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萬千思緒1

想不起來是什麼時候了,但我總覺得故事不應該是這個樣子。

可就是這樣。

剛剛看完了《阿甘正傳》,老實說,我看的電影很少,有很多經典的片子也只是聽過名字,沒有找來看。

上大學以後,沒有看過看閑書了,每個假期回家都愛去書店,買了書也只是放在那裡,我會帶著它去很多地方,卻都沒有讀。仔細想想,我的耐心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好像消逝了一樣。一個又一個學期,我沒有長時間專註過一件有意義的事。偶有的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花個兩三天,在圖書館邊玩手機邊複習。

我一直以為,每當我嘗試描述自己的時候,得到的總是一個不真實的自己,我總覺得在未來的某個點,我會做與現在截然不同的事,會有相反的觀點。這樣的念頭大概有好幾年了。這應該也是,我總嘗試著去寫總結,卻千萬次都沒能寫下去的原因。

我覺得我講述自己的故事和想法的時候,是不客觀的,甚至可能是不真實的。

讀的書變得很少,電影看得也很少。

之前十二月的時候好像看了《敦刻爾克》,當兩隻耳機戴上去聽背景音樂時,我總是很怕,總是習慣去把音量調小或是只戴一隻耳機,害怕得厲害的時候就不聽聲音了。印象里《敦刻爾克》和《星際穿越》很類似的點都在於大段的留白或是純音樂,言語反而是很少的。之前看過《星際穿越》後,我有去搜過諾蘭,才記起高中好像看過他的《盜夢空間》。說實話,我並不喜歡《盜夢空間》這部片子。和那種喜歡大談裡面邏輯的影評不一樣的是,我總覺得裡面的腦洞很生硬,就像是刻意加上去的一樣,讓我不太舒服。

其實閱讀體驗、觀影體驗這種事,確實是因人而異的,我反倒不認可一上來就說一部電影是爛片。一個人對於一部電影的理解,顯然是受主觀意願所影響的。一直覺得大家都認同中國每年有很多爛片,我也認同整體質量較差的情況。即使這樣,也存在著相對。之前有看過《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我覺得這大概就是中國電影的一種模板,沒什麼好看的,但它依然在某些地方有著它正確的價值觀和導向。但我還是會覺得它很爛。

高三的時候,逃課去電影院看《後會無期》,說實話,我覺得劇情很僵硬,完全是靠一部分台詞所彌補的,最突兀的感覺是,我並不覺得裡面的人物有能力說出那樣的話。而《乘風破浪》在劇情銜接上稍微好一些,卻總感覺又和《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這種常用中國電影模板有點相像,彷彿是在向市場妥協。

大眾是蠢的,我不懷疑這句話的正確性。

但我也總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在給自己標榜一種與眾不同。類似能有不同觀點就很厲害的這一類念頭。我很懷疑我這種想法的正確性,它讓我覺得我不客觀。

在知乎上你會發現,爭吵的大都是年輕人,而三言兩語之間的戾氣彷彿象徵著活力。所以年輕的時候大家都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我這樣去理解。

可我總覺得沒有那麼多對錯,要麼是妥協要麼是和解。

很多小時候的執念會影響人的一生,而我覺得受教育的最大意義是讓我開始嘗試著去從自己的眼光去分析問題,去建立自己的價值觀。這大概也是我大學到現在唯一一件學會了一點並且還在學習著的,看上去還不錯的事。

說實話,很多時候我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總結起來應該是在浪費時間。

偶爾很惶恐,有的時候又不那麼害怕。最大的問題我想是因為懶惰。

《阿甘正傳》里,我有看到很多讓人心酸的東西,想哭卻一直沒有哭。看完後我想起來的反而是初中音樂老師帶我們看的一部《童夢奇緣》,我記得當時我坐在第一排,到結局的時候,好像就我一個人哭了。印象里,旁邊的女孩們都沒有哭。我也不知道自己的這種敏感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總想把一件事理清楚,理得像公式邏輯一樣清楚。

但就像之前說的,好像沒有那麼多對錯。

跟著時間,一路下來,也就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我變成現在的樣子,其實是一種妥協。

沒有什麼不好承認的。

我很難覺得自己努力去做過一件什麼事,我也不覺得自己努力去爭取過什麼。

或是當時的努力,現在的我看來,已經不能叫做努力了。

能持之以恆做一件喜歡的事,真好啊。

之前看到上海交大的前校長張傑說過一句話。

熱愛,讓人生一往無前。

我很喜歡,沒有理由。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保持著麻木,現在感覺好一些了。

已經凌晨了,明天早上有C1的科目三,東西寫得很亂,有的就像是胡言亂語。我的措辭在這兩年變得很糟糕,語句經常不通,之後讓迪迪幫我看一下有沒有什麼好改的。希望明天科目三能順利通過。

也希望日子可以一天天變得好一點。

現在是二零一八年一月二十六號零點十六分,晚安。

今天的科目三滿分通過了,應該很快就能拿到駕照啦。

下個假期回來就能開車去兜風了。


推薦閱讀:

準備懷孕,從備孕到生完孩子,需要做什麼準備捏?
死於非命算是人生悲劇嗎?如何理解?
我們與香港終於不告而別
每天做的第一份設計。
有文化的人是如何說我愛你的?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