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你曾是少年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有勇氣前來?

這是電影《無問西東》里提出的一個問題。作為一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的獻禮片,在因為種種原因而被雪藏6年以後,終於以這樣一種倔強而孤傲的姿態,進入到人們的視野。

電影一開始,透過玻璃注視著四胞胎的張果果(張震飾),第一次向我們發問: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有勇氣前來。而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張果果再一次注視著四胞胎,在窗戶上為它們勾勒彩虹,此時旁白再次想起,一問一答間,張果果心中已然找到答案。我想知道的是,屏幕前的你,是不是同樣找到了答案?

這是一部講述傳承的電影,它不同於目前電影市場上任何一種主流的類型,它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一部不討巧、不友善、不商業的電影。其故事跨度將近一個世紀,或許我們所看到的,不過是歷史長河裡的星星點點,可依然難掩背後熠熠生輝的文人風骨,這種由時代所賦予的文化氣息,讓它成為一部瑕不掩瑜的電影,所以即使這部電影在敘事、配樂和剪輯上存在缺陷,這依然是一部值得關注的電影。

電影嘗試用四個平行的板塊,講述四個不同歷史階段的故事,這些故事中的人物彼此關聯,組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而影片中想要去表達的精神內核,恰好是關聯起這些人物的一種特質,我們稱之為傳承的東西。按照影片線性敘事的結構,我們可以梳理出這樣四條線索。

1923年,北平,清華學堂的高材生吳嶺瀾(陳楚生飾),面對選擇文理科時的迷茫與彷徨,校長梅貽綺告訴他什麼是真實,適逢泰戈爾訪華到清華園演講,在聽到「不要忘記你們的真心和真性」後,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

1938年,昆明,世家子弟沈光耀面對山河破碎的現實,在忠與孝的兩難抉擇中深感困惑,直到聽到吳嶺瀾說「不要放棄對生活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毅然選擇投筆從戎,成為飛虎隊隊員,在國家危亡之際戰死沙場。

1962年,北京,清華畢業生陳鵬,在面對國家的大愛與戀人的小愛的選擇時,飽含著對戀人王敏佳的愛遠赴沙漠投身科研,他質問為支邊而蒙蔽內心的李想什麼是真實,他用愛托著戀人鼓勵她努力活下去,為愛而奉獻一生。

2010年,北京,廣告總監張果果,在明爭暗鬥的職場上遭人排擠,在面對職場中的名利誘惑時,在面對四胞胎永無止境的救助要求時,李想用生命拯救了張果果的父母,完成自我救贖,而張果果則在迷茫中找會初心,讓愛傳承下去。

看這樣一部電影的時候,像是在經歷一件久遠的事情。「這個時代缺少的不是完美的人,缺少的是從自己心底里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這是電影中飛虎隊教練在招收飛行員時所說的話。我想我們喜歡這部電影,恰恰是因為我們缺少這些東西,這些讓我們感到溫暖而純粹的東西。借用吳嶺瀾在影片中的一句話,此刻我終於不覺得這樣的思考是羞恥的,甚而是你們人生必須的」,面對一個我們無力反駁的現實,或許思考有時候會顯得更為蒼白。彼時,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綺對迷茫中的吳嶺瀾這樣說道,「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之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那麼你知道什麼是真實嗎?

電影中第一個人物,是1924年就讀於清華大學的吳嶺瀾,他見證過泰戈爾訪問清華,最終從搖擺不定到聽從內心聲音,找尋人生的意義。吳嶺瀾當時是清華大學的一名學生,他的理科成績屬於不列,而當時最好的學生都會去讀理科,所以他開始面臨學業選擇上的困惑。校長梅貽綺給他的答案是:「真實是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當時詩人泰戈爾訪問清華,演講的主題是"對自己的真誠",這次演講促使吳嶺瀾心態發生最終變化,轉學文科,並最終成為西南聯大的一名文科教授。電影對吳嶺瀾的描繪著重放在他和校長梅貽綺的談話,以及他出現在泰戈爾演講現場時那雙堅定而執著的眼睛。影片中泰戈爾並沒有給出完整的正臉,我們可以看到的只有他標誌性的長頭髮和白頭髮,可見當時泰戈爾的演講激起了這代青年人內心的熱潮。

歷史上的西南聯合大學,始於1938年4月。「七七事變」後,京津地區陷入日軍炮火,彼時的清華、北大和南開三校一致決定南遷,遂組成西南聯合大學。電影中投筆從戎的沈光耀(王力宏飾)就是這段歷史時期的一個縮影,西南聯大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傳奇,在短短8年間,匯聚並培養了一大批精英,譬如陳寅恪、錢穆、梁思成、朱自清、聞一多、馮友蘭……可以說這是近代最為光華璀璨的時期,可謂群賢畢至、風華絕代。短短8年間,西南聯大共畢業學生3882名,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2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4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8位、兩院院士171位及人文大師100多位。

電影中這段我最喜歡的場景是「靜坐聽雨」。歷史上西南聯大的校舍,是由梁思成夫婦參與設計的。因為戰爭時期物資非常緊缺,校方無法提供充足的建築材料,所以梁思成夫婦的設計方案一改再改,從樓房變成了平房,從磚牆變成了泥牆,最終124畝的校園裡,只有圖書館和實驗室以青瓦覆頂,教室用鐵皮,宿舍則用茅草。鐵皮屋頂最害怕下雨,而昆明偏偏是多雨氣候,因此就有了雨聲太大導致學生無法聽清老師講課,老師無奈地在黑板上寫下「靜坐聽雨」四個字,這樣苦澀中帶著溫情的畫面。電影中沈光耀推開教室窗戶,聽到的是雨中體育系學生堅持出操的吶喊,看到的是雨中垂釣者的「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從容。我們今天的大學佔地越來越大,樓越蓋越高,可再找不回這種令人動容的場景。我本科有位老師喜歡講《大學》,他說這大學不是「高樓大廈之謂」,而是「大師之謂」,這一刻我很想再聽老師講一次大學之道。

汪曾琪有篇散文《跑警報》,講述的正是當時的師生躲避日軍飛機轟炸的故事,電影中沈光耀(王力宏飾)在鍋爐房相遇煮冰糖銀耳的橋段,正是取材於這篇散文。在影片中,吳嶺瀾(陳楚生飾)是一個對沈光耀產生深遠影響的人,吳嶺瀾此時已成為西南聯大文學系教授,他冒著被轟炸的危險把煮冰糖銀耳的沈光耀從校舍拉了出來,一句「學生不走老師怎麼能走」,足以讓其形象瞬間高大起來。電影中吳嶺瀾躲避轟炸的時候帶了只鴿子,而歷史真實的故事則是金岳霖抱著一隻雞。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陳寅恪跑警報是為了保護國粹,劉文典跑警報是為了莊子,沈從文跑警報到底是為了什麼「。在防空洞里吳嶺瀾講述泰戈爾的「真實就是你所見所聞」,將真實傳承到沈光耀心裡,所以他會冒著受罰的風險向饑民空投物資,所以他會不顧家人反對毅然選擇投筆從戎、加入飛虎隊,直至彈盡糧絕的最後一刻,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同日軍艦艇同歸於盡,這是他們的青春故事。

陳鵬(黃曉明飾)在影片中是清華大學的一名學生,在畢業後參與原子彈的研製工作。他對戀人王敏佳矢志不渝的愛,成為了支撐她熬過人生低谷的強大動力。影片中的王敏佳一心想幫助曾經的老師擺脫「家庭暴力」,結果反倒被師母誣陷她勾引自己老師,而她的虛榮心迫使她被組織審查直至接受批鬥。在批鬥中王敏佳失去了美麗的面龐,她的好朋友李想為爭取支援邊區的名額,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堅決同她劃清了界限。只有陳鵬自始至終守護在王敏佳身邊。可陳鵬依然在國家和個人的抉擇中,選擇了遠赴沙漠參與原子彈的研製工作,對他而言,照顧王敏佳和研製原子彈,就是他生命的全部。可當陳鵬回到曾經熟悉的地方時,卻發現戀人因為「破四舊」運動而不見蹤影。在愛人與國家面前,在愛情與理想面前,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去選擇,我想大概就是電影中陳鵬告訴李想那句話,「死者已矣,生者如斯」,這是「晃晃」哥哥和神父教給他的大愛。

生活在現代都市的張果果(張震飾),在爾虞我詐的人際關係中艱難前行,他恪守上下級的職場倫理卻被有預謀地當作了替罪羊。面對女下屬的質疑,不得不以高深莫測的「你猜」來掩飾內心的焦慮。對父母缺乏耐心以至於出去吃飯的時候直接將碗筷丟進垃圾框,他習慣性地防備著身邊的一切,一如喜歡給自己覆蓋一層冰冷盔甲的你我。他怕四胞胎家人糾纏而從醫院匆匆離開,卻又主動掏出名片在門口等人家追上來;目睹四胞胎家人住在沒有暖氣的出租屋裡,冷峻著臉轉身離開卻又悄聲讓助理幫忙找個好點的兩居室;他買來各種奶粉默默研究選出最滿意的奶粉並長期供給,卻又不願意讓四胞胎家人對他抱太高期望......起初會覺得這個角色和整個故事無關,可當張果果的父母交代出李想在邊區為救自己而犧牲的故事,這一刻我們終於明白,這種傳承從未改變,經歷過迷茫和無助的張果果終於找回初心,自信地對這個世界說:「我和他們不一樣」

我相信每個時代里的青年都曾這樣迷茫過,就像我們今天所要面對的這種困局一樣。媒體稱我們這一代人是得過且過的佛系青年,我們為工作中無法得到別人認可而焦慮過,我們為空有適婚的年齡而無適婚的感情而煩悶過,我們為透支父母畢生積蓄來買房而羞愧過……可你看每一個在時代洪流中掙扎的人,其生命無一不被同時打上時代和民族的烙印。吳嶺瀾是因真心而重新選擇自己的人生,沈光耀是因為正義而投筆從戎,陳鵬是因為無畏而托住戀人投身科研,張果果是因為同情而重拾本心迷途知返。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人生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同。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不幸,我們今天不單單要面對水漲船高的房價,更要面對逐漸枯竭甚至貧瘠的心靈。有人說,這部拍給清華學生看的電影,對改善我們的生活毫無意義,可這世上有多少東西,說出來以後能不變得庸俗呢?

同樣是在迷茫的20多歲,有人找到了真性在生命里驚鴻一瞥,有人在沉浮中隨波逐流迷失本心,前者是沈光耀目睹戰友犧牲與敵艦同歸於盡,後者是李想為爭取支邊名額背棄朋友間的友誼。陳鵬的愛慷慨而深沉,王敏佳不幸而無能為力……每個時代都是寫意的,有佚群絕類的意氣,有獻血淋漓的痛苦,今天的人們註定無法理解曾經艱苦的生活,而曾經的人們同樣無法理解現代人所面對的壓力。現實中的離婚和出軌,讓美好的愛情變得遙不可及。我們今天越是期待什麼,我們的心裡就越是缺乏什麼。白居易說《長恨歌》是虛構的,而感情是真實的,這或許完全是我們的內心在作怪。世道艱辛,夢想與現實,家國與大義,愛情與理想,名利與善良,彷彿冥冥之中被逼迫到進退兩難境地的每一個人,眾生皆苦,各自悲歡。張果果在酒吧里拎著半瓶紅酒自嘲道,「現代人的情感,就這麼多了」,當本心迷失,便是我們有火車,有高鐵,有飛機,都不知道要去哪裡了!

古人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傳統知識分子對文化傳承的一種使命感。在這部電影中,防空洞里師生背誦《楚辭》、講述泰戈爾,這是我理解的文化上的傳道;王國維在一片英語聲中轉身離去,那個蕭疏沒落的背景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沈光耀的母親不願意他為功名榮辱,在不知人生為何物的時候匆匆離開;師母看到被人打得半死的王敏佳,內心殘存的善念覺醒愧而墜井……這些游曳在光影里的殘餘畫面,顯得溫暖而殘酷,終於化作電影結束時一個又一個陌生而熟悉的名字。我們之所以懷念青春,是因為青春本該就是這個樣子,真實勇敢,無懼無悔。世俗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可是無論外界的社會如何跌宕起伏,都對自己真誠,堅守原則。內心沒有了雜念和疑問,才能勇往直前。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無問西東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