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知己知彼的問題往往不在於不知彼,而在於不知己
戰爭無論勝利的可能性有多大,它都是一種投機行為——在獲取巨大利益同時,必須承擔失敗的風險。
本期,會長分享《華彬講透孫子兵法》第三章 謀攻,孫子是極其保守謹慎之人,先勝後戰,沒有勝算就不打。只要兵比敵人少,就不跟他打。這一點似乎跟我們平時宣揚的價值觀不一樣,我們津津樂道的都是以少勝多,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比比皆是,怎麼就不能打呢?
這在管理學上叫「沉默的證據」,真正的絕大多數,絕對的大概率事件,都沉默無言,所以你不知道。而那些小概率事件,以少擊多居然打贏的,人人都替他大肆宣揚,一千年後你還知道,三千年的例子累積起來,倒顯得比比皆是成了主流了。
這裡沉默的證據有什麼呢?
首先那些「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的將領,他們都沉默,都不吱聲。逃跑有什麼好宣揚的呢?
另一個大肆宣傳的偉大案例,大家都知道,因為一跑就跑了二萬五千里,跑掉了,而且取得了最後勝利,就是紅軍長征。
孫子這裡總結「謀攻」,謀攻就是謀全,全利原則,自己不損失,敵方資產也不破壞,全取其利,要全取其利,就要「三非」:非戰,非攻,非久。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攻而拔人之城,不久戰而毀人之國。
所以做任何事之前,一是先考慮風險,二是考慮代價,第三才考慮利益。
有兩樣東西最能驅使人犯錯,一是利益誘惑,二是焦慮。
如何避免利益誘惑和焦慮呢?就是以失敗為假設前提來考慮問題。我們習慣的思維方式是以成功為假設前提,因為我做一件事,是為了把它干成。那我思考、分析、判斷、謀劃、決策,都是圍繞如何能成功,這不很自然嗎?不教我們這個,那還叫兵法嗎?
《孫子兵法》的出發點則不是這樣,他是處處以失敗為假設前提,首先假定這事會失敗,其思考、分析、判斷、謀劃、決策,都是圍繞避免失敗,減少代價,立於不敗之地,然後用計、等待,等待一戰而定。
經營也是一樣,為什麼有的人能專註,堅持,默默無聞,二十年磨一劍,最終成為行業領袖。而另一些人東一頭,西一頭,今天干這,明天干那,始終過著波瀾壯闊的創業人生。其根本都是「思維性格」的差異,前者不一定是特別大智慧,而是一個「失敗前提思考者」。
你跟他說什麼,他都覺得是風險,他首先假設幹不成,只有他已經干成的那件事,他才認為能繼續干成,最後他就成了集大成。後一種人呢,他是「成功前提思考者」,聽到什麼都覺得是機會,是大機會,是不能錯過的機會,最後他就成了終身創業者。
李嘉誠說:「做任何事情先考慮失敗。」這就是兵法智慧的根本。什麼叫大師,大師就是知道自己跟別人一樣,上手去干,多半是大敗虧輸,所以特別謹慎。吹噓自己戰無不勝,那不是大師,是大「失」,大失所望。
「非戰」「非攻」最後還強調一個「非久」。什麼意思?是動作要少,關鍵時候,就來那麼一下,最忌諱天天研究,頻頻動作,反覆折騰,做多錯多。
孫子的思想,一貫是贏不贏先別說,關鍵自己先別輸。勝了敵人不等於贏了,關鍵你自己是變得更強了,還是更弱了。別得不償失,別草菅人命。
簡而言之,就是耍心眼子,說的好聽點,叫博弈技巧,再說的邪乎一點,就是通過前期策劃,獲得一種戰略上的優勢。那麼《孫子兵法 謀攻》的第一條重要的邏輯就梳理出來了:我們可以通過一種方式(伐謀),不費一兵一卒,就完成戰役的勝利。
這是一項低損耗的交鋒手段,很多人認為「上兵伐謀」是理想的,現實交鋒必須要涉及到成本問題,但事實上博弈論解釋了這個問題,我們都是利益驅動的動物,所以通過「打明牌,算明賬」的方式是存在的,諸多博弈論模型都說過這個問題,「獵鹿博弈」和「智豬博弈」就能理解,甚至博弈論最後對於信息的闡述,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追求一種信息壓制其他博弈方的可能,很多人認為在利益面前沒有重新分配的可能,其實是因為期間的利益不足以達到轉變的臨界點(或者太多,或者太少)。
所以我們不好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例子,不是因為太少,恰恰是因為太多,很多看似和平的談判,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最為顯著的,就是「合縱連橫」了。
求全
求全,不是委曲求全而是強勢的體現,讓敵方自願投降,作為己方的一員,不論是攻城還是士兵廝殺,能讓敵方自願投降是首選,如果不能打仗才是次要的選擇。
就好比,現代經營一樣,企業強強,佔據行業第一,由自己制定規則,好比優步與滴滴,未合作前各種優惠、福利接連不斷,合作後步調統一,規則自定。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不論是打戰還是現代的經營,佔領戰略的制高點,在大戰略上就勝人一籌!
1、古時,伐謀」是伐掉他的計謀,伐掉他的念想,從根兒上把他的念頭伐掉了。讓他發現條件不具備,風險很大,勝算不多,放棄自己的計劃。用現代經營的思維看:伐謀是最高超的技巧,不但可以免除自己的風險,還能從中獲得益處。
好比:在80年代中期的時候,微軟還是一個非常普通的軟體企業,但當時比爾·蓋茨已有深謀遠慮,他已經看清楚了軟體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因此,當他開發出自己的操作系統的時候,本來這是很好的產品,可以賣很多錢,但是比爾蓋茨沒有把它作為一個簡單的產品推向市場,而是把它作為一個戰略資源來使用。他首先將其免費提供給硬體生產商,然後又勸說軟體商在自己的操作系統基礎上開發新的軟體,當大家最終對微軟的產品產生依賴之後,他也基本將操作系統的市場全部佔有了,這直接影響了軟體行業和計算機行業的命運,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上兵伐謀。
2、古時,「伐交」則是破壞他的外交,打散他的盟友。用現代經營的思維看:伐交是很聰明的手段,合理利用外部的力量以為己用,可以事半功倍。
好比: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就是伐交的典型案例,例如2007年的東方航空跟新加坡航空的談判,最後結成戰略投資夥伴關係,之前的競爭,變成夥伴,已不是一對一的競爭,而是一種主導格局的競爭。
3、伐兵是一般的方法,利用自己的力量優勢達到目的。
伐兵也不是無腦的實力對碰,而是要學會用智慧、用智謀,把對方引到對自己有利的戰場上,從而避實擊虛,出奇制勝。伐兵最典型的模式是通過差異化來發揮比較優勢。
例如韓國三星,三星是韓國最大的企業之一,它的產值已經是韓國國民經濟總產值的四分之一,市值相當於韓國企業的60%,但是三星在90年代初期的時候,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中國家電企業的挑戰。三星老總李健熙從一開始就判斷出如果跟中國家電企業拼製造業,一定會失敗,因為中國相同的成本和資源價格都要比韓國低。因此,三星將自己定位為高端。通過幾年的努力,三星已經牢牢地佔領了高端市場,而那些原來跟它可以直接競爭的企業,現在已經根本不是它的對手,反而陷入了一種同質化競爭的「紅海」。
4、攻城是最弱智的方法,愣頭青一個,只會和敵人同歸於盡,大家都沒好處。
攻城就是一種同質競爭,同質化競爭最典型的表現是價格戰。這是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戰爭,而且價格戰只能帶來短期的優勢,對方馬上會仿效和報復,自己的優勢會迅速消失。所以,價格戰最後的結局,往往是陷入一片紅海之中。但是目前大部分的中國企業,就是在這種紅海之中苦苦掙扎。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提升自己的戰略決勝點,在伐謀的層次上制定標準,要學會用一種全勝的戰略去從事競爭。這樣一來實力才不會受到損耗,勝利也才可以圓滿地獲得。
在沒有絕對優勢的前提下,不要硬碰硬
1.如果兵力相當,兩軍遭遇,那就使用毛主席說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
2.如果兵力有兩倍優勢,那就要「倍則分之」,調動敵人,讓他分兵,分割他,形成我方更大優勢再打。這就是毛澤東的運動戰:依託較大的作戰空間來換取時間移動兵力包圍敵方,以優勢兵力速戰速決,毛澤東總結為「避敵主力,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3.如果兵力有十倍優勢,就要「十則圍之」,包圍他。逼他投降,或全殲敵軍。
4.如果兵力有五倍優勢,就「五則攻之」。
這兒要說明一點,不論是兩倍還是五倍,都涉及一個問題,就是兩倍時怎麼分,五倍時怎麼打?
第一:兩倍分,就是說如果兵力是敵人的兩倍,優勢還不夠大,要想辦法讓敵人再分兵,同時為了分割敵人,自己就得先分。怎麼分?「以正合,以奇勝。」這「奇」不念qí,念jī,數學裡奇數偶數的奇,又叫「余奇」,簡單地說就是預備隊。出奇制勝,就是正兵先打,主帥在指揮所觀察,等到關鍵時候「出奇」——投入預備隊——「制勝」,解決戰鬥,這兒的正與奇的比例是好多?可以是3:2、2:2、4:1更有可能是1:4,根據領導人的戰略而定。
第二:五倍攻,這兒也不是蠻攻,也涉及分兵,就是上文提到的3:2比例分兵,以三倍兵力為正兵出戰,留兩倍兵力在手作預備隊等待出奇制勝。
5、少則能逃之
如果兵力比敵人少,就深溝高壘,不要出戰。或逃匿兵形,讓敵人不知虛實,然後全軍逃之。
6、不若則能避之。
如果兵力不如對方還沒有後援,那就要速速逃走,不可遲延。如果敵人守住我的要害,那想跑也跑不了了。
人性的弱點之一就是一廂情願
所以,當做一件有十分把握的事情的時候,先減去三分的熱氣,剩下七分。假如我們的判斷是準確的,那就有50%的概率獲勝,那贏面已經非常大了。
成功是偶然的,失敗是必然的。這個認識很重要,不要輕舉妄動。
現代經營中,企業所從事的產業領域是不是國家鼓勵和支持的產業,是不是市場前景好的產業,是不是能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市場競爭烈度如何等等。
知己知彼的問題往往不在於不知彼,而在於不知己
信息很重要。所以如果只了解自己,不了解敵人,則戰勝概率是50%。如果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敵人,則勝率為零。
在現代經營中,企業要做到「知」,就應該對社會風雲變化具有敏銳的嗅覺,對競爭對手進行信息監控,從而深刻認識企業所處的環境,所面臨的問題,為尋找應對之策提供依據。同時,要強化對企業自身的認識,深入了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自身的短板,尋求自身經營戰略和管理效能的改進。
而在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交鋒中,永遠都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從「無商不奸」這個詞中就可以看出來:往往消費者信息的缺乏會導致買高價貨,這也是商人為什麼會迅速聚集財富的原因。
所以,不管是企業與企業之間,還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信息都是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重要籌碼,知己知彼,知道對方的實力,也知道自己的實力,才能有足夠的底氣與對方討價還價,從而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同時「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這句話還可以運用到學習、工作、生活中,比如考試時要對考試內容知己知彼,工作的時候要對上司或客戶知己知彼,在人際交往中要知己知彼才會找到真正的朋友。
推薦閱讀:
TAG:讀書會 | 書籍推薦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