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重境界來分判一下中西道德的高下

截斷眾流、涵蓋乾坤、隨波逐流,是禪宗雲門三句,講得是萬事萬物的道理是真理無所不在,涵蓋在整個宇宙的萬物之中。但每一個個體,都有它的獨有的個性,也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與這個世界是絲絲相扣,是與世俗相處,隨波逐流的。借用這三句話來分判一下中西道德境界,其表述如下:

截斷眾流:指的是獨特性。從世界哲學的角度出發,道德可以分為他律和自律兩個不同的看法。所謂的他律,是西方哲學的主要視角,意味著道德是和科學一樣,是由各種經驗的外在條件所決定的結果。運用這種道德觀,就有所謂的實用主義、利益至上等等,各個哲學家對幸福、善良等定義做出各種各樣的假設、分析,討論來分析去,最後還是沒法得出一致結論,道德也就成了一個懸空的目標甚至工具。所謂的自律,就是首見於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人的意志為道德立法。人的自由就體現在理智的心可以不為任何外界條件所限制,做出一致的道德判斷,即使是愚夫愚婦也可以毫無困難的做到。關於這個設定,康德有非常精彩的分析和推導,能很好的幫助我們理解自律和自由這個理念。同時,在這一點上也就接上了中國儒家的傳統,契合了儒家所一直提倡的心性之學。我們一直以本心、良知、自性等稱謂來表示這個自律的道德,有「知是知非是良知」「反求諸己」「直心是道」等等說辭,並圍繞這一核心觀念展開了儒家學說的整套理論體系。但由於中國學術一直不善思辨,這一理念無法得到系統充分的論證,康德的思辨系統可以作為儒家的極大補充,有助於我們的理解。在這一點上,當下肯定道德的自律,儒家和康德的理論系統都有非常精妙的論斷,各有高下。

涵蓋乾坤:指的是普遍性。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萬物皆備於我」「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等,就是說的這個道德真理的普遍性。它不僅僅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遵守的律令,它也為整個物質世界提供了價值色彩。王陽明有雲「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人若復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在道德神聖性的認識上,儒家有著深刻的體認,才有了張載所謂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自我擔當和宏大理想,儒家的踐行者都自覺為「家國天下」的終極目標而努力,有著「存,吾順事;殞,吾寧也」的崇高品德,這也是夫子所云「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博大胸懷。但在康德處,則要依靠「靈魂不滅、上帝存在」的假設來實現道德的可能性和神聖性,無法具備儒家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豪情,其高下立判。

隨波逐流:指的是實踐性。「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這是儒家的一向傳統。從夫子一直到近代新儒家牟宗三等各位先賢,都是在這世俗紅塵中盡心儘力,「道之不行也,吾知之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其義不謀其利」。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後繼,逆流而上,為世間勞苦大眾殫精竭慮,但求無愧於心。正是有了他們,中國社會才會在歷史上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才會有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復興。這是天道,也是人道,有志之士就是在這人世間踐行自己的大道,為自己的理想付出一切。在這一點上,儒家從一開始就是落足於世間,著眼於大眾,是真正的世間法。而西方哲學傳統僅僅將其視為頭腦思辨的思維遊戲,其所謂的哲學家道德敗壞者層出不窮,實在無足以談論「實踐」二字。

知行合一,以道德實踐來說,中國儒學高矣,大矣,美矣,何必自輕自賤?

推薦閱讀:

儒學對人性的兩種解釋所揭示的人生意義
格物致知這一儒家公案的現代解讀和分判

TAG:道德 | 西方哲學 | 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