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古堂 | 兩位袍哥的半世紀知交莫逆

前言

沒有在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鄉愁,是那道看似淺淺的海峽,卻是深深的別離。

時代造就的故土之思,黍離之悲,是炎黃子孫靈魂深處啼血式的悲鳴,這是一個時代的夢魘。

垂老可無歸國計,

夢中滿意說鄉關。

別後豈無相見日,

夢裡猶有自由身。

這詩引自張大千晚年所作,寥寥數語,卻令人潸然淚下。在歷史的車輪面前,縱然大儒,也是這般渺小。

一、鄉愁

余光中曾說過:不要為了五十年的政治,而拋棄了五千年的文化。

落葉歸根,對於當時傳統的風燭殘年的張大千而言,無疑是一種奢望。以至於唯一讓他或可以感到欣慰的竟然是:在仙去後,他落葬的梅丘墳頭,撒上了一捧來自故鄉四川的泥土……

張大千,這樣一位被徐悲鴻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的神仙人物,為何難歸大陸,而晚年寓居台灣?

原來張大千的生活方式與當時大陸的社會環境顯得格格不入,性格也是偏於自由。試想,當時社會的「破四舊」等政治運動,對於張大千這樣的喜歡園林式生活的藝術大家,豈敢不退避三舍?

而且,彼時,張大千正值壯年,生活收入來源主要以買賣字畫為主,可是那時候大陸藝術品自由買賣市場幾乎已經消失。藝術家主要由政府供養,而這顯然不足以支撐起張大千的經濟自由。

此外,張大千也比較擅長於交際,與兩黨部分政治家的關係也是較為微妙,甚至可以說是私交頗深。

二、半世紀知交莫逆

這裡面不得不提的一個人,便是當時的國民黨元老張群。

張群,字岳軍,四川人,官至上海市長、湖北省主席、國民政府外交部長、行政院院長、四川省主席等要職,可以說張群是蔣介石的終生幕僚。

撇開張群的政治身份,作為一個文化人,他的品味與修養更足說道。

當時,很多民國政界人士都頗為喜歡風雅之事,張群自不例外,亦是很喜歡書畫收藏,而且和當時的很多名家交往都很密切。

這一點在國民黨敗退台灣之後,尤為明顯。只有藝術,才能讓這些民國遺老找到一些心靈慰藉。藝術,是他們與對岸故土,最後的,也是最堅韌的那絲聯繫。

有人曾說,張群是張大千「一生的貴人」。眾所周知,張大千的對於石濤的仿作,一直是業界令人十分頭疼的問題。

張大千仿石濤的作品,以假亂真,所以他不當是個藝術巨匠,同時也是仿摹名作、繪製贗品的高手。當時,張大千的仿作,瞞過了諸如黃賓虹、陳半丁、羅振玉、程霖生、吳湖帆等不少書畫名家或鑒賞行家。

於是,張群便託人求購張大千仿繪的石濤山水畫,也許這是二人交情的開始,卻成了一生的交集。

後來,張大千在張群的幫助下,才得以在敦煌臨摹上自元魏、下至西夏文明的千年壁畫數百餘幅,這讓張大千的創作在畫風上為之一新。又是在張群撥款贊助下,張大千得以在成都、重慶舉辦了《臨摹敦煌壁畫展》,從此張大千之名名震中外。

當時張大千敦煌毀畫盜寶之說盛行,如果沒有張群各方面疏通,張大千的敦煌之行,甚至會被陳立夫捉拿查辦。

敦煌之行,一方面成就了張大千,卻或許同時成為他心中難以磨滅的痛。為何?原來當時,大陸一度出現了攻擊張大千「破壞敦煌文物」的運動,甚至上升到叛國的民族高度。

張大千如此堅決的拒絕返回大陸,我想這也是其中的一些顧慮。

其實,張大千當時曾托何香凝向毛澤東贈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與立場。所以張大千後來一直自詡「就是做了和尚,也只是個畫畫的和尚」。

張大千晚年從巴西寓居台灣,當時張群與于右任等軍政要員親自接機,也可以窺見他們的私下情感並不尋常。

前排由左至右:于右任、張大千、張群

抵達台灣後,張大千與張學良、張群、王新衡,組成了「三張一王轉轉會」,四人以藝術為媒,不著痕迹,盡得風流,堪為逸事。

張大千與張群二人之間的書畫交流不少,比如《鍾秀毓靈圖》卷,張大千以峨眉山為畫題為張群做壽。其中的思鄉之情也是不言而喻,畢竟峨眉山對於這二位四川「袍哥」而言,意味著很濃的故土之思。

《鍾秀毓靈圖》卷

三、嘉德國石篆刻專場

張大千為他人作畫甚多,然而篆刻印章,可謂是極其罕見,可以說泛泛之交是不會得到張大千的篆刻作品。

今年,嘉德2017秋拍國石篆刻專場,舊日風雅——張群自用印專題,徵集到一方由張大千作張群自用雞血石印章,似乎也在訴說著這二人不為人知的情感往事。

除此之外,這次專題還有齊白石、王福廠、唐醉石、王壯為、曾紹傑等名家為其所刻自用印。

白石先生所刻白文印,刀法縱逸,布局上密下疏,朱白對比強烈,是一方能代表齊白石成熟時期印風的佳作。

羅文謨刻張群自用印,鈕飾創意獨特,紋理雕刻精緻,頗可把玩。羅文謨是民國時期著名書畫家和美術活動家。

其他的自用印,還包括張群、張群夫人、以及兒媳的自用印,感興趣者可前往一觀。

除此之外,嘉德還徵集到一方吳昌碩刻,周尚均制壽山田黃石太平喜象鈕印章,無論從材質、印鈕、篆刻、印章主人,都堪稱珍品。

此類重器,有緣人得而寶之。至於國石篆刻專場,其他常規重器,如林清卿作品等,更是應有盡有,好之者不容錯過。

後記

回到主題,在張大千逝世後,張群以95歲高齡,出任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並挽以聯曰:

五百年國畫大師,閱覽之博,造詣之深,

規範軼群倫,無忝邦家稱瑰寶。

半世紀知交莫逆,憂患共嘗,藝文共賞,

倉皇成永訣,空餘涕淚對梅丘。

對於張大千這位遠離故土數十載的巴蜀遊子來說,至死無法回歸故里,只能隔海遙望故鄉,是最揮之不去的痛。

也許,對於張大千和張群來說,除了藝術,更多的是鄉愁,讓他們這兩位四川袍哥的人生走得比尋常人更近一些罷了。

——END——

凡是斯文處,必有同古堂

文:同古堂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練習篆刻用什麼石頭好?
漢印作業第113方,筆畫交待清楚
篆刻入門:從朱簡的理論再說切刀
魯迅與篆刻

TAG:艺术欣赏 | 篆刻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