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時代映像

(雖然很忙,但看到陸續有人follow,也有了記錄的動力)

時間跨進2018,80後都步入了初老的年歲。我也與之前的工作內容愉快地脫離,進而投入到全新的內容領域中來。偶爾想起「加入丘處機不路過牛家村」這個梗。如果十年前答應去了威斯康星念phd,那麼會多了一個研究唐傳奇的苦逼博士生,或者沉浸在自我世界裡的ap; 不論怎樣假設,都不會再在媒體以及類媒體的平台和崗位待。雖然自己道路選擇充滿了不確定性與偶然性,但人的想法和方向的尋求充滿了一致性。

去年收到的項目計劃書看了不少項目,也經歷了一些工種,見證了很多從0-1的初創企業。在香港台灣,不乏年入千萬的補習天王,各種各樣需求的培訓也成為風口,有些朋友在赴美上市的著名培訓機構里依靠教課在帝都按揭了房(始終是樣本比較小的故事)。在資本尋找風口,創業者都想成為獨角獸的時候,製造泡沫很容易,能把泡沫做實卻不容易。

對於個體來說,不論是在不那麼景氣的媒體(但仍有財新南周等頂尖的媒體還在提供優質內容),還是藍海的教育培訓行業,只要不脫離依靠走量來增加薪酬的計件工資模式,大概是個毫無突破的模式死循環。曾在畢業之前跟導師聊,South China morning post以及WSJ的記者就不是計件工資模式,我提出的對比是,中國絕大部分記者都是計件薪酬。一晃七年,內地的媒體倒下不少,記者們的薪酬沒有明顯提升,無論國內國外整個行業都不那麼景氣,但人們對於好的內容需求,仍然存在,如果不是通過媒體平台輸出,就是通過個人平台輸出。

在前東家的微信群里,五百人的大群都是離開的「故人」,有去學院教書的,也有投身互聯網創業的,既有號召力極強的消費界網紅女神。也有從事平權的學界人士。帶我的老師們給我指導的前輩們和同事們有的去了資本巨鱷,新興的互聯網企業,有的自己開了個咖啡館,有的開了個理想中的學校。另外,群里不少人開了自己的公眾號,時不時推送更新。觀察起來,一些脫離資訊意義而純「興趣」或者「寫作技巧」的公眾號,讀者寥寥,哪怕是故事或者雜編野史,很難起到導流和「支撐」的作用。很簡單,如果對歷史或者民俗感興趣,很容易就能夠找到歷史學家或者民俗學者的公眾號,完全有一手的更權威資訊。

新能源,新材料,共享,在線教育,Fintech,風口太多,亂花入眼。十多年前用msn live messenger的時候,這款產品主打都市白領用戶群體,用live space的時候,以為微軟的產品應該不會倒下。事實證明,對於行業,從來都沒有永恆不倒的巨無霸,只有最新,最新的挑戰者。

推薦閱讀:

工作不會背叛我,可是愛情會!

TAG:行業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