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網紅餐廳」是如何製造爆款的?
年關將至,餐飲界的競爭眼看要進入白熱化,各家老闆確實要多花心思在營銷上玩兒把大的了。有個名詞叫「病毒營銷」,耍得對路確實能給餐廳帶來大把生意。
那麼,美國同行們是怎麼做的呢?前不久,知名餐飲媒體 Eater 採訪了紐約等地成功實施過這一策略的餐廳及營銷機構,並撰文總結了他們的經驗,值得一讀。
對銷售總監艾利薩·艾歐拉而言,杜松餐廳的周末早晨太門庭冷落了。為吸引更多顧客,她推出了一系列以「盤中山」為主題的菜品,其中一款名為「攻心壘」,是以培根乾酪煎薯餅打底,再依次碼上炸雞、華夫餅和熏火腿,最後再於頂端綴一顆煎蛋而成。
還有一款不知名的甜品,是紅絲絨華夫餅內裹濃稠楓蜜乳酪——妥妥的「外表驚艷,內涵豐富」。這麼一番折騰後,杜松餐廳的早午餐一下就火了。
「我們的周末經歷了從零預訂到滿座的全過程」,艾歐拉說。
但這一成功並非巧合——至少,Instagram 達人兼社媒營銷專家傑瑞德·祖克曼功不可沒。這位前烘焙店老闆如今在 Instagram 上擁有11.2萬粉絲,他經常造訪紐約的當紅餐廳並拍下美食圖片與粉絲們共享。在被杜松餐廳請進廚房後,這位能人不負眾望,端出了上述菜品。
製作爆款從來都是祖克曼的拿手好戲,為此他不無得意地告訴Eater說:「無一例外,我創作的菜品全都實現了『病毒式傳播』。」
他當然不是唯一的「角兒」。藉助 Instagram 和 Twitter 等社媒平台,製造「病毒效應」——即,幫助各類公司一夜間俘獲大批粉絲和超高關注度,已成了一樁大買賣。
許多糕點師、攝影師、學生以及兼職黨們入行還沒幾年,就都成功破譯了各類「病毒」的合成代碼,推出了一撥又一撥的「劇毒作品」,讓許多商家眼紅心熱,紛紛甘掏腰包參與「制毒」,以期能在競爭激烈的餐飲市場上「毒擋一面」。
風靡一時的壽司甜甜圈
那麼,成功者是如何成功的呢?為尋求答案,Eater拜訪了諸多爆款菜品背後的創意人、策劃者、宣傳方以及主辦餐廳等,最終挖出了一些道道兒。
1
「病毒式傳播」興起
如今,「病毒式傳播」的含義又有了變化。它不再專門用來定義某種特定的傳播方式,而更偏重於形容傳播速度之快。
正如《熱點製造者:浮躁時代的流行科學》的作者德里克·湯普森所說的那樣:「『病毒式傳播』原先是指一種傳播方式,指產品、理念或弊病等通過親密共享而得以代代相傳。可不知從何時起,這個術語卻變成了『一夜瘋傳』的同義詞。」
目前,人們對「病毒傳播學」的研究可謂聲勢浩大,且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從營銷學到心理學再到通訊學。而對餐飲從業者們來說,只要能摸透爆款菜的特徵,也就勝券在握了。
2
當「網紅」遇上餐飲
對餐廳而言,若想在社媒上一炮而紅,不能僅靠那些網紅。
首先,你的創意必須夠硬,也就是所謂的「自帶病毒」;然後,套用伯傑提出的「STEPPS 瘋傳六原則」(請自行百度)就是:你要圍繞菜品講一個色香味俱全的故事,要讓它具備實際價值,要讓它喚醒人的情感。
最後,你還要為病毒的爆發搭配一個「觸發事件」(譬如,來段有故事的音樂視頻)。「我們做過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具備上述特徵的事物往往能實現高度共享」,伯傑說。
紐約 Union Fare 烘焙店曾嘗試推出多種口味的可頌,最終脫穎而出的只有兩款——「生日蛋糕可頌」和「芳菲緹」(Funfetti)。因為它們的誕生,店門口如今是日日排長龍。
為了這個場面,行政總廚伊萬·萊莫恩和當地創意營銷機構努力了一兩個月之久,如今他認為:一切都值了。
生日蛋糕可頌
「剛開店時我們就跟第三方營銷機構打上了交道,這樣,才有了後來的合作。」萊莫恩稱,「如今Union Fare的名聲已經傳開。而我認為,每分錢都花得很值。」
在對年輕人尤其是千禧一代做過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他把父親老波克的美食理念與自己異想天開的創意相融合,最終幫助許多餐廳開發出了腦洞大開的招牌菜。
加上營銷機構有自己的人脈圈(毋庸置疑,圈裡都是網紅)且對這一圈子維護得當,每次召喚都有「大神」響應,所以找來合作的餐廳是越來越多了。
社媒營銷這一方式的出現正在顛覆餐飲界傳統的推銷方式。「《紐約時報》過去是美食評論的中心。」波克說,「但現在移動互聯網有了,網紅有了,餐飲從業者們入局內容創作可比以前容易多了。」
2014 年,斯科特·嚴與人合夥在加州開了家名為 Afters Ice Cream的冰淇淋店。憑藉著 Milky Bun 冰淇淋三明治在 Instagram 上一炮而紅後,嚴成了諸多老闆爭相取經的對象。
Afters Ice Cream 的產品
好了,現在該面對這個問題了:這種花錢「制毒」的行為是否構成作弊?
對此,萊莫恩等廚師認為:聘請專業人士來做營銷的確能增加餐廳的競爭優勢,而這種做法即將成為業內標準流程之一。「這是在紐約做生意的必要手段」,萊莫恩說。「活在當今,你得有能耐『勾搭』社媒圈的觀眾群,因為他們是你的衣食父母。」
這麼著,交接大潮(指許多餐廳捨棄傳統媒體,將營銷外包給代理機構和社媒)最終成勢——只是沒那麼大張旗鼓罷了。起碼代理機構們大都很低調,都是通過熟客介紹建立起客戶群的。
3
網紅們的興起
加文和凱倫是來自德州奧斯汀的一對夫婦。原本他們只把 Instagram 作為一項業餘愛好,但在積累了數萬名粉絲後,他們突然成了很多商家眼中的香餑餑。
除了常被各大餐廳請去吃免費大餐外,他們還常收受各類贊助費。如今,加文和凱倫已經不再開夫妻店了。他們雙雙加入了代理機構 Foodie Tribe。
該機構由凱蒂·科菲爾德於2015年成立,目前據說已簽下 1000 多位網紅,專門為包括紅龍蝦和麥當勞在內的品牌服務。
創始人凱蒂說,有時餐廳找上 Foodie Tribe 並不是為了追求病毒效應,而是要找到某位特定的網紅,然後順藤摸瓜打入這位網紅背後的特定消費群體,最後在其中進行培植與收割。
4
案例說明
威廉·沃納在舊金山開了家甜點店:工匠與狼。一次偶然的失敗出爐了一款爆漿蛋黃瑪芬,在將其改良後,工匠與狼火遍全城。
愛麗絲·里奇曼的冰淇淋店 Shock Ice Cream 在漢普頓開了 15 年,一直不溫不火。後來她推出了一款以炫彩棉花糖為裝飾的「軟甜萌」,結果風靡一時;
達倫·王本人並非專業烘焙師,所以他完全沒想到,他那款以日式甜品為藍本的雨滴蛋糕會當真像暴風雨一樣席捲Facebook和YouTube;
很像水信玄餅的雨滴蛋糕
這些出品人們都說,上述爆款均為自家原創,他們沒聘請過任何顧問或機構來為自己出謀劃策。Eater相信:在看似偶然的過程中,他們也學到了很多「制毒」經驗。
爆漿蛋黃瑪芬
Q:在您看來,爆漿蛋黃瑪芬的反響為什麼那麼好?
A:光看外表,它的確不顯山不露水。甚至可以說,在展示櫃里它就是塊平淡無奇甚至造型有些古怪的瑪芬。但只要一咬開,那就是個驚喜。我覺得人都喜歡驚喜,喜歡懸念,所以——『我咬了哈……哇果然內有乾坤』。」
Q:您覺得 Instagram 給您幫了什麼忙嗎?
A:幫大忙了。每天你都會經歷:客人們進門後,對擺在面前的爆款視而不見,轉而問你『這兒有爆漿瑪芬嗎,就是一咬就流蛋黃的那個?』這些人就是看了 Instagram、Facebook 或者 Twitter 後才來的。
Q:您是如何維持或再造這種成功的?
A:為了保住人們這股熱情,我們選擇繼續『揣摩上意』。後來我們推出了素食版的泡菜瑪芬……不過一周只做一次,這就又挑動了人們的興奮感,讓他們都願意來嘗嘗鮮。
5
離不開的數據分析
只要策略正確,實現病毒式傳播並不困難。但要保持下去,就幾乎離不開另一手段:數據分析。
如今,各行各業都要依據對用戶行為的分析結果來做商業決策,餐飲營銷界也不例外。譬如祖克曼在總結團隊領導經驗時就說:數據在公司服務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意義在於為特定餐廳鎖定特定受眾,然後吸引他們、追蹤他們、量化目標並且最後,還要用數據衡量自己是否達到了目標。」
而在這方面,Instagram 等無疑又成了祖克曼們的資料庫。它提供的賬戶數據——包括某帖有多少用戶看過、喜歡過或評論過等——都大有用處。
營銷機構們無疑會與其客戶們分享這些數據。因為,「這些數據自己會說話,」艾歐拉說。「它們就擺在那兒,可假不了。」
所以,只要有了真實數據,餐廳們即可得出各類走勢圖,而他們的數據來源又絕不僅限於社媒平台。
像谷歌,會挖掘用戶的搜索數據並將其免費提供給公眾;還有些科技創企,譬如提供餐廳點評服務的 Foursquare,它也會將用戶數據悉數用上,生成各類數據圖後供餐廳出謀劃策。
為此,從谷歌提供的數據中,我們發現了可頌甜甜圈、壽司甜甜圈、鯛魚燒冰淇淋等三種小食的興衰過程。
譬如可頌甜甜圈,它於 2015 年 5 月起源於紐約市的 Dominique Ansel 烘焙店,結果經媒體報道後一個月就風行全美,最後於 2013 年 8 月,也就是誕生 3 個月後,開始急速降溫。
至於壽司甜甜圈,它是於 2016 年初夏現身於 Instagram 後開始引起網友注意的,但直到 8 個月後被再次曝光,它才成了搜索熱詞。
壽司甜甜圈2016年6月的搜索熱詞
8 個月後才成了搜索熱詞
至於 Foursquare,它則用自家 App 收集的數據向我們粗略描述了「彩虹風」和「獨角獸風」這兩種美食風格從 2012 年到 2017 年在全美的興衰過程。
「彩虹風」美食2015年在全美的流行度
「彩虹風」美食2017年在全美的流行度
餐廳老闆和營銷人員們,你們可以從類似數據中洞悉趨勢、並嗅出下一個爆款的基因。
6
「制毒」試驗
Eater 總結讓菜品實現病毒式傳播的七大條件:
- 外觀絢麗
- 蘊藏驚喜
- 能引起情感共鳴
- 多少有點酷
- 味美&內料極豐富
- 上鏡
- 能喚起群體記憶(即引發集體懷舊)
後來,我們決定用此套路來創造一款食物,看它是否可能實現病毒式傳播。
Eater 的一組員工充當志願者,聚在一起來了場頭腦風暴。幾番嘗試後,我們的作品——「龍蛋」誕生了。蛋形巧克力外殼光澤閃爍,內裹香草糖霜、奧利奧碎末、布朗尼蛋糕與小熊軟糖,就是這樣:
「龍蛋」
我們認為「龍蛋」有可能實現病毒式傳播,理由包括:
- 巧克力外殼「釉色」閃耀,理論上滿足了「外觀絢麗」的條件,並且上鏡效果應該不錯;
- 通常人們會默認「蛋里總有內容」,所以,一款巧克力蛋擺在那兒,本身就是在暗示人們:本尊肚裡有貨;
- 在情感方面,營銷專家喬納·伯傑的研究表明:積極情緒——尤其是愉悅感——對人的影響最大。所以,冰淇淋、獨角獸等能激發愉快回憶的美食很容易走紅。其次就是能激起人們懷舊情緒的美食了。
- 為了做到這兩點,我們往「龍蛋」里塞了小熊軟糖和奧利奧——這兩樣是很多人小時候最愛的放學後零食,也很能激起他們的懷舊感。
- 至於「內料豐富」,我們是這樣做的:在「龍蛋」底部塞一塊布朗尼,然後再填入兩大勺香草糖霜,最後再混入小熊軟糖和奧利奧碎末,直到把整顆蛋塞得滿滿當當為止。
就這樣,一顆外表魔幻、內心酥軟甜的史前「龍蛋」誕生了。嗯,名字也恰如其分、朗朗上口。
結語
儘管我們相信「龍蛋」在創意上打足了情感牌,但如果它真是一款產品的話,那背後的仗還只能算打了一半。接下來就該策劃營銷,並爭取在 Instagram 上掀起熱潮了——也就是說:伯傑的「STEPPS 瘋傳六原則」該派上用場,同時網路操作、數據分析等也該上馬了。
「龍蛋」的創意可能有點荒誕,但有時要的就是這個范兒。當然,在這個美食營銷以社媒為主導的時代,餐廳老闆們真正要面對的挑戰是:如何讓顧客認為你的創意荒誕得恰如其分,或者說,荒誕得剛剛好想讓顧客刷圈兒分享。
但這個度不是誰都能把握得了的。既然結果難料、讓人生怯,也就難怪有些老闆要向專業人士「不恥下問」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