的兒科醫生數約為12.8萬,而全國共有2.3億名0至14歲兒童,每千名兒童僅擁有0.55位兒科醫生。
中國到底缺多少兒科醫生?2016年5月,衛計委提出要在2020年達到「0.69名兒科醫生/千名兒童」。由於全面放開「二孩」政策,預計2020年中國兒童將增加到2.9億,若要實0.69的目標,中國至少還要增加7萬多名兒科醫生。
人數短缺之下,是兒科醫生的診療任務異常繁重。2016年,兒科門急診量全年達到了4.98億人次,平均每位兒科大夫日均承擔門診人次約為11人次(由於並非所有兒科醫生都從事兒科臨床工作,實際數字要更高),這是同樣演算法下其他醫生工作量的2.4倍。同時,由於兒童看病多在感冒高發期,大夫們的接診壓力更集中於流感來襲的幾個月。
很多人將中國兒科醫生數量的嚴重短缺,歸咎於停招兒科本科。1999年起,教育部以「專業劃分過細,專業範圍過窄」為由,撤銷了全國兒科學專業,直至2016年,39所高校才啟動一體化兒科醫生培養計劃。但這並非根本原因,實際上,除口腔科外,國內還沒有醫學院校為某一科室單設過本科專業。
兒科的困境在於:一方面,孩子看病難,專科醫院擠破頭;另一方面,維持兒科難,綜合醫院關兒科。這背後,診療難、醫鬧多、效益差是根本原因。
在許多醫學專業人士看來,兒科實際上是「啞科」,因為不同於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很多孩子無法清楚地表達出哪兒疼、有多疼,很多大夫要先會哄孩子,理解患兒的表達,使得診療風險提高。
此外,醫患相處的難度也大:孩子是一個家庭的核心,家長的數量可能是患兒的兩倍、三倍甚至更多,家長的高期望也使醫生倍感壓力。湘潭中心醫院兒科全體醫護人員曾在2013年發公開信抗議十日內醫生護士三次被打,其中一次竟是家長因不同意醫生的診斷而大打出手,打斷了醫生5根肋骨。
與其他科室相比,小孩看病用藥少、檢查也少,兒科任務重但「效益」差,有醫院甚至將兒科定性為「社會效益創收窗口」,直接影響到醫生的績效獎金。 2011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的調查發現,有96%的兒科醫生不滿意他們現有的工資水平。
為解決「兒醫荒」,除了恢復兒科本科教育外,各地部門採取的措施可謂多種多樣:四川省衛計委提出對轉到兒科的醫務人員給予萬元補助,要求兒科醫務人員薪酬不低於本單位同級醫務人員平均薪酬的1.2-1.5倍;南京市衛計委要求兒科門急診必須24小時開診,不得以醫生緊缺或其他理由停診;自2015年起,國家衛計委在醫師資格考試中,對兒科崗位從業人員開展加分考試,變相「降分錄取」。
然而,即便各地衛生部門都開始採取措施鼓勵兒科,到了流感肆虐的時候,你還是會發現,自己和孩子苦苦等候也看不上病,而醫生們卻因為高強度的工作一個個病倒了。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網易數讀」(ID:datablog163),原文標題《中國的兒科醫生有多累》,作者陳良賢,設計師郭曉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