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調理身體失敗(二)

前段時間,咱們寫過一篇文章:為何調理身體失敗了(一),主要講的是調理思路問題,但掌握了正確的思路,調理就會有效果么?不一定。方向對,不代表能到達目的地,這還涉及到執行實踐的問題。

就像開汽車,就算方向是對的,兩眼也要緊盯前方,兩手不斷來回調整方向盤,不然就很容易開到溝里去了!調理身體就算吃的對症,但氣血怎麼就是不見增長呢?同樣的配料配方給到不同的人,但是炒出來的菜味道千差萬別,問題出在哪裡?

今天咱們談談如何把正確的思路落地,如何去靈活執行,才能看到效果。畢竟看不到效果,很多朋友堅持一段時間就自動放棄了。

一、確定體質以及問題根源。

這個是前提,葯,食療有很多種,沒有一種葯食是萬能的,都是針對某種體質或癥狀,所以必須先確定體質,問題根源。人的體質很複雜,有時候看起來是陽虛,但又很愛喝水,吃涼的也不拉肚子,也未必真的陽虛,去吃補火的就容易上火;也有的很口渴,但又不愛喝水,未必是陰虛上火。

再比如,大便不成形,這是濕氣么?未必,受涼拉肚子也容易這樣;大便粘膩不爽,是濕氣么?未必,吃糖多了脾虛也容易如此。。很多類似的例子。

在中醫上,有內寒外熱,內熱外寒,上熱下寒,上寒下熱,真寒假熱,真熱假寒,並不能根據孤立的幾個癥狀來確定什麼體質,必須全方位綜合看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很多東西宣傳的很好(簡直萬能),有的朋友就不加辨別(是否適合自己)拿來吃,也有的是親朋好友送給自己的,也不管適合不適合,反正先吃了再說,結果一大堆併發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然再好再貴也不能亂用。

【體質分類以及辨別(升級版)稍後發布。。。。。】

二、用量和頻率。

確定了體質,也知道自己適合吃什麼調理,比如陽虛適合吃羊肉之類,有的就天天吃,頓頓吃,開始感覺還行,後面就感覺消化不良了,舌苔厚膩,口中粘膩不爽,晚上燥熱失眠,這就吃過了,雖然吃對了但用量太多,身體也承受不了。

建議大家採用「細水長流」式的補法,不要貪多貪快。每周吃1-2次足夠,絕對不用天天吃頓頓吃,身體用不了就成火成痰。還有經常推薦大家吃的健脾胃粥,也不用天天吃,一周吃2-3次也行。

豬肝,大棗...諸如此類,有人一天吃一包大棗,有的天天吃豬肝,覺得補血啊!結果血並沒有補上來肝先受傷(當心內臟含重金屬)!其實這裡面有不少坑。

至於用量每個人承受能力不同,有的吃一碗難受,那就吃半碗,可以先少量吃吃看,身體沒啥反應,可以再逐步加量,多測試下極限臨界點,長期保持就行了。

三、生活配合。

去醫院開藥,醫生也會叮囑你,XX不能吃,辛辣,酒等都不要碰,飲食清淡點,早點睡之類,這叫生活配合,效果再好的葯再對症,生活上不配合,一是有可能和藥物發生衝突;二是大大降低藥效,總體效果大打折扣。

調理身體就像打仗,光是一味的往前沖不成,總要有人打掩護,有人偷襲,有人正面襲擊,有人提供糧草。。總想著堅持吃什麼就能好,這個不現實。必須融入到生活裡面去,保持健康生活的基礎上,針對性進補,效果就容易出來了,這叫補而不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票圈說過很多了,比如規律飲食,嚴控飲食,早點睡,少用眼等。。。

四、靈活調整。

密切觀察身體反應,是否有副作用,比如吃完就便秘了,吃完老是尿頻,吃完就失眠了....要重新審視是否對症,是否適合自己。如果是葯,和醫生積極溝通;如果是食療,看下某些成分比例是否得當?

身體反應是進補正確與否的唯一判斷依據,補得對身體不會感覺痛苦,難受之類。

五、時間。

「久服」二字在中醫典籍里出現的頻率很高,尤其是一些葯食同源的食材,比如黑芝麻,枸杞等,明確說明了久服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古人早就認識到了,食療不比藥物,功效偏弱,但勝在安全副作用小啊!

從開始服用到見效需要的時間略長,這就比較考驗耐心,據老徐了解,多數朋友都半途而廢了。說這個也是提醒大家,如果選擇食療調理,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這是調理身體的五個基本原則,脫離了這些原則去調理,效果可能不太理想,這也到導致很多朋友沒有堅持下來。總的說就是,既要堅持又要靈活調整。老徐說的再多,關鍵是還是大家能從自己的角度來理解,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靈活運用。


推薦閱讀:

滇鶴養生館:自測是否已淪入「亞健康」大軍
不是茶不好,是你不會存(建議收藏)
中醫和現代醫學的差別,看完你就知道了。

TAG:飲食調理 | 健康 | 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