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的金句和土氣

劉強東的達沃斯之行,除了公關式曬媳婦兒,與馬雲拼飯局,還說了不少合歐美政治正確的金句。

比如,「我希望她(小女兒)永遠不要意識到他父親的財富是多少,她只需要知道她自己是誰,她想去哪兒,想過什麼樣的日子。」

再比如,「對我來說既不是負擔也不是樂趣,更多的是責任,因為富有是擁有了社會的很多資源,如何用好手中的資源,去讓個人的財富增長和公司的成長、社會的成長如何能夠同步,才是我感興趣的。」

公號:鹹肉刀B刀

同時,奶茶毫不意外的成為聚光燈下另一個要素,雖然奶茶本人本就有媒體效應,但相比國內對劉強東花式曬奶茶的嫌棄,歐美通行觀念里,這種家庭式出境,反而符合歐美口味不是。

這顯然是好事,按約定成俗的觀念處事,不管是政治正確,還是價值觀,無論個人行為也好,還是企業作為也好,都應當被看作企業成熟的標誌。

當然,「普世觀」樹蔭下的個體言行舉止,會成為企業家邁入全球市場時,博取媒體、當地用戶認同的一道課題。

近幾年,中國互聯網在全球產業中越來越重要,新貴們發現,土鱉想要爬進全球市場這座黃金屋,「爬的姿勢」都會成為門檻。因此,不得不去滿足歐美大記者們在人文和觀念層面的吹毛求疵。

這串名單里,幾乎包含了中國大部分頭部科技和互聯網公司。但做得相對比較好似乎並不多,反面典型倒不少。

比如,任正非對華為的治理,被解讀為集權模式,華為則被視為強權政治隱喻下的中國模板,這種印象不但在國內令人深刻,同時成為歐美的刻板印象,華為屢屢被美國拒之門外,這是原因。

我們會認為,商業無邊界,可是商業身為政治的延伸和產物,政治立場又往往「以價值觀選邊站」為界限,因此某種意義上,華為在美國的受挫,無非是價值觀鴻溝帶來的商業敵意。

你也會說,這是借口,充其量是利益之爭。是的,即便是借口,那麼是誰將把柄留給了對手。這就是你的策略問題了不是?

所以,「價值觀的自我包裝」,越來越成為中國企業家全球化語境里的重要套路。門外人看到的是奶茶天天刷臉,門內人看到的是,「奶茶走出去」和「京東走出去」,是相互助力的硬幣兩面。

你看,劉強東這種歐式陳述,無疑是能博個不錯的印象分的,作為試圖世界性展示自己的劉強東,在歐美的話語模式裡面,就會具有良好的通行性。這對想走出去的京東就是一項必備課。

另外一面,中國企業家走向世界的時候,行為言行往往不限於代表自己,更帶有企業經營理念的附加值。

他們似乎也注意到,融入約定成俗的主流觀念的重要性,本土化、地域化經營,不是在當地找幾個本地人就能打發了,而是對一套本土觀念的接受和融合,是對外部話語模式的接受和包容。

當年比爾蓋茨來中國搞公益和捐款,從公眾到媒體,再到企業家,應者寥寥無幾,堪稱尬聊。再看這幾年,從馬雲、馬化騰等,公益觀念和財富觀念在媒體包裝下,常為歐美同行所稱道。

可馬化騰和馬雲們,一邊要求全球共榮,一邊又時不時冒出幾句不合時宜的獨有的紅色句式,這種無意間話語方式的粗糙切換,令人捧腹。

比如,那句幾乎中國所有企業家都會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我的就是國家的」,豈止一次出現在歐美媒體版面。人家可能搞不清,這些人到底是政府辦事人員,還是自由市場中的獨立企業法人。

所以啊,生於斯長於斯的中國企業家們,畢竟骨子裡習慣了強權style和集權政治生活下的社會價值模式,短時間內想要做快速提升也不易,劉強東達沃斯金句里,也不是沒有漏洞和土氣。

面對「互聯網壟斷」這個大問題,劉強東趕緊抱政府爸爸的大腿,聲稱,互聯網平台壟斷效應只有政府最後能解決。坦言,要求政府介入。

這話聽著似乎沒啥問題。畢竟,我們的確習慣了凡事找政府,找權威。只要遇到任何問題,想的不是嘗試解決,而是直接找強者介入。嬰兒式的要他人來代自己的勞。

從小學時,我們習慣於「我要去告訴老師」。鄰里孩子吵架,脫口而出的是:「我要去告訴媽媽」。這種國語式的喊「媽媽爸爸」,不知道習慣了獨立和自由話語的歐美記者,其內心深處,會不會掩嘴偷笑一下。

路,還是很長的。中國高科技和互聯網公司追逐全球用戶的長跑中,中間還有一個普世觀的距離。看著不遠,但也不近。


推薦閱讀:

TAG:達沃斯 | 劉強東 | 章澤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