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大上海光影,回望民國風雲

來上海十多年,在南京西路的紅磚牆公寓里住過,一幢80多年的保護建築,偶爾回國的華僑鄰居有時跟我講述家族的過往,他那大資本家的爺爺在二三十年代,有著怎樣的風雲迭起。

寓居思南路的時候,周公館和孫中山故居就在不遠處,看書,說1946年法租界原本整潔的思南路多了很多販夫走卒,實則是監視者或殺手,周公館窗檯一盆花的擺放位置,成為那個年代的報信方式。

每及此時,我都觸動異常。

而中學時代迷戀的張愛玲,她筆下「沉香屑,朱紅灑金,累絲旗袍,朱漆描金折枝梅的木屐」的描述讓人在矛盾、無奈、多愁善感的小資情調中,對上海這個浪漫、奢侈、性感的都市產生無比的想像。

更多的作家——章太炎、魯迅、蕭紅、石評梅、郁達夫……或人道主義或個人主義的文字,有著極為獨特而迷人的精神氣質。

閱讀他們,總讓我觸動異常。

和很多追夢者一樣,對上海的情結,來源於外灘的萬國建築和《上海灘》的旋律。即使到今天,在南京東路琳琅的舊式招牌中走過,新時代的「克勒」吹著薩克斯,中老年人跳著優雅交誼舞,旋律一起,依然能想像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歌舞昇平愛恨情仇,上海,那時的東方巴黎,全世界的聚焦,註定締造傳奇。

而今,交融著蘇州河之柔婉、浦江水之豪放,有著最中國的柔情和最國際氣質的上海——這個日益騰飛的版圖,倘在未來被追憶,是否同樣風雲激蕩、充滿傳奇?

只是行走其中、跌入生活的人們,有多少還記得最初那點點滴滴的觸動?

就把這觸動寫下來吧。

圖片皆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上海看不起外地人的傳言是真的嗎?
如何看待一上海警察絆摔一抱嬰兒的女子?
人們喜歡上海的理由有哪些?
觀點 | 怎樣做好一隻馬拉松「兔子」
一個人一座城 | 魔都風雲

TAG:上海 | 民國文學 | 民國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