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東西》:真假難辨,告誡也罷!眾人議論,就是文化

李芳芳導演了一部戲,歷經七年,2018年終於上映,《無問東西》火遍知識分子的世界。按照製片方介紹,片子大約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來自四個不同時代的年輕人,他們從相同的一所清華大學中出來走進社會,經歷了一些歷史,在掙扎和矛盾中尋求丟失的自我的真實的故事。但是觀影者的看法卻如此的不一致:

第一類看法:一部分觀眾認為《無問東西》講述的清華校史十分真實,另一部分人認為很假,清華學生就是一味的為了自己的前途罷了!第二類看法:清華北大怎麼了?作為國內領頭的思想聖地,已經失去了初心。《無問東西》最後講述的故事,是在告誡當代的清北學子(在讀的和已經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也許現在的你處在很迷茫的狀態,不知道將要面對什麼,不知道想要什麼,不要忘了自己心中的善,正如電影說的一樣,無愧於心,則是好好的活。這個電影,用人物關係的微妙聯繫,突出了清北的傳承,講解了清北的歷史,既起到了介紹作用,也起到了教育作用,難得的好片!但是文藝范太足,感覺就是給大學生看的,當年讀書的時候能看到這部電影就好了,少走好多彎路。純粹的一種告誡,實踐了電影的教育功能。

第三類:「不知東西」,這是豆瓣上一個熱門影評,我之所以單獨的拿出來作為一個分類,是因為這一類影評代表了網路時代影評界的一種新生力量——影評水軍。這實在稱不上影評,只是一種幽默、滑稽、娛樂市井的吐槽罷了!但奈何,一些觀眾就喜歡這種口味。我很嚴肅的表達我個人的觀點:《無問東西》歷經七年,並非是不知東西的拙作,而是有價值和意義的。至少在電影理論的實踐上,四條線的敘事嘗試值得敬佩。

相比其他電影,《無問東西》的評價更多的傾向於主題批評,可以說這是一部偏向記錄性的電影,這不過是一種藝術化的記錄。所謂藝術化的記錄,就是不還原事實的真相,不去模仿,而是通過電影語言去還原某個時空的精神層面的東西。

《無問東西》好不好,沒人能夠確定。但是鮮有一部國產影評,如此直擊一些一直沉默著的歷史見證者。從如此多的角度去論證,去鬥爭,去辯證,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現象。

大眾議論,就是文化。


推薦閱讀:

獨裁的浪漫儀式感和民主的選擇困難症 | Vol.5
【d+玩跨界】從時裝設計到影視服裝設計 | 時尚的電影情結
維多利亞一號
《六弄咖啡館》:愛不會因為距離而脆弱,人才會。

TAG:電影 | 清華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