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和體認——心學踐行進路上的兩種方法論

思辨,也就是分析思維的方法,科學和西方哲學也大多數從這個角度出發來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我們從小的學習基本是走這一條路子,應該說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了。至於體認,也就是渾倫的看待問題和事務,整體性的把握其核心內容。中國的傳統思想比較強調這一方法,儒釋道三家都是以此方法來構建理論和實踐的體系,現代的國人基本已經很難領悟和掌握其方法,這也是當今社會中傳統文化沒落的一個重要原因。關於這一方法,我曾經在專欄的一篇文章中引述了熊十力的大段論述,對此有一些闡明,但總的來說,體認是指的我們在實踐和學習中的理解和反思,是對事務整體的直覺和認識,更多的是我們反觀內省在情理上的自我覺察。

對於心學的踐行者來說,這兩種方法都需要掌握,它們是互相對立而又統一的整體,在不同的心路歷程中可以佔有不同的地位,從而實現我們對心學理解的螺旋式上升。在我看來,心學的學習和實踐中,其理論知識主要由以下兩大部分組成:泛心理學(包括社會、人格、行為心理學等)、社會學、行為經濟學、康德哲學(主要是分析分解的理論系統)以及中國儒釋道三家的知識系統(更多的成分需要體認領悟)。在不同階段,需要對這兩大部分內容有所側重。

初步體認階段:對於一個一無所知的新人來說,是要簡單對心學有些整體性的、感性的、膚淺的,甚至是功利的了解,這時候應該可以從傳習錄或者其它儒學的入門書籍開始,通過對這些經典書籍的浮光掠影式的通讀,在心中大概留下一點印象,略微知道幾個概念,在此過程中,開展一些對主要觀點的思考,並初步提出一些疑問。

初步思辨階段: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我們應該會有疑問和困惑,就可以針對性的查閱相對應的現代書籍,看看比較流行的觀點和論述。比如對幸福、道德、快樂等等的思考一直是出版社的摯愛,這樣的書籍汗牛充棟,可以選取一些比較經典的書籍來解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帶著問題去選擇書籍是很好的提高方法。通過對比心學和現代心理學或者其它書籍的不同看法,進行比較和思考,是為學進步的好方法。

然後又開始新一輪的體認、思辨,一次次的反覆,每一次都可以將問題更推進一步,一點點的向終極的真理逼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僅需要閱讀,更需要在平時生活的各種事情中保持自我反省的心態,所謂的「慎獨、誠意、常惺惺著、勿忘勿助」,就是要求我們在事上磨練,不斷克服自己的私慾、物慾,不斷和自己的良知相覷,一點點的將其擴充和光大。「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已」,認識自己的本心,保任而不放失,就是心學的實踐之道。這條道路是無時無刻、永無止境的進路,不斷在思辨和體認中一步步將本性發揮擴充,就是儒家的踐行盡性知天的康庄大道。

思辨和體認,不破不立,不斷破立,以有生之涯求無上大道,儘力無悔!

推薦閱讀:

TAG:心學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