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的文青老媽

老媽不老,51歲。在農村,還算半個壯勞力。

雖然兒女已成年,卻閑不下來地打工賺錢。這些年固定在家附近的茶葉山上打工,除草、施肥、採茶葉。

閑暇時,老媽喜歡跳跳舞,打打牌,偶爾發發朋友圈。

年初剛教會老媽發朋友圈後,我曾擔憂過朋友圈是否會被養生、雞湯以及「震驚體」攻陷,結果老媽竟然沒有轉過一條「中老年人」朋友圈標配文章。反而是把朋友圈當成日記本,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

老媽的朋友圈截圖

如果只是這些也沒啥稀奇。可是逐漸地,朋友圈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老媽,被生活打磨成標準農婦的老媽,還要深藏不露的文藝氣息。

春分那天,老媽在茶山鋤草時拍到一棵燦爛的桃花,當晚便發在朋友圈並配文:「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分(風)」。最後一個不知是打錯還是故意,這讓我萬分詫異,忍不住留言:你竟然知道這首詩!然而老媽傲嬌地並沒有回復我。

過了幾天,老媽朋友圈又更新動態:

「告別前些日的陰雨,又迎來燦爛的陽光。我們去羅漢寺的路上看到旁邊青山秀麗,牛羊成群。水鴨戲水,人工翻地。太精彩了!」

「櫻花開了多多照人,七月半的桃才開花,我今天在茶山看見一窩野雞蛋,那野山雞一聽到我們的聲音一下子嘩了(嘩啦)飛走了。」

又震驚又佩服的我把老媽的動態截圖發了朋友圈,不出所料收到一大片讚美。老媽也忍不住留言:「謝謝女兒的誇獎,媽媽聽了很開心。」

范雨素走紅後,我忽然開玩笑地和老媽說:你多記錄點,說不定以後還能出書呢!大約是得到了鼓勵,老媽的朋友圈更新得越發勤快。

「跟姐妹們一起鋤草,回想起我們這輩人的少女時代。就是日出而作,日過而歸的感覺。」

「我們這幫六零後出生的姐妹們,每天早出晚歸,不怕曝(暴)曬,風雨無擋,都是臉朝黃土,背朝天。」

這些文字並沒有多少文采,我高興的是透過這些朋友圈文字,我知道老媽這些年終於學會享受生活,真正地開心快樂起來。

老媽是外婆36歲時生的第四個孩子,家裡最小的女兒。和那個年代絕大多數農村同齡人一樣,7歲進入小學,成績優秀跳級,早早升入縣一中。如果一直讀下去,考上大學山雞變鳳凰也不是沒可能。

她天生瘦小,又比同年級同學小了兩歲,中學求學之路並不順暢。

每周要背上一周的伙食——大米和鹹菜罐頭,走上兩三個小時山路,才能到達學校。同行的小夥伴年長腳力好,經常一溜煙就把她甩出幾里外。

崎嶇的山路邊有很多墳墓,寂靜的山林回蕩著各種鳥鳴獸嚎,低頭趕路的她常常被嚇得欲哭又無淚。

半工半讀的教育模式也讓瘦弱的她吃不消。下午的勞動課,勞動委員總是惡作劇般,把最鈍的那把鐮刀或鋤頭丟給她。

克服不了的還有飢餓。食堂中蒸好的盒飯時常被人偷吃,下午卻一如既往要參加勞動。初一結束後,她輟學了,那年12歲。

她以為從此要擁抱新生活,迎來自由自在、輕鬆愜意的日子。很快,她發現自己忽略了生活的殘酷。

大一輪的大哥已經成家,大十歲的姐姐已經出嫁,大五歲的二哥幼年便被送了人,輟學的她成了家裡的新勞力。

每天,她必須跟著父親上山砍柴,早出晚歸,風雨無阻。父親嚴厲又沉默,山林寂靜無趣。偶爾覺得太累,便只能裝病,佯裝吃不下飯,躺床上餓一天肚子。因為父親說了,能吃下一口飯便不是真病。

家後面的那篇山林,成了她逃脫不了的牢籠。有一次,擔著沉重的柴火路,她路過一段崎嶇的山路,腳底一滑連人帶柴滾下山坡,昏迷醒來嘴角血流如注,從此留下一個深深的疤痕。

打柴的日子也有亮點,那是每月賣柴的日子。為了趕上縣城的集市,父女二人很早就必須把劈好晾乾紮成捆的柴火裝好車,天剛蒙蒙亮就推著板車出發。出售後父親會大方地抽出五毛錢,作為她一個月辛苦的酬勞,再給她放上半天假。

花一毛錢吃一碗扁肉解決午餐,飯後花上一毛錢看一場電影,最後花一毛錢去書店租本書度過下午的剩餘時光,回家後把剩下的兩毛錢還給父親。

這樣的日子,是她「砍柴生涯」彌足珍貴的自由時光。

早婚早育是農村少女逃脫不了的宿命,青春對於老媽來說尤其短暫。16歲訂婚,18歲結婚。24歲生完二胎結紮,29歲被認成40歲的大媽。

老媽一輩子沒有看上家庭包辦婚姻的丈夫。記憶中,我們家一直戰火紛飛。生活的艱辛和壓力摧毀了老媽的健康,還有溫順的性情。延續著少女時期的吃苦耐勞,婚後老媽仍舊用苦力換取微薄的薪水,無奈作為丈夫的男人卻一直「不成器」,甚至給家庭造成很多麻煩和傷害。

一地雞毛的生活下,老媽骨子裡的文藝卻沒變。小時候我和弟弟時常從儲物間翻出五顏六色圓圓的塑料片當玩具。後來才知道那是愛好音樂的老媽從別人手裡買來的二手老式唱片機和黑膠唱片,那是上世紀80年代。

90年代,打工日薪不到20元的老媽,花了一百多元買了一台小型三用機,花十幾元買了第一張專輯,孟庭葦的正版磁帶。後來發現正版太貴,陸續買了不少10元3張的盜版磁帶。

老媽還給自己訂閱過一整年的《家庭》雜誌,書上的故事成了她繁重的體力勞動外最好的消遣。

最感謝的是不管家庭壓力多大,老媽對兒女的教育的重視。

我不曾擁有沒有很多玩具和漂亮衣服,但是我永遠記得小學三年級時,媽媽送我的第一本書的驚喜,雖然只是一本《笑話大王》,卻讓我發現了文字給予我的快樂和啟發。

兒時只要我拿起書本,老媽自己再累也不會使喚我幹活。她常常對鄰居感慨:「孩子讀書比我們幹活累多了。「

老媽還對我灌輸女孩子要多讀書的觀念,因為「早婚」的她已然過早承擔家庭的重擔,希望自己的女兒多多讀書,晚點走出社會,晚點品嘗生活的艱辛。

轉眼兒女相繼長大成人,雖然不算成才但是生活也越來越好。老媽也年過半百,視力不好看書少了,但是戴上老花鏡還能給外孫女念念繪本故事。

我知道,老媽也許壓根算不算「文青」,只是在同齡的農婦母親中略顯特別而已。但是我還是常常引以為傲,也感激老媽給我遺傳了一顆愛文字的心。

哦,我老媽也姓范,范雨素的范。


作者林叨叨。完美主義射手女。曾是新媒體從業人員,現從事地產文案策劃,業餘看書碼字。願我的文字,帶給你一段溫暖的陪伴。

推薦閱讀:

做個文青可恥嗎?
文青到中年:誰硬了,誰軟了,誰作了
我生命中讀過的那些可愛的詩詞
為什麼余秋雨這麼招黑?

TAG:母親 | 文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