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做科研需要的感覺是什麼?

做科研需要的感覺是什麼?

感覺是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藝術家表演需要感覺,文學家創作需要感覺,科學家做科研也需要感覺。獲得2017年凝聚態物理巴克利獎的文小剛教授(麻省理工學院)曾說過:「做基礎科學的研究,不能用解習題的心態。而是要跟著感覺走,追求自己心中所認知的美,滿足自己天生的好奇心。」 由此可見,感覺在科研中的角色至關重要,尤其是基礎理論的科學研究。回首自己的科研經歷,我都是在不斷地試錯中前進,磕磕絆絆中也逐漸積累了一點科研的感覺。總的來說,科研的感覺來之不易,內涵豐富,需要用心去領悟。那麼,做科研需要的感覺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做科研需要有敏銳感。科研人一輩子能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她)的科研敏銳感。我們快速地判斷某人適不適合做科研,通常就是看他(她)是否具備敏銳的科研嗅覺。閱讀文獻的過程中不能提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或是研究中與課題的突破口失之交臂,這些都是科研敏銳感遲鈍的表現。不具備或敏銳感太低是不是就不適合做科研了?也不盡然!天賦決定上限,努力決定下限。科研的敏銳感雖是一種天賦,更是一種成長,一種經歷磨練後的升華,相信也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來提高的。

其次,做科研要需有節奏感。所謂的節奏感,就是在科研中要有快有慢,主次分明。面對關鍵環節要全力以赴,緊中有緩;面對次要環節要善待精力,緩中有緊。除非遇到不可控的突髮狀況,切忌輕易擾亂自己的科研節奏。然而,當你的節奏被打亂時也不要慌張,儘可能通過多種方法糾正偏差,回歸自己的節奏感。你也要知道,尋找適合你的科研節奏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當你找到適合的節奏後,你做事的效率顯著提高,較快地達到預期目標。保證身心健康,合理地分配時間,堅持勞逸結合,這些都是存在完美科研節奏感的基礎。而不是一味地泡在實驗室中,簡單地追求表面上的廢寢忘食,把自己感動地一塌糊塗,最後卻毫無所獲。

再次,做科研要需有掌控感。「我幾乎被科研淹沒了,我不能呼吸了」。對於科研人來說,研究成為了我們生活的核心。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卻無法掌控它,無法從中確認自己的存在和價值。科研的掌控感來源於日常的積澱,積澱越深厚,掌控感就越強!前期文獻的儲備、方法材料的篩選、思考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應對措施可以避免你不知所措。充分的預實驗在你遭遇突髮狀況時,也有機會化被動為主動,提高研究成功率。從這個角度上講,對科研的掌控感就是對自我的掌控感,要充分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執行力。多數難題是能夠被解決的,比背著包袱站在原地躊躇不前要好。

最後,做科研需要有成就感。如果說興趣是科研成功的開始,那麼成就感就是走向科研成功的基礎,挫折在愉悅的成就感面前總是渺小的。在自然科學的探索中,失敗與成功往往不成比例,失敗無數次之後才可能成功一次。只有這項工作給你帶來成就感,你以享受的姿態面對這項工作,你才可能百折不撓地去面對探索中的挫折。如何從日常瑣屑的研究工作中獲得成就感,這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成就感的獲得與目標的實現度緊密相關,對於較大的科學問題,可以把它劃分成若干個合理的小目標。這樣從簡單到困難,從多個小目標中獲得成就感的疊加。另外,成就感還來源於我們全力以赴的做事態度,養成高標準的科研習慣。如果做事總是抱著「差不多」就行的態度,難免會把事情搞壞,難免受到指責,怎麼可能擁有成就感呢?

科研的感覺是一種開放的、多樣的心智模式,要培養這些感覺非常不易。在繁忙的科研生活中,讓我們也能夠「閑」下來,用心去體會科學的美麗,用心去領悟科研的感覺,找到與自己心靈的共鳴感。畢竟,科研有時候也需要跟著感覺走!

關注「旦博記」,分享讀博生活!

科學網-黃旭的博客 - 黃旭


推薦閱讀:

土博當自強
科研中的焦慮是什麼鬼?
做科研需要怎樣的心態?
我們讀博,我們痛並快樂著

TAG:讀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