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散記

2017年是個充滿焦慮的一年。這一年,以一家國內頂級通信廠商的34歲裁員風波為開始,以另一家通信廠商的一名員工從高樓上決然一跳為結束。讓很多處於這個年紀的「中產階級」們不斷的感受到了來自於公司、家庭的壓力,連同對個人前景的擔憂,構成了這個時代中產階級的整體焦慮。

從現在的時間,倒轉回去二十年,甚至三十年,通信行業的火爆,絕對不亞於今天的互聯網。彼時的通信行業,與現在的互聯網行業一樣,聚集著這片土地上最優秀的人才,也拿著最令人艷羨的待遇,出入於最為國際化的商務場所。即便是體制內的運營商,也是鐵打不動的「畢業生最想進入的公司」與「最佳僱主」。那時的通信人,也與現在的互聯網人一樣,風華正茂,信心滿滿,雄心勃勃。

然而不知不覺間,凜冬已至。曾經風光無限的通信行業經過幾次整合,摩托羅拉,貝爾,北電,朗訊甚至諾基亞,到今天或者已經消失於歷史的塵埃中,或者早已喪失主營業務,苟延殘喘。同樣冰冷的還有通信人的薪資與就業,越來越少的僱主意味著越來越少的選擇,更少的選擇則意味著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的不平衡將愈演愈烈。很多跡象表明,這次的凜冬,恐怕將持續很久。一些技術的改進不過是在給這個行業續上幾天的活命,對傳統通信人而言,衰落已成定局,重回巔峰恐怕已經沒有任何希望。

這對一個行業的信心的打擊是致命的,也是焦慮真正的來源。即便身處正熱的互聯網、人工智慧等行業的人也沒有人敢於下這樣的定論,即自己的行業不會像通信行業一樣,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有人曾經統計過,即經濟危機的時候,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裁掉?答案一般都是35-50歲這個人群。原因不外乎是一個企業,高管總是很稀少的,不管從統計角度,還是從決策角度,這個人群一定不是裁員的優先選擇人群。而35歲以下的人群,則很多都從事的是一線的工作,企業也不會傻到直接切斷自己的供血動脈。唯獨35-50歲的人群,往往已經脫離了一線崗位,無法直接創造價值,但是工資卻遠遠高於剛剛入職的年輕人,再加上家庭的負擔,也使得這部分人很難像畢業生那樣拼體力,熬時間。所以每逢裁員,該部分的群體總是受傷最為嚴重的群體,但實話講,這樣的中年危機,2017,不是第一年,也絕對不是最後一年。中國有,外國一樣有。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使得大家在這樣普普通的一年裡面,同時陷入焦慮?我想,這裡面,有對未來經濟形勢的擔憂,也有人工智慧掀起的挑戰。

經濟形勢我們不必多言,去年一年,在欣欣向榮的美帝,罕見的出現了美元、美股、黃金價格齊漲的奇特現象,這種違背經濟學基本常識的現象顯然不可能持續下去。大家等的只是哪個先掉下去而已。而對於天朝來說,一年低過一年的GDP指標明顯在跟大家說明一個問題:儘管不知道下一次調整會在什麼時候,但是低增長已經是板上釘釘。這對於已經習慣了告訴發展的中國而言,放低增速,本身就意味著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可能因為巨大的經濟慣性,而沒有顯露得特別明顯。但顯然,已經讓廣大的中產階級,感受到了凜冬將至的寒意。

而人工智慧,則是從更廣義的層面上,向所有的人都提出了一個「職業只有眼前路,沒有身後身」的課題。


推薦閱讀:

TAG:職業發展 | 職業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