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舌診的來龍去脈

~這是健康一舟推送的第5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我們說要到開始講舌診的相關知識。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舌診」呢?

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醫總結出了很多維護健康的方法,其中舌診是大家一定要學的。我們中醫診斷的時候,診法有望、聞、問、切四診,其中望診裡邊就有望舌。

望診

望,包括望面、望舌、望形態,望神、氣等等。比如「望面」,就包括瞭望患者臉上不同的部位,長了什麼異常的東西?顏色如何?明暗如何等等,望出來的不同問題,代表不同的臟腑有不同的疾病,這些診法很關鍵。在中醫歷史上,很多大師都擅長望診。比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醫案上,一定會寫這個人形態如何,面色如何,豐腴還是胖,還有他的性情如何,這是過去古人特別重視的一部分內容。

望診在四診裡邊是排最前邊的,是中醫診斷裡邊最重要的內容,古人說「望而知之之神」,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這是因為古人把望、聞、問、切的境界分別對應成神、聖、工、巧,所以中醫一旦掌握了這個望診以後,診病如神,那是非常高的境界。

大家可能也會有這種經驗,好的老中醫看病非常快,短短兩、三分鐘就把你的問題都說出來了,有時候就會想這個老中醫號脈真的那麼准嗎?其實不只是號脈,你一進門的時候,老中醫一看你的面色,你的形態等,就已經把你身體的狀態猜個八九不離十了。接著坐下來看看舌頭,再切脈驗證一下,然後再問幾個問題,幾個回答跟他心裡想的對應上了,他心裡就有數了,對於這個患者的診斷就出來了,這是經驗。所以,望診是中醫診斷裡面很重要的內容,是學習中醫必須要掌握的。我們如果想維護自己的身體,對自己的身體有所了解,學習了解一下這部分內容是很必要的。

但是現在很遺憾,望診這個內容丟失了很多。過去的中醫世家,望診是傳男不傳女,慢慢地傳承的人少了,有的甚至失傳了,而且望診又很難記錄,因為寫不清楚。《黃帝內經》裡邊望診的內容現在基本沒人會了。所以,大家看完了還是需要自己領會。

那麼望診裡邊什麼最直觀呢?就是舌診。

舌診出現的年代比較晚,望診是隨著中醫一起出現的,在《黃帝內經》裡邊望診內容就很多了,包括望面色,望神態等等,但是舌診的內容很少,《黃帝內經》裡面對舌診只有一些簡單的描述。《傷寒雜病論》里描述也不多。舌診是在金元時期才真正系統出現的。但是出現以後,並沒有完全發展起來,而是後來到了清代的時候,舌診才跟溫病學說一起發展起來的。

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兒呢?舌診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呢?

原來,在金元時期出現過一本書,這本書是《敖氏傷寒金鏡錄》,這是中醫舌診的第一部專著。裡面專門論述舌診的內容,但是講的相對簡單,他把舌診和患外感的傷寒病對應了,然後提出什麼顏色的舌頭代表什麼階段,外邪到六經的哪一經了,同時配圖說明。當時畫的圖很有意思,用彩色畫的,怕彩色失真,又標上了是什麼顏色。這個作者是一位姓敖的醫生,但是名字已經遺失。很多人以為敖姓是少數民族,其實不是,敖是漢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只是非常遺憾,這位了不起的醫生名字沒有流傳下來。

這本書出來以後,大家並沒有重視,幾近失傳。明代有個太醫院的院長叫薛立齋,他在北京的時候發現有的大夫看病如神,效果比別人都好,就覺得很奇怪,他問大夫說你有什麼本事看病這麼准,大夫不說,不告訴他為什麼。他就觀察,發現這大夫看病的時候都會看病人的舌頭,薛立齋就覺得奇怪了,這個方法以前沒有見過啊。因為以前中醫只是號脈,他問他們從哪兒學的這個功夫,但那人始終不說從哪兒學的。

後來薛立齋到了南京太醫院工作,他在書庫翻書,找到一本舊書,就是《敖氏傷寒金鏡錄》,他翻開一看,這本書裡邊有很多關於舌頭的內容,立刻就明白了,原來那些大夫看的是這個書。薛立齋這個人境界比較高,他沒有把這本書藏起來,而是把這個書給翻印出版了,就是按照原書的顏色,顏色怕失真也都給標上字,然後出版了,從此以後舌診才大行於天下。

舌診出現以後,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舌診。這個時候,恰恰又趕上了溫病學說正在萌芽。那麼,這溫病學說,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原來,溫病學說,是有別於傷寒理論的一個學說,傷寒理論認為外邪侵犯人體,以寒邪為主,這個學說在中醫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一直是主流。而後世誕生的溫病學說,則認為還有溫熱之邪侵犯人體,所以這個理論叫溫病學說。從金元以後到了明代,溫病的學說開始萌芽了。但是最初,溫病思想的出現,是與瘟疫相關的,因為明代的時候,社會比較動蕩,人民很貧窮,瘟疫不斷,一旦瘟疫流行的時候,成千上萬的百姓患病,瘟疫大規模流行。此時,醫生們發現,按照以前治療傷寒病的散寒的方法治不行,醫生髮現此時患者多呈現熱症,而過去的中醫對此經驗不足,此時急需新的理論的出現,於是,人們開始關心瘟疫的問題。

《敖氏傷寒金鏡錄》這本書正是把舌診跟熱症聯繫起來了。因為人體越熱舌像(包括舌苔和舌質)的變化越明顯,當時有個叫吳又可的醫生寫了一本書叫《溫疫論》,當時還用溫熱的溫,不是病字旁的瘟。吳又可論述了瘟疫的來龍去脈,他認為,這些瘟疫熱邪居多,需要鑒別,從他這裡,把舌診和瘟疫聯繫起來,研究瘟疫的醫家怎麼來標示熱呢?因為之前人們認為所有的外邪外感病都是受寒了,那麼吳又可他們說不一定都是受寒,還有受熱邪的。

那麼什麼能證明病人是受熱邪呢?他們就發現,舌診是最有力的證據。人受熱邪,舌像變化最明顯,舌苔會變黃、舌質會變紅,而診脈卻未必有那麼清楚,所以瘟疫專家就大力發展舌診。然後明代後期到清代的時候,從瘟病裡邊又分出一個學術分支,叫溫病,醫生們發現,並非所有的情況都是瘟疫,熱邪也會引起普通的外感,於是起名叫溫病,結果溫病學派越來發展越大,後來甚至把瘟疫的內容收到了自己的體系中。這就形成了我們現在說的傷寒、溫病兩大學派。

然後,人們又慢慢發現:通過舌診診斷,內傷病看得也很清楚,於是舌診與內傷疾病也建立起了聯繫。這樣一路發展到清代的時候,舌診基本成型了。到清代晚期的時候,舌診基本完成了學說的建立,體系非常完整。

到現代建國以後,人們運用更加豐富多樣的科技手段來分析舌診,分析為什麼它會反映人體的變化。比如說:舌苔是什麼構成的,舌苔裡邊到底有什麼等等。經過分析發現舌苔里有各種各樣的東西,有絲狀乳頭,有食物殘渣,有各種微生物等,當絲狀乳頭充盈的時候,舌苔有什麼變化等等,分析得越來越細。這樣,我們就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舌診是非常靈敏的,它能更直觀地反應我們身體的情況。

weixin.qq.com/r/4i6Gnp-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看舌辨體質知健康,你也可以學會

TAG:舌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