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放生的真實意義是什麼?
謝邀!
先貼個故事
小沙彌放生增壽的公案
節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宣化上人 講述
從前有位小沙彌,他是短命的人,他師父有點神通,知道過去的宿命,曉得小沙彌的壽命只有三十天的時間,已無法挽救了。遂給他一個月的假,令他回家盡孝道陪伴雙親。假期已滿,小沙彌高高興興地回到寺中。其師大驚,乃問:「你回家做些什麼事情?」小沙彌說:「我除了陪父母之外,沒有做什麼事。」老和尚不相信,又問:「你仔細想一想。」小沙彌想了半天,才說:「呃!我在回家的路上,經過一條小河,我看一群螞蟻在河水上邊,我用一根樹枝,救牠們上岸。」老和尚一聽,原來如此!
由此公案證明,短壽的人,但行善事,就可以增壽。長壽的人,盡行惡事,反而會減壽。所以壽命之長短,全操在自己手中。
在三世因果經上說:「無父無母為何因?前生都是打鳥人。有子有孫為何因?前生開籠放鳥人。今生長命為何因?前生造橋放生人。今生短命為何因?前生宰豬殺牛人。」
放生,放他一條生路,無畏布施,把眾生從死和要死的恐怖里解救出來,布施給他們一份不恐懼,無所畏懼。
宗薩仁波切曾說,像我們將被殺了,有人把我們買下來放到沙漠里,我想我們應該也會很開心。
儘力而為,即使只是短短一兩分鐘給予 自由,也是值得的。
生本來是一樁功德無量的好事,但是在缺乏指導、缺乏對動物基本生存條件的認知、缺乏科學的放生知識的情況下,一味地追求形式、追求功德、甚至追求熱鬧,我們很多人的放生反而變成殺生。而與此同時,放生市場不斷擴大和放生活動的規律化也直接催生了放生行為的商業化。任何一個市場的關係如果簡單地說,其實是供與求的關係,有人需要鳥來放生,便有人使盡一切手段去捉鳥。由放生而捕捉,再放生而再捕捉導致的惡性迴圈,使得今天的放生活動百病叢生,積弊難除。
在今天,由於大規模的放生活動日益增多,放生這種本來神聖的行為便不可避免地和商業行為搭上了關係。在新加坡,尤其是在衛塞節及佛菩薩聖誕日前後,全國上下各個寺院庵堂幾乎都有規模不小的放生活動,大批量的放生需要大批量的購買,大批量的購買需要大批量的供應,大批量的供應需要大批量的捕撈,奇貨可居,甚至此時各種水產動物的價格也隨之上漲。
於是有些團體甚至在衛塞節前半月,甚至前一個月就給水產類或鳥類供應商預定了要放生的禽鳥魚鱉等動物,任由他們再下訂單或僱人去捕撈,只等佛菩薩聖誕日時舉行「放生」儀式。我想問問諸位,這樣的放生活動還有意義嗎?
有識之士紛紛呼籲:立即停止已變質的商業性「放生」,投入心力,搶救野外受傷或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將受傷治癒後的野生動物野放,把悲憫之心轉成「為動物發聲」的力量。 學者也提出「大放生」概念,呼籲政府讓放生團體參與生態復育,把放生的資財及活動,用來宣導不捕、不殺、不食的保護觀念,或成立基金會等組織、建立野生動物保護區,或支援政府及研究機構,進行保護野生動物有關的管理或調查研究。
在生態學上,放生是人為干預生態環境,包含生存競爭、種源污染、甚至疾病傳布等問題,一般實施生物放養都必須仔細評估,更何況大量購買後的放生。許多宗教團體放生地點多在濕地、湖泊或山林,如果從放生轉為參與棲地保護,無論金錢協助,或義工巡護,千萬鳥獸因為善心守護,由衰轉繁,生生不息,正是無上功德。
「慈悲護生」的方式很多,例如積極投入河川保育,才是真正是不傷害動物生存的「護生」。唯有善心加上智慧及專業知識,才能真正實現保護野生動物及普濟眾生的宏願。放生其實是可以賺回扣的,所以大師們特別喜歡宣傳放生。
放生是修慈心。
但佛陀教導需要「悲智雙運」,盲目放生是有慈悲而無智慧的愚痴。
眾生平等,有情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
六道輪迴,動物也做過人,人也做過動物。動物和人都有佛性。
把要被人類屠殺的生命救下來,和救人一命本質上沒什麼區別。
救其他眾生之性命,是第一目的和意義,因為慈悲為懷。放生附帶效果是:做此善事的人也製造了善業,如果按放生儀軌放生的人,也可以產生放生的功德,再通過功德迴向,又可以利益更多的眾生。
諸多大德有寫放生的論述,去看看吧,在知乎來問,很搞笑的,知乎抖機靈為主。
諸位抖機靈愉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放生是一種善行,但是放生要考慮放生的條件,這無可厚非。切勿顛倒夢想,認為放生毫無用處,所以就不去做。有篇文章挺好,無益的布施
你問的是真實意義,對吧?
真實的意義,就是放生。
你要是不問,我真的還未曾好好想過。現在細想一下,才發現隱藏在放生之後的是因果。你種下善因,必得善果。
放生作為一門產業,促進了當地養殖業、農產品銷售業的蓬勃發展
如果科學管理,可以做到無污染、低排放。還能解決由於生態保護力度的加大導致部分漁民、獵戶就業難的問題。
是消費升級帶動經濟發展的典範
推薦閱讀:
※放生是否可以消災延壽、增長福慧?
※怎麼能勸人不要放生?
※佛教放生,就像放屁
※放生的背後,是「仁慈」嗎?
※道教對於正確的放生怎麼看?
TAG:放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