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末日經濟學家

在這幾年無論是媒體還是民間,總有不少掛著「經濟學家」的頭銜在宣揚一種末日論,認為XXXX要崩盤,認為XX經濟到了危險的時刻,在討論硬著陸還是軟著陸的問題。我想,這可能是他們真實的想法,也可能是他們瞎吹的東西。但我有必要對這些奇奇怪怪的言論,給出我自己的看法。

很多人希望天下大亂,像古代一樣,一個大的中原分成無數個小的國家,天天打仗,打到最後的人稱王稱霸,其他的人死在戰場上。只要有重新洗牌的機會,我就有翻身的可能性,只要我站對了位置,我就可以回到統治階級,統治他人而不是被他人統治。

但大多數當權者的想法自然是不希望這樣的,只要有亂,就可能崩盤,可能守不住打下來的江山。排除異己永遠是第一位。

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供給。這些文章的需求之多,以至於讓市面上一討論宏觀經濟就是崩崩崩。儘管魯迅去世了很多年,但中國的阿Q依然活著,而且還越來越多。「要是崩盤了,那我是不是就不用奮鬥了,反正大家一起死,大家一起沒飯吃。」

所以我不明白為何可以容忍這些崩崩崩崩的文章一直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里。既然如此,那便不是真崩,而是製造出來的崩。

(一) 一線城市房價崩盤論

至少我看不出任何跡象。

目前來看一線城市的大多數房價就是漲漲漲,至少是平的,張口就是崩盤,我實在不清楚是通過什麼邏輯得出的結論。無論是東京、香港還是美國、歐洲,每個地方的房地產政策,房地產交易成本、房地產產權是有區別的,就連中國的房子也有住宅、商住、小產權、軍產、酒店式公寓這些不同的種類,要是拿鴨子和雞來對比,只有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才能得出一個正確的值來相互對比。

哪一個城市,哪一個區域,哪一個樓盤,跌價,跌了多少,用什麼價格來作對比。這才是舉案例的辦法,而非動不動就告訴大家「國家經濟要崩盤,所以股價崩,房價崩,大家一起死」。

常常混淆視聽的方法便是,拿著國內一線城市和美國的非一線地區的房價對比,拿著一線城市的核心區域和美國一線城市的非核心區域對比。我感覺到的只有滿滿的私貨。

首先,國家經濟不景氣,面對危機的最直接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印鈔,第二種是偷偷地印鈔。這在全世界都適用,印鈔的結果是通貨膨脹,供應量足夠大、供應商競爭足夠慘烈的產品並不會馬上漲價或是漲價幅度較小,畢竟還有技術革新導致成本下降等原因,但是供應量足夠小、供應商無競爭的產品會嚴重地漲價。

無疑,一線城市的房產是後者。目前北上廣深市區的土地其實還有很多,但存在控制。

同時,大城市的城市化進程還在不斷推進,配套越來越好,無論是交通還是其他基礎設施。地鐵,高鐵把城市壓縮得很小,看似很遠的距離,通勤速度甚至比以前還快。相反,小城市最遠的路,可能不過大城市每天上班經過的路程。

大城市才有大量的人,大量的人才有偉大的企業,偉大的企業吸引大量的人。小城市的水缸早已滿了,生下來到死去在excel表中都可以算得出來,階級難以超越,每個人的工作不過是維護這個城市的基本運營。那麼大多數非上層的人都是看不到希望的。唯有殺出大城市,才有一點點希望。

說了那麼多好的點,那麼未來哪些盤會崩呢?

  1. 一手CEO盤買家,成本過高。在一個二手成交價為6W的地段,買12W一手價的房子。現在想想其實買CEO盤也是輸時間不輸錢。
  2. 學位房,在公辦學校老師因為工資太低感到絕望都去「奔私」(感覺好像基金經理),只有私立學校才請得起名師,只有高工資才能吸引高新技術人才。私立學校給老師的工資高於公辦老師上課+兼職的收入。這樣子,家長就可以直接把錢送給老師,而不用通過房產這個渠道。
  3. 旅遊地產,譬如海南,其實崩過幾次了。
  4. 一手產權存在缺陷的公寓。
  5. 上面幾個例子最大的問題在於入手價太貴,買了太多在二手市場上面不值錢或是存在變數的東西。

遺憾的是,這些看似邏輯上有可能崩的東西,都沒有一點崩盤的跡象。

另,總有人說以前0幾年,多少多少錢多麼多麼厲害,為什麼你還想著現在商品的價格還和以前一個樣子?奶茶都從2塊錢到7塊錢,7塊錢到15塊錢了。房子難道就不是商品啊,不想買就不想買了,偏偏要說跌。就像我不想買奶茶,也不會跑去奶茶店門口說你這個奶茶要降價,這隻會被人當傻子看。

偏偏在房子這個領域裡面的傻子力量巨大,已經可以抱團到用核彈都炸不爛的境界。

(二) 中國崩盤

常常有人認為中國主要靠投資和房地產這些「虛擬」經濟混日子,而美國都是實體經濟。我認為恰恰相反,中國早就是世界工廠,美國才是玩錢的,早就通過以發貨幣來換取別國的實物資產的形式徵收鑄幣稅。

況且,倘若把房地產投資和大規模基建投資的比例下降,專門用於諸如軍工、醫療、教育這些的東西,恐怕會被人罵的厲害。現在房地產投資額度如此之大,大規模基建投資如此之多的情況下,尚且有人買不起房,春運回不了家。要是按照脫虛轉實,大家變回worker,全民鍊鋼,恐怕中國連經濟都不復存在。房子供應量下降,那不就是更買不起了?

目前看來,中國的政治非常穩定,決策成本低。我不希望人們因為民主而認為XX國有希望,XX國沒希望。民主是一個很坑爹的政策,每個人都想免費獲得一些東西,每個人都去投票,做一件事情要問這個問那個的。無論怎麼看,民主都不是高效率的模式。具體論證可以自己去看阿羅不可能定理。[i]

我想,民主看上去很美的重要原因是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能夠分一杯羹。

但是經濟不是看你出發點是好還是壞,而是看是否有邏輯,結果如何。

這個世界,無論什麼事情都是老司機吊打新人,有經驗的人吊打沒經驗的人。所以,做決策要問老司機,不要問菜鳥,問能問到的最專業的的人士。你給那麼多權利給菜鳥幹啥呢?那不就是唯恐天下不亂嗎?所以說最近不是要消滅Low LV population了嘛。

(三) 歐美無敵論

與中國崩潰論同時進行的,莫過於歐美無敵的塵囂而上。

歐美只要做了任何事情,都作為一個完美無敵的參照系。無論是奧巴馬抑或是希拉里或者是川普上位,都可以稱之為美國的勝利,美國人民的勝利。而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總是會被媒體挑刺,認為這件事情不夠完美不夠好,缺點多多。

典型的如喊著國貨山寨,殊不知日本貨最早便是山寨德國起家的。既然我可以生產出物美價廉的東西,為何不用,偏偏說這個東西缺乏情懷。

(四) 經濟學家的降維攻擊

三體裡面提及到一個概念稱之為四維到三維、三維到二維的降維攻擊。

簡單而言,有點像熱兵器對於冷兵器的屠殺。

經濟學家每天獲得無數的圖標和經濟數據,拿出來寫論文分析,全國的經濟體現在這些數據中。市井的小攤販每天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進行生產、交易。經濟學家對於這些數據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正確概率和市井小攤販對自己的生產、交易的分析正確率比較,到底是誰更高?

我們傾向於,經濟學家預測的事情不可預測。而市井小攤販預測的事情是可以預測的。GDP的可預測程度、可解讀程度是有問題的。倘若同樣的一堆數據放在不同的經濟學家面前,經濟學家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那麼絕對不是數據有問題,而是人有問題。

媒體很喜歡把一些感性上有相關度的東西關聯在一起,譬如收入和房價的關係?這不是一個強相關,應該拿收入和房租對比較好。

經濟崩潰導致房價下跌?

企業停工—經濟崩潰--人們失業—房子租金下降—房子斷供現象增加—銀行拿來做司法拍賣---市場上房屋供給量增加—房價下跌

問題是,企業停工之後緊接著的不是經濟崩潰,而是競爭減少,有新的企業加入,增加人們的就業率。況且,另一面則是M2在增加呀。僅僅考慮陰而不考慮陽的因素的思維方式是非常簡單的,但往往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而最喜歡提及到的銀行破產這個問題中沒有考慮到槓桿的事情。「到底房產的槓桿是多少?全國多大的資產規模對應多少房貸的負債。」啥叫巴塞爾協議啊,啥叫銀行準備金啊,啥叫城市居民存款總額。

作為一個普通公民,還是收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收收租,買買房。買的時候只要考慮是否值當,租的時候只要考慮租得如何最大化,貸的時候只要考慮如何最優。至於大環境上面的事情,倘若想當一國之君或是指揮官的朋友,大可以去紅警、星際或是三國志這些遊戲中過一把癮。


[i]阿羅不可能定理—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item/阿羅不可能定理/1846287?fr=aladdin

推薦閱讀:

原來北京的小姐只要200?為什麼小姐也降價了?
放棄的力量

TAG:經濟學 | 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