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信用創造大變革

無可厚非,我們處於一個信用的世界中。

各國依託暴力機構建立的國家主權信用,發行本國貨幣,參照美元決定本國法幣的發行規模。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人類世界貨幣發行脫鉤物質,進入信用時代,世界貨幣發行的信用中心被越來越牢固地掌控到了美國人的手中。

信用擴張,貨幣超發,成為各國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即便遭遇零利率、負利率的流動性陷阱也不例外。

世界因信用而繁榮,也因信用的無度擴張而蘊藏巨大危機和風險。

美國處於金字塔尖、各國根據綜合實力依次構成塔基的主權,構成了近一二百年以來人類社會的信用創造機制。

這種信用創造機制吐出來的貨幣被稱之為法定貨幣,在本國、國際上擁有流通的合法身份。

但,近年來出現的新技術區塊鏈,似乎正在蠢蠢欲動,挑戰傳統的信用創造機制。

如果把之前的信用創造機制稱之為主權信用創造機制的話,那麼,區塊鏈創造的信用不妨先稱之為「技術信用創造機制」。

基於技術共識機制點對點交易、交易全記錄、交易賬單即時全球更新備份等等,使得區塊鏈孕育出的數字貨幣因其共識、安全機制獲得了使用者的信任。而這種信任就是區塊鏈技術創造的技術信用。有了信用,無論數字貨幣還是區塊鏈技術就有了市場和發展空間。

此時,細想一下,如果主權信用離開了暴力機構和國家民族等意識形態概念,其價值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民眾用腳投票的。這與時下數字貨幣的地位沒有太多差別。

在一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大時代,新技術新事物儘管也創造新生產力,但風險遞增原理視角下各國政府都會適時採取管制措施來防控風險的。比如,今年以來國內對數字貨幣交易平台、數字貨幣與人民幣兌換的政策管制。

而結合之前網約車、共享單車等的發展看,靜待成長、管控風險、出台系列政策規範發展,事實上已經成為國內對待新興經濟發展的政府治理套路。儘管這樣的套路看起來還比較嚴苛,但卻仍然促進了新經濟的蓬勃發展。這一點有數據為證,比如數字經濟佔比國內GDP超過30%等等。

從這個角度看,未來數字貨幣的發展很可能走向當下互聯網對政治經濟社會的全面改造之路,引發主權信用大變革。

樂觀點看,一個主權和技術混搭起來共同創造信用資源的大時代正悄然走來。而技術力量的強弱很可能成為決定未來世界信用資源多寡、配給方式的重要砝碼。

誰在這種技術的研發實踐中先人一步,誰就可能在贏家通吃的技術壟斷型社會中多一些勝算、多一些主動權,也就能在世界信用資源創造中佔據更為有利的位置。

誰掌控了貨幣,誰就掌控了世界,這種說法到時候可能會被「誰掌握了技術信用創造,誰就能撬動世界」這樣的話語挑戰。

信用創造大變革,不容小覷啊。

(完結)

封面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信用記錄查多了,是有嚴重後果的
銀行發布「信用分」,是「個人徵信3.0」還是「獨立第三方下的徵信悖論」
官方現在掌握了我們多少信息?除了信用記錄等等,還有其他的嗎
國外開展誠信教育的思路和辦法
債券信用研究的思考

TAG:信用 | 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