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社會,國學的核心是什麼?
近年來,國家高層在不同的場合中都表現出了對國學的支持和提倡。上有所好下有所效,據說現在市面上國學相關的產業已經有600億之多,並且還在不斷的快速擴張中。但所謂的國學到底指的是哪些內容,其核心是什麼,那就是眾說紛紜,各自從利益關係都有自己的一套說辭。在我看來,要作為國學的核心,應該滿足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要有實用性。「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最高領導一再反覆強調這個觀點,用實用性來作為評判國學的首要標準並不為過。如果不能對我們現在的中國社會有實際意義上的效用,僅僅是空談一些風花雪月、魏晉風流等等歷史文化產物,或者是對某些古董大發感慨,追古議今,又或者是咬文嚼字,做些考據方面的研究,從故紙堆中翻出古人的詞章句字來抒發一些感懷,都對現在的社會經濟文化沒多大用處,要麼空疏,要麼小眾,自己關起門來自娛自樂可以,要上升到國家社會層面則格局太小,上不得檯面。
其次,要有普遍性。所謂的普遍性,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在我們國家甚至是全世界都有指導意義和實用意義的真理或者方法。科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來沒有什麼中國的科學、美國的科學之類的劃分,只要是科學原理,就是具有客觀普遍性,無論誰來應用都是一樣的標準、一樣的結果。在這個前提下,詩詞歌賦一類的東西可以不用太考慮。這些美學意義上的藝術成就固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更多的是和不同地區、時代相關,古人已矣,事過時移,不能老拿這些文化遺產來糊弄今人的品味。
再次,要有獨特性。這就牽扯到國學一詞的由來。必然是我國傳承已久,並且他國無之的東西,才能被稱之為國學。上面說舉例中的科學,雖然既有實用性又有普遍性,但就獨特性這一點來說就不滿足了。中國傳統中雖然有一定的科學萌芽,但事實上並沒有發展出系統的科學,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是由西方發展並成為世界的共識。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科學是西方民族所發揚光大,但其本身卻具有世界的普遍性,才會成為現今社會上上下下共同遵守的範疇。
就這三個特點來說,我們並不能隨隨便便拿出個古人的東東就作為國學的核心,我們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這些只能證明「祖上也闊過」,並不能給予我們任何可以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真正底蘊。歷史總在風吹雨打中逝去,任何光輝的過去都會在時光的沖刷中漸漸褪去色彩。真正能維繫我們中華民族的,是我們內在的道德文化,是儒家正宗在孔子開端以來,對人之所以為人的最根本的心、性之理的不斷探索,並在各個聖賢的道德實踐中確立和完善起來的一整套道德理論。
世上的知識有兩種,一種是物理,是我們對自然界各種物質相互作用和變化所進行的探討和總結,這是以科學作為典型代表的知識系統;另一種就是對人和人類社會進行研究而得的理論體系。道德是人類社會不同於自然界的最大區分,可以稱之為「情理」。在道德的探索中,西方社會一直將它等同於類似科學的系統中,一般是以外在的、經驗的他律知識等同之,只有在康德處才有所扭轉,提出道德的自律這個概念而有所發揮,從而接上了中國儒家正統思想的軌道。
「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真正的人心,是普天之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這個理,就是自律的道德,它的真理是在中國儒家。要說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可以真正傳承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就是這個儒家嫡傳的心性之學。道德人心,一直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理論,我們文化從堯舜禹開端以來,就一直在這一路繼往開來,不斷深入探索,一方面成就了道德,一方面也就不免錯過了科學。自從孔孟繼天立極。確立了真正的自律道德,宋明儒繼之而承,批判佛老,進一步發揮了心性的超越性的形上學意義,極高明而道中庸。民國自從新儒家三聖起,後繼者牟宗三、唐君毅等進一步和會中西哲學,將新時代背景下的儒家思想繼承和發展,迎合了社會發展和文化匯通的大潮流,真正建立了現代語境下的儒家理論系統。
如今的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了比較高的程度,科學對物質世界的推動作用已經表現無遺,但科學並不是萬能的,它並不能夠對人類社會內部有所建樹,不能對人們精神文化方面提供奮鬥的方向。在現實社會中,不論東西方,人們的人文道德方面都產生了各種缺失,西方的宗教文化信仰並不能填補人們精神文化上的空虛和頹廢,整個世界都出現了物慾橫流、人心日下的現狀。物質層面的極大豐富並不能帶來精神世界的充實和完滿,醫治這個世界的「葯」需要真正的道德文化真理。而這個重任,中國新儒家是責無旁貸,要自覺自省擔當起這一重任,用正確的道德文化理念來潤澤人心、昂揚正氣。儒學在此方面既有理論上的優越性,又有幾千年來道德實踐的經驗總結,是醫治這個社會頑疾的不二之選,是我們真正的精神食糧。
發揚國學,就是應該發揚我國儒家的心性之學,從精神上、根本上來醫治如今的社會文化病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可以進一步實現世界人民的長治久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