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e you really what you eat? | Vol.2
由美國知名主播 Katie Couric 製作、Stephanie Soechtig 導演的紀錄片 Fed Up(譯為《甜蜜的負擔》),講述的是美國肥胖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它的罪魁禍首 —— 食品製造業添加在食物中的糖。
在過去的三十年里,美國的肥胖率激增兩倍,達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另有三分之一的人群屬於超重範疇。全美國的健康人口僅佔總人口的不到三分之一。Fed Up 通過深度分析美國的食品工業,通過批判性的視覺,試圖去改變人們過去看待肥胖這個議題時常常帶有的環境偏見。
影片里,在學校經常受欺負的胖胖女孩 Maggie 一邊哭,一邊吞食著花花綠綠的巧克力說:「我只是控制不了不吃它。為什麼……為什麼?」
在食物業界有一種普遍的說法,叫「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放到電影里的 Maggie 身上,這個道理用通俗的話解讀可能就是:「你這麼胖,都是你自己吃出來的,這都是你自己的錯」。
是嗎?有人會說:「你看那些小胖子們,他們的父母多半也是一個胖子」。家庭的飲食態度和飲食習慣固然很大程度地影響著每個人的成長,但再追根究底一下,這些細水長流的思維和行為,恐怕也不是一兩句調侃或是戲謔。
當我們在「吃」的時候,到底在吃什麼?
可能在吃你聽到的「物超所值」。電梯里的炸雞桶廣告不斷加強「性價比」的概念:「只要五十九,大桶炸雞帶回家」,配合「合家歡」的概念一起服用,快餐炸雞成了好吃便宜還能促進家庭幸福的高級食糧。
也可能在吃你看到的「權威認證」。去年(2016 年)在 JAMA Internal Medicine 的文章里,揭露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製糖巨頭們,通過收買哈佛食品健康的學術權威以及相關業界規定製定者,刻意弱化了糖與心血疾病的關聯。而在那之前,香煙製造商與相關權威之間的暗箱操作也一樣令人咋舌。利益相關和健康權利之間的矛盾,讓市場、資本,甚至民眾認知都受到了不可逆轉的衝擊。
或者在吃你買到的「健康概念」。超市裡標榜「減脂 50%」的包裝食物,用更多的糖填補減少脂肪後苦澀難食的味道。心理上獲得的慰藉,被精糖和玉米糖漿的同類物不著痕迹地蠶食。
還是在吃你受到的「集體教育」。二戰後為了避免饑荒,政府和利益集團開始介入學校餐食的設計與供應。食堂的午餐餐盤上,批薩、薯條、漢堡,配上多種軟飲一應俱全。不時還有超值套餐,吃個漢堡還送甜甜圈,日復一日地填充著少年少女們的胃。是沒有選擇嗎?是也不是吧。
Bee Willson 在 First Bite: How We Learn to Eat 里提到一個觀察是:
身為雜食者的另一個意涵,那就是吃這件事,並不像呼吸一樣,是打從我們一出生就知道怎樣做的事情;它必須靠後天的學習。…… 有一個「惡性循環」現象是:大多數廠商在食品製造的過程中,加入大量的糖、脂肪和鹽。而這個做法意味著孩子們學會喜歡上高糖份、高油脂及高鹽分的食品,以致於食品廠商研發出更多,讓孩子養成「不健康」飲食習慣的食品。
影片中的一個片段也提出了相呼應的事實:美國市面上有六十萬種食品,其中八成都添加了糖份。吃了糖之後,腦部活躍程度就跟吸食了可卡因、海洛因一樣。我們的味覺會對甜味更不靈敏,於是我們會渴望更高濃度的糖,直到我們吃糖吃到上癮,開始對糖產生依賴。
而食品工業並不會因此罷手,因為這讓它們有利可圖,儘管這份利益可能基於犧牲公眾健康的基礎上。
Are you really what you eat? Maybe not. You are what you see, what you hear, what you experience etc.
人真的可以單一地歸納為如其食物嗎?或許不是。
Foovie 是由 ArcheX 影像團隊策劃與運營的主題放映。我們希望通過影片觀賞與分享,探索人與影像的關係,創造更多對於食物、設計、創新和商業的多元觀點。
ArcheX 是中國首個致力於食物、數字與商業設計的創新團隊
- end -
撰文 | Ningling Pan
編輯 | Sabrina Chen
策展&放映 | WuLan
推薦閱讀:
※晚上九點的滿
※如何評價農夫山泉2015年的新包裝?
※有哪些相見恨晚的泡麵?
※羊肉特別補嗎,為什麼?
※我很喜歡吃肉類食物,但是看到動物們被殺死心裡又會很難受,該怎麼對待這種問題?